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303|回复: 2

元朝状元——澧州“神骏”郝希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9 20: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3-6-12 15:28 编辑

元朝状元——澧州“神骏”郝希贤

编者按语:
郝希贤是记载于湖南省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的郝氏先祖,元朝仅有的几个状元之一,该族谱几次编修,(清)郝德隆、郝宏泽续修,清宣统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常德郝氏后人再续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有关元朝状元郝希贤的历史记载还从《直隶澧州志》、《常德志》等典籍文献资料中查得,以下是有关先祖郝希贤的考证文章。

          澧州“神骏”郝希贤

数百年来,澧州澧阳城内,有一条“状元街”(今珍珠街),一曰“状元井”(原三关祠前),一座“状元桥”(今文庙内),都是纪念元代澧州状元郝希贤的。
澧阳人郝希贤,在元仁宗延祐五年廷试中,考中左榜进士第一名,成为当时轰动澧、沅郡邑的第一名状元,也是今天常德澧州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即使是在整个芙蓉国里,也是仅见的七、八名状元之一。因此,澧州人一直引为美谈。
但是,时至今日,不少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实。不久前,一位广东务工的澧籍网民,发了一个帖子,说他想探寻元朝澧州郝状元的史实,但只搜到了两条材料:一条是《元代状元榜》介绍的:“霍希贤,澧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祐五年左榜状元。据《湖南通志》记载:‘延祐五年霍希贤榜’的霍希贤,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
另一条是当今学者孙瑜的学术论文《袁桷的学术传承,政治生涯及社会网络》中的一段:
“霍希贤,澧州(今湖南省澧县)人,延祐五年左榜第一。至治元年,霍希贤在京官秩已满,临别时,袁桷作诗《了昂逸马图》相赠,本诗后注:‘通叟状元以秘书郎满职,言归,泊然若无营者,桷旧与殿庐详定得通叟卷,气完以充议者,争缄口。今其南归,以子昂画马求,言怆然以别,吾徙之责深缺然矣。至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桷书。’”孙瑜称:“将通叟状元定为霍希贤经过了一番考证。从时间来说,通叟状元是至治元年以前的状元,是延祐二年,或者是延祐五年的状元;从“南归”推断,他应是一名南人。延祐二年左榜状元张起岩是一名北人,延祐五年左榜状元是霍希贤,他是澧州人,故推断他就是通叟状元。”
这位网民还说:希望家乡澧州能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材料和情况。

这引起我的兴趣,直接翻检《直隶澧州志》,发现有六条记载:
卷十二的《科甲》记为:“郝希贤,延祐状元。元制,分进士为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为左。延祐五年廷试,蒙古色目榜首为忽都达尔,汉人南人榜首为郝希贤。”
卷二十六的《摭史实》记为:“《元史》仁宗延祐五年三月戊辰,廷试进士,赐忽都达尔、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岳志》作郝希贤。”
卷四的《古迹》载二条:“珍珠街,元延祐状元郝希贤故居,在北门外。”
                      “状元井,以郝希贤得名,今三关祠前井是。”
卷二的《陵墓》载二条:“元状元郝希贤父母墓在州西北五里黄鹂堰。”
                      “状元墓在安乡黄山。”
根据这些材料,在几月前结合澧州的书院史探索中发现的其他史料,初撰了如下的一节文字:
“溪东书院在澹水河东白沙洲有在约281年(1226~1510年),翻检这段历史,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从它那一栋宇华丽的斋堂里,从范文正公‘忧乐歌’声中,走出了一位由澧阳城珍珠街的才子而‘不辍恬吟’,摘取了元代南方汉人榜第一个状元桂冠,即元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的郝希贤(亦作霍希贤)!郝状元登第,即入京銮,做了朝官(秘书郎),但澧水的涛声和溪东的吟咏时刻不忘,致使他在朝堂上,常把汉民族人民的声音上达天听,不惜得罪一些胸怀偏激的少数民族高层统治者,虽然不足四年,郝遭排挤,贬出京城,但他义无反顾,直至元泰定年间知威州(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任中遭人暗害。至治元年,郝希贤临出京时,位居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侍讲学士的大诗人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庆元人即今浙江省鄞县人),特在赵孟覜的一幅《子昂逸马图》上,题写了:‘神骏飘飘得悠闲,天池飞跃下尘寰;青丝络首谁牧得,留与春风放眼看’的诗句,与之怆然赠别,这既是对‘神骏’门生南归的关怀,更是对郝一身正气的钦羡和慰勉。”
写此段文字时,当时虽为郝状元“遭暗害”抱憾,但更为元代澧州的文化教育骄傲。可是,最近检阅到的一则史料,似乎更令人兴奋。因为:《所安遗集》卷一的第四页、《嘉靖茶陵州志》卷下(选举第四)的第二六页及《隆庆岳州府志》卷五第九页上,都记载有这样一条史料:“澧州路护都达儿(1296~1349年),蒙古捏古氏,居澧州路。曾祖阿屯赤为侍卫近臣;祖火者任泰兴县达鲁花赤;父阿散未仕,母冯氏,四川人。据《元延祐二年与五年进士辑录》载:(冯氏)为宋某路提点刑狱冯立之孙女。护都达儿为湖广乡试第一,廷试右榜第一,授秘书监著作郎,历任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南台监察御史、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都水庸田副使、同知饶州路事。至正五年后,任同知衡州路事、济南路总管,官至婺州路总管。至正九年卒,年五十四。所撰《贺太子笺文》今存。”如果这则史料无错误,则澧州在元延祐戊午科中,产生的不仅仅是一名左榜状元,连那位右榜状元忽都达尔,也是出自澧州。或者可说,1318年的澧州,有过一次同科夺下左、右二榜之魁、产生了状元“双子星座”的历史荣耀。

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于学者们甄别。不过在反复研究相关资料后认为:如果那位“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阿散,苦于自己的“未仕”之痛,决心花大力气搞智力投资,而他的那位宝贝儿子忽都达尔的汉文学业又不那么理想,于是把澧州才子郝希贤找来陪读。在文正书院的科学教育下,忽都达尔的学业大有长进,社会地位低下的南方汉人郝希贤,也得到了官宦世家,特别是上流社会一等蒙古人家族的信任与关照。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澧州的一页历史辉煌,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奇迹”。但愿这不是非分之想。
最近,在澧州高氏1982年的三修族谱中发现,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宦游澧州,并从慈利知县任致仕的高迁,之所以落业澧阳城珍珠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条享有“状元街”美誉之地的风水文韵吸引了他,因倾其全力,购买了郝希贤的“状元居”,此时大约离郝希贤中状元不过数十年光景。

那么,郝状元故居为什么会变买?
带着这个问题,史海追寻,特别是在姓氏族谱研究中,有了一系列惊奇的发现:
山东省东平县地方资料称:“霍希贤,东平霍庄人,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霍氏族谱》载:‘元朝时霍姓人在此建村,因出状元霍希贤,遂以霍姓命村名。’现在,位于东平县新湖乡霍庄村东200米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处汶、黄两水冲积平原区的‘霍庄遗址’,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地方史讲义》又称:“元代霍希贤之故里,历史上的古运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均在乡境内。”因此,“水浒圣地”研究课题组还认为:“元代兴盛的霍家庄状元霍希贤,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还说:“当地传霍希贤支持和参与好友罗本或罗贯中创作《水浒》的传说很多,霍家后裔更有‘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之说,而且也有状元墓遗址等等。”
1999年12月的《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载文,就霍希贤到底是澧州人还是山东东平人这一本无歧义的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讨论:一说“据张志熙《东平县志·选举》,称其为东平人,希贤所撰《苏宥神道碑》自云:‘予以鲁诸生及进士第’”;一说“据钟崇文修《隆庆岳州府志·选举表》称,霍希贤为澧州人。”两种意见各有所据,一时尚无定论。
反复披阅这些材料后,似乎找到了“郝状元的故居为什么会变买”的答案。

一般认为:元代郝(霍)状元只有延祐戊午科左榜一个,只是铁的事实。史料中的一个状元有了两个“籍贯”,看似矛盾,但如果把这个矛盾放进“历史的模糊化”环境中考虑,让“籍贯”与“故里”、“住地”相溶,就有可能找到“矛盾的统一”,这种可能性实际上也应当存在;
山东东平的数种资料均说:“霍庄遗址”是“元朝时霍姓人在此建村”、“元代兴盛”的,据说霍希贤写的三件碑文尚存(元东平路新政颂碑、东平元代文庙内碑、东平龙山的霍氏碑文各一方),但凭此,不仅不可否认郝希贤的“澧州籍”,甚至还可完善澧州状元郝希贤的史料!因为:“郝希贤”即为“霍希贤”,上引《湖南通志》的记载,实际上是《隆庆岳州府志》卷五的记载,这证明史志资料早已指明“郝”与“霍”为一人,后世人以为是“误”,一般则以为是“改”,理由稍后自明。

郝以南人、汉人的资格荣登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成为状元,但在元代社会“人分四等”的歧视制度中,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只授了个秘书郎的小京官;数年的京官生涯中,郝与袁桷、延祐二年左榜状元张起岩(山东历城人)等一些汉人文官一道,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少数高层蒙古族统治者抗争,受到挤压,结成莫逆之交。1321年郝被迫离京后,至少赋闲了三年,此间,可能是在张起岩为首的友人的暗助下,由澧州隐居山东。到了元泰定年间重新起用为荒凉的川西威州知州后,郝状元本想为国镇边,一显身手,不想一个任期未满,却惨遭暗算。但九死一生中,得以潜逃。既是“潜逃”,自然不能回居澧州。于是,由少数几个忠心的随从、家人,传出“不幸遇害”的信息,并弄出一条“柩船”,从威州出巴蜀,顺长江而下,最后停在了可从长江直达的澧州安乡黄山之麓安葬,了结了一段郝状元“魂归故里”的历史,躲过了暗算者的贼眼。同时,郝家合族(除安眠于澧州城北五里黄鹂堰的状元双亲外),亦从此走上了“流落之旅”。

郝状元家族流落何方?这在元代的澧州是个秘密。
立村霍庄的霍家来自何处?这在元代的东平也成一谜。
但是,元末明初,澧州珍珠街的“状元居”被致仕的慈利知县高迁买下,成了澧州高氏的落业之基,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内,高迁一家子孙两代就出了三举人、两进士。由是,“珍珠街”被“状元街”替代。
而山东东平县,霍家后裔也亮出了霍家祖辈出了个状元,名叫霍希贤,并特别标明是元延祐戊午科左榜状元。由此,大约今天的每个读者,都可透过历史的烟雾,看到一个“流落何方”和“来自何处”的“历史对接”!
但是,元中叶后期的澧州,只知道郝状元“遇害”了,而元中叶后的东平,也只看到一位流落而来的落泊文人霍希贤,兴家立业,建起了一座霍家庄,文人霍希贤闲暇时,又与附近的文人罗本或罗贯中等人诗酒往来,参与《水浒》等诗文的创作活动。几年前,有研究《水浒》的学者指出:明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堪与《水浒》中描写的水战相匹配的战争实例,只有洞庭湖的钟相、杨幺与*政*府*军的反复鏖战,才有那规模、战术和气派。如此想来,出身于澧州的状元郝希贤“更名演变”成的东平霍希贤,就具有对洞庭湖水战和梁山泊环境的全面了解与知识的优势。今查《直隶澧州志》、《常德府志》等史料,宋朝*政*府*军(包括岳家军)剿灭钟相、杨幺的农民起义军大战澧州的时间,距郝希贤中状元,仅一百八十余年,正是这一点,增加了一般对上述澧州与东平郝、霍状元“历史对接”的可信性认识。如果有一天能确证郝(霍)希贤帮助或参与了《水浒》的创作,或许将能成为解开《水浒》诸多谜团的一环。
总之,窃以为,山东东平的所有霍希贤遗迹,都是澧州郝希贤流徙的物证,更是澧州郝希贤“威州遭遇”后史实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当今的澧州和东平,均视元代状元郝(霍)希贤为自己的历史骄傲和其故里“籍贯”,大约也符合“历史的真实”。如果澧州和东平两地,对一个“同科同榜”状元的“两籍说”史料进行联合研究,一定可以得到一个正确而科学的结论,这是一般的期盼,也是公诸此文的目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6: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澧阳、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澧阳、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始迁祖:兴公,明永乐二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武陵(常德)。
澧阳、清化支则由北直隶省迁来。
桃源支则为兴公之昆弟迁此。
而我们始迁祖兴公五代分:镜、胜、财、相四大支。
清咸丰八年常德、澧阳、清化、桃源始修族谱,宣统元年续修。咸丰年间修祠于龙门洞山之麓。

武陵老派:应、佑、光、先、德、绍、清、芬。(十二代“应”字起,至“绍”字派为十七代)
清化老派:以、朝、光、士、大、佑、启、先、兆、新。(十一代“以”字派起,至“启”字派为十七代)
澧阳老派:永、绍、先、德、宏、裕、祖、功。(十代“永”字派起,至“功”字派为十七代)
桃源老派:士、先、单、志、学、宗、世、朝、国、邦、登、廷、如、大、用、建、立、超、智、常。(八代“士”字派起,至“邦”字派为十七代)

四处合派:(绍、启、功、邦同属十七代,自十八代始)
        宗兆诗书远,
        家传孝友长,
        存心敦善本,
        立志作纯良。



            华容墨山郝氏

始祖:晸公,传五世:彦公,居江西,元大德年间迁居华容墨山。六世兄弟五人:志昇、志昂、志顶(鼎)、志旻、志晟,支分五房,一、二房失传,三房居潭子口,四房居高山,五房住黄洋,也有迁湖北监利县堤头。
祠名:曝书堂。典出晋郝隆。
原派:应如文志均,
      光士茂成明,
      正定宗必万。
衍派:宣昭世祚生,
      传家其本大,
      绍绪以忠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2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3-6-18 20:35 编辑

转载: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郝懿行先生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是我崇敬的郝氏先祖之一,近来读到先生《世系考》,对先生据典考证之严谨风格非常钦佩。先生博学,句理说事皆有出处,实为我辈学习的楷模。
然而晚辈不敬,思维想事多跳跃无限,无意囿于书籍典经,所论多从历史人性自然出发,因此对先生《世系考》一文末尾观点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与所有同亲切磋。

先生言:“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者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霍亦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二姓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

就晚辈所知,郝氏渊源古远,出处并非一处。在有上古文字记录之前就已存在赤邑之地,而且并非仅仅山西一处。按照古代氏族部落起氏习惯,赤邑当为本来的地氏演变为后来的姓氏,即郝氏。郝音古读确有如释,然古人语音混乱繁多,各地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除释音之外,更多读壑音,也有读黑、读火、读好等语音。读壑音最多、最广泛,至今犹是。在懿行先生当时也应该读壑音,至于好音实在是后来普通话改革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硬性规范所致。如按先生的观点,那么今人根据《新华字典》被称呼为好音,当作何解?岂非也有“数典忘祖”之嫌?

先生考证之郝氏鼻祖,确为郝氏大宗。但不等于郝氏没有其他源流,特别中华姓氏错综复杂,古人书写文字以及发音均不规范。尤其一些外来民族的融合,都增加了一些姓氏的源流。郝氏本来地出西北,且是西北望族,与外族接近,不论是由于战争因素,还是由于文化商贸因素,都有被融合的可能,现已所知有古代乌桓国人起名郝氏,又有回族郝氏、满族郝氏,南方也有白马氏的子孙起名郝氏等等。至于北方,虽然山西是大宗是众所周知,但在历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谁能肯定没有其他姓氏的误读误记演变郝氏?或者有的直接改为郝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北魏的鲜卑族后来完全消失,和汉族融合,改用汉姓,其中难道没有郝氏么?反之亦然,郝氏同样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改为其他姓氏。所以有人认为郝霍同宗、郝赫同宗、郝何同宗,甚至有郝古(骨)同宗都不奇怪。晚辈认为这不算“数典忘祖”,这只不过是历史进化的自然结果,可能原本就不是一个“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同一个姓氏存在着,而且有了更多的源流,更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应该感谢先人并且感到自豪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