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5113|回复: 1

学习修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修谱

谱牒,自古称之为家谱、家乘,主要记载族姓来源、世系传承、迁徙移居、婚姻记录、经济状况、墓葬祀典、族规家训、宗祠文化、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等。属于珍贵的宗族文化。

家谱、宗谱、族谱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中都具有显示本族地位与声望的重要作用,封建社会时期,历朝历代对各种谱牒的编撰都十分重视。隋唐时代,谱牒的政治作用较为明显,科考封官、娶室姻配、且更加讲究。特别是官谱,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往往由官府纂修,并设置专门的谱局保存,以备需用查验。自始宋代,族谱的政治作用明显削弱,但对记载家族历史,纯洁血统关系,增强家族团结,传播优良传统,提高本族声望等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宋代后期,皇家谱牒为官府所修并收藏。民间的家谱均由私人修撰,自做收藏保管。到了清代中期,民间修谱盛行,清*政*府*对纂修族谱作出了行文和格式规定。宋代以前纂修的族谱,年代久远,存世量甚少,已无从考究全部,只能从历史记载中了解一些修谱的情况。流传至今的古式谱牒,多是清代纂修的。明清时期,由于家族组合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各个家族的稳定,自然形成了社会安定。因此,官府对于修建祠堂、纂修家谱之类采取支持与鼓励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曾为本家族纂修族谱。从来没有编族族谱历史的清王朝,即顺治十二年,开始纂修爱新觉罗家族谱,还规定皇家每十年续修。所以,历代皇家谱牒的纂修,对于民间修谱起到了一定的倡导作用。

历史上谱牒纂修时间的年限,没有统一规定,大体是处于自愿状态。民间宗谱、家谱等,一般是三十年续修,有的是十年续修,还有一些家族规定二十年续修。总而言之,长时间不续修族谱,被世人称为子孙不孝。

编修族谱,过去是由族长邀请一些文职(告退)官员,临时组建一个修谱机构,来具体操作和制订安排各方面事项。首先向整个家族(包括已经迁徙外地者)发布修谱榜文,要求各支系房派将近期人口的各种数据上报,经一一汇总后编纂。

在族谱纂修中,通常对数据的搜集,制订一些具体规定,各分支范围内自修的家谱,要报递一份给族长,供纂修族谱时采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宗祠契约、文书、族规、传记、史书、方志、墓碑撰文等。先祖渊源数据和谱载世系的资料则可直接采用,对分支系修成的家谱,使用时还需要核查考证。

经费来源,过去的大家族有茔地和祠堂等财产收入,不足的部分按家族男性成员捐纳,捐纳数目下派时定一个具体标准,但多额不限。有迟迟逾期不交者,依家规处置(贫困弱残者除外),甚至于不准入谱。所以,一般较穷的族人,也自觉按时捐纳。

族谱修成后,请官员或名人作序,以弘扬先祖之德来光宗耀祖。家谱刻印出版后,通常要搭台唱戏,举行拜谱庆贺仪式,并在祠堂里面置酒设宴祭奠祖宗。然后按村庄为单位分发给各支系,由各村族长保管,每年全村族人举行两次拜谱活动,即春节和清明节。

清明节各大家族多有一个备谱的习惯,大体情况是家族成员去祠堂汇聚,将各家一年的人口变化情况,详细统计并登记注册到备谱上面。新生人丁各自入系下,记录出生年月日时、行次。新娶妻者即在其名下记录娶于某地、某人之女、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嫁女者注明嫁于何地何人。迁徙外地的人员,同样进行详细的登记。对卒亡人口备录死亡年月日时、寿数、葬地等。未成年死亡称之为夭亡,据《莱州·丧服传》述释:十六至十九岁夭亡者长殇,十二至十五岁称中殇,八至十一岁称之下殇。八岁以下者称为无服之殇。姓殇以下一般是不入谱的。备谱,就是通常被作为日后修谱时用的底谱。

族谱纂修的再一个特点是隐恶扬善,如果家族历史上出过著名人物或奇才英烈,为国家为宗族争光曾受过皇封褒奖的,都要特写。妇女是节妇、烈女,受到官府褒扬、封立牌坊,则被视为家族的光荣,谱上要专一详细书写。家族中出了不肖子孙,一般采用除名的方式,俗称“出族”或“出谱”,防止上谱有辱家声。其实,出族的传统方式早已有之,如《汉书·景帝本纪》中明确记载:“吴王刘濞等为逆,除其籍,毋令污宗室。”南朝梁武帝,因其长子萧综在战场投敌,即发出告示将其除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曾记载:“侯希逸亡其世系,李辅国中官也,仆固怀恩叛臣也,朱泚、王建、朱全忠皆削而不载。”具体那些人不准书入家谱,历史上未有统一标准,各个家族立有自己的规定。清光绪年间所修的《方何宗谱》族规中,指定下九流之人削名不许入谱:“男子为乐艺、僧、道、义男、奸盗、过恶、并犯祖茔、盗卖坟地、嫁娶不计良贱。”还因多种罪名而削名不许入谱者,例如弃祖、叛党、犯刑、败伦、背义、杂贱等。一般的族约规定,有三种人不许入谱:一是忤逆不孝;二是恶贯满盈;三是同宗联姻。三不入者,以开除族谱而论。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收养异姓人为养子的,则不准入谱。

以前修谱,最重视的是血统世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昭穆,纯血统。因而,为防止“乱宗”之非常重视。比如,家族成员没有后裔,如果抱养的是兄弟的儿子或家族血缘关系较近的,可以入谱,但须要清楚注明嗣子和出嗣的关系。私生子虽然有血统关系,但属伤风败俗之事,不能载入正谱,可入附谱,于名下注明“养”字。妻子和续妻可入谱,纳妾生子的方可入谱,否则除外。入赘之婿如改本姓,入谱不书行字,异姓则不准入谱,所生子儿名下全注“养”字。

历代的家族修谱,均有一种抬高本族地位和声望的高攀思想。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挂靠到皇亲国戚或远古历史的名人方可。这种自抬身价,炫耀祖先的必然习惯,自汉代就已存在。魏晋、隋唐以至明清时期也多效仿。同时,在叙述家族渊源时,多往本姓最有名的发源地靠近,郝姓的郡望必是太原,徐姓必称东海,李姓必称陇西,刘姓则大书彭城,周姓出于汝南等等。

隋唐以前修谱,政治性观点较强,但豪门显贵的望族大多出于北方,因此,官家谱以北方居多。明清以后修谱多为民间行为,家谱纂修南方多于北方。简单来讲,修谱是宗族文化的一项内容。可以概括地说:内地多于边疆,汉族多于其他少数民族。从谱牒纂修的体例而论,唐宋时期族谱纂修的特点则重于世系传承,近代纂修族谱略重于人物事例。所以,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原始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虽然续修的形式直观感不如原始谱美誉,但其实际数据较多。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3-12-8 21: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