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治年

百年來的祭黃帝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17: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23 19:33 编辑

贰拾壹、少典氏第二百零一代、炎帝神农氏第二百零零代、黄帝轩辕氏第一百九十代谱系
少典氏二〇一、二〇二、二〇三、二〇四、二〇五、二〇六、二六七、二〇八、二〇九、二一〇、二一一
炎帝:二〇〇、二〇一、二〇二、二〇三、二〇四、二〇五、二〇六、二〇七、二〇八、二〇九、二一〇
黄帝:一九〇、一九一、一九二、一九三、一九四、一九五、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一九九、二〇〇
辈序:景字辈、行字辈、惟字辈、贤字辈、克字辈、念字辈、作字辈、圣字辈、德字辈、建字辈、名字辈
郝期公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一六〇、一六一、一六二、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五、一六六
詹文公一五三、一五四、一五五、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一六〇、一六一、一六二、一六三
詹初公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一〇六、一〇七、一〇八、一〇九、一一〇、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

敦仁公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百代、一〇一、一〇二
辈序;

学传公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
肇熙公八一代、八二代、八三代、八四代、八五代、八六代、八七代、八八代、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
辈序:常字辈、万字辈、载字辈、循字辈、

浦城慥八九代、九十代、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
辈序:贻字辈、厥字辈、嘉字辈、猷字辈、勉字辈、其字辈、祗字辈、植字辈、年字辈、矢字辈、每字辈
按千字文: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饑诫,宠增抗极········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璿玑悬斡················

                    一、朝代纪要

             二、炎帝神农氏衍生姓氏源流及生平事功摘要

             三、黄帝轩辕氏衍生姓氏源流及生平事功摘要

             四、XX堂  XX姓我家族谱系表
代序: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谱系:

生平事功说明:


————————————————————————————————————————————

             贰拾贰、少典氏第二百一一代、炎帝第二百一十代、黄帝第二百〇〇代谱系
少典氏二一一、二一二、二一三、二一四、二一五、二一六、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〇、二二一
炎帝第二一〇、二一一、二一二、二一三、二一四、二一五、二一六、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〇
黄帝第二〇〇、二〇一、二〇二、二〇三、二〇四、二〇五、二〇六、二〇七、二〇八、二〇九、二一〇
辈序:名字辈、立字辈、行字辈、端字辈、表字辈、正字辈、空字辈、谷字辈、传字辈、声字辈、虚字辈
郝期公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一六九、一七〇、一七一、一七二、一七三、一七四、一七五、一七六
詹文公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五、一六六、一六七、一六辈、一六九、一七〇、一七一、一七二、一七三
詹初公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〇、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

敦仁公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一〇六、一〇七、一〇八、一〇九、一一〇、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
辈序:

学传公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百代、一〇一、一〇二、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一〇六
肇熙公九一代、九二代、九三代、九四代、九五代、九六代、九七代、九八代、九九代、一百代、一〇一
辈序:

浦城慥九九代、一百代、一〇一、一〇二、一〇三、一〇四、一〇五、一〇六、一〇七、一〇八、一〇九
辈序:饑字辈、诚字辈、宠字辈、增字辈、抗字辈、极字辈、殆字辈、辱字辈、近字辈、耻字辈、林字辈

              一、朝代纪要

              二、炎帝神农氏衍生姓氏源流及生平事功摘要

              三、黄帝轩辕氏衍生姓氏源流及生平事功摘要

              四、XX堂   XX姓我家族谱系表
代序: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XX代
谱系;

生平事功说明:



——————————————————————————————————————————————

                第三章、中华民族姓氏同姓异派表

按:此即《通志》所载,同名异实也。今摘其未见《通志》者,录於下方。

权氏有二:颛顼帝后楚王灭权,子孙为权氏;又斗(斗亚斤)縉尹权氏焉。
戴氏有二:戴国为郑所灭,子孙以国氏;又宋戴公后以谥为氏。
郝氏有三:伏羲之后或燧人氏之后有郝省氏族、郝骨氏族、郝胥氏族,商帝乙之世,氏族酋长名叫期,被封于郝,子孙以国氏;又或省或胥或骨各氏;又赫连氏改郝氏。
颛臾氏有三:伏羲之后封颛臾,子孙以国氏;又或颛或臾各氏。
廖氏有二:一廖叔安后;一为文王子伯廖后【《姓汇》不载】。
梁氏有二:伯益后,封于梁,以国氏;又拔列兰氏改梁氏。
苏氏有二:祝融后,陆终生昆吾,封于苏,以国氏,又拔略氏改苏氏。
樊氏有二:仲山甫食采于樊,以邑氏;又商七族有樊氏。
路氏有四:路子,以国氏;又黄帝封支子于路;又尧封帝挚之子元,元于中路,子孙皆以国氏;又设路真氏,改路。
缑氏有二:周卿士食采邑,以邑氏;又渴侯氏改缑氏。
续氏有二:晋大夫孤鞠,居以采邑氏;续又舜七友续牙之后。
东陵氏有二: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者,因为氏;邵平封东陵侯,子孙氏焉。
费氏有二:夏禹后封费邑,以邑氏;又费廉氏改费氏。
祁氏有三:晋献公孙英,食采于祁,遂以为氏;又隰叔后;又黄帝后。
步氏有二:一晋公族?氏后;一步陆氏改步氏。
渠丘氏有二:莒君居渠丘,故氏焉;又汉彭城王后,亦氏渠丘。
诸葛氏有二:葛伯之后,居诸县为诸葛;有熊氏之后有,詹葛氏讹为诸葛。
杨氏有六:唐叔虞后,封杨,以封氏;又为周宣王子尚父,封后为氏;又周景王后;又晋公族,杨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杨氏;又杨突,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改杨氏。
州氏有二:晋州綽州宾后;又淳于氏称州公,共后亦为州氏。
鄂氏有二:晋鄂侯之后;又巴郡七姓,鄂其一也。
元氏有五:卫元喧之后,食邑于元,以邑氏;又拓跋氏、纥肾氏、是云氏、景氏,俱改为元氏。
常氏有二: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以邑氏;又黄帝臣常先之后。
京氏有二:郑武公少子段,封于京,以邑氏;又李氏改京氏。
卢氏有六:齐太公后,食采于卢,以邑氏;又卢葛氏出自桓公,亦为卢;又莫卢氏改为卢;又范阳雷氏讹为卢;又三原闾氏改岛卢;又章仇大翼,隋炀帝赐姓卢。
鲍氏有二:禹后食采于鲍,以邑氏;又阴康氏改为鲍,力伏氏亦为鲍。
屈氏有二:屈瑕食邑于屈,以邑氏;又屈突氏改屈氏。
阴氏有三:夷吾氏六代孙为阴大夫,以邑氏;又阴康氏之后;又后周赐姓丘曰阴氏。
鹿氏有二:赵大夫食采五鹿,因氏;又阿应元氏改为鹿氏。
裴氏有三:伯益之后封裴乡,以乡氏;又晋平公封颛顼帝裔于裴中,号裴君,子孙以为氏;又唐开元右骁卫大将军疏勒王裴夷健之后。
陆氏有二:田敬仲之后,封平原陆乡,以乡氏;又代北有部落大人号赤陆孤氏,后魏孝文迁洛阳改陆氏。
麋氏有二:楚大夫受封于南阳麋亭,以亭氏;又工尹麋之后,以名氏。
稽氏有二:夏少康封子季舒于会稽,遂为稽氏;又统稽氏改稽氏。
关氏有二:一关令尹喜之后;一夏大夫关龙逢之后。
丘氏有三:太公都营丘支庶,以地氏;又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丘氏。
艾氏有二:大夫艾孔之后;又河南《官氏志》,艾斤氏改艾氏。
申屠氏有二:申侯后居安定屠原,以地氏;又申徒氏改申屠氏。
门氏有四:周祖公卿之子入王端门,教以六艺,谓之门子,其后为氏;又河南《官氏志》有叱门氏、吐门氏、库门氏并改门氏。
姜氏有二: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为姓,其后太公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又桓廷昌上元中准制改姜氏。
无娄氏有二:莒子无娄之后;又无娄先生之后。
姒氏有三:伯鲧之姓;又《官氏志》,似亦玫为姒;又渴侯氏改姒氏。
漆氏有三:鄋瞒之国姓漆,又为氏;又漆室女后;又漆雕开后,亦单为漆氏。
林氏有二: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又比干子坚,逃长林,遂为氏;又丘林氏改为林。
家氏有二:家父后,以字氏;又鲁有子家氏,亦为家氏。
吉氏有二:尹吉甫之后;又姞氏改吉氏。
奇氏有二:伯奇之后,以王父字氏;又河南《官氏志》,奇斤氏改奇氏。
胥氏有二:晋大夫胥桓后,以字氏;又赫胥氏后亦为胥氏。
石氏有二:靖伯之孙石碏,有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字氏;又乌石兰氏改石氏。
灵氏有三:宋大夫子灵之后;又文公之子公子围龟,字子灵,以字氏;又齐灵公之后,以谥氏。
乙氏有二:汤字天乙,支孙因以王父字氏;又河南《官氏志》,乙弗氏改乙氏。
贺氏有三:即墨氏也,汉庆质避讳改贺氏;又贺兰氏、赖贺氏并改贺氏。
颜氏有二:邾夷父,字颜公,子孙以为氏;又王俭谱云:颜氏出自鲁侯伯禽,支庶食采颜邑,因氏焉。
潘氏有二:楚之公族,以字氏;又破罗多氏改潘氏。
昊氏有二:昊英氏之后;一云少昊之后。
甲氏有二:太平之后;又郑大夫石甲之后。
龙氏有二:舜臣龙为纳言,以名氏;又童父已姓,以能畜龙,故锡氏为豢龙氏,子孙以为氏。
舆氏有二:周大夫伯舆之后,以王父字氏;又莫舆氏改舆氏。
晁氏有二:周景王之子,王子朝后;又卫大夫史晁后。
孤氏有二:周平王子,王子孤后,以名氏;又唐叔后世为晋卿。
万氏有三:畢万之后,以名氏;又芮伯万之后;又吐万改万氏。
兰氏有三:郑穆公,名兰,以王父名氏;又南匈奴四姓有兰氏;又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兰氏。
高氏有四:公子高之后,以名氏;又惠公之子析,字子高,亦为高氏;又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又是娄氏改高氏。
骆氏有二:齐太公之后,公子骆,以名氏;又地骆捘氏改骆氏。
奚氏有二:奚仲之后;又薄奚氏改奚氏。
督氏有二:秦(末)大夫华督父之后,以名氏;又巴郡蛮酋有督氏。
和氏有二:羲祁之后,以名氏;又后魏,素和氏、次和氏。
由氏有二:由余相秦,子孙氏焉;又楚王孙由丹亦为由氏。
浑氏有三:浑良夫之后;又吐谷浑氏改浑;又《唐表》,浑氏出自匈奴浑邪王,随拓跋氏徙河南,因以为氏。
狠氏有二:晋大夫狠瞫之授;又叱奴氏改狠氏。
颠氏有二:周太颠后;又晋大夫颠颉后。
柯氏有二:吴公子柯卢后;又柯拔氏改柯氏。
苟氏有二:黄帝后有苟实、苟参或以河内多枸杞,因以为氏;又若干氏改苟氏。
古氏有二:古公亶父之后;又吐奚氏改古氏。
左氏有二: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为氏;楚有左史官亦为左氏。
单氏有三:可丹氏改单氏;又阿单氏、渴丹氏俱改单氏。
云氏有二:缙云氏之后;又连宥氏改云氏。
乌氏有三:少昊氏以鸟名官,以世功命氏;又《唐表》,乌余之裔;又乌石兰改乌氏。
史氏有二:周大夫史佚后,以官氏;又阿史那氏改史氏。
山氏有三:周山师,掌山林之官,以官氏;又烈山氏后;又吐难氏改山氏。
寇氏有三:周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氏;又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氏;又后魏,若口引氏为寇氏。
宗氏有二:周大夫宗伯后,以官命氏;又楚少子宗家于南阳,以王父字氏。
衡氏有三:伊尹为汤阿衡,子孙以衡为氏;又鲁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氏;又袁氏改衡氏。
阿氏有三:伊尹为汤阿衡,支孙以官氏;又阿伏氏、阿贺氏改次阿氏。
库氏有二:汉,仓氏、库氏,以官氏;又库(傉)官氏改库氏。
仆氏有二:周礼仆人之后;又仆兰氏改仆氏。
皇氏有二:三皇之后氏焉;又皇甫充石之后,以字氏。
侯氏有三:鲁侯闵之后,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又夏后氏之裔;又古列氏改侯氏。
陶氏有三:陶唐氏之后氏焉;又虞思为陶正亦氏焉;又《左传》商人七族有陶。
卜氏有二:周礼卜人氏;又须卜氏改卜氏。
窦氏有二:少康母逃出自窦,支孙以窦为氏;又鲜卑赐姓纥豆陵氏,后魏帝孝文改窦氏。
车氏有二:田子秋号车丞相,子孙氏焉;又后魏疏属车焜氏改车氏。
桓氏有三:齐桓公后,以谥氏;又宋桓公后,向魋亦为桓氏;又乌桓氏改桓氏。
穆氏有二:宋穆公后;又丘穆陵氏改穆氏。
宣氏有二:叔孙侨谥宣伯,以谥氏;又宋宣公后。
靖氏有二:单靖公后,以谥氏;又齐田氏族靖郭君后。
公孙氏有二:春秋时,诸侯之孙,以为氏者曰公孙氏,又黄帝姓公孙亦以为氏。
利氏有二:楚公子食采于利后,以为氏;又叱利氏改利氏。
木氏有二:端木赐之后,避仇改木氏;又百济八姓,其五曰木氏。
箕氏有二:一夏世箕伯之后,姚姓也;一纣叔箕子之后,子姓也。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3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26 18:49 编辑

第四章、中华民族姓氏源流通谱统一辈序(昭穆)一览表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统一辈序(昭穆)一览表,以少典氏为中华民族姓氏源流总始祖,少典氏以(天)字辈作中华姓氏同源共祖的起始点,所有中华姓氏一体通用,上溯下续至已身,辈明伦存,明晰有序。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远古母系族群————盘古氏族————天皇氏族————地皇氏族————人皇氏族————有巢氏族————三皇(之)一燧人氏族————三皇(之)二伏羲氏族(包括伏羲时代以后发展郝省氏族、郝骨氏族、郝胥氏族三分支氏族部落)。
盘古氏族母系族群至少典氏父系族群之间,不明次第顺序。
远古父系族群————自中华民族姓氏族群,炎黄世胄共祖少典氏,妣有蟜氏曰安登,生长子三皇(之)三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派下裔孙黄帝轩辕氏,繁衍伟大的中华民族。

本谱每代谱系以梁代周兴嗣所撰《千字文》作为辈序(昭穆、辈份)。以少典氏为第一代(天)作为起始点。
例如:天(少典氏第一代)地(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农氏第一代)玄(少典氏第三代、炎帝神农氏第二代)黄(少典氏第四代、炎帝神农氏第三代)。宇(少典氏第五代、炎帝神农氏第四代)宙(少典氏第六代、炎帝神农氏第五代)洪(少典氏第七代、炎帝神农氏第六代)荒(少典氏第八代、炎帝神农氏第七代)。日(少典氏第九代、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月(少典氏第十代、炎帝神农氏第九代)盈(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代)昃(少典氏第十二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代、黄帝轩辕氏第一代)。辰(少典氏第十三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二代、黄帝第二代)宿(少典氏第十四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三代、黄帝第三代)列(少典氏第十五代、炎帝神农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张(少典氏第十六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五代、黄帝第五代)。
下续以此类推之。让后代裔孙享受千代三万有余年而能上溯下续,且前后顺序明晰不紊。

             《千字文》全文如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东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商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烈,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惟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舒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姑;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过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硕;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又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只植,省躬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沈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虙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飖,游騉独运;淩摩降宵,耽读翫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骖饭;适口充尝,饱厌烹宰;饥饫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讌;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蒸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牋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辽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璿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全文完)

本表摘自黄帝第一百二十九代詹招琳拙作《中华民族姓氏源流通用家谱》。请多指导。


               第五章、中华民族姓氏堂号概览表
黄帝第一百二十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孙詹招琳撰著

               一、

               二、中华姓氏堂号沿革概览
说明:文中【正】符号后属总堂号,O符号后属望出分堂号。
二划:
九江:一、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九江郡。二、秦置九江郡,治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辖境当在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及江西全省。三、东汉置九江郡,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四、晋置寻阳郡,隋改为九江郡,唐改寻阳,故城即今江西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元废。(【正】世、旗。)
九真:一、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九真郡。二、战国末南越赵佗所置,汉初归附置郡。辖境当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二省及义安省东部等地区。汉武帝灭南越,分置九真郡,今越南河内以南,顺化以北清华、义安等处都是它的辖地。三、隋改南朝梁爱州为九真郡,唐设于蛮夷,亦在越南境。【正】儋O黎。

三划:
三原:汉池阳县地。北魏置县,故城当在今陕西三原东北。
上谷: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因燕置上谷郡。二、秦置上谷郡,辖有今河北省原保定、易州、宣化及顺天、河间一部之地。汉仍沿之;治沮阳,当在今河北怀东东南。辖境约在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地。后魏废去。三、后魏置上谷郡,故治即今河北广灵西。隋改置易州,今河北易县治。【正】邘、谷、成、侯、寇、麻、荣、郝。O黄、燕、真。
上洛:西晋置郡。治上洛,即今陕西商县。辖境当在今陕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区。
上郡:一、秦昭襄三年公元前304年置上郡。二、秦置上郡,今陕西西北都及绥远鄂尔多斯旗左翼之地,治肤旅,故城即今陕西榆林东南。辖境当在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东汉废。三、隋改邸城郡名上郡,即今陕西鄘县。【正】令、免、零。
上邽:一、古邽戎地。汉改秦置邽县为上邽县,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二、南朝末置上邽县,今陕西南郑之地。三、南朝宋置上邽县,在今四川境。【正】壤。O穰。
上党:一、秦庄襄四年公元前246年置上党郡。二、战国韩地,秦置上党郡,今山西之东南部地区,西汉治长子,在今山西长子西南,辖境当在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东汉末移治壶关城,故城即今长治东南,晋治潞,在今潞城东北,不久还治壶关,隋置上党县为郡治,即今长治,宋时郡废。【正】包、尚、连、尧、樊、鲍、潞、繁。O冯。
下邳:东汉置下邳国,治下邳,故城当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境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南朝宋置下邳郡,梁改武州,后魏仍为郡,隋迁治宿预,在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废。【正】余、宛、垣、国、郯、滑、阕、谷梁。O皮、陈、叶、赵、钱。
千乘:汉以秦齐县地置千乘郡,有今山东历城至益都之地,治平乘,故城即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辖境当在今山东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地。【正】承、倪、单于。
大兴:北魏置郡。西魏时曾改称五原,复改称盐州,故城当在今宁夏盐池。
大梁:战国魏之都城,故城当在今河南开封,黄河之南。【正】弓、旰、毒、宾、雠。
山西:一、汉称华山之西为山西。二、元以大行山之西置山西道,山西省之名自此始。一说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O苟。
山东:一、战国时称六国为山东,以六国均在崤山函谷以东。二、太行山以东亦称山东,一说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东为山东。金改宋京东路为山东路,为山东省名之始。三、古又称华山之东为山东。【正】俎、根。
山阳:一、汉置山阳郡,晋废去改为安平国,治昌易,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二、晋置山阳郡,复置山阳县为郡治,隋废郡留县,即今江苏淮安。【正】佼、保、度、虹、桃、郗、然、养、巩、蹇、举、职。O王、伊、岳、满、却。
弋阳:汉有弋阳国,兼置弋阳县,三国魏改为弋阳郡,治弋阳县,故城在今河南演川西南,辖境相当在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及湖北东北角。隋迁郡治于光山县,即今河南光山县治,唐以后废。
五溪:汉武陵郡有五溪,均为蛮夷所居住,古贵州之思州思南镇,在今湖南与贵州衔壤交界地区。【正】鬼。
五台:汉置虙虎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为五台县,即今山西五台。

四划:
六安:秦置六县,唐为盛唐县,宋改六安县,为郡治,元改郡为州,即今安徽六安。
仇池:一、晋杨定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禄为仇池,治洛谷,故城在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二、南齐置仇池郡,今陕南郑地。【正】蛩。
太原:一、秦庄襄四年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二、秦置太原郡,今山西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沂州等地都归它所辖。汉为太原国,后改为太原郡,治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东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三、南朝宋置太原郡,故城在山东长清东北。四、梁武帝借置太原郡,故治在江西彭泽东。【正】王、中、弘、酉、充、伏、祈、委、易、沃、盂、臾、祝、素、宫、密、喜、尉、旌、绍、能、温、郝、邬、鄢、昝、武、绛、蓼、襄、蟒、骫、闫、?、韶、箕、郭、胥、迟、阎、赢、郁、令狐、呼延、尉迟。O弓、介、祈、耆、秦、孙、张、畢、祭。
太康:秦置阳夏县,隋改称太康,即今河南太康。
天水:一、西汉置天水郡,治平襄,故城在今甘肃通渭西南地,东汉改置汉阳郡,迁置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甘谷东南。二、西晋置天水郡,治上邽,在甘肃天水西南。三、南朝宋置两天水郡,一属秦州,治陕西南郑,一属盆州,治四川省境。四、后魏置天水郡,郡治在甘肃西河县西南,北周后废。【正】尹、皮、汝、艾、那、狄、忻、姜、员、秋、真、畜、秦、桂、秘、庄、莘、强、扬、琴、赵、慎、疆、镇、双、阚、陇、严、权、上官、子车、乐正。O王、别、纪、梁、智、杨、阎、龙。
天台:三国吴置始平县,五代吴越改唐之唐兴县为天台县,石晋时改为石兴,宋复称天台,即今浙江天台。【正】库、相。
天竺:古印度别称。传云有东、南、西、北、中五部。【正】烟、迦、释、萨。
中山:春秋发祥虞国地,战国时为中山国,汉初置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后魏置中山郡,即今河北定县治,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正】仲、郞、焦、汤、淮、甄、蔺、兰、瞻、夙繇。O王、邸、张、靖、齐、刘、篮。
中牟:战国赵国都城,汉以春秋郑之原圃置中牟县,故城在今河南中牟东。隋时称内牟,又改名圃田,唐复名中牟,故城在今河南中牟东,明迁今治。【正】佛。
内黄:汉以战国魏之黄邑置内黄县,故城在今河南内黄西北,隋迁今治。【正】奄、路、骆、蓟。O潞。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6 19: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28 18:58 编辑

丹阳:一、西汉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辖境相当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区。二、晋置丹阳郡,在江苏江宁南。三、后魏置丹阳郡,故治在河南项城东北。四、隋置,江苏江宁县治。【正】甘、多、抗、强、苞、建、陶、圣、广、宝、颛顼。O申、包、那、僮。
巴东:东汉改固陵郡置。治鱼复。故城在四川奉节东。辖境相当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巫山西部以西,长江南北与大宁河中上游地区。
巴西:一、汉末刘璋置巴西郡,治阆中,故治在今四川阆中以东,广安以北万源以西地区。隋又置,即今阆中县。二、东晋置巴西郡,即今四川绵阳县治。【正】宜、谯。
巴南:巴郡南,即今四川巴县、南川、酉阳地区。【正】盘。
巴郡:一、秦惠文后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置巴郡。二、秦置巴郡,今四川原保宁、顺庆、夔州、重庆四府及泸州都是它的辖地,治江州,即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岸北,辖境相当今四川旺苍、西充、永川、綦江以东地区。南齐迁今巴县治,唐废郡。【正】夕、朴、沓、相、络、督、梦、蓬。
方城:汉置方城县,治涞水。北齐废,隋易治固安,改固安县,故城在今河北固安南。【正】穿、封。

五划:
代北:泛指汉、晋时的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称为代北郡。
代阳:汉置代阳县,疑似即代县,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正】弦。
代国(代郡):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代郡。二、古代国,战国时被赵所灭,置代郡,汉初为代国。不久为代郡,有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附近之地,治桑乾县,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东汉移治高柳,故城在今山西阳高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地区。晋移置代县,在今蔚县西南。东晋时废。【正】斤、辰、忝、豆、春、屋、陌、纸、旃、惟、眷、单、就、裒、达、貉、畿、徒单、綦连。O尔。
平安:汉置平安国,故城在今山东桓台县东北四十里,东汉废。【正】貂、司徒。
平昌:一、汉置平原郡,治平原,故城在今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信阳等地区。今山东原武定、济南之西部,北至乐陵,南至长清诸县都是它的辖地。晋改为国,故治在今山东平原南二十里。二、后魏置平原郡。有今山东境内黄河西北荏平、堂邑、聊城、馆陶等县地,隋废去。三、隋置德州,改称平原郡,唐时改时复,宋为德州平原郡,元废 ,即今山东陵县治。【正】乙、孝、希、东、芮、所、柏、鬲、常、栋、义、雍、礼、祢、东方。O明、师、华、管。
平阳:古帝尧所都。三国魏置平阳郡,治平阳,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后魏改唐州,又改晋州,隋初改平阳郡,不久废郡,而州依旧,隋炀帝改为临汾郡,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恭帝时复名平阳郡,唐复名晋州,后再改称平阳郡。【正】勾、句、丙、牟、巫、汪、步、邴、投、放、夹、来、郇、侠、柴、承、冻、纪、被、郲、晋、庬、敬、解、彘、凤、尽、羲、欧、饶、誉、斫胥。O甄、投胶、乘丘。
平城:一、春秋齐有平陵邑,汉置东平陵县,东晋去东为平陵,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县东,北周时废。二、汉置平陵县,故城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三、东晋置平陵县,故城在浙江漂阳西北。四、隋置平陵县,故治在湖北均县北。【正】云、苴、濮阳。
平阴:春秋时为平阴邑,汉置平阴县,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正】锐。
平卢:唐地方镇名,即平卢节度使,治营州,今热宁朝阳,辖有今河北滦河下流以东、热宁大凌河以西之地。【正】邰、郃、但、台。O檀。
平襄:西汉置平襄县,故城在今甘肃通渭西北。后魏废。【正】行。
句章:秦置句章县,故城在今浙江慈溪西南三十五里城山渡东,一云在今浙江余姚东南,晋筑句章县于小溪镇,故城在今浙江宁波南。【正】检。
北平:一、西晋置北平郡,治徐无,故城在今河北遵化东,辖境相当今河北兴隆、天津、蓟运河下游以东,至滦河西,北至英金河。二、后魏置北平郡,故治在河北完县东。三、后魏置北平郡,隋初废,旋再名北平郡,唐初名平州,后仍名北平郡,不久又改名平州,在今河北卢龙东。【正】采、贱。O田。
北地:一、秦昭襄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北地郡。二、秦置八地郡,治义渠,故城在今甘肃庆阳西南,西汉移治马岭,故城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故城在今宁夏吴忠西南,辖境相当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正】熙。O傅。
北海:一、汉分齐郡置北海郡,治营陵,故城在今山东昌乐匆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东汉改北海国,治剧,在今寿光东南。一云隋改高阳郡。二、隋改称高阳郡,一云隋改青州为北海郡,唐仍为青州,宋称青州北海郡,金改称益都府,即今山东益都。【正】氏、是、格、瓶、奚、处、菑、綦、隐、盐、同提。O王、唐、逢、漆。
永平:一、东晋置永平郡,治安沂,故城在今广西藤县南。二、南齐移治夫宁,故城在今广西藤县北,后改称为藤州。【正】修。
永昌:东汉置永昌郡,治不韦,故治在今云南保山北五十里。【正】正、政。
永城:三国吴置县,故治在今江西黎川北。
永嘉:一、东晋置永嘉郡,即今浙江温州,辖境相当今浙江温州、永嘉、乐清、飞云江流域及与南地区。隋改括州,不久恢复旧名,唐置温州,又改永嘉郡,不久再称温州,宋名温州永嘉郡,故治在今浙江永嘉。二、隋置永嘉郡,故城在浙江丽水东南。【正】大、士、太士。
永宁:一、南朝宋改长宁郡为永宁郡,治长宁,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荆门西北、沮水中游和蜜河中游间地区。二、南朝梁置永宁郡,故治在广东阳江境。三、南齐置永宁郡,在云南境。四、南齐置永宁郡,在今四川成都县地。【正】苑。
永乐:一、后魏以汉北平县地置永乐县,故城在今河北满城西北鱼倏山下。二、后魏置永乐县,故治在河北徐水县西。三、后魏置永乐县,故治在山西祈县东。四、北周置永乐县,故城在山西永济县东南。【正】纥。
永兴:三国吴以汉之余暨县改置永兴县,隋并入会稽县,故城在今浙江箫山县西。【西】崇。
玉田:汉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末改称语言渔阳县,唐为玉田县,即今河北玉田,宋改置经州,金复名玉田。【正】阳。
玄菟:汉置玄菟郡,即原朝鲜咸境道及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治沃沮城,后迁治真番之高句骊县,在今辽宁新宾东,东汉中叶又移治今辽宁沈阳附近,晋又迁治咸境道境内,旋废。【正】北、妞。
外黄:汉置外黄县,故治在今河南民全西北,一云在今河南杞县东六十里。后魏废,隋复置,唐废。【正】集。
石城:一、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八十里。二、北周置,隋废去。即今湖北钟祥县治。【正】帅。
白水:后魏置白水郡及县,隋废去,故治在今山西蒲城县西北。【正】异、俭。
弘农:一、汉置弘农郡,治弘农,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与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及丹江流域。后魏改为恒农,移陕县治,隋废而复置,唐废。二、南朝宋置弘农郡,故治在今湖北襄阳北。三、南齐置弘农郡,在今四川。【正】刁、牧、枉、忽、炅、郕、移、杨、虢、谭、有扈。O冯、刘、蕲。

六划:
圯桥: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占下邳城东南。
任城:北齐改晋鲁郡为任城,隋废,故城为今山东曲阜。【正】栈。O沐、魏。
百济:朝鲜古国名,即今朝鲜半岛地。【正】福。
后江:当在今四川万源、宜汉境。
西平:一、东汉末置西平郡,治西都,即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二、晋置西平郡,在云南霑益境。【正】池、旁、服、犹、榆、靡。O源。
西河:一、东汉置西河郡,有今山西西北部及绥远南隅之地,治富昌,今绥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东汉迁治离石,今山西离石,后废去,晋置西河国,后魏复为郡,金废去。二、三国魏置西河郡,在山西汾阳县治。三明永乐十七年修林氏大宗谱载:(西河郡,古冀州地,居两河之间,两河者东河与西河),又有云西河一称河西,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正】卜、守、林、卓、相、辱、宰、通、贯、湳、驰、靳爱、隗、银、遴、猎、蕲、栾。O毛、宋、折、析、苟、溪。
江夏:汉置江夏郡,置安陆,即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嘉鱼、崇阳以东,河南光山以西,信南以东,淮河以南地区。【正】布、郴、幅、散、衙、黄、费、喻、魁、郝。
江陵:汉以春秋楚郢都置江陵县,故治在今湖北江陵,唐置江陵郡。【正】戎、酒、郢、升、竟、无、粟、贰、楚、熊、幕、霜、薳、斗、衢。O汝、莫、鑢。
江都:一、隋改广陵郡为江都郡。二、南朝梁改临江郡置江都郡,故治在今江苏扬州。【正】茶、澹。O来。
汝南:一、汉置汝南郡,在河南原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原颖州府等境都是它的辖地,治平舆,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十六里,一云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晋迁治悬弧城,即今汝南县治,隋、唐各朝废置不一,金废。二、东晋侨置汝南郡,在今湖北武昌西南。三、后魏置汝南郡,在河南上蔡西南。【正】丹、危、羽、仰、言、沙、彤、肜、周、和、昌、昔、昆、宣、衷、咸、袁、殷、轩、盍、梅、朝、盛、商、痛、菊、齐、盖、廖、适、谒、奭、衡、应、鞠、靡、蓝。O艾、南、乌、陈、许、瑕、满。
汝宁:汉置汝南郡地,元置汝宁府,治汝阳,在今河南汝南县地,一云辖境相当今河南京广线以东,西平、项城以南,安徽颖河以西地区。【正】已、斥、咍、茆。
汝阳:汉置县,故城在今河南商水西南,东晋置汝阳郡及县,后齐废郡。【正】堂、溪、颛孙。
汝阴:一、三国魏置汝阴郡,治汝阴,即今安徽阜阳,辖境相当今安徽颖河以西,河南新蔡、淮滨等地区。后废,晋复置,宋改顺昌军,又改顺昌县,即今安徽阜阳县治。二、南朝良改东晋年汝阴郡为汝阴郡,在安徽合肥。三、北齐置汝阴郡,在今河南临汝。四、南朝宋置汝阴郡,在安徽境。五、南朝宋置汝阴郡,在湖北境。【正】道。
合浦:汉置合浦郡,治徐闻,即今广东海康县;东汉迁治合浦,辖境相当今广东新兴西南、广西横县以南地区。梁、陈间迁还治徐闻,隋复迁合浦,元废。【正】诗。
安平:北魏置安平郡,故城在今山西沁水东北,后废。【正】台、邰。O牵。
安西:唐置平高昌,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二十里。一云安西为唐方镇名,辖境在今新疆龟兹、疏勒、固源等地。【正】销。
安邑:安邑为夏禹之都,战国时为魏都,汉置安邑县,在今山西夏县与安邑地。【正】冥、萌、绘、斟灌。
安定:一、汉置安定郡,辖今甘肃原平凉、固源、泾州之地,治高平,即今甘肃固原,东汉迁治临泾,在今甘肃镇原南五十里,一云高平为今宁夏固源,辖境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州、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固源等地区。东晋移治安定县,在今泾川县北,唐改置泾州,宋称泾州安定郡,旋废。二、南朝宋置安定郡,今陕西南郑地。三、南齐置安定郡,在今湖北南漳西北。四、后魏置安定郡,在今安徽境。【正】伍、把、胡、席、梁、浩、条、唯、程、蒙。O张、黄、路、邓。
安东:清置县,故城在今辽宁东泃县。
安陵:汉置安陵郡,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正】缩。
安阳:后魏置安阳及县,故治在今河南泌阳西,隋废。【正】源。
曲沃:一、本春秋晋地,汉置绛县,北魏改置曲沃县,在今山西闻喜东;一云山西曲沃。二、战国魏地,即今河南陕县西南之曲沃镇。【正】鄄。
曲成:汉置侯国曲成县,故城在今山东掖县东北,晋以后改曲城,后魏分东界名东曲城县,因谓这是西曲城县,北齐一并废。【正】虫。
曲阜:古少昊之地,周初名曲阜;汉置鲁国,为鲁国治,隋改县为汶阳,旋又名曲阜,在今山东曲阜县治东。【正】少、昊、皋、嚣。
有阳:待查。【正】尉。
成阳:一、汉置成阳县,晋改隀阳,故城在今山东濮县东南。北齐废,隋复置。改名雷泽,故城在今山东濮县东南。二、汉置侯国成阳县,在河南信阳之东北。【正】营。
成都:古蜀山氏国,秦置县,即今四川成都,唐置成都府,元为路,明、清仍为府,属四川,治成都、华阳二县,辖成都等十三县及简州等等三州。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8 2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31 19:28 编辑

七划: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地置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2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湖州、天目山以东及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正】秀、帛、淳、专、莞、筰、轸、徵、赏、公、正、龙丘。O朱、孙、陆、张。
吴兴:三国吴置吴兴郡,治乌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区。【正】水、尤、木、沈、沛、明、俞、施、姚、纽、钮、狃、都、鉏、募、幕、闻、漏、妫、慕、暮、麴。O丘、余、邱、专、钱、夫余。
扶风:一、三国魏置扶风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陕西兴平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晋迁治池阳,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后魏移治好畴,在今陕西乾县东。隋改西魏岐州名扶风郡;在今陕西凤,唐又改岐州,后为扶风郡。二、南朝宋置扶风郡,在今湖北谷城东。三、南齐置扶风郡。在四川境。四、后魏置扶风郡,在安徽境。【正】井、戎、法、祈、秉、马、侵、班、莽、惠、万、禄、绿、侨、辅、鲁、县、窦。O丘、宋、邱、芮、耿、蟜、苏。
杜陵:一、古杜伯之国,汉置为杜陵县,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二、秦置杜县,汉改名杜陵,晋改杜城,故城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三、南朝梁置杜陵县,隋废,唐复名杜陵县,在广东阳江西。O冯。
汶阳:一、汉置汶阳县,在山东宁阳东北,晋置汶阳郡,故治在今湖北远安北。二、隋置汶阳县,后改名博城,在山东泰安东南。三、隋置汶阳县,在山东曲阜。【正】履。
延陵:一、春秋吴有延陵邑,季扎受封延陵,在今江苏武进地,一云江苏常州。二、晋置延陵县,在今江苏丹阳南三十五里;隋迁治丹徒,唐迁还故治。三、西魏置延陵县,故城在陕西绥德东南。【正】吴、龚。
延安:北魏置东夏州,西魏改延州。隋置延安郡,治肤施,今陕西延安东北。【正】郅、蛭。
汲郡:一、晋置汲郡,不久废,治汲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汲县、辉县、荻嘉、修武等地区。隋改卫州,宋称卫州汲郡。二、隋置汲郡,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正】不、冶、育、重、背、胙、拳、兼、飞、彪、棘、鸿、蘧、劝、变、公叔、公明、五鹿、仲叔。O王、温、张。
汾阳:一、汉置汾阳县,在山西阳曲西北,一云在今山西静乐东。二、晋置汾阳县,在山西荣河北。三、后魏置汾阳县,在山西河津县地,四、或通称汾水之地。【正】靳。
宋城:秦置睢阳县,隋改宋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正】黎。

八划:
京兆:一、汉置京兆尹,三国魏改尹为守,后为秦国。又为京兆国,晋置京兆郡,有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之地,后周复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后改为京兆郡;唐初复名雍州,后亦名为京兆郡,后再改为京兆府,故治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一云汉置京兆郡,亦称京兆尹,治长安,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区。二、晋置京兆郡,即今湖北襄阳东北。三、南齐置京兆郡,当陕西南郑之地。【正】太、户、史、牙、全、米、羊、式、车、宋、杜、扶、别、冷、尚、於、府、制、段、幽、计、皇、韦、侯、泰、浦、晁、训、伦、脂、家、郜、倩、造、商、康、扈、船、患、授、厥、舒、雍、絮、节、啬、寿、樗、黎、挚、质、纬、浊、归、旷、谯、绕、识、缠、邓、夔、皇甫、息夫、华阳、提弥、钩弋、达奚、路中、壶丘、壤驷。O:王、金、郝、冯、滑、庞、将闾。
始平:一、晋分扶风郡置始平郡,治槐里,故城在今陕西兴平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以南、秦岭以北等地,后魏废,故城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二、晋置始平郡,故治在今湖北均县北,后周改丰州。三、南朝宋置始平郡,即今陕西南郑地。四、南齐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北周改安城,故治在四川三台西北。五、后魏置始平郡,在今陕西境。【正】纡、冯、庞。
始兴:三国吴置始兴郡,南朝宋改广兴,齐恢复故名,隋废,唐复置,后又废去,故治在今广东曲江。【正】五、麦、阴。
定襄:一、汉置定襄郡,今山西右玉以北至绥远道,及蒙古喀尔喀右翼四子部之地,治成乐,即今绥远林格尔县,一云成乐故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尔格、清水河可一带,东汉迁治善无在右玉县,灵帝末废。二、隋置定襄郡,唐废去,故治在今山西平鲁西北,三,本忻州地,唐置定襄都,旋改为忻州、宋名忻州定襄郡,金废,故治在山西忻县。【正】执失。
宜春:隋改袁州为宜春郡,故治在今江西宜春,唐一度名袁州,后复名宜春郡。【正】彭。
房陵:汉置郡,治房陵,三国改为新城,故城在今湖北房县。隋置房州,又改房陵郡,治竹山,辖境相当今湖北房县竹山、保康、竹溪等地区。【正】黄。
松阳:东汉置松阳县,故城在今浙江松阳县西二十里,唐迁今治。【正】劳、丰。O:赖、瞿。
河中:一、秦汉河东郡,唐改蒲州,有改河中府,故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辖境相当今山西西南龙门山以南,稷山、远城、芮城以西,及陕西大荔等地区。二、唐置河中府,地当在汾河、黄河之中,因名,明改蒲州府,故治即今山西永济县。【正】芸。
河内:一、汉置河内郡,治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侯铁路以东地区。二、晋迁治野王,即今沁阳县治,宋以后废。【正】山、平、共、长、南、苟、荀、茹、新、庆、穆、药、怀、南门、南宫、淳于。O:古、安、受、张、陆、常、毕、寻、练、随、橄。
河西:一、唐置河西县,在今云南蒙自。二、唐置河西县,在今四川原叙州府境。三、元置河西县,在云南昆阳县河西乡。四、一说后魏置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地,北周废。五、又一说河西是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今陕西、甘肃两省及绥远鄂尔都斯、宁夏额济纳、阿拉善等旗属之。【正】允、本、好、折、邸、姗、乾、理、啜、滇、爱、睦、颂、临、监、谦、谷浑、述律、相里、乌孙、蒲察。O:斟寻。
河东:一、秦昭襄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置河东郡。二、秦置河东郡,有山西西南隅之隰、汾西、沁源诸县以南,安泽、沁水以西之地。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以北。晋迁治蒲板,在今山西永济东南。隋废而复置,迁今永济县,唐改河中府;一云治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比西霍山以南地区。三、东晋置河东郡,在湖北松滋西。四、唐置河东道,今山西之地,治河中。【正】伯、吕、匠、帙、固、胤、柳、奂、茀、故、苻、宫、展、狸、带、赦、啖、善、智、舜、堵、雄、堪、康、裴、蛾、满、蒲、实、暴、驹、卫、厨、豫、薛、鞮、聂、储、馈、垒、携、蚁、艺、籴、献、羊舌、匠丽、屠岸、虢射。O:王、赤、宗、俞、耿、盈、义、狸、裴、霍、赢、续。
河南:一、汉改秦三川郡为河南郡,约有今河南北部黄河西岸地,治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县东北四十(一说三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泊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顶地区。隋唐时迁治河南县,并迁洛阳于郭下,同为郡治,即今洛阳,唐称河南府。二、东晋置河南郡,在湖北襄阳之北。三、南朝宋置河南郡,在河南新野东北,兼置河南县为郡治。四、唐置河南道,在河南、山东黄河以南,江苏、安徽淮水以北之地。【正】于、山、凡、夫、方、介、友、元、丘、仍、弁、亘、亥、字、老、衣、向、宇、妁、奇、门、泥、阿、利、表、折、住、忌、夹、兑、邱、念、儿、巷、俟、食、柱、寇、姥、娀、骨、校、狼、务、荀、耆、涉、毫、挈、犀、逗、副、液、陆、疏、脱、寻、伟、统、普、云、浑、堵、亶、诡、畅、稚、嵩、维、说、仆、褚、綦、对、辇、昙、战、编、树、器、宪、蔷、穆、骐、婴、溪、舆、薰、芦、灵、显、司马、有娥、仲长、赤松、叔服、长桑、陵阳、闻人。O:乙、卜、王、朱、伊、羽、宋、延、辰、车、征、周、屈、明、苟、高、梁、祝、率、菇、库、陈、宿、扈、理、嵇、万、路、甄、贺、绵、潘、刘、鲍、阎、器、赖、箫、蹶、窦、辰州、长勺、屈突、辟历辰。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正】逮。
河间:一、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于故赵地置河间国,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复为河间郡。二、汉有河间国,治乐城,即今河北献县,后魏初置河间郡,故治在今河北河间西南三十五里,隋并置河间县,为郡治。三、南朝宋置河间郡,在今山东境。【正】玄、邢、俞、毕、章、凌、淩、清、税、钦、詹、糗。O:尹、王、沐、冯、刘、郁、鄚、濡。
沛国(沛郡):一、汉置沛郡,治于相县,故城在今安徽睢溪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江苏沛县、丰县等地区。二、东汉为沛国,故治在今安徽宿县西北,东晋迁治萧县,在今江苏萧县西北,北齐废去。【正】朱、虖、舞、审。O:周、武、张、赧、薛、华、刘。
东平:一、汉东平国地,治无盐,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晋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十五里,南朝宋为东平郡,辖境相当郡山东济宁、汶上、东平等县地。后还治无盐,北齐废,唐迁郸州来治,改名东平郡。二,北齐改泰山郡为东平郡,治博,在今山东泰安东南,隋废。三、后魏置东平郡,故治在今山东范县东南。四、隋置东平郡,在今东郸城县东。五、辽置东平郡,在今辽宁辽阳。【正】沐、花、原、娥、宿、郓、戢、鲂、大叔。O:王、吕、康、毕、苌、刘、姑布。
东吴:三国吴因处江东,亦称东吴,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专指旧苏州一府。今江苏吴县,旧亦称东吴。【正】学。
东海:一、汉置东海郡。楚、汉之际称郯郡,治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北。南齐移治涟口,即今江苏原涟水,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宿迁以北地区。二、东魏改为海州,旋又改东海郡,唐复名海州,天宝初亦名东海郡,后再称海州。三、晋置东海郡,在今江苏常熟北。四、隋置东海郡,即今江苏东海县治。【正】后、竺、郈、茅、恒、徐、浮、留、戚、莱、复、减、闲、偻、臧、谆、发、麋、翼、瀛、青阳、惠叔。O:于、王、何、昌、?、庄、陈、鲍、鹄、关。
东莞:一、三国魏置东莞郡,在山东沂水县西北,郡不久废去。二、晋改汉城阳郡为东莞郡,治莒城,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区。三、梁置东莞郡,在江苏宝应西南,隋废郡。【正】竹、松、从、贸、遇、凡板、投壶。O:沙、徐、孙、蓝。
东越:秦、汉时称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为东越。汉有东越国,约有今浙江东部、南部及福建东南部之地。【正】徭、甄。
东阳:一、三国吴置东阳郡,治常山,即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金华。二、南齐置东阳郡,今名东阳镇,四川巴县。【正】官、苗、习、端、楼。O:哀、官、斯、路。
柬道:待查。【正】佗。
东鲁: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兖州等地。一云说周领有鲁国,它的疆域最大时,自今山东滋阳东南至于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后人以济南、泰安、兖州诸府为东鲁地。【正】孔、有、忖、坑、述、厚、兖、便、恤、洙、若、陉、猗、庶、曾、紫、闵、禽、微、运、绪、稷、蒉、声、濮、孺、颜、驿、子家、公仪、端木、漆雕、乐正。O:立。
东郡:一、秦王五年公元前242年置东郡。二、秦取魏地置东郡,治濮阳,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以西,山东郓城、河南范县以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河南濮阳以南地区,三、清直隶大名府及山东京昌府(疑之误,应为东昌府)、长清县以西都是。【正】兖、稷。O:成、宣。
东国:待查。【正】公良。
东莱:汉置东莱郡,有山东原登州、莱州二府地,治掖县,即今山东掖县治,东汉迁治黄县,在今山东黄县东南,三国魏还治掖县,南朝宋治曲城,在今掖县东北六十里。【正】大、吕、治、掖、踪。O:王。
武功:一、东汉置武功县,故城在今陕西邹郿县四十里,一云在陕西武功西。二、后魏于美阳县置武功郡,北周废郡,改美阳置武功县,金改武亭,元复名武功,清属陕西乾州。【正】殳、苏。O:台。
武昌:一、三国吴置武昌郡,治武昌。曾改名江夏,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地以东和江西九江、瑞昌等地区,隋废。二、后魏置武昌郡,齐、周时废,故治在今山西孝义西。【正】鄂。O:史。
武威:一、汉置武威都,今甘肃原凉州府地,治姑臧,即今武威,唐时郡撤废。二、汉置武威郡,治武威,故城在今甘肃民勤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正】石、安、索、牒、贾。O:段、张、廖、论。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31 1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5 18:19 编辑

武都:一、汉置武都郡,治武都,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成县、徽县、西和、两当、康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二、汉置武都郡,统今甘肃之武都、文、成、徽及陕西宁强等县地,治武都,故城在今甘肃成县西八十里,东汉迁下辨,在今成县西三十里。三、后魏置武都郡,治石门,唐以后废,故治在今甘肃武都西北。四、南朝宋寄置武都郡,颌有武都县,齐时裁撤,后复置南武都县,后又废,故治在今四川绵竹西北。五、南朝宋置武都郡,今陕西南郑地。六、后魏置武都郡,隋废去,故治在今陕西宝鸡东五十里。【正】兴、衅。
武陵:一、汉置武陵郡,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南三里,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地,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区。东汉迁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隋初废,旋仍名武陵郡,后又改名朗州;宋名朗州武陵郡,不久废去。二、南朝梁置齐郡,东魏改名武陵郡,隋初废,故城在今江苏赣榆南。【正】冉、州、郏、华、苍、龙、澧、颜、龚。O:卜、伍、仓、略。
武阳:一、汉置县,故城在今四川彭山东。南朝梁改??为。二、魏州地,隋置武阳郡,唐复为魏州,故治在河北大名东。三、又东汉有武阳侯国,南朝宋改武阳县,故城在今山东黄县西北七十里。【正】劳、会、贤。
武汉:或指今湖北之武昌、汉口、汉阳而言。即所谓武汉三镇。【正】磋。
武成:一、东汉置武成县,故治在今山西平鲁西北。二、北齐改汉信成县曰武成县,在今河北清河县西北。【正】孟。
武邑:汉置武邑县,晋于此置武邑郡,即今河北武邑。后魏移治武强,南齐时裁撤,清属直隶冀州。O:苏。
武川:北魏六镇之一,镇址在今古蒙古武川西南。
武溪:一名武水,源出湖南乾城西武山,流经东南,金沱江入沅水。
金山:一、北凉置金山郡,魏裁撤,北周又置金山县,旋废,故治在今甘肃山丹县西南。二、隋置金山郡,不久改名?州,即今四川?阳。【正】契苾、高车。
金城:一、汉置金城郡,今甘肃原兰州、西宁二府地,治允吾,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北黄河北岸,云允吾故城在今甘肃永靖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湖以东地区。后改兰州。隋改置兰州。旋复旧名,唐复名兰州,改金城郡,宋名兰州金城郡。二、南朝宋置金城郡,并置县,南齐仍旧,今陕西南郑地。三、后魏置金城郡,隋废去,故治在今陕西汉阴西。【正】乞。O:王、赵、边。
金源:辽置金源县,金仍旧,明废,故治在热河喀喇沁右翼界,一云金源县城在今辽宁朝阳西北。O:术虎、温迪罕。
青州:一、古九州有青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莱阳以北及以东。东汉置临淄,故城在淄博市临淄北。东晋治东阳城,故城在今山东益都。二、赵置青州,治广固,在今山东益都西北八里。三、前燕置青州,治乐陵,在今山东乐陵西南三十里,后还治广固,前秦仍旧。四、后燕置青州,治历城,今山东历城县治,后寄治新城,在今热河凌源境。五、南燕置青州,治东莱,今山东掖县治。六、南齐置青州;治朐山,今江苏东海县治,旋废。O:漆。
昌平:一、秦(一云汉)昌平县,故城在今河北昌平东南。二、晋置昌平县,当在广西原南宁府境。【正】毋。O:孟。
昌黎:一、三国魏置昌黎郡,兼治昌黎县,即今热河凌源县治,一云治昌黎,故城在今辽宁义县,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二、后魏置昌黎郡。北齐仍旧,故治在徐水县西二十五里,隋迁今易县治,改为上谷郡。【正】悦、屈突。
长安:一、汉置长安县,故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高祖自栎阳徙长安,即此。隋迁龙骨川,即今治。二、南齐置长安县,当在四川君山县地。三、后魏置长安县,当在河南境。四、辽置长安县,金史作长兴,元裁撤,在内蒙古喀喇沁右翼,即热河平泉县地。【正】炭。O:栗、?、赧。
长沙: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长沙郡。二、秦置长沙郡,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东、南部,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汉为长沙国,晋于郡置湘州,南朝宋为长沙国,再置湘州,齐以后为长沙郡,即今湖南长沙。隋平陈废郡,改州名潭州、后改州为长沙郡,唐复名潭州,又名长沙郡。【正】由、模、橘。O:王、刘、罗。
长葛:隋置县,故城在今河南常葛北。【正】哈。
长乐:一、晋置长乐国,后魏为郡,隋改信都郡,故治在今河北冀县。二、唐改福州置长乐郡,不久再为福州,五代时王闽升为长乐府,宋名福州长乐郡,又升为福安府,即今福建闽侯。【正】蓬。O:冯。
邰阳:郃为古国,元置县,在今陕西合阳。【正】支、凤、轩辕。
宛丘(宛邱):汉于古陈国地置陈县,北齐迁项县于此,隋改为宛丘,明裁撤,即今河南淮阳县治。【正】泄、悉、娲。
邯郸:一、秦王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郸郡。二、秦置邯郸郡,治邯郸,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淦阳河上游,河南内黄、浚县、山东馆陶等地区:【正】嫪、樛。
邵阳:唐置年梁州,后改邵州,又改名邵阳郡,治宝庆,即今湖南邵阳。
昆明:元置县,即今云南昆明。
姑臧:汉置姑臧县,北齐为林中,故治在今甘肃武为。

九划:
信都:本广川国地,汉置信都郡,即今河北冀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县、深县、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及山东德州一部分。【正】邳、耨。
括苍:隋置括苍县,故城在今浙江丽水东南,唐改名丽水。【正】舍、库。
括阳:当在括州之南,故地或在浙江丽水东之括苍山之南。【正】公。
宣平:一、唐置丽水县,明析置宣平县,故城在今浙江武义境。二、金以大新镇置宣平县,元迁治辛南庄,明废,故城在今河北怀安东北。【正】贲。
宣城:晋置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辖境相当安徽宣城、广德、邦平、石台等地区。隋废郡,改宣州,旋再名宣城郡,唐一度恢复名叫宣州,不久又复旧,后又为宣州。【正】裨。O:史、洪。
洛阳:一、秦置洛阳县,汉改雒阳,三国复为洛阳,即今河南洛阳。二、晋置洛阳县,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二十里,即汉时河南郡治,隋时西移十八里,仍名洛阳县。三、南朝宋置洛阳县,当在湖北境,四、后魏置洛阳县,当在安徽境。【正】剧、錡。O:吉、苏。
洛宁:西魏置北宜阳县,后改曰熊耳,隋改名永宁,民国改洛宁。
郃阳:汉置郃阳县,隋迁今治,清属陕西同州府。【正】骨。
汧阳:一、唐改陇州置汧阳郡,旋再为陇州,宋名陇州汧阳郡,元废,即今陕西陇县治。二、北周以汉隃麋县地置汧阳郡及县,故城在今陕西陇县南。【正】非。
相城:一、春秋时相地,故城在今河南鹿邑东。二、后魏置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西,又秦置相县,今安徽宿县地(一云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十五里)。【正】里。
范阳:一、秦置范阳邑,故城在今河北定兴西南。二、三国魏置范阳郡,治涿,即今河北涿县。晋改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隋废。三、唐置范阳郡,治蓟,即今北河大兴县治。【正】苑、祖、经、邹、厉、卢、燕、简、驺。O:张、牵、汤、滕。
南平:一、三国吴置南郡,晋改南平郡,初治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乡北,后迁治江安,今湖北公安县东北,南齐迁治孱陵,今公安县南,陈还治作唐,隋废去。二、南齐置南平郡,当在四川境。三、唐改渝州置南平郡,旋复旧,宋名渝州南平郡,改名恭州,升重庆府,即四川巴县。O:车。
南安:一、东汉置南安郡,有今甘肃陇西、通渭、会宁、西和诸县地,治獂道,故城在今陇西县东北渭水北,隋废去。二、南朝宋置南安郡,即今四川剑阁县治。三、陈置南安郡,隋废去,即今福建南安县治。四、后魏置郢州,改南中府,东魏改置南安郡,北周废郡,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南。【正】成、既、旅、蛇、单、鲜、敛。O:林、姚、家、庞。
南昌:一、汉置南昌县,在今江西南昌东境。二、南朝梁置,故治在广西博白县南。三、五代南唐置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正】巨、余、佘、呼、幸、昕、呙、剡、敏、喻、辜、漆、谌。O:涂、邬、熊。
南宫:秦(一云汉)置南宫县,故城在今河北南宫县西北。【正】庵。
南海:秦置南海郡,广东原广州、韶州、潮州、惠州、肇庆、南雄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原平乐东境、梧州府东南境都是它的辖地,治番禺,即今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翁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等地区。汉也置郡在此,隋唐时期,时废时置,宋名广州南海郡,元废。【正】招、洗、禺、斟、蔼。O:涳.
南康:晋置南康郡,治云都,在今江西云都东北,东晋移治赣,即今赣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等地区。唐废置不一,宋名虔州南康郡,元废。【正】融、鬻。O:哀、赖。
南陵:一、汉置南陵县,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二、南朝梁以晋南陵戌置南陵郡及县,南朝陈兼置北江州,隋州、郡全撤。故城在今安徽繁昌西北。【正】陵。
南阳:一、秦昭襄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二、秦置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地,汉治宛,即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并山、郧县间等地区。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名南阳郡,隋废郡,旋复置,迁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去。三、南齐置南阳郡,当在四川境。四、南朝梁置南阳郡,西魏改山都郡,北周废,故城在今湖北毂城西南。五、西魏以南朝梁北随郡,改名南阳郡,隋废,故治在今湖北随县北八十里。【正】仇、白、百、来、岑、求、延、宗、军、洼、姬、终、阴、登、曼、隆、叶、资、瞿、邓、绫、乐、忧、滕、厉、鄾。O:井、杜、扁、卓、张、率、赵、刘、韩、麋、攀、庞。
南越:亦作南粤,今广东、广西等两广之地,秦始皇取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后为赵佗所占据。【正】皎、涳、涌、植。O:化。
南郡:一、秦昭襄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二、秦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正】春、为、勒、翠、闉。O:初。
建平:三国吴置建平郡,故治在今四川巫山县,隋废。二、南齐改建宁郡置建平郡,梁末废,故治今云南曲靖西南。三、后魏置建平郡,齐、周时废,故治在今山西孝义。【正】笪。
建安:一、三国吴置建安郡,治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县,辖境相当今福建省。隋废,唐复置,宋改建宁府,即今福建建瓯。二、南齐置建安左郡,当在湖北境。三、南齐置建安郡,当在湖北境。四、后魏置建安郡,故治在今山西祈县东。五、后魏置建安郡,今山西崞县地。【正】矢、闽、练。
建康:秦置秣陵县地,三国吴权移都秣陵,改称建业。晋改建康,故城在今江苏江宁南。【正】
建宁:三国蜀置建宁郡,治味县,故城在今云南曲清,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原作福建省,疑之误)
城阳:一、汉初置城阳郡,后为城阳国,治莒,东汉复为郡,今山东莒县,辖境相当今山东莒县、沂南和蒙阴东部地区。晋改为东莞郡。二、后魏置城阳郡,并置县,隋并废郡、县,在今河南沁阳南。【正】夷、猛。
咸阳:一、秦置咸阳县,故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里。二、古秦地,今陕西长安县东之渭城旧城。三、苻秦置咸阳郡,隋废,即今陕西泾阳县治。【正】改、斛。
苑川:一、西秦置苑川郡,故城在今甘肃渝中县东北。二、后秦置苑川县,在陕西宝鸡东。【正】泄。
洹水:北周置洹水县,故城在今河北大名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2-5 18: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8 19:45 编辑

十划:
晋昌:一、晋置晋昌郡,南朝宋撤废,齐再置,西魏改名魏昌,治长乐,即今陕西石泉,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紫阳和湖北竹溪等地区。二、晋置晋昌郡,北周改为永兴郡,隋废,故城在今甘肃安西东。三、东晋置晋昌郡,南朝宋改名新兴郡,隋废去,故治在今湖北竹溪西。四、后魏置晋昌郡,西魏废,故治在今陕西洋县东。【正】乜。
晋陵:晋置毘陵郡,旋改晋陵郡,治丹徒,故城在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移治京口,即今镇江,后移治晋陵郡,即今常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长州、无锡、丹阳、金坛、江阴、武进等地区。隋又改毘陵郡,唐、宋均为常州毘陵郡,治晋陵县,即今江苏武进地。【正】英、稻。O:茅。
晋阳:一、古唐国地,汉置晋阳县,故城在今山西太原。二、秦置晋阳县,汉依故,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县治。【正】郝、匡、吞、虎、唐、研、参、景、越、嘉、僚、管、絺、仪、累。O:景。
桂林:一、秦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辖境相当今广西都阳山以东、九万大山以南及广东肇庆部分地区。二、秦置桂林郡,即民初广西桂林,苍梧二道,及柳江道东部之地。三、三国吴置桂林郡,今广西象县地。四、晋置桂林郡,南朝宋废,故治在今广西马平县东南。五、南朝宋置桂林郡,故治在今广西武宣西南。【正】奉。
桂阳:汉置桂阳郡,治郴县,即今湖南郴州市,辖境相当今湖南耒阳以南的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米水入湘处,南至广东英德等地区。隋置柳州,旋再为桂阳郡;唐仍置柳州,宋名柳州桂阳郡,元废去,故治在今湖南耒阳县治。【正】区。
殷阳:一、或即殷城县,汉期思县地,隋置县,故城在今河南商城西。二、或即后魏置殷州;高齐改为赵州,不久撤废,故治在今河北隆平东。【正天】天。
泰山:一、汉置博阳郡后改泰山郡,治博,故城在今山东泰安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等地区。后迁治奉高,在今泰安东北十七里,后魏治钜平,在今泰安西南,北齐改名东平,治博,隋废去。二、南齐置泰山郡,当在江苏境。【正】羊、荏、捷、澹台。O:周、鲍。
浚仪(浚阳):一、秦以战国魏大梁置浚仪县,故城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隋迁置,在今县北三十里,唐迁今开封县治,宋改祥符,民国改开封。二、晋置浚仪县,隋废去,故治在今安徽寿县西南。三、汉城父县,南朝宋改名浚仪县,隋复名城父,故城在今安徽亳县东南。四:浚阳当指浚水之南地区,在河南开封北。【正】芒、乔、桥。
海西:一、汉置海西县,故城在今江苏东海南。二、东魏置海西郡,隋裁撤,故城在江苏涟水县北。【正】酂。
海陵:晋置海陵郡,治海陵,即今江苏泰州市。南朝宋迁治建陵,在泰县东北七十里,梁迁还旧治,隋废。【正】洋。
海南:或即一般指海南省。【正】溒。
酒泉:汉开匈奴地置酒泉郡,治福禄,即今甘肃酒泉,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以东、高台以西等地区。【正】肃、邻、论、频。
真定:汉初置东垣县,后改名真定,后置真定国,治真定,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辖正定 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高城。正定等地区。即今河北正定。【正】邯。
真腊:七至十七世纪中南半岛吉篾王国,即今柬埔寨(一云高棉)。【正】刹。
陕郡:后魏避讳,改汉弘农郡为恒农郡,置陕州,旋废,北周复置,隋时州、郡并废,旋复置弘农郡,唐复名陕州,后改陕郡,治陕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洛宁、渑池、灵宝及山西平陆、芮城、远城东北等地区。不久又复为州,即今河南陕县地。【正】曲。
马邑:隋置代郡,后改名为马邑,唐复为朔州,又名为马邑,后来再为朔州,即今之山西朔县,辖境当在今山西宁武、恒山以北、黑驼山、洪涛山、左云以东地区。O:苑。
马岭:一、秦置马岭县,后汉废,隋复置,五代时废去,故城在今甘肃环县南一百二十里,今为马岭镇。二、唐改隋马度县为马岭县,又改为义山县,故治在今广西贵县西北。【正】绣。
高平:一、汉置高平县,北周改为平高,即今甘肃固原县治。二、晋高平国,南朝宋置高平郡,治昌邑,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地,后移治高平,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云高平故城在今山东诲山西北。三、南齐置高平郡,今江苏淮阴地。四、南朝梁置高平郡,东魏废,故城在今安徽于盱眙北。五、后魏置高都郡,北周改高平郡,隋、唐时或称泽州,或称高平郡,宋称泽州高平郡,金废,故城在山西晋城东北。【正】巴、汛、范、过、檀、瞿、穰、公左。O:王、徐、郗、张、曹、薛。
高昌:一、晋置高昌郡,治高昌,辖境相当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等地区,北魏改为国,唐灭之,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二、后魏置高昌郡,当在河南原南阳府境。【正】混。
高唐:一、汉置高唐县,故城在今山东禹城西南。二、后魏置高唐县,唐改崇武,寻复故,元置高唐州,明清时撤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即今山东高唐县治。【正】用。
高堂:或即高堂县。【正】刘。
高密:一、南朝宋置高密郡,治桑犊城,故城在今山东潍坊东。二、汉置高密县,故城在今山东高密西南。【正】己、莒、类。O:刘。
高阳:一、古国名,少昊封颛顼于高阳,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二、东汉置高阳郡,治高阳,后治博陆,故城在今河北盏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阳、蠡县等地区;一云汉置高阳县,故城在今河北高阳东二十五里。三、晋置高阳郡,今河北蠡县、安肃、博野等县属之。四、南朝宋寄置高阳郡,领有五县,以高阳县为郡治,北齐废郡,隋废县,故城在今山东临淄西北三十里。【正】青、耿、豹、许、慈、独、公孙、仲孙、轩辕、独孤。O:余、纪、齐、?。
高要:汉置高要县,南朝梁置高要郡,治??,正定西南十八里,隋废。【正】屯、代、将、贵。
张掖:汉置张掖郡,治乐(左加部首角)得,故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区。后魏置张掖军,又改为郡,西魏改名甘州,北周复置张掖郡。【正】乌、乘马。
竟陵:一、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即今湖北钟祥,辖境相当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区。西魏改郢州,北周名石城郡,隋仍为竟陵郡、郢州,即今湖北钟祥县治。二、南齐置竟陵郡,梁末废,故治在今湖北天门县西北。O:刘。
梁国(梁郡):一、周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国,即夏阳梁山。春秋时为秦所灭,今陕西韩城南有古少梁城,为其都。二、汉改砀郡为梁国,治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地区。后魏改梁郡,隋废郡,字宋州,旋复旧,唐复名宋州,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县南。三、南朝宋置梁郡,治下邑,即今安徽砀山,一云江苏砀山县东。四、南齐置梁郡,今安徽寿县治,后魏迁今寿县东南三里,隋废,五、后魏置梁郡,当在河南潢川县境。六、陈改东魏平梁郡为梁郡,隋废,故治在今安徽合肥东北。【正】岸、墨、桥、西门。O:张、盛、乔、葛、宾、谈、刘。
涿郡:一、汉置涿郡,治涿县,辖境相当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县以东、安平以北霸县以西等地区。二、三国魏改为范阳郡,即今河北涿县治,后魏置燕郡,隋废,不久改为涿郡,故治在今河北大兴西南。【正】作、伶、蚩。O:简。
涿鹿:汉置涿鹿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
淮南:一、汉置淮南郡,后改南梁郡,治寿春,故城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以北、塘河以东,凤阳以西等地区。二、三国魏置淮南郡,晋改西梁郡,南朝宋复名淮南,不久再名南梁,隋名寿州,不久再为淮南郡,唐改寿州,即今安徽寿县治。三、晋置淮南郡,隋废,故治在今安徽当涂南三十八里。【正】莉、梨、博、激、环、铁。O:车。
淮阳:一、秦置淮阳郡,治渔阳,故城在今北京密云西南。二、晋置淮阳郡,故城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周时改县为淮阳,隋时郡废,唐时县废。三、隋置陈州,改称淮阳郡,故治即今河南淮阳县。【正】江、彭。
淮阴:东魏置淮阴郡,北齐废,岁哦初又置,旋废,故治在今江苏淮阴东南。【正】枚。
清河:汉置清河郡,治清阳,故城在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等一部分之地。东汉为清河国,后魏复为郡,故治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元废。二、南朝宋置清河郡,治般阳城,后魏改东清河郡,北齐废,即今山东淄川县治。三、后魏置清河郡并置县,故治在今河南商城东。【正】及、贝、赤、汲、房、革、张、傅、隋、随、赐。O:尚、崔、温、檀、戴。
略阳:一、三国魏置广魏郡,晋改略阳,治临渭,故治在今甘肃秦安东南八十里,西魏改置于秦安东北九十里;一云临渭故城在今甘肃天水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静宁、庄浪、张家川、清水等地以及天水秦安、通渭部分地区。北魏移治陇城,故城在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北周废。二、南朝宋置略阳郡并置县,今陕西南郑地。三、南齐置略阳郡,当在四川境。【正】坦。
章武:后魏以晋章武国置章武郡,治东平野,即今河北大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以东、沧州以北等地。隋废,今河北大城县治。【正】王。
许昌:一、秦以春秋许国地置许县,三国魏改称许昌县,故城在今河南许昌西南。二、南朝宋置许昌县,当在河南原南阳府境。三、南朝梁置许昌县,隋改名清丘,故城在今安徽阜阳东五十六里。四、后魏置许昌郡,当在安徽境。【正】丛。
阴山:一、唐置阴山州都督府,当在新疆境。二、唐置阴山县,当在绥远乌喇特境。【正】贺拔。
陈郡: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陈郡。二、秦置陈郡,治陈县,即今河南淮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拓域等地区。南朝宋迁治项县,在今河南项城东北,北齐迁项县于旧陈城,隋郡废。三、后魏置陈郡,当在河南原汝宁府境。O:何。
陈留:一、汉置陈留郡,治陈留,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民权以西、开封以东、延津以南、礼县以北地区。晋为陈留国,治小黄,在今陈留县东北。南朝宋迁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西北,东魏后于浚仪置陈留郡,亦在今开封西北。隋废郡,改设汴州。唐复名陈留郡,又改汴州。即今开封县治。二、晋寄陈留郡,隋废去,故治在今安徽寿县南五十里。三、晋改谯郡置陈留郡,隋改亳州,后复为谯郡,即今安徽亳县治。四、陈以南朝梁广梁郡改名为陈留郡,隋废去,故治即今安徽广德。五、南朝梁置陈留郡并置县,隋废郡,改县名颖阳县,故城在今安徽太和东北三里。六、后魏置陈留郡,齐、周时废,故治在今河南商城县东。【正】占、伊、圭、阮、典、恪、虔、栩、假、圈、进、屠、援、敦、蜀、虞、?、虙、鲑、双、谢、有莘。O:王、周、茅、袁、时、富、陈、智、路、卫、边、第八、璞阳。
淄川:汉置般阳县,南朝宋置贝县,隋改淄川县,故城在今山东淄博。

十二划:
博平:汉置博平县,故城在今山东茌平县,旧博平城。二、隋置博州,治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十五里,旋废,唐复置,改名博平郡,旋又名博州,宋名博州博平郡,即今聊城。【正】公冶、叔仲。
博昌:汉置博昌县,故城在今山东博兴南。
博陵:晋置博陵国,后魏改为郡,治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班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区。隋废。二、北周置博陵郡并置博陵、宁人二县,隋初并废,故治在今甘肃临潭县酋。三、隋置博陵郡,唐废,今河北定县治。【正】邵、崔、鼓、濮阳。O:寿。
彭城:一、西汉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徐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微山、江苏徐州、铜山及沛县、邳县、安徽濉溪等一部分地区。后为彭城国。二、三国魏复为郡、金改武安州,即今江苏铜山县治。【正】仁、玉、金、巢、锌、刘、钱、还、辕、览、籛、鳞、宗政。O:到、曹、袁、僖、术甲、斜卯、唐括、粘葛。
敦煌(炖煌):西汉置敦煌郡,治敦煌,故城在今甘肃敦煌西,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南等地区。唐一度陷吐审、即今甘肃敦煌县治。【正】汜、洪、容、仓、掌、慕、慕容。O:宋、张。
朝歌:一、古沫邑,商帝乙所都,故城在今河南淇县,后改卫县。二、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不久废郡,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隋迁治,改为卫县。三、南朝宋寄置朝歌县,齐、周时废,故治在今安徽凤阳。【正】胶。
渤海:一、西汉高帝时置渤海郡,治浮阳,在今沧县,及今河北河间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等地;东汉迁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东北八里,辖境相当今河北河间以东、沧县以西,南至无棣等地区。二、南朝宋寄置渤海郡,治临济城,后魏依旧,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高苑西北,接临淄县界。三、东魏迁置渤海郡,隋废去,故城在今河北东光二十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2-8 2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11 21:53 编辑

四、隋置棣州,改沧州,又改为渤海郡,改治在今山东阳信南七里,唐再置棣州。【正】刀、甘、同、杏、居、季、欣、封、扁、高、卿、须、訾、裘、蒿、暨、翼、荐、赫连、欧阳。O:石、汝、吴、凌、童、斯、詹、龙。
雁门:一、秦王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置雁门郡。二、战国赵置雁门郡,今山西原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及北部,都是它的辖境。汉代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东汉迁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一云雁门郡治善元,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桓山以西、内蒙古黄旗以南地区。四、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二十五里,后魏迁置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废为代州,旋再置郡,金废郡。【正】口、之、文、仉、田、辛、吟、芝、幸、卑、品、牵、童、农、渠、解、余、衡、薄、鲸、续、谴、斛律。O:曲、蛇、潜。
云赐:后魏置云阳县,北周置云阳郡,隋废,唐改县名池阳,旋复旧,元废,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北三十里。O:植。
渭阳:唐置渭阳县,故治即今湖南凤凰西南,接贵州界。或说渭水之北。【正】且、起。
番阳(鄱阳):秦置番阳县,故城即今江西鄱阳县。【正】恽、夐、范。
绛郡:一、汉置绛县,故城在今山西侯马东北。二、后魏置东雍州及南太平郡,治柏壁,在今山西新绛西南二十里,不久改为郡名征平,北周改名绛州,迁治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二十里,隋初废郡。迁绛州治正平,即今新绛,不久废州改名绛郡,唐废郡置绛州,亦名绛郡,宋名绛州绛郡,金升为晋安府,元初复名绛州,今为新绛县。三、后魏以汉闻喜县地置南绛郡及县,治车箱城,今山西绛县东南十里,西魏改为郡及绛县,隋废郡,唐迁县于今治。【正】丕、光、先、臼、舟、孤、洛、恭、甥、舅、号、锡、竖、旧、骓、顾、铎。
华阴:唐改华州置太州,改华阴郡,不久再为华州,宋名华州华阴郡,金以后为华州。即今陕西华县治。O:郭、能、董、严、蔺。
华阳:一、南朝宋侨置华阳郡,治华阳,故城在今四川广元东百十里,一云陕西勉县西北,北魏改实土,辖境相当今陕西勉县、宁强地区。二、后魏置华阳郡,治华阳县,在今陕西沔阳东。【正】弘。
象郡:一、秦置象郡,今广东原雷州、廉州、高州诸府,广西原庆远、太平及梧州府南境以至越南之地。一云象郡治象林,一云治临尘。二、陈置象郡,隋废郡为县,唐复置,宋废,故治在今广西雒容县南。【正】鼻。
郸城:春秋鲁地,昭公居西郸,宫、鲁所争为东魏。北周时以蜀山湖南岸西郸地置清泽县,隋改清泽县为郸城县,又改万安县,不久恢复故名,故城在今山东郸城东十六里,金迁今治以避黄河决口。【正】初。
关封:周为郑、杞二国地,战国魏之都城,秦为三川郡地,汉置陈留郡,东魏于郡置梁州,北周改州名汴州,隋废去,后再置汴州,唐五代梁建东都,升为开封府,后唐复名汴州,五代之晋、汉、周再建都于此,名东京开封府,北宋亦建都,也名东京开封府,金初名汴京,后改南京,元初名南京路,后改汴梁路,明称开封府,清为河南省治,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南五十里。【正】子、考、冷、绚、钩、韶、纬、滕、谓。O:琮。
阳平:三国魏置阳平郡,治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东,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大名东部、山东冠县、莘县、朝城等地区。石赵迁治馆陶,隋废。二、东晋寄置阳平郡,故治在今安徽宝壁南。三、南朝宋置阳平郡,今山东汶上县地。四、南齐置阳平郡,今江苏淮安地。五、后魏置阳平郡,当在安徽原凤阳府境。【正】路。
阳阿:汉置阳阿县,后废,故城在今山西阳(一云晋)城西北四十里。【正】其。
阳河:水名山西晋城西北,经阳城入沁水。
阳翟:秦置县,故城在今河南禹县。
阴山:山名,在内蒙古中部,东西走向。
冯翊:一、汉有左冯翊,东汉末置冯翊郡,治临晋。即今陕西大荔县,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后魏置华州及华山郡,西魏改州名同州,郡名武乡,隋废郡存州,不久改州为冯翊郡,唐复名同州,不久名冯翊郡,宋名同州冯翊郡,金以后为同州。二、南朝宋寄置冯翊郡,初治襄阳,后治鄀,梁废鄀县,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三、南朝宋置冯翊郡,今陕西南郑地。四、后魏置冯翊郡,不久废,即今陕西高陵县治。五、后魏置冯翊郡,当在河南境。【正】主、合、印、如、武、姞、姶、刚、益、鱼、接、景、焦、游、登、雷、颉、蝮、凭、党、主父、梁丘。O:吉、郭、寇、乔、严。
舒城:一、春秋时期置群舒地,隋置舒城县,唐废,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北。二、唐以汉龙舒县改置舒城县,今属安徽。【正】匽、偃。
莱阳:汉置昌阳县,五代唐改汉昌阳县名莱阳,即今山东莱阳。O:术。
道东:据传道东乃引用马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黄帝第七十一代郑康成)今去,吾道东矣。见《后汉书》。郑姓杨梅镇高山里有渡台祖郑大模公之道东堂祖厝。O:郑。
扬州:隋置州,治江都。即今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宝应等地。
扬郡:北魏置越郡,隋置栾州,唐改为越州,治邯郸,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地区。

十三划:
新山:汉侯国,故城即今山东莒县,东汉废。【正】弭、称。
新平:一、东汉置新平郡,治漆县,故城在今陕西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永寿、甘肃泾川、灵台等县地区。隋废,唐置豳州,后改为邠,不久名新平郡,后又为邠州,即今陕西邠县地。二、南朝宋置新平郡,当在江苏境。三、后魏置新平郡,当在河南境。【正】附。
新安:一、后魏置新安郡,故治在山西代县西。二、三国吴置新都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江西婺源等地区。隋改遂安郡。三、南朝梁置新安郡,西魏改名新宁,隋废,故治在今四川远县西南四十里。四、北周置中州,改新安郡,即今河南新安县治,后废,隋复置新安郡,唐废。五、唐初置歙州,治黟,旋改新安郡,治休宁,又迁治歙,即今安徽歙县治,唐改歙州,旋改新安郡;不久复为歙州。【正】古、讹。O:聂。
新城:一、三国魏置新城郡,南齐改南新城,隋复旧,后改房陵郡,故城在今湖北房县,辖境相当今湖北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地区。二、南朝宋置新城郡,梁、陈时废,即今四川三台,隋于此再置新城郡,改名梓州。三、后魏置新城郡,今河南潢川县地。四、东魏置新城县,在今河南洛阳南。【正】域。
新野:汉置新野县,晋置新野郡,治新野,辖境相当今河南新野、郑县等。北周废郡,改县名棘阳,隋复名新野,唐废,宋、金为新野镇,在今河南新野南,元迁今治。O:王、庾。
新蔡:一、晋置新蔡郡,治新蔡,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地区。北齐改广宁郡,隋废郡,改县为广宁,又改汝北,后复名新蔡,元废。明复置,今河南新蔡地。二、南朝宋寄置新蔡郡,南齐名北新蔡郡,后魏仍为新蔡郡并置新蔡县,北齐、北周俱废郡,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正】甫、郦、百里。O:王、冷、胡、道、鲁、薛。
新丰:一、汉置新丰县,故城在今陕西临潼东,东汉末迁治零水侧,自晋至北周,县治常变更。二、南朝宋置新丰县,一在湖北江陵;一在湖北原襄阳府境;一当在云南境。三、南齐置新丰县,西魏改名孔阳,隋废去,故治在今河北竹溪县东南。四、南齐置新丰县,隋改休吉,不久废,故治在今广东新丰东南。五、后魏置新丰县,齐、周时废,今后新丰集,在安徽宿县北七十里。六、隋置新丰县,唐废,今河南槁城东南有新丰村。七、唐置新丰县,当在云南原曲靖府境。【正】芳、弥、骊。
新郑:秦置新郑县,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晋废、隋废郡旋复。【正】郐。O:茸。
新淦:汉置新淦县,故城在今江西清将东北。
会稽:一、秦王二叔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二、秦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吴县,辖境相当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等地区。东汉迁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宋升为绍与府。【正】戊、戌、舌、苦、兹、夏、摇、愚、讴、畴、常寿、綦母、钟离。O:留、康、庄、贺、资、虞、骆、谢、阚。
犍为:一、西汉置犍为郡,治棘道,在今四川宜宾西南,接庆符县界;东汉迁治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十里,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以南、大足、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以东、云南会泽、贵州金沙以北等地区。南齐还旧治。梁改置戎州,隋复置犍为郡,唐又改为戎州。二、唐改嘉州置犍为郡,不久复为嘉州,即今四川乐山县治。O:张。
睢阳:秦以春秋宋地置睢阳县,唐于县置睢阳郡,治宋城,故城在河南商丘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拓城、夏邑、安徽砀山、山东单县、曹县之间等地。金复为睢阳。【正】寺、犴、坎、我、衍、几、备、泽、荡、错、获、。O:灌。
蜀郡:一、秦惠王后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置蜀郡。二、秦置蜀郡,今四川原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及邛州,与保宁府剑阁以西之地属之,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三、秦置蜀郡治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以西、峨边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等地区。四、东汉置蜀郡,三国蜀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西。【正】千、邛、訇、射、剑、曩、袭、虌。O:皞。
钜鹿: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钜鹿郡。二、秦置钜鹿郡,治钜鹿县,在今河北平乡县治,东汉迁治瘿陶,在今宁晋县西南二十九里,晋时为国,后魏为郡,迁治瘿遥,即今宁晋县治,北齐废郡。【正】毋、牟、波、时、莫、躬、舒、给、莳、廖、魏、颺、巫、马。O:舒鸠。
钜野:汉置钜野县,故城在今山东钜野南。【正】遂。O:曹。
管城:周初管叔封地,故称为管城,春秋属郑;战国属韩,隋置管城县,故城在今河南郑州。【正】祭、察。
零陵:一、汉置零陵郡,治零陵,故城在今广西全州西南,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以南、广西桂林以东阳朔以北等地区,东汉迁治泉陵,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北二里。二、隋置永州,改为零陵郡,唐复名永州,又改零陵郡,复改永州,宋名永州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正】永。
顿丘:一、晋置顿丘郡及县,治顿丘,故城在今河南清丰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郡县俱废,隋复置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二十五里。二、东晋寄置顿丘郡,后废,即今安徽滁县治。三、南朝宋置顿丘郡,当在山东境。【正】司、空、闾、卢、公西、公羊、司空。O:刘。
义阳:三国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桐柏东。晋初移置新野,辖境相当在今河南信阳、罗山、桐柏东部、湖北应山、大悟北部等地。
瑕丘:汉置瑕丘县,故城在今衮州县境,后改滋扬县。
雍丘:秦置雍丘县,故城在今河南杞县。
溧阳:秦置溧阳县,故城在今江苏溧阳西北。

十四划:
渔阳: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渔阳郡。二、秦置渔阳郡,治渔阳县,故城在今河北密云西。三、隋置渔阳郡,今河北蓟县、平谷等地,唐为蓟州,后改名渔阳郡,不久复为蓟州。【正】肆、骑。O:高。
琅琊: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琅琊郡。二、秦置琅琊郡,治琅琊,故城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三、秦置琅琊郡,统有今山东原衮、青、沂、莱四府东南境及胶州地。西汉移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东汉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北十五里。南朝宋再为郡,迁治即丘,在今山东临沂东南五十里,后魏依旧,隋治临沂,即今临沂县治,唐以后废。四、南齐置琅琊郡,北周改名朐山,即今江苏东海县治。【正】支、申、卷、奔、拔、帅、神、胥、符、率、云、鄅、蔚、诸、公右、安期、无娄、诸葛。O:王、徐、师、惠、颜、毋楼。
蒙城:汉置山桑县,隋改肥水,唐改为蒙城,即今安徽蒙城。【正】需。
楚郡:秦灭楚,置楚郡,治寿春,兼有淮南之地,即今安徽寿县。【正】汗、吉、次、名、杌、芋、庚、枝、直、肩、冠、思、昭、倚、圉、歇、椒、钧、腹、奋、优、举、酂、蹻、摄、啮、囊、公都、市南、老莱、巫阳、庚桑、鲁阳。
滇池:南朝梁置滇池县,故治在今云南晋宁东。【正】膘。
汉平:一、东汉置汉平郡,三国吴改为吴平县,胡城在今江西清江县西。二、三国蜀置汉平县,南朝宋废,故治在今四川涪陵东南。三、南齐置汉平郡,隋废,当在湖北原荆州府境。一云汉平,东汉置县,氏国吴改平,故城在今江西清江西。【正】伉。
汉东:一、南朝宋寄置冯翊郡,后魏改为汉东,故治在今湖北钟祥北。二、隋以随州改置汉东郡,唐复为随州,不久名汉东郡,又改随州,宋名随州汉东郡,即今湖北随县治。O:黄。
汉阳:一、东汉迁西汉天水郡,治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甘谷东南,旋改称汉阳郡,故城在今甘肃甘谷南。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二、蜀汉置汉阳郡,故城在今四川庆符南。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2-11 22: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12 18:20 编辑

三、后魏置汉阳郡,北周废,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四、隋置汉阳郡,唐废去,故城在今甘肃成县北。【正】仙、堂、绞。O:杜。
寿昌:北魏置寿昌郡,故治在甘肃敦煌西,北周废,唐改寿昌县。【正】季。
槐里:一、汉置槐里县,故城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十里,隋废。二、南朝宋置槐里县,一当在今河南与南阳府境;一当在今陕西南郑地。【正】偓。O:万。
荣阳:汉置荣阳县,故城在今河南荣泽县西南。【正】甲、四、列、良、冒、捕、朗、圃、术、补、瑞、枪、驷、潘、枞、繁、烛、藩、灌、东里。O:壶丘。
荥阳:一、三国魏置荥阳郡,治荥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二、隋改为九江郡,唐改江州置浔阳郡,治浔阳,故城在今江西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元废。【正】寒。O:周、陶。
鄱阳:三国吴置鄱阳郡,治鄱阳,即今江西波阳,辖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等地区。晋初迁治广晋,故城在今江西鄱阳北,南齐复移郡还鄱阳,元初废郡,明初名鄱阳府,旋又改名饶州府。【正】杭、恽、操、范。O:乌。
仪真:宋置仪真郡,明改名仪真县,清改名仪徵县,即今江苏仪徵县治。【正】见。
广平:汉置广平郡,后改名平干国,又改为广平国,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广平郡,治广平,在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等地。后魏迁置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北周于郡治洺州,隋废郡存州,又改州为武安郡,唐复名洺州,又改名广平郡,旋复名洺州,宋名洺州广平郡。【正】沮、荆、逯、屠、耦、籍。O:宋、焦、程、游、石盏、石盐、抹捻、蒲鲜、孛木鲁、阿勒根、和速嘉。
广宗:东汉置县,后魏置广宗郡,治广宗县,北齐废郡,隋改县名宗城,故城在今河北威县东二十里。O:潘。
广陵:一、汉置广陵国,东汉改郡,治广陵,即今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徵以东地区。晋初迁治淮阴,东晋复移今江都县治,隋置扬州,又改名江都郡,唐复置扬州,又改名广陵郡,复名扬州,宋名扬州广陵郡。三、后魏置广陵郡,北周迁新息县于此,废郡,改置息州。【正】灸、贡、野、皋、闳、载、槐、毅、萧。O:于、荆、高、陈、戴。
广汉:汉置广汉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县治,东汉迁治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北,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剑阁以西,潼南以北,什邡以东地区。晋迁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东北,后还东汉旧治,辈周废。【正】折、哀。O:王、镡。
广德:东汉置县,三国以汉鄣县地置广德县,隋废去,故治在今安徽广德县治东三十里。【正】涡、濯。
苍梧:汉置苍梧郡,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水、江华以南、广西滕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区。

十五划:
抚(撫)州:一、三国吴置临川郡,治临安,即今江西临川西,南齐迁治南城;即今南城县治,陈复迁还旧治,隋置州,治临川,在今江西抚州西唐,宋为抚州临川郡。二、金置抚州,元为兴和县,明废,故城在今察哈尔张北县境。O:邬。
乐(樂)安:一、南朝宋置乐安郡,隋废去,即今山东广饶地。二、后魏置乐安郡,置乐安县为郡治,故城在今安徽霍山县东。三、唐改隋棣州置乐安郡,后复为棣州,故治在今山东惠民南七十里。四、春秋时,蒋国址在河南期思,汉为軑县,刘宋时改称乐安县,即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一云预安为三国魏置郡,治高苑,故城在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故城在今山东广饶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寿光等地区。【正】兀、任、孙、荣、蒋。O:仲、锡。
乐(樂)陵:一、东汉末置乐陵郡,治乐陵,故城在今山东乐陵西南三十里。二、南朝宋侨置乐陵郡及乐陵县,北齐废郡,隋废县,即今山东博兴县治。O:耆。
颖川:一、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二、秦置颍川,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及禹县至阳武各县等地,汉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县治。三、晋移置颍川郡,治许昌,在今河南许昌东北;一云晋置颍川郡,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以北等地区。东魏迁治颍阴,即今许昌县治。四、南朝宋置颍川郡,治召陵,在今河南郾城东三十五里,北齐改名临颍,陈废。五、南朝宋寄置颍川郡,南齐废,故治在今安徽巢县东南,六、后魏置颍川郡,当在安徽县境。【正】千、汝、乌、陈、庾、枣、坚、葛、邬、干、赖、播、钟、韩。O:晁、俱、处、聊、寒、冯、赵、横、应、繁。
颍阳:一、秦置颍阳县,故城在今河南许昌西南,晋废。二、隋初改南朝梁陈留县为颍阳县,唐废去,故城在今安徽太和东北三里。三、后魏置颍阳县,北周废,唐置武林县,后改名颍阳,故城在今河南登封西南七十里。【正】拓跋。
胶东:一、汉置胶东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度、莱阳、莱西等地。新莽迁治郁秩,改郁秩为胶东县,后魏废,即今山东平度县治。二、南齐置胶东县,当在江苏东海境。三、后魏置胶东县,北齐废,隋复置改名淮水,又改名下密,唐废去,在今山东潍县东五十里。【正】庸、鄘。O:贾。
虢郡:隋置虢州,后改虢郡,治卢氏,即今河南卢氏。唐时复置,迁治弘农,改名弘农郡,不久复为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南四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等地区。宋名虢州虢郡。【正】晋。
鲁(魯国)郡:一、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辖境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区。二、晋置鲁郡,即今山东曲阜地。三、隋改兖州为鲁郡,唐复为兖州,故治在山东滋阳西二十五里。【正】夙、尾、牢、伯、叔、邽、苫、宰、曾、鉗、遗、颜、濮、子服、公伯、公慎、少正、左丘、步权、叔梁、宰父、微生、端木。O:孔、车、季、邴、库、郁、唐、彪、禽、鄹、夏侯。
黎城:一、汉潞县地,北魏置刈县。二、隋改刈县为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西北。【正】壶。
黎阳:汉置黎阳县,北魏于黎阳县置黎阳郡,北周复置黎州,隋州郡俱废,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正】郁。

十六划:
历(歷)阳:晋置历阳郡,唐改和州,后复名历阳郡,后又名和州。宋名和州历阳郡,即今安徽和县、含山地。【正】受、到、謇。
燕山:宋改辽燕京燕山府,即今北平。O:桂。
燕郡:北魏置燕郡,故治在今北京大兴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大兴、昌平、河北廊坊等地区。隋废,旋复为涿郡。【正】冬、市、攸。O:平。
兴(興)元:唐改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即今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城固以西、汉江流域。复多次改置,宋仍名兴元府。【正】褒。
卫(衞)国:一、后魏置卫国县,故城在今山东西部观城县西,即今莘县观城镇。隋改名观城。二、南朝宋置卫国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东十里,元并入鹿邑,迁鹿邑县于此。【正】闾。
豫章:汉置豫章郡,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隋废,旋复为郡,唐又为洪州,五代南唐改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正】孛、狂、盱、函、勃、涂、悖、湛、揭、璩、罗。O:洪、章、雷。
辽(遼)西: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辽西郡。二、秦置辽西郡,辖境今河北原永平、承德、朝阳至辽宁原锦州、新民诸府地,汉仍旧,治且虙,故城在今河北卢龙东,东汉迁治阳乐,在今河北抚宁西。三、后魏置辽西郡,治肥如,今河北卢龙北三十里,隋废去。四、隋置辽西郡,唐撤废,在今热河土默特右翼西。一云辽西,战国燕置郡,秦、汉治阳乐,故城在今辽宁义县西。【正】怡、似、项、猷、耶律。
辽(遼)东: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置辽东郡。二、秦置辽东郡,今辽宁东南境,在辽河之东,故名,治襄平,在今辽宁辽阳北七十里,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三、后魏置辽东郡,故治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正】佟、依、偏、敕、纶、藤。O:高。
辽(遼)海:明置辽海卫,故城在今辽宁开原。一云辽海在北魏时专指辽河上游地区。
馆陶:汉置馆陶县,今山东馆陶西四十里,一云今河北馆陶。【正】勤。
歙郡:汉置歙州,治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旋改新安郡,迁治休宁,故城在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治歙县,即今安徽歙县,辖境相当今新安江流域、祈门,江西婺源等地区。宋改为徽州。【正】谏。
邺郡:唐置相州,后改名邺郡,复改名相州,宋名相州邺郡,金升为彰德府,故治即今河南安阳。【正】岳。O:柯、翁。
钱塘:秦置钱塘县,东汉省入余杭,三国吴复置,南朝陈置钱塘郡,隋复县,唐改称钱塘,即今浙江杭州。明、清皆为杭州府治。民国改钱塘与仁和为杭县。【正】仰。O:暨。
余杭:南朝陈置钱塘郡,随置杭州,改名余杭郡,后又复为杭州,故治在今浙江余杭西。【正】杭、隗。
龙城:唐置郡,治马平,故城在今广西马平北。
龙阳:一、三国吴置龙阳县,宋改名为辰阳县,后复旧,故城在今湖南汉寿。二、后魏置龙阳县,当在河南临汝境。【正】启。
蔡州:隋改溱州置蔡州郡,治上蔡,即今河南汝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等地区。

十七划:
济(濟)北:一、汉有济北国,治卢,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南,南朝宋改为济北郡,迁治蛇丘,在今山东肥城南,后魏改东济北郡,治肥城,即今县治。二、南朝宋置济北郡,治蛇丘,当在江苏境。三、后魏置济州济北郡,寄置卢县为郡治,在今山东茌平西南。【正】星、铸。O:汜、氾。
济(濟)南:汉置济南郡,治东平陵县,今山东历城东七十五里,一云治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后为济南国,后仍为郡,东汉复为济南国,晋名济南郡,治历城,即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区。【正】伏、宁、闵、蹶、隰。O:终、京相。
济阴:一、汉定陶国,汉置济阴郡,治定陶,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等地区。二、汉初置梁国,后改称济阴国,后为济阴郡,东汉复为济阴国,北齐废去,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济阴、济阳实为一地。三、东晋寄置济阴郡,治雕宁,即今江苏睢宁县治。四、南朝宋置济阴郡,后魏改名济阳,后复旧,隋废,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五、隋置济阴郡及县,唐改曹州,故治在今山东曹县西北。【正】休、告。O:董、柏。
济阳:一、晋分陈留置济阳郡。汉初置梁国,后改称济阴国、郡。东汉复为济阴国,晋名济阳郡,北齐废去,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十里。济阴、济阳实为一地。一云晋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之济阳,辖境约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等地区。二、南朝宋置济阴郡,后魏改名济阳,后复旧,隋废,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三、南朝宋置,当在江苏境。【正】丁、六、左、江、风、查、柯、陶、蔡、颛、骞、东门、长孙、高阳。O:易、虞、京相。
濮阳:一、北魏置濮阳郡,隋废,唐复置,金废,在今山东濮阳东二十里。二、西晋置濮阳郡,治濮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等地区。【正】吾、亮、爰、梧、鼯。O:吴、汲、徐、商、濮。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和龙,即今辽宁朝阳。
营邱(营丘):一、周齐地,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二、后魏置营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河北易县南。三、即营陵。【正】浪、敝。
营陵:古营丘地,亦称缘陵,汉置营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五十里,北齐废,隋复置改名营丘,唐废。【正】功。
鄹邑:春秋时鲁国有郰邑,即今山东曲阜东南之鄹城,郰俗作鄹。O:邹。
襄平:一、晋于襄阳县置襄平郡,隋废,在河南许昌西南,即今襄城。二、晋置襄城郡,治襄城,辖境相当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等县地区。三、后魏置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后废去,治赭阳城,在今河南方城县。三、后魏置襄平县,北齐改名文城郡,隋废,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四十五里。四、后魏并置襄城郡及县,隋废,即今河北沘源。五、隋置襄城郡,唐改各伊州,复改名汝州,即今河南临汝县治。【正】秣、竭。O:末、路、谷。
襄阳:东汉末置襄阳郡,治襄阳,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地区。东晋寄置雍州,西魏改名襄州,隋初废郡,后复置,唐名襄州,复改名襄阳郡,后称襄州,宋名襄州襄阳郡,升为襄阳府,故治在今湖北襄阳。【正】末、习、问、桀、蒯、济。O:乙、忤、息、续。
薛郡(薛国):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薛郡。二、周有薛国,秦置薛郡,领今山东西南部及江苏东北都之地,治曲阜,汉废,故城在今滕县东南四十里。三、秦置薛郡,治鲁县,即今山东曲阜,辖境相当今山东大汶河下游、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以西等地区。【正】海。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2-12 1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13 16:54 编辑

魏郡:一、春秋时晋献公封畢万于魏,称魏国,汉置魏郡,治邺,故城在今河南临彰西南四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埔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南等地区。后时有改置,北周复名魏郡,迁治安阳,即今河南安阳,唐时废郡。二、晋寄置魏郡,后废,在今江苏江宁界。三、南朝宋寄置魏郡,后魏改名东魏郡,隋废,故治在今山东历城东北三十里。【正】申、召、西、仵、更、信、染、桓、纷、望、凉、苌、顿、业、暴、邺、观、公乘、新垣。O:郞、审、栾、屈侯。
临川:一、三国吴置临川郡,治临安,即今江西临川西,南齐迁治南城,即今南城县治,陈复迁还旧治,隋、唐均置抚州于此,宋亦为抚州临川郡。二、一云临川郡治南城,辖境相当今江西抚州市以南的盱江及宜黄水流域西至乐安县境等地区。【正】周、修、潜、饶。
临安:一、东汉置临水县,晋改名临安县,宋、齐一度沿用旧称,后废去,唐复称临安县,即今浙江临安。二、宋置州,治钱塘,即今杭州,辖境相当今浙江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以南、杭州济北岸等地区。【正】力、回、冷、隈、榬。
临汾:隋改平阳郡置临汾郡,治临汾,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汾西之间的汾河流域及浮山、安泽等地区。后复名平阳,今山西临汾县治。O:贾。
临湘:一、东汉置临湘县,故城在今湖南长沙,后置长沙郡。二、宋置临湘县,地近今湖北监利地。【正】纳。
临海:三国吴分会稽郡东部为临海郡,治临浃,在今安徽霍丘西五十五里。四、南朝宋置庐江郡,治今安徽霍丘东北三十里。五、南齐置庐江郡,隋废,改名庐江县,即今县治。【正】况、何、荒、匮。O:门、周、邝。
庐陵:孙吴置庐陵郡,治石阳,故城在今江西吉水东北,晋迁郡治于高昌,故城在今江西泰和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地区。隋改石阳为庐陵,在今吉水县东辈。O:曾。
栎阳:秦置栎阳县,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O:黄。
赞皇:隋分北齐高邑县地置赞皇县,即今河北赞皇,宋并入高邑,后复置。【正】充。
关西:泛指函谷关以西之地,即今陕西、甘肃二省之统称。【正】始、春、为、厘。
陇西:一、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置陇西郡。二、秦置陇西郡,今甘肃原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东北;晋迁置襄武,在今甘肃陇西西南。三、南朝宋置陇西郡,今陕西南郑地,一云秦置陇西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区。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正】牛、李、羌、迮、禹、虺、室、时、刍、累、彭、开、闵、阳、第、菌、董、粲、准、边、幽、关、权、浩星、荔菲、第五、义渠。O:艾、开、黄掴、独吉、颜盏、女奚烈、乌石论。

二十划:
兰(蘭)陵:西晋分东海郡置兰陵郡,治兰陵,故城在今山东峄县东五十里,一云治永县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辖境相当今山东枣庄、滕县等地。南朝宋移治昌卢,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后魏迁治永县,在今峄县西北,隋废。【正】足、?缪、谬、萧、万俟。
盐(鹽)官:一、汉置盐官县,在今陕西境;二、三国吴置盐官县,故城在今浙江海宁西之盐官镇。【正】翁、呼延。
严(嚴)陵:山名,一名富春山,在浙江桐芦西。

二十五划:
观(觀)津:本古观国,故城在今山东观城西。

参考资料:
一、历代地理沿革表,古虞陈芳绩撰。(有郡设置年代。)
二、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上下册,章嶔编著,民国六十三年(公元1974年)十月初版。
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民国七十三年(公元1984年),郑梁生、吴文星、叶刘仙相编译。
四、新编中国地名辞典,民国六十六年(公元1977年)六月,陆景宇编著。
五、民国六十九年(公元1980年庚申),杨绪贤撰台湾地区姓氏堂号考。
六、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合著。附录中古今地名对照表之二。公元一九九六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
七、中国政区大典,公元一九九九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
八、寻根网的姓氏堂号。
九、百家姓姓氏源流,张世国编著,西(公)元二〇〇一年一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

            一、中华民族海峡两岸三百个大姓堂号表
【李:陇西堂】【王:太原堂】【张:清河堂】【刘:城城堂】【陈:颍川堂】【杨:弘农堂】【赵:天水堂】【黄:江夏堂】【周:汝南堂】【吴:延陵堂】【徐:东海堂】【孙:乐安堂】【胡:安定堂】【朱:京兆堂】【高:渤海堂】【林:西河堂】【何:庐江堂】【郭:太原堂】【马:扶风堂】【罗:豫章堂】【梁:安定堂】【宋:京兆堂】【郑:荥阳堂】【谢:陈留堂】【韩:南阳堂】【唐:晋阳堂】【冯:始平堂】【于:河南堂】【董:陇西堂】【萧:兰陵堂】【程:安定堂】【曹:谯郡堂】【袁:汝南堂】【邓:南阳堂】【许:高阳堂】【傅:清河堂】【沈:吴兴堂】【曾:鲁郡堂】【彭:陇西堂】【吕:河东堂】【苏:武功堂】【卢:范阳堂】【蒋:乐安堂】【蔡:济阳堂】【贾:武威堂】【丁:济阳堂】【魏:钜鹿堂】【薛:河东堂】【叶:南阳堂】【阎:太原堂】【余:下邳堂】【潘:荥阳堂】【杜:京兆堂】【戴:谯郡堂】【夏:会稽堂】【钟:颍川堂】【汪:平阳堂】【田:雁门堂】【任:东安堂】【姜:天水堂】【范:高平堂】【方:河南堂】【石:武威堂】【姚:吴兴堂】【谭:齐郡堂】【廖:汝南唐】【邹:范阳堂】【熊:江陵堂】【金:彭城郡】【陆:河南堂】【郝:太原堂】【孔:东鲁堂】【白:南阳堂】【崔:博陵堂】【康:京兆堂】【毛:西河堂】【邱:河南堂】【秦:天水堂】【江:济阳堂】【史:京兆堂】【顾:武陵堂】【侯:上谷堂】【邵:博陵堂】【孟:平陵堂】【龙:武阳堂】【万:扶风堂】【段:京兆堂】【雷:冯翊堂】【钱:彭城堂】【汤:中山堂】【尹:天水堂】【黎:京兆堂】【易:太原堂】【常:平原堂】【武:太原堂】【乔:梁郡堂】【贺:广平堂】【赖:颍川堂】【龚:武陵堂】【文:雁门堂】【庞:始平堂】【樊:上党堂】【兰:中山堂】【殷:汝南堂】【施:吴兴堂】【陶:济阳堂】【洪:敦煌堂】【翟:南阳堂】【安:武陵堂】【颜:鲁郡堂】【倪:千乘堂】【严:天水堂】【牛:陇西堂】【温:平原堂】【芦:河南堂】【季:渤海堂】【俞:河间堂】【章:河间堂】【鲁:扶风堂】【葛:顿丘堂】【伍:安定堂】【韦:京兆堂】【申:琅琊堂】【尤:吴兴堂】【毕:河南堂】【聂:河东堂】【丛:许昌堂】【焦:中山堂】【向:上党堂】【柳:河东堂】【邢:河间堂】【骆:内黄堂】【岳:山阳堂】【齐:汝南堂】【尚:上党堂】【梅:汝南堂】【莫:钜鹿堂】【庄:天水堂】【辛:雁门堂】【管:晋阳堂】【祝:太原堂】【左:济阳堂】【涂:豫章堂】【谷:上谷堂】【祁:太原堂】【时:陇西堂】【舒:京兆堂】【耿:高阳堂】【牟:平阳堂】【卜:西河堂】【路:内黄堂】【詹:河间堂】【关:陇西堂】【苗:陕郡堂】【淩:河间堂】【费:江夏堂】【纪:平阳堂】【靳:西河堂】【盛:汝南堂】【童:雁门堂】【欧:平阳堂】【甄:中山堂】【项:辽西堂】【曲:陕郡堂】【成:上谷堂】【游:??堂】【阳:陇西堂】【裴:渤海堂】【席:济阳堂】【卫:河东堂】【查:齐郡堂】【屈:临淮堂】【鲍:上党堂】【位:??堂】【覃:齐郡堂】【霍:太原堂】【翁:盐官堂】【隋:清河堂】【植:南越堂】【甘:渤海堂】【景:晋阳堂】【蒲:河东堂】【单:南安堂】【包:上党堂】【司:顿丘堂】【柏:魏郡堂】【宁:济南堂】【柯:济阳堂】【阮:陈留堂】【桂:天水堂】【闵:陇西堂】【欧阳:渤海堂】【解:平阳堂】【强:天水堂】【柴:平阳堂】【华:武陵堂】【车:京兆堂】【冉:武陵堂】【房:清河堂】【边:陇西堂】【辜:南昌堂】【吉:冯翊堂】【钱:彭城堂】【刁:弘农堂】【瞿:松阳堂】【戚:东海堂】【丘:河南堂】【古:新安堂】【米:京兆堂】【池:西河堂】【滕:南阳堂】【晋:平阳堂】【苑:范阳堂】【邬:太原堂】【臧:东海堂】【畅:河南堂】【宫:太原堂】【来:平阳堂】【缪:兰陵堂】【苟:河内堂】【全:京兆堂】【褚:河南堂】【廉:河东堂】【简:范阳堂】【类:高密堂】【盍:汝南堂】【符:琅琊堂】【奚:北海堂】【木:吴兴堂】【穆:河南堂】【党:冯翊堂】【燕:范阳堂】【郞:中山堂】【邸:河西堂】【冀:渤海堂】【谈:广平堂】【姬:南阳堂】【屠:陈留堂】【连:上党堂】【郜:京兆堂】【晏:齐郡堂】【栾:西河堂】【郁:黎阳堂】【商:汝南堂】【蒙:安定堂】【计:京兆堂】【喻:江夏堂】【揭:豫章堂】【窦:扶风堂】【迟:太原堂】【宇:河南堂】【敖:谯郡堂】【糜:汝南堂】【鄢:范阳堂】【冷:京兆堂】【卓:西河堂】【花:东屏堂】【仇:平原堂】【艾:天水堂】【蓝:汝南堂】【都:黎阳堂】【巩:山阳堂】【嵇:谯郡堂】【井:扶风堂】【练:建安堂】【仲:中山堂】【东:平原堂】【虞:陈留堂】【卞:济阳堂】【封:渤海堂】【竺:东海堂】【洗:南海堂】【原:平东堂】【官:太原堂】【衣:河南堂】【楚:江陵堂】【佟:辽东堂】【栗:长安堂】【匡:济阳堂】【宗:京兆堂】【应:汝南堂】【台:安平堂】【巫:平阳堂】【鞠:汝南堂】【僧:??堂】【桑:黎阳堂】【荆:广陵堂】【谌:南昌堂】【银:西河堂】【扬:天水堂】【明:吴兴堂】【沙:汝南堂】【薄:雁门堂】【伏:太原堂】【岑:南阳堂】【习:东阳堂】【胥:琅琊堂】【保:山阳堂】【和:汝南堂】【蔺:中山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2-13 17: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14 16:02 编辑

二、中华民族台湾地区三百个大姓堂号表

【陈:颍川堂】【林:西和堂】【黄:江夏堂】【张:清河堂】【李:陇西堂】【王:太原堂】【吴:延陵堂】【刘:彭城堂】【蔡:济阳堂】【杨:弘农堂】【许:高阳堂】【郑:荥阳堂】【谢:陈留堂】【郭:太原堂】【洪:敦煌堂】【邱:河南堂】【曾:鲁国堂】【廖:汝南堂】【赖:颍川堂】【徐:东海堂】【周:汝南堂】【叶:南阳堂】【苏:武功堂】【庄:天水堂】【江:济阳堂】【吕:河东堂】【何:庐江堂】【罗:豫章堂】【高:渤海堂】【萧:兰陵堂】【潘:荥阳堂】【朱:沛国堂】【简:范阳堂】【钟:颍川堂】【彭:淮阳堂】【游:冯翊堂】【詹:河间堂】【胡:安定堂】【施:吴兴堂】【沈:吴兴堂】【余:下邳堂】【赵:天水堂】【卢:范阳堂】【梁:安定堂】【颜:鲁国堂】【柯:济阳堂】【孙:乐安堂】【魏:钜鹿堂】【翁:盐官堂】【戴:谯国堂】【范:高平堂】【宋:京兆堂】【方:河南堂】【邓:南阳堂】【杜:京兆堂】【傅:清河堂】【侯:上谷堂】【曹:谯国堂】【温:太原堂】【薛:河东堂】【丁:济阳堂】【马:扶风堂】【蒋:乐安堂】【唐:晋阳堂】【卓:西河堂】【蓝:汝南堂】【冯:始平堂】【姚:吴兴堂】【石:武陵堂】【董:陇西堂】【纪:平阳堂】【欧:平阳堂】【程:安平堂】【连:上党堂】【古:新安堂】【汪:平阳堂】【汤:中山堂】【姜:天水堂】【田:北平堂】【康:京兆堂】【邹:范阳堂】【白:南阳堂】【涂:豫章堂】【尤:吴兴堂】【巫:平阳堂】【韩:颍川堂】【龚:武陵堂】【严:天水堂】【袁:汝南堂】【钟:颍川堂】【黎:京兆堂】【金:彭城堂】【阮:陈留堂】【陆:河南堂】【倪:千乘堂】【夏:会稽堂】【童:雁门堂】【邵:博陵堂】【柳:河东堂】【钱:彭城堂】【于:河南堂】【顾:武陵堂】【伍:安定堂】【任:东安堂】【秦:天水堂】【熊:江陵堂】【谭:齐郡堂】【毛:西河堂】【俞:河间堂】【史:京兆堂】【章:河间堂】【骆:内黄堂】【万:扶风堂】【甘:渤海堂】【涂:豫章堂】【饶:平阳堂】【雷:冯翊堂】【崔:博陵堂】【官:东阳堂】【孔:东鲁堂】【尹:天水堂】【厥:下邳堂】【陶:济阳堂】【淩:河间堂】【葛:顿丘堂】【粘:桓忠堂】【张简:?堂】【龙:武阳堂】【孟:平陵堂】【易:太原堂】【辛:陇西堂】【辜:南昌堂】【韦:京兆堂】【段:京兆堂】【殷:汝南堂】【褚:河南堂】【贾:武陵堂】【贺:广平堂】【池:西河堂】【莫:钜鹿堂】【欧阳:渤海堂】【向:河南堂】【麦:始兴堂】【文:雁门堂】【包:上党堂】【关:陇西堂】【季:渤海堂】【管:普阳堂】【华:武陵堂】【武:太原堂】【鲁:扶风堂】【鲍:上党堂】【梅:汝南堂】【樊:上党堂】【丘:河南堂】【阎:太原堂】【左:济阳堂】【郝:太原堂】【邢:河间堂】【花:东屏堂】【安:武陵堂】【岳:高阳堂】【穆:河南堂】【房:清河堂】【常:平原堂】【涂:豫章堂】【蒲:河东堂】【祝:太原堂】【盛:汝南堂】【利:河南堂】【曲:陕郡堂】【成:上谷堂】【庞:始平堂】【邬:太原堂】【谷:上谷堂】【应:汝南堂】【聂:河东堂】【耿:高阳堂】【齐:汝南堂】【全:京兆堂】【佘:新郑堂】【牛:陇西堂】【申:琅琊堂】【解:平阳堂】【练:建安堂】【符:琅琊堂】【乔:梁郡堂】【翟:南阳堂】【范姜:?堂】【舒:京兆堂】【毕:河南堂】【单:南安堂】【虞:陈留堂】【缪:兰陵堂】【喻:江夏堂】【覃:齐郡堂】【裴:河东堂】【阳:陇西堂】【项:辽西堂】【苗:东阳堂】【谌:南昌堂】【戚:东海堂】【卜:西河堂】【焦:中山堂】【乐:南阳堂】【牟:平阳堂】【宗:京兆堂】【留:东海堂】【商:汝南堂】【车:京兆堂】【云:琅琊堂】【买:??堂】【鄞:会稽堂】【费:江夏堂】【宫:太原堂】【臧:东海堂】【楼:东阳堂】【滕:南阳堂】【力:临安堂】【尚:上党堂】【司:顿丘堂】【屈:临淮堂】【甯:??堂】【涂:豫章堂】【路:内黄堂】【柴:平阳堂】【祈:太原堂】【桂:天水堂】【刁:弘农堂】【栾:西河堂】【巴:高平堂】【卫:河东堂】【艾:天水堂】【靳:西汉堂】【隋:清河堂】【瞿:松阳堂】【谈:广平堂】【沙:汝南堂】【闵:陇西堂】【时:陇西堂】【窦:扶风堂】【幸:雁门堂】【篮:汝南堂】【柏:魏郡堂】【查:齐郡堂】【霍:太原堂】【仇:平原堂】【郁:黎阳堂】【迟:太原堂】【冷:京兆堂】【邝:庐江堂】【丛:许昌堂】【冉:武陵堂】【仲:中山堂】【桑:黎阳堂】【娄:谯郡堂】【晏:齐郡堂】【裘:渤海堂】【风:济阳堂】【荣:上谷堂】【席:安定堂】【吉:冯翊堂】【鄂:武昌堂】【松:东莞堂】【湛:豫章堂】【匡:普阳堂】【米:京兆堂】【屠:陈留堂】【边:陇西堂】【姬:南阳堂】【储:河东堂】【佟:辽东堂】【蒙:安定堂】【昌:汝南堂】【岑:南阳堂】【闻:吴兴堂】【卞:济阳堂】【伊:陈留堂】【东:平原堂】【初:郓城堂】【兰:中山堂】【楚:江陵堂】【郞:中山堂】【庞:始平堂】【区:桂林堂】【厉:南阳堂】【奚:北海堂】【荆:广陵堂】【偕:??堂】【鞠:汝南堂】【诸:琅琊堂】【狄:天水堂】【劳:武阳堂】【兵:??堂】【景:普阳堂】【甄:中山堂】【皮:天水堂】【明:吴兴堂】【封:渤海堂】【苏:武功堂】

            第六章、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摘要

            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
                                ————黄帝第一百二十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孙詹招琳纂著

            前言

一、中华民族姓氏始祖黄帝纪年表,提供寻根溯源编辑家谱者检索历代帝王纪年及年号或甲子与生肖,甚至欲换算民国纪年前后与公元纪年的工具书,本属私藏应用,按表索骥颇感方便快捷而公诸同好共享。
二、本表纪年依序为三皇一燧人氏、三皇二太昊伏羲氏、三皇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南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副统帝王之蜀、吴、元魏、北齐、北周、辽、西夏、金等、或五胡十六国及五代时的十国等则未列入本表。

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697年。

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以西周共和元年岁次庚申,黄帝纪年一八五七年、民国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841年,史家始趋一致。历代古史典籍记载黄帝纪年元年有:岁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间相互差距最多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年,至今尚无定论。
本谱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公元前2697年为起承点上溯推算。
三皇一燧人氏以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乙卯一八〇九年(民国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4506年);三皇二太昊伏羲氏族元年为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一七八〇年、民国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4477年)至末代无怀氏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五二一年、民国前五一二九年、公元前3218年)太昊伏羲氏相传十六代,计一千二百六十年。
中华民族炎黄姓氏总始祖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3274年,笔者招琳据炎帝神农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来。
三皇三炎帝神农氏元年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五二〇年、民国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3217年)。至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一年、民国前四六〇九年、公元前2698年),炎帝神农氏相传十代八帝,计五百二十年。
少典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国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3274年,笔者据炎帝神农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来。

纪年换算简法如下:
黄帝纪年:公元前2697年加公元2001年、或民国前四六〇八年加民国九十年等于黄帝纪年四六九八年;
公元纪年:民国九十年(即公元2001年)加公元一九一一年、或黄帝纪年四六九八年减黄帝纪年二六九七年等于公元二〇〇一年。
民国纪年:民国前四六九八年减民国四六〇八年、或公元二〇〇一年减公元一九一一年等于民国九〇年辛巳。以公元前年数加一九一一年就等于民国纪年前年数:一九一一年减公元后年数就等于民国纪年前年数,公元后年数减一九一一年就等于民国纪年年数。

黄帝纪年历代尚有异同依次如下:
一、黄帝元年岁次丁巳,公元前2704年、民国前四六一五年。见于《历代帝王年表》,清朝齐兆南撰,及《纪元通谱》,民国史襄哉编。
二、黄帝元年岁次癸亥,公元前2698年、民国前四六〇九年。见于《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高宗乐敕撰,及《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民国刘大白编。与《中国历史年表》,民国柏杨著。
三、黄帝元年岁次甲子,公元前2697年、民国前四六〇八年。见于《中华通史》,民国章嶔著,及《辞海》附录中外历代大事年表,民国,中华书局。本表引用此书。
四、黄帝纪年岁次丁亥,公元前2674年、民国前四五八五年。见于《资治通鉴外纪》,宋朝刘恕撰;及《中国年历简谱》,民国董作宾撰。
五、黄帝纪年岁次己丑,公元前2492年、民国前四四〇三年。见于《历代纪元表(编)》。
六、以上历代正统帝王年数及在位起讫年数各有所本。

本表黄帝纪年元年甲子。
本表编排方式,朝代帝号、岁次干支、太岁、阿拉伯数字等从左至右。考证族谱三要。明历代纪年甲子,知历代地理郡县建置,必须参考历朝地理志,晓朝代设官分职制度亦极为重要,如《周礼》、《汉书·百官公强表》、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奉敕撰之《钦定历代官职表》等,更能深入谱奥;本表讹误祈请斧正。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