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4855|回复: 1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我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0 14: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大家都在谈论央视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很少看电视的我晚上在家也等着看。全体网民为一套讲美食的纪录片而兴奋,这件事情在当下的中国十分罕见,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讲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顾名思义讲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转化的灵感”,讲的是豆腐、奶制品这一类“偶然”的美妙发明。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整个片子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对于中国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从小被教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饮食上。在世界版图上,做饭好吃的民族为此总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输出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头一桩贡献。法国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火腿、德国和比利时的啤酒、希腊的橄榄油、东南亚的咖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饼、阿根廷的牛排……这就是“吃货”眼中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是和谐的、动人的、充满幸福的。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但往往被人误解,因为它太过丰富、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太过微妙。十年前,在大多数外国人那里,宫保鸡丁、木樨肉、左宗棠鸡这几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国菜(Chinese),现在,美国小镇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区别了美食的输出和一个国家国际关注度的上升,或许不无关系吧。

  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美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美国朋友载我去遥远的中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出国的时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北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中国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中国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中国胃。《舌尖上的中国》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中国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美食知识普及之外,《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还很有感情,因为它十分关注人,关注自然。它的叙述是这样开始的:“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它以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事,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了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它还讲述了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时的智慧,因此也更懂得敬畏自然。这种种“正面”的精神和故事,是不是在向当今中国食品工业的乱象温和地提出批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4: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

共7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并非只是在优美的音乐、精致的镜头中,让吃货们垂涎。总导演陈晓卿说,“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有一层厚重的历史感。”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或许在这样的情怀中,不知不觉,口水就与泪水齐飞了。
    播出反响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是最成功的爱国教育宣传片呀!一寸土地都不能丢!谁知道会不会长出什么美味食材?”——网友点评
    5月14日晚10:30,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开播。这种“深夜发美食报复社会”的行为,不仅没遭“谴责”,反而招来无数粉丝,引发了极高的关注度。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为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高群书、张发财等公共人物在微博上大力推荐。《舌尖上的中国》精致的镜头中,让吃货们垂涎。7集分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来讲述,选取的人与事大多是极平凡但又令人动容,让人一边流口水一边流泪水,而片中传达出来的关于食物记忆的情绪很容易让人产生落地生根的安定感。
    制作思路

    食物必须“特别中国”


    “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人生况味,有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
    去年3月份,《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二三十个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
    这部穿越四季、横跨东南西北的纪录片如何选择其中的人与事?陈晓卿说,“第一,是要有意思。第二,食物身上最好附带着一些文化传承的基因,特别中国。”在他看来,作为一部纪录片必须有别于其他美食节目,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和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这个片子正在进行英文版的翻译,先卖,之后会在9套的英文频道播出”,陈晓卿说。而7集在央视一套播完之后,5月23日起还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每晚10:00播出,继续“深夜发吃”。
    [对话导演]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做片子”
    做这样一档美食节目的机缘在于,去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新的频道,需要各种各样的题材,大家都贡献点选题。”在央视工作了20多年的陈晓卿,第一次自己上报了选题——《舌尖上的中国》。
    日前,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晓卿,他表示,这档节目“是对食物带着敬意来做的”。
    Q:现在片子很火,是意料之中的事?
    A:觉得反响应该不错,但没想到这么火,我挺不适应的。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
    Q:怎么说?
    A: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对食物带着敬意来做的,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但我们觉得这就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啊,没有那么多价值倾向的东西,给挖掘得太深刻了。
    Q: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到,纪录片频道在题材和拍摄方式上有探索。
    A:纪录片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纪录片,一种是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属于商业纪录片。过段时间,还可以看到一个叫《超级工程》的纪录片,上个月在戛纳电视节,《超级工程》在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点击量排第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