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4180|回复: 20

三皇五帝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6 2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7 17:55 编辑

远古传说,瑰丽而玄远,亦不可考,今藉为小女略讲《千字文》之机,对三皇五帝之传说略作梳理,以明条次。
按史家说法,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属远古了。
关于“三皇”有二说。一是指远古时期的“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千字文》说:“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是也。
一是指太古时期的“三皇”有四说: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三字经》说:“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即伏羲、神农、黄帝,兹从《三字经》。
皇,大也,言其为天下之大君也。
中国远古史的奠基是盘古开天地,距今至少五百万年的历史了。盘古氏而下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文字,只有传说。《鉴略妥要》说:“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既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受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了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千字文》所说“火帝”时代了。
火帝下来就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又写作包牺,见《易·系辞传下》。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狞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其母华胥氏受青虹感应而生伏羲。伏羲时期黄河出现了一头“龙马”;马头龙身的怪兽,身上的毛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受到启发,画出八卦的符号,是为《易》书说的“河出图”。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因此进入了渔猎受时代,因为伏羲氏以龙纪官,如青龙官、赤龙官等,因此,后人称其为龙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师,官也。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姓姜,号炎帝,自称太阳神、火德王,建都曲阜。神农氏选五谷、教民稼穑,是农业的始祖;又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是医药之王。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被称为“人文始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进程才正式开始。黄帝姓姬,《史记》认为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王,建都涿鹿,在位一百年,寿一百二十一岁。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纪年,从甲子纪起,至今有五千多年。黄帝手下有六大臣,各见功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作乐,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造衣裳。黄帝时代还完成指南针、历法、舟车、弓箭、宫室等发明创造。
以上“三皇”之历史,可用《易·系辞传下》的一节优美文字来说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大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三皇之后是五帝。关于五帝计有五说: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常见说法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准,兹从之。
五帝的第一位是少昊,又叫金天氏,黄帝之子。因学会太昊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少昊氏时期,有凤鸟至,因以纪官,如凤鸟官、玄鸟官帝。以故《千字文》称其为“鸟官”。
五帝的最末两位是“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三字经》)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陶和唐(今山东一带),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相关帖子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7 20:05 编辑

“鸟人”考

内容提要:
在东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皞、郜、喾、俈、皓、昊、亥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东夷、少昊挚、五帝帝喾
“鸟人”现在是一个骂人的词,如果你被别人说是“鸟人”,那你一定恨不得同他拼命;但古代如果你称某人为“鸟人”,他肯定乐得屁股颠颠的。
史载少昊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官称。《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后代郯子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燕子)氏,司分者也;伯赵(伯劳)氏,司至者也青鸟(鸧安)氏,司启者也;丹鸟(锦鸡)氏,司闭者也;祝鸠(鹁鸪)氏,司徒也;雎鸠(鹫)氏,司马也;鸬鸠氏,司事也;爽鸠氏司?也;鹘鸠氏,司?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这是少昊的王号,其本义应源自鸟图腾崇拜,试比较壮语的。
百鸟之王少昊,名挚,是一只鸷鸟。《离骚》:“鸷鸟之不群。”王逸註:“鸷,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鹯之类也。”少昊,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拾遗记》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苍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吧,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皇娥就是姮娥,是日月之母“羲和”的倒置。《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如此,则少昊亦为日月神之子。
这种鹰形艺术品在河姆渡遗址屡有出土。其中的“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长十六点六厘米,宽五点九厘米。充满画面的是两只巨鸟,拱护着中间的光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火球中间阴刻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有火焰纹,两侧勾喙长尾的鸷鸟,昂首奋翼,显示出无比雄健与伟力。火球从中心圆点出发,向外连续辐射,加之在外圆上端熊熊的火焰,感觉热力逼人,立刻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整件器物图像布局严谨、雕刻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传神、寓意耐人寻味。还有一件鸟形圆雕出俯首的鸟头,圆目勾喙,似鹰类猛禽,中间为鸟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阴刻短直线和斜线组成的图案,两侧也有斜线和弯月形短线,羽毛感强烈。腹部较厚,有横向突脊,其上有透孔,作穿绳佩挂之用,尾部扁长,略成圆弧。很有可能,少昊族的文化就是河姆渡文化北上的结果。
今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被称为海岱地区,为北辛·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起源地。传说中的太昊和少昊两大部落集团就生活在这里。昊又作“皞”、“皓”。两昊的后裔,一部分变为诸夏,大部分为东夷。直到春秋时,两昊的后裔的诸小国,文化虽与诸夏接近,但仍被认为是东夷。
《先秦史论稿》:“皞即商代的郜国,······太皞和少皞就是由郜国的古史传说而形成的。少皞氏故地在鲁,太皞氏在陈,这是皞族迁徙于不同地区而得名的。古史中称一些民族原住地多称为‘少’,少即小;是指该族早期人口稀少势力弱小时期。‘太’即大,乃该族后来迁新地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时的称号。”
传说太昊是东方的“帝”,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8: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1-17 19:38 编辑
“鸟人”考

内容提要:
在东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皞、郜、喾、俈、皓、昊、亥等组成 ...
hasgyps 发表于 2013-1-7 19:38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在古史中,他常与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混同,称太昊伏羲氏,实际上原来是不同的神话人物。《左传》记述:“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但太昊姓风,即凤,大概是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的部落。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任国在今济宁,宿在今东平以东十公里处(后迁到江苏宿迁县境)。须句也在东平,颛臾在今山东费县,大体上都分布在济水流域。春秋时,这几个小国守着太昊的祭祀,是东夷而“服事诸夏。”鲁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邾国灭掉须句。因为鲁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须句是鲁僖公的外家,因此鲁国出兵干涉,第二年春取须句,助其国君返国。当年八月邾国出师对鲁国进行报复。鲁僖公轻视邾国,放松了战备,结果在被邾国打败,再度灭亡须句。《左传》载成风为之言于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命僖公建庙,以存太昊有济氏的祭祀。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皞之虚也”。“太皞之虚”的“陈”就是今天的淮阳。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据《陈州府志》记载,这里春秋时就有太昊陵,唐宋以来太昊陵得到不断扩建。现存建筑是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修建、部分为清代建筑。有学者结合“太昊氏都陈”的文献记载,把太昊氏界定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豫东皖北一带,这一观点随后为皖北蒙城尉迟寺发现的日火山组合陶文(应是日火组合的增繁体)所证实。日火组合及日火(炅)组合的陶文应是“昊族”崛起的重要载体,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剧烈的社会演进和区域互动的真切反映,鲁东南出土的陶文应属少昊氏的遗存,它与皖北出现陶文的太昊氏应有密切的区域互动关系。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少昊陵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高阜上,可以推论少昊之国也在这里。因为唐兰先生在1977年首先提出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能就是少昊氏活动的遗存。根据主要是文献记载的少昊氏之后裔大都分布在山东省及附近地带,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吻合,而且少昊之地曲阜和莒县都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址,唐兰先生同时把鲁东南发现的日火组合陶文释为“炅”字,后来田昌五先生又释为“皥”字,并认为即太皥和少皥之“皥”,犹如后世的族徽。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取代。《说文》:“赢,少昊氏之姓也。”段注:“秦、徐、江、黄、郯、莒皆赢姓也。《地理志》作盈。又按,伯翳赢姓,其子皋陶偃姓。偃、赢,语之转耳。如娥皇、女英,《世本》作女莹,《大戴礼》作女偃,亦一语之转。”偃、赢,即以燕子(玄鸟)为图腾。以偃、赢为姓的诸侯国,还有葛(今河南宁陵县)、费(今山东费县)、谭(今山东章丘县)、钟离(今安徽凤阳县)、奄(今山东曲阜县)、赵(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英(今安徽省金寨县)、六(今安徽省六县)、群舒(今安徽舒城县)等。
少昊与古埃及神话中的鹰形太阳神鸟何露斯、印度神话中的大鹏金翅鸟迦楼罗、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神鸟福尼克斯,都有严密的对音关系和相近的神性。何露斯就是一只鹰。而何露斯、迦楼罗、福尼克斯都是能发火自焚的太阳神鸟。

帝喾,为上古五帝之一。
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嫄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朝的始祖;次妃简逷生了契,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史记·五帝本纪》只提两个次妃:“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而在《殷本纪》却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本纪》又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很明显,简狄、姜嫄与帝喾毫无瓜葛,只是因为帝喾太有名了,他“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于是无论是少昊、唐尧,还是商人、周人,都把帝喾尊为祖先,实际上这是靠不住的。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和先秦时史料中。《礼记·祭法》:“殷人褅喾。”《大戴礼·五帝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似乎是个半神半人的角色。在《山海经》中,三处提到帝喾,一是《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三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二是《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三是《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帝喾作为伟大民族少昊、唐尧、商人、周人的共同祖先,应该大书特书才是,但《山海经》除了帝喾台和葬所,丝毫没有事迹告诉我们。这只能说明,帝喾在产生《山海经》的时代即战国之前,其地位并不那么崇高。
帝喾常与帝舜、帝俊、高辛氏混同。《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南朝梁《荆楚岁时记》引《洞览》云:“帝喾女将死,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晋代《拾遗记》说:“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左传·文公十八年》却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时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近代王国维认为,殷墟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即帝俊;由帝俊另外分化‘帝舜’(《殷先公先王考》)。‘帝俊’,为《山海经》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禹夏、后稷等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大戴礼记·帝系篇》编排入黄帝世系中,为玄枵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唐尧族、少昊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战国末,所以把周稷的列为长子,商契列为次子,就把这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可见帝喾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当重要。到《五帝德》提出“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
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辛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史记·五帝本纪》采纳了这一说法:“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徐中舒编著《先秦史论稿》说:“高辛氏帝喾与太皞、少皞有关。喾、皞古音都是幽部互通。”帝喾之喾,《管子·侈靡篇》、《史记·三代世表》和《封禅书》亦作俈,《集韵》:“俈,通作喾。”喾与俈都从告声。太皞的皞,《楚辞·远游》作皓,《淮南子·览冥训》作浩,皓与浩也都从告声。所以,喾、俈、皓、皞、昊可以通用。而陈梦家早在1936年《商代神话与巫术》就已指出,帝喾之喾,来源于鸟名“鷽,即喜鹊(《商代神话与巫术》)。”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从甲骨文看,王亥是实有其人。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中从‘亥’在甲骨文中作鸟形,以及《山海经》“王亥,两手操鸟”的记载,推论商部族以鸟为图腾。这个‘亥’字,与“喾、俈、皓、皞、昊”的读音是非常近似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古代齐国地区的部落嬗替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爽鸠氏是少皞鸟图腾的一部分,蒲姑氏是三苗的盘瓠。如此,则山东地区原先是鸟图腾古越人的地盘,后来被三苗取代。随着主体民族的变更,“皞”的含义也发生变化。《山海经·西山经》:“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试比较帝喾春夏乘龙)”,····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西南民族洪水神话中,有说躲入木鼓避水的,有说躲入葫芦避水的,这个“鼓”与葫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也就是“帝喾”,鼓是乐器,所以《洞览》云:帝喾女“生平好乐”;葫芦是植物,也就是“盘瓠”。鼓、鵔鸟、鹄的相互变化,反映了当地主体民族的变化。
这种变化随着民族迁徙还在继续进行。《史记·秦本纪》:“徐偃王作乱”,正义引《博物志》云:“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于水滨洲。孤独母有犬鹄苍,衔所弃卵以归,覆暖之,乃成小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宫人闻之,更取养之。及长,袭为徐君。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化为黄龙也。鹄苍或名后苍。”这个鹄苍或名后苍,无疑由“少皞”、“帝喾”变来;《搜神记》又载:“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按传统说法,高辛氏就是帝喾,在这里,帝喾又和苗瑶语族狗图腾“盘瓠”纠缠到了一起。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年——),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作为《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的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五帝君主世系

本帖最后由 hasgyps 于 2013-2-18 19:37 编辑

三皇五帝君主世系

按:这里的纪年表,是根据史籍中记载的帝王在位数和逝世年龄,并按2000年11月国家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推算,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本书基本上反对“夏商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而且,新近出土的文物已经无情地耻笑了断代工程的许多结论,这也说明所谓“正式公布”显得国家在近些年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上十分不严谨和急功好利,带有极其浓郁的商业色彩,但在这里。还是暂用其年表,因为那毕竟是“国家正式公布”的,
后边,将罗列本书推算的历史年表,允许学术商榷。

“皇帝”这两个字,从字义上讲,“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是符合天意而居人之上者的称号。
关于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说法不一。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其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他们的陵墓属于纪念性陵墓,纪念性陵墓是因为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人们做出的贡献,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所建造的陵墓。这些陵墓,除个别陵墓外,一般规模不大,殉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由于各地的传说不同,同一个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几处,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省份,如黄帝陵不仅陕西有,河南、河北、甘肃、山东也有,而在陕西就有两处。这些陵墓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

              三皇
              燧人氏
相传,燧人氏是古代河南商丘一带百姓的首领,他看到人们茹毛饮血、生食瓜果、蚌蛤,腥腥恶臭,伤害腹胃,疾病横行,便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也称钻燧取火),以化解腥腥,使人们吃到了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传说有一天,一只大鸟飞来,将燧人氏带到太阳宫,太阳宫主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了他一块宝石,说此石可以生火,燧人氏将宝石带回人间,可无论怎样生不出火来。一日,一只野兽向他袭来,燧人氏将宝石向野兽投去,野兽忽然不见了。宝石碰到一块石头上,迸出火星,引燃了旁边的草和木头,从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其实,在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之前,人类就已经使用火了,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内,就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这说明,那时候猿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可以采自然火(如雷击起火等)使用,并保存火种。当然,采自然火的机会不是常有的,而且火种一断更难再得。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改变了人们依赖自然火的局面,实现了由采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转变,使人类开始了掌握了用火的主动权,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传说,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朝时期《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太一金镜式经》说:“昔燧人氏仰视斗极(北斗星)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燧人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埋葬在其击石取火的地方。
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一公里半的宋大庄商柘公路旁。燧人氏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历代都有修葺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一九九二年,商丘市人民*政*府*斥资三千万人民币再次重修、扩建燧人氏陵,现已形成一个占地四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五千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高大的三楹牌楼上镌刻着【燧皇陵】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庄严肃穆的石人、石马、玄鸟、神龙、麒麟、神龟等石像生,神道尽头,是高大的燧人氏塑像,塑像后面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国家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题写的【燧人氏陵】巨碑和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19年)石碑一通。碑后面是高十三米九、周长八十米、占地十五亩燧人氏的巨大墓塚。燧人氏陵园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扩建完成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五燧人氏题词“华夏第一火种神”。一九九二年五月,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黄河之旅首游式”曾在这里采集火种,被国家旅游局称为“中华第一火种”;同年九月,河南省第七次运动会在这里采集火种。二〇〇五年七月被视为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次大演练,十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次全国运动会也在这里采集火种,每年的农历一月一日,人们都要来燧人氏陵进香朝拜,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庙会。

            伏羲氏
伏羲又称伏戏、伏牺、庖牺、庖羲、宓牺、牺皇等。因为他对人们的贡献象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所以,也叫太昊(昊:形容天之广大)。相传,伏羲是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今甘肃省天水市和秦安、静宁县一带风姓部落首领。公元前4419年正月十六日生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河县城南六十公里的仇池山上(仇池山又叫仇夷山、仇维山、百倾山)。长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荣氏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路史》说:“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皓,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立。”说明伏羲氏是继燧人氏之后的帝王。
伏羲氏在六十岁(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于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一百七十五岁。在此之前,他率领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顺黄河东下,最后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此之后,他模仿蜘蛛结网的道理,创造了网罟,教会了人们结网捕鱼;指导人们打猎并开始饲养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礼《通典》上说:“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伏羲发明了最早的乐器“琴瑟”,创造了乐曲《驾群》;他通过观察龟甲上的花纹,琢磨其中的奥秘,发明了占卜和象征各种自然现象的八种符号(即八卦图),教导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避开自然界对人们的侵害。伏羲创造的八卦符号被后人认为是中华文字起源。
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以龙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图腾:古代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和某一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为该部落的保护者和标志)。相传,伏羲氏族部落在成纪活动的时候,就以蛇为图腾标志。一九七八年在陕西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距今七千八百~四千八百年蛇状图案彩陶和古代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画像,就是伏羲部落早期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反映。后来,在东迁的过程中,有许多其他氏族部落前来归顺依附,各种不同的图腾标志融合在一起,使伏羲部落的图腾标志起了变化。原来蛇的躯干添上了马的头、鹿的角,兽类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鼠的尾,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形象。这样,到了伏羲王朝时就以龙为王朝的标志,王朝的都城也就成称为“龙都”。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伏羲王朝共传十六世。历一千二百六十年。《历代帝王年表》说:“太皓伏羲氏,生于成纪都陈。在位一百十五年崩,葬于陈。或曰传十五世。”《帝王世纪》说:“庖牺氏后,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凡十五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中文大词典》说:“伏羲,三皇之一······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传十五世,凡一千二百六十年。”伏羲自公元前4419年出生至今已有六千四百二十二年,伏羲氏自公元前4359年建立王朝至今已有六千三百六十二年。伏羲氏王朝虽然只是传说,但因为他有准确的出生地,埋葬地,明确的生卒年代和在位年数可考,所以,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一般都从伏羲写起。
               太昊陵
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一公里半的蔡河之滨。太昊陵占地八百七十五亩,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关于太昊陵,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就有伏羲墓。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就曾到陈观瞻过伏羲墓。汉朝时期在陵前建造了“伏羲祠”。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大兴土木,建筑陵庙。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祠。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但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太昊陵建筑被冲毁。到明朝英宗三年(公元1438年),才在原址上重建陵园。
现在太昊陵内的建筑大多为明朝时期所建,与明皇宫相仿。历朝历代的帝王对伏羲都顶礼膜拜,崇敬有加。据记载:光是明清两代帝王就先后五十一次遣官来恭祭太昊陵。太昊陵分为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两侧有钟鼓楼。内外城中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陵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二十米,周长一百五十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有宽一米,高五米的宋朝时期青石巨碑一通,上镌“太昊伏羲之墓”,非常壮观。传说此碑上的文字是苏小妹用汗巾做笔写成。
太昊陵后面是为纪念伏羲抓蓍草、占八卦而建的“蓍草园”。蓍草:又叫锯齿草、蛐蜓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菊科。它的茎有八个棱,象征八卦;叶有五出,象征五行。古人称蓍草为灵异之物,十分名贵,蓍草和龟甲是两种占卜用具。单用龟甲占卜称“卜”;单用蓍草占卜称“筮”;两者并用称卜筮。陵园里最高大的建筑统天殿内,供奉着五米高的伏羲塑像,他牛头两角,身披树叶,腰裹树皮、手托八卦,显得十分形象、庄严和雄伟。在显仁殿台基东北角,有一个长圆形圆洞,俗称“子孙窑”,洞内有一个半米高的椭圆形青石,俗称“求子石”。它形状宛如女性生殖器,意寓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据说,抚此青石,可早生贵子。河南商丘的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云集于此,烧香拜祖,抚石求子,非常热闹。
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传说是伏羲的出生地,这里建有伏羲庙,俗称“人祖庙”。相传,伏羲的出生很具传奇性。《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也称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已涸)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帝王世纪》说:“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综合起来就是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古称雷泽),有一雷神,长得龙身人头,鼓敞着肚子作雷鸣。华胥国(今陕西蓝田)的姑娘到雷泽岸上游玩,踩着了雷神的脚印,感而有孕,生的男孩叫伏羲,生的女孩叫女娲。古代伏羲、女娲人头龙身的画像 ,可能与雷神的传说有关。《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说文解字》说:“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曰天子。”上古三皇五帝,以后的历朝帝王,都有感天而生之说,有父亲的也是这样,伏羲、女娲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史的传说》一文说:“任何民族开始的时候,全是渺茫的,多矛盾的,这是各民族历史共同的,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传,古时天塌地陷,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被后人尊为人祖。称伏羲氏为“人祖爷爷”,女娲称为“人祖奶奶”。伏羲死后,群臣拥立女娲为主,号为娲皇,所已,才有女娲也为三皇之一的说法。伏羲庙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伏羲的生日和七月十九伏羲的忌日,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古时天塌地陷,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被后人尊为人祖。称伏羲氏为“人祖爷爷”,女娲为“人祖奶奶”。伏羲死后,群臣拥立女娲为主,号为娲皇,所已,才有女娲也为三皇之一的说法。伏羲庙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伏羲的生日和七月十九伏羲的忌日,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神农氏:
  神农氏又称炎帝、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他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渭水支流,姜水一带(今陕西歧山西部)姜姓部落的首领。以后,沿黄河东迁,建都于陈(今河南周口淮阳、伏羲旧都),晚期受到九黎部落的侵扰,传到第八代榆罔时迁都山东曲阜,最后在河北涿鹿同黄帝部落融合成一个部落联盟,成为以后的华夏族(汉族)。
  相传,在炎帝以前人们靠扑鱼、打猎、饲养牲畜、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到了炎帝时,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且经常受到疾病和毒伤之害。为了给人治病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炎帝尝遍百草,终于辨别出各种植物的药物作用,发明了医药。同时,还在百草中找到了可以作粮食的黍(薯)、稷(积)、菽(薯)、麦、稻等五种谷物,并发明了挖土的工具耒(垒)和耜(肆),教导人们稼穑(播种和收获),从此,人类由“渔猎”转向农耕,所以,人们尊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还把黏土烧成陶器,装盛东西,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他还教导人们纺麻织布,人们从此穿衣。在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以后,炎帝又创办了“太阳市”(日出为市),教导人们每天中午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交换,过了中午就收场。炎帝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炎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将中华原始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炎帝晚年的时候,到南方采百药,误尝断肠草而中毒死亡(断肠草:本名“钩吻”,生长于南方,有大毒)。人们将他安葬在南方的长沙郡茶陵县。史书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陵”。(炎陵县原称酃县,因境内有炎帝陵于1994年改现名,酃县是南宋时由茶陵县分置出来的)。
  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一公里半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朝时期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岭下约五公里的白鹿原(今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宋太祖下诏,在炎帝陵前建庙奉祀。宋朝时期建造的炎帝陵庙,是仿照皇宫设计建造的,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宫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大。炎帝陵建庙后,宋、明、清又有多次修茸。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做过一次较大的重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又做了一次更大规模的重建。
  后来,炎帝陵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6年6~1988年10月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炎帝陵。重建的炎帝陵,占地面积三千八百三十九平方米,建筑面积九百零三平方米。基本保持了清朝时期古建筑的传统风格。炎帝陵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祭拜。行礼亭两侧的碑房陈列着历代帝王、名人的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上挂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殿内中央供奉着炎帝金色塑像,两边对联书:“名岳宇宙,恩泽神州”。横额为:“齐天鼻祖”;第四进为碑亭,碑亭中央立一汉白玉石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立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石碑一通,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园四周古木掩翳(益),茶陵江水环流,以后建造的神农阙、天使行台、鹿原亭、时祭公馆、咏丰亭、飞香亭、炎祠、崇圣坊等建筑镶嵌其中,更显得壮丽、庄严、肃穆。
  在炎帝的出生地,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也有一座炎帝陵。相传,有熊氏国君(今河南新郑)少典带正妃有峤氏女登到华阳游玩,见到了神龙,《帝王世纪》说:“少典正妃女登,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生炎帝”。华山之阳即今陕西华山之南商县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三公里半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陕西宝鸡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炎帝出生在宝鸡渭河的支流,姜水南岸神农乡峪家村的朦峪,在瓦峪长大(朦峪、瓦峪是姜水的两条支流)。炎帝出生后,其母女登曾抱他到九龙泉沐浴,现有“九龙泉”残碑。
  唐朝时期以前,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上就建有“神农庙”、“炎帝殿”和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城”遗址。相传,炎帝在天台山上尝百草,辩药性,误食了“火滥子”(俗称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人们将他安葬在莲花台,至今天台山上还有停放炎帝遗体的汉白玉“神农寝骨台”遗址。宝鸡市的炎帝陵原在距市区二十多公里的天台山上,交通不便,原陵规模较小,遗址地点分散,且年久失修,古建筑大多毁损。为此,宝鸡市有关部门于1992年12月开始对炎帝陵进行重建。新建的炎帝陵位于市区三公里半,炎帝的出生地神农乡常羊山上,陵区面积33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山取势,三面临空,给人以雄伟,神圣,古雅的感觉。陵园建成后,炎帝的灵骨从天台山莲华台迁移出来,1993年4月17日清晨,在炎帝的出生地峪家村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18日举行吊唁活动,19日炎帝的龙棺安葬在“炎帝陵”内。炎帝陵园内,陵墓耸立,陵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山下有炎帝公园,园内东侧有圣母池、圣母宫,西侧有百草堂、药王洞,近处有九龙泉。每年的七月初七,这里都举行祭祀活动。
  炎帝生于公元前3124年,公元前3096年他二十八岁时登位,在位一百四十年,逝于公元前2957年,享年一百六十八岁。《三皇本纪》说:“神农纳莽水氏女听跋为妃,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二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生帝临魁,魁生乘、乘生明、明生宣、宣生来、来生里。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俱不在位。克生子榆罔立。凡八代,及轩辕氏也”。炎帝王朝以后的七代,共历三百八十年,皆以炎帝称号,湖南、陕西两处炎帝陵,那里是那一位炎帝,我们不得而知,但炎帝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羊头山也有一座炎帝陵和许多关于炎帝在此嘉禾的遗迹和传说。炎帝曾将儿子柱封于潞(今山西省潞城市),故址在今潞城市城东北四十里的古城村。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帝:
  轩辕氏:
  轩辕氏即黄帝,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黄河流域,渭水支流姬水(今黄陵县沮水河)一带的部落首领。中国第一部传记体通史……《史记》就是由黄帝写起的。黄帝是由上古帝王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国君少典的次妃附宝所生,原姓公孙。《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附宝在郊游时,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而行,感而有娠,在轩辕丘(今河南新郑北关)生下黄帝,故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因在姬水长成,故黄帝姓姬。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顺序,应以土德为王,土乃黄色,故称黄帝。以后,黄帝率领其部落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北,到河北北部涿鹿一带定居,建都下洛城(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矾山镇西侧古城村)。
  炎帝和黄帝虽同出于少典氏,但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说:“炎黄二帝,虽则乘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皇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所以)皇帝者,少典氏后代之子孙”。
  轩辕氏以前,炎帝王朝和东方的九黎部落长期发生冲突,到了第八代炎榆罔的时候,炎帝王朝势力渐衰,已经不能和蚩尤率领的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对抗了,被逼迁都到了山东曲阜。不久又被蚩尤驱赶到黄帝的居住地河北涿鹿。在黄帝的帮助下,炎黄二帝联合,大战蚩尤于阪泉,最后将蚩尤打败,追杀于冀州(今河北涿州市)。此后,黄帝融合了炎帝部族,被各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炎帝。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提倡发展种植五谷,驯养牲畜,部落联盟更加强大。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之说,如:炎帝时,人们吃食物都是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烤着吃,到黄帝时发明了斧甑(福赠:即现在的蒸锅),使食物的制做方法有了进步;炎帝时,人们饲养牲畜是为了食用或祭祀,到黄帝时,人们开始训养牲畜用以代步或耕作;炎帝尝百草,始有医药(中药学:神农本草),黄帝命歧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中医学:黄帝内经);炎帝时,人们纺麻织布,黄帝发明了蚕桑织绸等等……黄帝时还发明了舟车、文字、弓失、音律、算数、历法、货币等等。黄帝是中华民族由蒙昧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象征,因而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先生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黄帝十一岁时(公元前2568年)成为部落首领,在位一百年,于公元前2468年在荆山(今河南灵宝)仙逝,享年一百十一岁。
  史载:黄帝有四个妃子,正妃西陵氏嫘祖,次妃方雷氏女节,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其中正妃嫘祖生有二子,一名玄器,号青养,即以后的少昊;一名昌意,封若水(今四川雅砻江)即以后的颛顼之父。黄帝共生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分别为十二姓。他们的子孙繁衍各地,黄帝以后的四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商、周)都是他们的后代,这就是世界各地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黄帝陵: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西北零•.五公里的桥山上。桥山原称子午山,因沮(具)水穿山而过,使山呈桥形,故称桥山。史书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桥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桥山是我国最大的古柏林,占地一万三千多亩,1936年统计为六万一千一百八十六株,到现在已有八万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三万多株。黄帝陵位于桥山顶端,上面有一座四角微翘的古式碑亭,红柱翠檐,雕梁画栋,亭中大石碑上镌郭沫若手书“皇帝陵”三个大字。亭子后面是高大雄伟的黄帝陵,陵高三米六,周长八十四米,墓上古柏蓊郁,墓前一巨碑上镌“桥陵龙驭”四个大字,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黄帝陵和桥山龙驭石碑中间还有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沉所立石碑一通,上镌“古轩辕黄帝桥陵”。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镌“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一高大土台,传说是西汉武帝刘彻征方朔回来,在此祭祀黄帝,筑台祈仙。
  桥山东麓的黄帝庙,相传建于汉代,原在桥山西麓,宋朝时期移此。庙门上方悬一巨大匾额,上书“轩辕庙”,庙内古柏参霄,其中一棵高十九米,下围十米,中围六米,上围两米,距今约五千多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棵古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人称“轩辕柏”。庙中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它表面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仿佛盔甲,柏液流出,似有断钉在内,传说汉武帝征战回来,驻骅挂盔甲于此。黄帝庙中有碑亭,亭中有我国历代皇帝的祭祀碑文和重修黄帝庙的碑记七十多通,多为明清时所立。碑亭后面是轩辕黄帝大殿,殿门正中悬挂着“人文初祖”大匾,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最初祖先。大殿内供奉着“轩辕黄帝之位”的大牌位,殿内两侧展出黄帝的生平事迹和有关资料。
  在黄帝东迁建都,大战蚩尤的古战场,河北涿鹿东南二十公里的温泉乡桥山上,也有一座黄帝陵。在今丰沙铁路线官厅站西十公里的矾山镇古城村,传说是黄帝在此建都,明志上称:“轩辕黄帝城”。黄帝城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北长五百一十米,东西宽四百五十~五百米,城址采用汉代以前的建筑手法,版筑叠砌,夯层明显,每层厚十~十二厘米,西、南、北三垣地势较高,城垣高八~十米,底部宽十~十五米,上宽三~五米。东垣的东段被官厅水库淹没。东西两垣有豁口,可能为城门,南门东侧有“黄帝城”石碑一块。城内曾挖掘出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如石斧、纺轮、豆柄、鼎足、盘、罐、瓮等残片。原城内地面上经常出土刀币、半两钱、铜镞、铜镜等物,经文物部门断定,黄帝城的建筑年代为战国到先秦时期。在黄帝城南一公里半的龙王堂村,传说就是蚩尤城,村西山坡上有蚩尤寨,蚩尤寨由三个各是宽百米左右的小寨组成三角形,这里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战场。唐朝时期诗人胡曾为此诗曰: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在黄帝城约五公里的桑干河畔桑园村,就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蚕并教人养蚕种桑的地方。黄帝城东半公里处有一眼泉水,叫“濯龙池”又叫“阪泉”,池水方圆一亩,水深二丈。泉水在南,来自地下,涌喷如注,淙淙有声,泉水澄澈如镜,鱼藻繁茂,传说这里原是黄帝洗澡的地方,后人称它“黄帝泉”。黄帝死后,人们将他葬在黄帝城东南的桥山之上。桥山,因山顶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桥而得名。桥山在古籍上也有记载:《魏土记》中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于浦上”。《水经注》上说:“垒水(今桑干河)经过下洛城南之后,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这说明历史上桥山上面不仅建有黄帝庙,而且桥山下的温泉上还建有华丽的祭堂。
  《水经注•卷三•垒水篇》中记载:温泉附近建有宜乡城,城中筑有“温泉行宫,专供历代帝王到桥山祭祀黄帝庙时居住。我国许多帝王都到桥山举行过祭祀活动,如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天兴三年(公元400年)农历5月“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帝舜庙”,同一年,远在建康(今南京)的东晋皇帝司马德宗也为此到了涿鹿。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6月,拓跋嗣“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同年同月,司马德宗又一次幸涿鹿,登桥山。拓跋嗣死后,其长子拓跋焘即位,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农历8月也到涿鹿祭祀了黄帝庙。以后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到涿鹿祭黄帝庙的次数就更多了。
  现在桥山上的一道山梁上,有一个巨大方石桌,传说是祭祀黄帝时在上面摆设祭品的。石桌左侧有一峭壁,壁面平整,像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布满与象形文字一样的图案,传说是古人刻石记事留下的遗迹。1995年9月25日—28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考古、历史学家及有关人士近百人汇集河北涿鹿,隆重召开全国首届“炎、黄、蚩三祖文化学术研究会”。与会专家、学者经认真研讨后,一致确认:涿鹿确为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摇篮,黄帝、炎帝、蚩尤三大祖曾会聚在这块文明热土上劳作、征战、创建伟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融合与统一,并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黄帝城和黄帝泉、蚩尤寨、桥山等珍贵遗迹。河北涿鹿为炎、黄、蚩三祖文化的发祥地。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颛顼帝: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帝王少昊之侄。生于若水(今四川雅砻江),后随伯父少昊在穷桑(今山东曲阜)长大。因辅佐少昊有功,最初封地高阳城(今河南杞县高阳乡),故颛顼又称“高阳氏”。颛顼十岁开始辅佐少昊,二十岁时继少昊登帝位,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黄县梁庄乡大城村)。
  颛顼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记载“他镇静深沉而有智谋,通达而明晓事理;他刚一继位,就遇到共工氏为争帝位的挑战,致使共工怒撞不周山。他教人种植庄稼,养育牲畜,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按照季节办事,以顺应自然规律。他凭借鬼神的名义而制定礼仪法度,协调五行道顺,以教化百姓,以一生诚心祭祀鬼神”。死后,人们在此筑坟,以示怀念。
  颛顼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三杨村西一公里半的硝河西岸。因其西有帝喾陵,故又称“二帝陵”。《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濮水从鲋鱼山发源。颛顼帝葬在鲋鱼山南侧,颛顼帝的几个妃子葬在鲋鱼山北侧”。《辞源》:“鲋鱼山,又作鲋鲤山,又高阳山、青冢山,在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濮阳县古称顿丘,顿丘故城现属内黄县)”。在濮阳县乐王庄境内有“太子墓”。为颛顼的儿子孺帝颛顼墓;李庄的“皇姑坟”是颛顼女儿的墓。说明内黄、濮阳一带不仅有颛顼、帝喾陵,还有颛顼妻子儿女的家族墓。
  颛顼陵始建年代不详。唐朝时期的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曾在陵前建大殿五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建有碑林。元初,又在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每逢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都谴官前来告祭。清宣统年间(公元1909~1911年)因黄河故道风沙南移,且遭龙卷风袭击,陵园俱被风沙掩埋,仅存一大沙岗和二通石碑,一通为元天历二年(公元1392年)所立,仅露出地面尺许,上镌“颛顼帝陵”四字。一通为清朝时期所立,上镌“颛顼陵”三个颜体正楷大字,字书大气磅礴,雄伟绝伦。
  1979年,文物部门在此钻探,发现陵区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片、烧结土等遗物,确认是一处距今五千~三千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清除积沙,基本查清了二帝陵的总体轮廓。二帝陵建在一座南北走向的土山之上,陵在山顶,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陵园围墙东西长一百六十五米,南北宽六十六米,墙高三米,全部用赭红色的元代砖所砌。园前有三条长二百米的神道有北向南通向庙院。面宽五间的大殿位于土山阳面的山腰上,殿内塑有二帝神像,四十一通明清御制祭文碑分列于神像的两侧。大殿前建有左右配殿,山门耸立在土山脚下。二帝陵占地三百亩,陵庙四周有碑林多处,包括魁首汉碑,篆额唐碑在内的历代碑刻二百余通。
  《山海经》说:“颛顼有九个妃子”。其中一个叫邹屠氏,是蚩尤部落的后代。《拾遗记》说:“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今山东邹县一带);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北方严寒荒野地区)”。邹屠氏从小就很端正,在路上遇到乌龟便避开,不肯去踏它,颛顼爱她贤德,娶作妃子。邹屠氏生的第一个儿子叫禹祖。后来她屡次梦见太阳,梦见一次就生一个儿子,共梦见八次,就生了苍舒、颓剀(退凯)、陶演、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左传》说他们:齐圣广渊,明见笃诚,天下之人谓之“八恺”。恺是和的意思,就是说八恺和于事物,受到人们的称赞。颛顼的另一个妃子叫胜奔氏,又叫女禄。她为颛顼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伯称,号伯服,一个叫卷章,号老童,一个叫季禺。颛顼的儿子们在颛顼时和以后都做出了贡献。颛顼死后,邹屠氏的儿子禹祖继位,称孺帝颛顼,但不久就得病死了。
  颛顼生于公元前2402年,公元前2382年继少昊即位,在位七十八年,逝于公元前2304年,享年九十八岁。

  帝喾:
  帝喾是黄帝之后,少昊之孙,娇极之子,颛顼之侄,商(朝)人称之为先祖,所谓“殷人褅喾而郊冥(《礼记•祭法》)”。传说他自幼聪明,一出生就浑身灵气,一开口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十五岁便开始辅佐颛顼,帮助颛顼平息了九黎外患。由于辅佐颛顼有功被封为诸侯,其封地在“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集)。为防水患,他领导人民将封地加高,因此,帝喾又称“高辛氏”。《元和郡县志》说:“高辛故城,在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
  谷熟县在1954年被撤消,划归商丘、虞城两县,高辛故城在今商丘境内。颛顼生前曾有意将帝位传于高辛氏。孺帝颛顼死后,大家一致拥戴高辛氏继位。于是,高辛氏在二十八岁时继承了帝位,建都于亳(今河南郾师),称帝喾。
  史书记载:帝喾为帝时,广施恩泽,普及众生,从不为自己的私利考虑。他顺从上天的旨意,明白大众的急需。仁爱而威严,宽厚而笃信,致力于自身修养和使天下归心。他能充分利用但又有节制的使用土地和物产。他教育人们的方式通常是因势利导。他申明鬼神之道并虔诚地奉祀它们。他制定了历法,以符合日月运行,季节嬗递的规律。他还率领人民打败了北方开荒国、南方火山国的进犯,使人民安居乐业。由于帝喾爱惜百姓,言而有信,深得人民敬重。帝喾死后,人们将他葬在其封地,以示纪念。
  帝喾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二十二公里半的高辛集,陵园南北长二百三十三米,东西宽一百三十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碑刻甚多,但都毁于金代。现帝喾陵遗址上散存着汉代绳纹陶片和陶器,以及汉以后各代的陶瓷瓦砾,一通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上镌“高辛氏墓”四个大字。
  帝喾有四个妃子。《帝王世纪》说:“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鞠訾氏,名常仪,生帝挚;次妃陈锋氏,名庆都,生放勋(即尧);次妃有嵩氏,名简狄,生契(后为商朝始祖);次妃有邰氏,名姜源,生弃名后稷(后为周朝始祖)。后来,帝喾又娶海外义和国女子义和为妃,生了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续牙、厌越十个儿子。其中前面8个品质优秀,《左传》说他们:“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元”是善的意思,就是说八元善良仁义,受到称赞。以后,帝喾又纳宫女,生阏(鳄)伯、实沈二子。有一年帝喾带着他同义和生的小儿子厌越东巡长白山,对他说:你母亲之国在此不远,你可以接她来同住,厌越很高兴地留了下来,以后子孙繁多,成为后来战国时强大一时的东胡族。
  帝喾生于公元前2331年,在位七十年,逝于公元前2233年,享年九十八岁。

  祁尧帝:
  尧是黄帝的第四世孙,帝喾的儿子,帝挚同父异母的第第,姓祈叫尧名放勋,母亲是帝喾的次妃陈锋氏庆都。因初居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后封地在古唐国(今河北保定唐县),故又称陶唐氏。
  称帝后,由唐国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故又称唐尧。唐尧是继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帝挚登位的。《五帝本纪》说:“帝喾崩,而挚代立。不善崩,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帝挚,是帝喾元妃鞠訾氏常仪所生,继帝喾而立,在位九年而崩。
  尧在历史上被称为贤明的帝王。史书记载:他虽富甲天下,但从不骄恣放纵;他地位尊贵却毫无傲慢习性。他平时戴黄色礼帽,穿黑色礼服,出入乘坐白马拉的红车。《说苑•君道》云:“尧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罪则曰我陷之也”。尧看到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犯了罪,就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淮南子•主术训》说:“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
  百姓称赞尧说:他的仁德像上天一样无所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一样无所不知。接近他会感到太阳一样温暖,仰望他就觉得他像白云一样高洁。尧确定了一年为366天,增置了闰月以调整四季的偏差。他继承和发扬前辈恭顺的美德,提倡九亲、邻里和睦。还明确了百官的职责范围,使各尽其责,四方诸侯和睦相处。因此,人们常以尧天、尧年来比作太平盛世。
  尧十七岁登位,在位七十年后(公元前2122年)让位于舜,又过了二十八年(公元前2093年)逝世。尧死后,百姓十分哀伤,象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之内,无人奏乐。尧娶散宜氏女女皇为妃,生子丹朱。
  尧帝陵: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北三十五公里的郭村村西,涝河右侧。文献记载:尧陵有好几处,有说在冀洲的,有说在邱山的,有说在濮阳的,等等,但一般认为以现在的临汾尧陵为代表。
  临汾尧陵高五十米,周长三百米,气势雄伟。传说由于尧帝的功德伟大,前来送葬的人很多,每人一袋土,就垒成了现今一个这么高大的陵墓。陵前有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854年)所立石碑一通,上镌“古帝尧陵”四个大字。碑前建有祠宇,相传为唐朝初期所建,金泰合二年(公元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驻骅于此,因竭尧陵遂塑己像。蒙古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修筑尧陵。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清朝时期雍正、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尧帝陵四周八峰环绕,松柏常青,涝水于陵前流过,甚是幽静、肃穆。尧帝祠内有山门(山门上为乐楼),牌楼、厢房、献殿、垛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如画。祠内碑亭记载着尧帝的功绩与陵宇的沿革,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所立的尧陵碑上,刻绘着尧陵全图,至今保存完好。
  在临汾城东北两公里半的康衢庄,有一座“击壤台”,据说当时百姓为了歌颂尧帝的恩德,称颂太平盛世,筑起此台。农闲时,人们三五成群的来到击壤台,打击着陶器,唱着击壤歌。现在台以无形,有一石碑上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临汾城南三公里的尧庙,始建于晋、唐二朝,后屡次重修,规模不断扩大。史载:尧庙规模最大时占地面积七百五十亩,以后由于战争和自然损毁,现存尧庙占地仅八十亩,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尧庙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等主要建筑:五风楼建于唐朝时期乾封年间(公元666~66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楼高三层,约十九米三。三层十二檐,斗拱雄厚古朴,十分壮观。相传这里是尧帝居高远眺之地,尧帝经常在这里同羲仲、栽叔、和仲、和叔四位管理四方诸侯的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人们称尧帝和四位大臣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
  尧井亭建于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3年),亭中有一眼井,水势旺盛。据说这是尧帝亲自参与开凿的人类第一眼水井,至此,人类才知道利用地下水源,渐渐离开与河而居的习惯,扩展了栖息的地区。广运殿建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元、明、清历朝重修。广运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高二十七米,形制宏伟壮丽。殿前有宽广的月台和砖栏,台阶中间有精雕石刻的“二龙戏珠”。广运殿内高大的尧帝像和侍者像为唐朝时期所塑。尧庙内还有十几通石碑,记载尧帝功绩和庙宇的建造经过。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虞舜帝:
  虞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颛顼第七代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之父曰瞽叟;瞽叟之父曰桥牛;桥牛之父曰敬康;敬康之父曰穷蝉;穷蝉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在公元前2182年出生于尧墟(今河南濮阳范县西濮城),故姓姚或称尧舜;后受封于虞(今山西运城平陆),故又称有虞氏或虞舜。
  舜小的时候,父亲的眼睛瞎了,不久母亲也死了,瞬的父亲丧妻眼盲,心情非常不好,大家都叫他好坏不分的瞽叟(瞎老头)。后来,他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夫妻俩十分宠爱象而百般冷落舜,舜稍有过失,便要受到惩罚。传说舜曾多次被赶出家门,瞽叟夫妇和小儿子象还多次加害于他。尽管父亲昏聩,后母刻薄,兄弟刁钻,舜依然尊重父母,疼爱弟弟。舜成年以后,曾在历山(今山东济南)种过地;在雷泽(今山东菏泽)扑过鱼;在黄河边上(今山东定陶)做过陶器;在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做过多种手艺活,还到负夏(今山东兖州)做过买卖。
  舜二十岁时以孝出名,三十岁时被尧看中,经大臣推荐,尧准备起用他。为了考察他的德行才干,尧让舜居住在妫纳(今山西运城永济),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考察他怎样治家,又让他的九个儿子和舜相处,考察他怎样处世。舜五十岁时同尧共同管理政事,五十八岁时尧去世。舜守孝三年,在六十一岁时(公元前2121年)继位,建都蒲阪(山西省永济市蒲阪镇)。
  另在《史记•正义》引《竹书记年》说:“因尧德衰,舜逼其让位而囚之,复郾塞丹朱使其不与其相见也”。就是说:当时尧的统治力量衰落,舜逼其让位并把尧关起来,后又将尧的儿子丹朱迁到郾(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郾城镇朱家阜)不让他们父子相见。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黄帝有个不成器的后代,专一抑善扬恶,阴狠残暴,好做坏事,天下人都叫他作“混沌”;少昊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他诋毁诚信,嫉妒忠贞,满口邪言恶语,天下人都叫他“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他不接受训导,不懂得什么是好话,天下人都他“陶杌”;还有黄帝时一个大臣缙云氏的一个后代,他沉溺饮食,伉图钱财,天下人都叫他“饕餮(涛帖)”。这四个家族不服教命,是常作乱,天下人叫他们“四凶”,尧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舜被起用后,把四凶驱赶到了最偏远的地方,从此天下太平。舜登上帝位后,广泛宣扬和提倡五种教典(即父义、母慈、兄友、第恭、子孝)文明德政,他任人为贤,在禹、后稷、契、皋陶、伯益五位贤臣的辅佐下天下大治。于是,有了民众和睦,百官团结,国内安静,外族归心的局面。人们常用“尧天舜日”来形容太平盛世。
  舜帝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下。舜即位后的第三十九年(公元前2071年)到南方巡查,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又称苍悟山。自然景色很美,此山因有九座平地突起、形似一样、各自挺拔高峻、不好分辨的山峰,故称九嶷。其中一座最高的,海拔1200米,称舜源峰,舜帝就葬在此。
  舜源峰茂林修竹,花果满山,静穆清幽。舜源峰上建有舜庙,相传舜庙在秦汉前建在太阳溪,秦汉时移到玉官岩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游南方,曾到九嶷舜庙祭祀。《汉书•五帝记》载: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也亲自到九嶷祭祀舜帝。到了唐朝时期,庙宇圮毁,元洁做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刺史时,为了便于祭祀,在道州城内另建了一座舜庙。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年),又将舜庙迁回玉官岩下,并立有敕建舜庙碑文。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当地人又重修舜庙于舜源峰下。
  现庙内建有前殿、正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等,正殿后面建一护碑亭,亭中石碑上镌“舜帝有虞氏之墓”七个隶书大字。庙内有明、清历代碑刻。
  舜源峰前是娥皇、女英二峰。相传娥皇、女英和舜成婚后,夫妻恩爱,形影不离,舜帝常带她们二人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一次,二人随舜帝巡视到洞庭湖的君山,舜自外出,二妃见丈夫久出不归,便四处寻找,忽闻舜帝病死苍悟,肝肠寸断,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上,形成斑斑泪痕,后人将此竹称为斑竹或湘妃竹。不久,便抑郁而死。人们感于二妃怀夫之情,便将次于舜源峰的两峰名命名为娥皇、女英峰,其它六峰为: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峰。舜的二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但没能继承帝位。
  舜帝六十一岁登位,在位五十年,一百十一岁逝世。

  帝挚:
  传说中的五帝,在有代表性的几种史籍中,《史记•五帝本纪》和《补史记•三皇本纪》说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帝王世纪》说: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把黄帝列到了三皇之中。二种说法的后四帝是一致的,独多了一个少昊。其实,在传说中的黄帝世系中,还有一位帝王,他就是唐尧同父异母的哥哥帝挚。《五帝本纪》说:帝喾崩,而挚带立,在位九年,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尧帝。这样说来,五帝再加上帝挚和少昊,应为七帝。史书中少了二帝,可能是作者认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人们的认可程度或者是为了合五帝之说。虽然五帝有多种说法,但他们的事迹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帝挚葬地不详。

  少昊:
  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元妃西陵氏嫘祖所生。姓己名挚,又叫玄器或朱宣。因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因他能继太昊之德,又称少昊。少昊初居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后迁青阳(今江苏省泗洪县青阳镇),建都奄(今山东曲阜),死后葬云阳山(今山东曲阜东部),故又称穷桑氏、青阳氏、云阳氏。少昊为王时,将其部落分成二十四个氏族,以奄为中心,分布在今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与太昊活动的地区相连。他的部落以鸟为图腾标志,并以鸟作官名,设凤凰、鹰、鹫等官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少昊生有四子,叫重、该、修、熙。修和熙都做过水正,死后被尊为水神。以后,其宗支繁衍遍及今江苏和江淮之间地区。少昊王朝晚期,被黄帝打败的九黎部族又开始作乱,破坏了原有的法则,扰乱了人和神的关系,各种灾祸接踵而来,人们生活痛苦不堪,后来在颛顼的帮助下,才恢复了旧有的规矩,天下安宁。传说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公元前2383年逝世,享年一百岁。
  少昊陵: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四公里旧县村东北的防山上(防山,古称云阳山)。少昊陵建筑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朝时期即“叠石为坟”。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赵恒过鲁,修建少昊陵,叠石固之,并雕刻少昊石像及石栏等。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重修陵墓,用一万块方石修砌而成,俗称“万石山”;“中国金字塔”。陵墓呈覆斗状,下底边长二十八米,上顶边长九米四,斜坡高度十五米二。陵顶筑有小庙一座,内供汉白玉石雕少昊像,为宋朝时期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遗物。
  少昊陵园坐北朝南,明、清两代经多次重修和扩建,现陵园占地面积一百二十五亩,古建筑十七间,陵前有享殿三间,东西庑三间。园内苍松翠柏,柯干矢娇,陵前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记事碑和碣碑数十块,门前有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建的石牌坊,上额额头横刻“少昊陵”三个大字。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世系表:
  陵名   帝王  世系   生卒年代        在位         陵址
  燧人氏陵 燧人氏 继有巢氏 待考          公元前? ~前4360年 葬河南商丘。
  太昊陵  伏羲氏 继燧人氏 公元前4419~前4244年  公元前4359~前4244年 葬河南睢阳。
  女娲陵  女娲氏 继伏羲氏 待考          公元前4243~前4113年 葬河南西华。
         女娲氏      又传十四世       公元前4112~前3097年  待考。
  炎帝陵  姜石年 少典之子 公元前3214~前2956年  公元前3096~前2956年 葬湖南炎陵。
       姜临魁 炎帝之子 待考          公元前2955~前2875年 待考。
       姜 承 临魁之子 待考          公元前2874~前2814年 待考。
       姜 明 姜承之子 待考          公元前2813~前2764年 待考。
       姜 宜 姜明之子 待考          公元前2763~前2718年 待考。
       姜 耒 姜宜之子 待考          公元前2717~前2669年 待考。
       姜 里 姜耒之子 待考          公元前2668~前2652年 待考。
       姜榆罔 姜里之子 待考          公元前2651~前2596年 待考。

  五帝世系表:
  陵名   帝王  世系   生卒         在位         陵址
  黄帝陵  姬轩辕 少典之子 公元前2579~前2468年 公元前2568~前2468年 葬湖北黄陵县。
  已挚陵  已 挚 黄帝之子 公元前2483~前2383年 公元前2467~前2383年 葬山东曲阜县。
  颛顼陵  姬颛顼 黄帝之孙 公元前2402~前2304年 公元前2382~前2304年 葬河南内黄县。
  帝喾陵  姬 喾 黄帝曾孙 公元前2331~前2233年 公元前2303~前2233年 葬河南商丘市。
  姬挚陵  姬 挚 帝喾之子 待考         公元前2232~前2223年 待考。
  尧帝陵  唐 尧 帝喾之子 公元前2239~前2122年 公元前2222~前2122年 葬山西临汾市。
  舜帝陵  姚 舜 颛顼之孙 公元前2182~前2071年 公元前2121~前2071年 葬湖南宁远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1-8 22: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五帝考辩(一
曲阜及其周围地区自今考古发掘的8000年前的北辛文化开始,至夏、商、周三代,连续承传,从未缺环。这种由考古资料而证实和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系统的、久远的文化谱系,毋庸就全国来说,既使在世界上也无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与之比肩。如果说中华文明的古老辉煌和连续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的唯一骄傲,那么,邹鲁地区古老悠久、自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无疑又成为中华民族的唯一骄傲,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和脊梁。
历史发展到大汶口文化中期,汶泗流域便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率先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证据可分两大线索:一是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提供了佐证;二是文献资料多所记载的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及其父系祖先在汶泗流域的崛起。本文主要从古史传说和文献资料的角度,论述邹鲁地区史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力图在集纳纷纭众多的历史碎片中,拂去各种虚妄的迷尘,鞭辟入理地寻找和勾勒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原始文明演进的脉络和踪迹。

太昊伏羲氏在汶泗流域的崛起

(一)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在人类诞生进化的漫长时空中,将人类智慧的积累乃至大自然变化的功能集中在某一个“神人”或“英雄”身上,这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童年时期的正常现象。我们也只好承认这种历史演变的规律,即一切民族的历史都是从神话开始的。那么,远古先祖神圣们的名字也就不会是确指的某一个人,而是其氏族部落以及延续若干代的统称,甚至又以幻化的形式出现。因此,神话中有历史的影子,历史中有神话的因素,也正是由于二者的混淆杂糅加大了科学分辨的难度,但又同时提供了相互参照的印契,加之文物考古的不断发现,更好地梳理和把握汶泗流域史前文化演变的轨迹,则是大有希望并也是科学可信的。
探索人类的起源并确立自己的祖先,这是世界各民族的先民们所无一回避的主题。中国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和根基的祖先崇拜可称世界之甚,由最初人神不分、天人交融的天皇、地皇、人皇,逐渐凝聚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同源共祖——三皇五帝。尽管先秦两汉对三皇五帝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共同推尊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首则是毫无歧义的。而相传开天辟地的盘古,是《绎史》和《艺文类聚》注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作品《五运历年记》与《三五历记》(已佚)之后才流传开来的,不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体系,甚或认为带有佛影的“舶来品”。更难与早已被华夏族推尊为“上上圣人”1的伏羲以及炎黄相匹。
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视为一人,后世便合二为一,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亦称“其帝太皞是也”;《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皞;”太皞,也作太昊、太皓。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得知,伏羲即是太昊。
《周易•系辞下》排列古传帝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尚书•正义》曰“包牺氏三皇之最先”;《白虎通》亦云伏牺“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荀子•正论篇》云“何世而无嵬,何世而无顼,自太皓、燧人莫不有也”;《逸周书•大子晋》亦曰“自太皞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有天下也”。文献资料众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太昊伏羲氏是传说时代中最早的远古帝王(或远古部落领袖),这已是历史的共识;并且种种迹象又表明,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由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的原始氏族。
太昊的“昊”字从日从天,谓日出光明之意,为东夷“太阳”部族崇拜的领袖。故《帝王世纪》云“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唐兰先生最早提出大汶口文化即是东夷昊族文化,他认为大汶口文化及其陶器文字的发现,可以证明它属于古史传说上的少昊时代,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正是文献所载的少昊文化区。并于1978年2月2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中国经过三千年的奴隶社会,并分成三期,太昊、炎帝、黄帝、少昊是初期,帝颛顼到帝舜是中期,夏商是后期。后来,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田昌五先生又从陶文上提出一个具有内证性质的证据,认为陶文   、   、   、   、   ,“其意应是太昊和少昊之昊字,有如铜器上的族微”2。如是,则大汶口文化为东夷昊族文化将是确定无疑。或者说,是东夷昊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汶口文化。
确定了太昊伏羲氏与大汶口文化的一体关系,那么,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有了更为确凿的参考依据。一般来讲,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情况便可见到伏羲族的活动范围,大体包括鲁中、鲁南、鲁西南、河南东南部、苏北、安徽的淮北,这样一个范围广大的区域,它必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根据考古及史学界一般的结论,大汶口文化中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及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时期,有关古代文献资料表明,太昊时期应属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因此,太昊及其族群当由大汶口文化中期或早期的晚阶段,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前一阶段,开始发育并逐步成熟。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