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0764|回复: 9

郝处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4 19: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年七十五岁。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目录1人物简介

     2史籍记载

1人物简介

郝处俊,字不详,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2史籍记载编辑郝处俊[1],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年十岁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赙送甚厚,仅满千余匹,悉辞不受。及长,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县公。兄弟笃睦,事诸舅甚谨。再转滕王友,耻为王官,遂弃官归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总章二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于京师监国,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以辅太子,独以处俊从。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谓处俊曰:“王者无外,何藉于守御。虽然,重门击柝,盖备不虞,方知禁卫在于谨肃。朕尝以秦法犹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乎?”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惧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属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向各守法,遂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宽猛相济。《诗》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谓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无俾作慝’,谓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谓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寻而官名复旧。处俊授黄门侍郎。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转中书侍郎。四年,监修国史。


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观大酺。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寻代阎立本为中书令。岁余,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仪凤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知政事,监修国史。四年,代张文瓘为侍中。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处俊迁太子少保。
开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高宗甚伤悼之,顾谓侍臣曰:“处俊志存忠正,兼有学识。至于雕饰服玩,虽极知无益,然常人不能抑情弃舍,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终始不渝。虽非元勋佐命,固亦多时驱使。又见遗表,忧国忘家,今既云亡,深可伤惜。”即于光顺门举哀一日,不视事,终祭以少牢,赠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令百官赴哭,给灵舆,并家口递还乡,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赐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侍中裴炎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明时,死后何宜烦费。瞑目之后,傥有恩赐赠物,及归乡递送,葬日营造,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深嘉叹之,从其遗意,唯加赠物而已。
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讫于则天之代。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李世民  ▪ 裴寂  ▪ 刘文静  ▪ 萧瑀  ▪ 窦威  ▪ 窦抗  ▪ 陈叔达  ▪ 杨恭仁  ▪ 封德彝  
▪ 裴矩  ▪ 高士廉  ▪ 李元吉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唐太宗
▪ 裴寂  ▪ 萧瑀  ▪ 陈叔达  ▪ 李靖  ▪ 封德彝  ▪ 宇文士及  ▪ 长孙无忌  ▪ 杜如晦  ▪ 房玄龄  
▪ 高士廉  ▪ 温彦博  ▪ 岑文本  ▪ 魏征  ▪ 侯君集  ▪ 杨师道  ▪ 戴胄  ▪ 李世绩  ▪ 刘洎  
▪ 张亮  ▪ 马周  ▪ 褚遂良  ▪ 崔仁师  ▪ 杨宏礼  ▪ 王圭  ▪ 杜淹  ▪ 杨恭仁  ▪ 许敬宗  
▪ 高季辅  ▪ 张行成         



唐高宗
▪ 长孙无忌  ▪ 褚遂良  ▪ 于志宁  ▪ 张行成  ▪ 高季辅  ▪ 李世绩  ▪ 柳奭  ▪ 宇文节  ▪ 韩瑗  
▪ 来济  ▪ 崔敦礼  ▪ 李义府  ▪ 许敬宗  ▪ 杜正伦  ▪ 辛茂将  ▪ 任雅相  ▪ 卢承庆  ▪ 许圉师  
▪ 上官仪  ▪ 刘祥道  ▪ 窦德元  ▪ 乐彦玮  ▪ 孙处约  ▪ 姜恪  ▪ 陆敦信  ▪ 戴至德  ▪ 刘仁轨  
▪ 杨武  ▪ 李安期  ▪ 张文瓘  ▪ 赵仁本  ▪ 阎立本  ▪ 李敬元  ▪ 郝处俊郝处俊  ▪ 来恒  ▪ 薛元超  
▪ 李义琰  ▪ 高智周  ▪ 张大安  ▪ 裴炎  ▪ 崔知温  ▪ 岑长倩  ▪ 郭正一  ▪ 刘祥道   



武则天
▪ 刘仁轨  ▪ 薛元超  ▪ 郭正一  ▪ 姚元崇  ▪ 裴炎  ▪ 袁恕己  ▪ 敬晖  ▪ 岑长倩  ▪ 郭待举  
▪ 魏元同  ▪ 刘齐贤  ▪ 韦宏敏  ▪ 桓彦范  ▪ 刘袆之  ▪ 武承嗣  ▪ 崔察  ▪ 李景谌  ▪ 韦方质  
▪ 裴居道  ▪ 韦思谦  ▪ 苏良嗣  ▪ 张光辅  ▪ 韦待价  ▪ 范履冰  ▪ 傅游艺  ▪ 宗秦客  ▪ 欧阳通  
▪ 狄仁杰  ▪ 任知古  ▪ 崔神基  ▪ 崔元综  ▪ 李昭德  ▪ 娄师德  ▪ 陆元方  ▪ 豆卢钦望  ▪ 王孝杰  
▪ 杨再思  ▪ 周允元  ▪ 王方庆  ▪ 宗楚客  ▪ 武三思  ▪ 吉顼  ▪ 张锡  ▪ 韦安石  ▪ 朱敬则  
▪ 唐休璟  ▪ 张柬之  ▪ 韦承庆        



唐中宗
▪ 袁恕己  ▪ 武三思  ▪ 李怀远  ▪ 刘景先  ▪ 岑长倩  ▪ 郭待举  ▪ 韦宏敏  ▪ 崔元暐  ▪ 杨再思  
▪ 张柬之  ▪ 房融  ▪ 韦承庆  ▪ 桓彦范  ▪ 敬晖  ▪ 祝钦明  ▪ 魏元忠  ▪ 豆卢钦望  ▪ 韦巨源  
▪ 李峤  ▪ 于惟谦  ▪ 苏瑰  ▪ 宗楚客  ▪ 纪处讷  ▪ 张仁亶  ▪ 韦嗣立  ▪ 崔湜  ▪ 赵彦昭  
▪ 韦温  ▪ 郑愔  ▪ 裴谈  ▪ 岑羲  ▪ 张嘉福      



唐睿宗
▪ 李隆基  ▪ 李峤  ▪ 萧至忠  ▪ 张仁亶  ▪ 韦嗣立  ▪ 赵彦昭  ▪ 韦安石  ▪ 苏瑰  ▪ 唐休璟  
▪ 裴谈  ▪ 张锡  ▪ 岑羲  ▪ 崔湜  ▪ 刘幽求  ▪ 钟绍京  ▪ 李日知  ▪ 薛稷  ▪ 姚元之  
▪ 崔日用  ▪ 宋璟  ▪ 郭元振  ▪ 张说  ▪ 窦怀贞  ▪ 魏知古  ▪ 陆象先   



唐玄宗
▪ 刘幽求  ▪ 韦安石  ▪ 魏知古  ▪ 崔湜  ▪ 陆象先  ▪ 窦怀贞  ▪ 岑羲  ▪ 萧至忠  ▪ 郭元振  
▪ 张说  ▪ 姚元之  ▪ 卢怀慎  ▪ 源乾曜  ▪ 宋璟  ▪ 苏颋  ▪ 张嘉贞  ▪ 王晙  ▪ 李元纮  
▪ 杜暹  ▪ 萧嵩  ▪ 宇文融  ▪ 裴光庭  ▪ 韩休  ▪ 裴耀卿  ▪ 张九龄  ▪ 李林甫  ▪ 牛仙客  
▪ 李适之  ▪ 陈希烈  ▪ 杨国忠  ▪ 韦见素  ▪ 崔圆  ▪ 崔涣     



唐肃宗
▪ 韦见素  ▪ 崔圆  ▪ 裴冕  ▪ 崔涣  ▪ 李麟  ▪ 苗晋卿  ▪ 张镐  ▪ 王玙  ▪ 吕諲  
▪ 李岘  ▪ 第五琦  ▪ 李揆  ▪ 萧华  ▪ 裴遵庆  ▪ 元载     



唐代宗
▪ 李适  ▪ 苗晋卿  ▪ 裴遵庆  ▪ 元载  ▪ 李辅国  ▪ 刘晏  ▪ 李岘  ▪ 王缙  ▪ 杜鸿渐  
▪ 裴冕  ▪ 杨绾  ▪ 常衮        



唐德宗
▪ 崔佑甫  ▪ 常衮  ▪ 李勉  ▪ 杨炎  ▪ 卢杞  ▪ 马燧  ▪ 关播  ▪ 萧复  ▪ 乔琳  
▪ 刘从一  ▪ 姜公辅  ▪ 李晟  ▪ 张延赏  ▪ 韩滉  ▪ 崔造  ▪ 柳浑  ▪ 李泌  ▪ 董晋  
▪ 赵憬  ▪ 陆贽  ▪ 贾耽  ▪ 卢迈  ▪ 崔损  ▪ 赵宗儒  ▪ 郑余庆  ▪ 齐抗  ▪ 高郢  
▪ 郑珣瑜  ▪ 张镒  ▪ 齐映  ▪ 浑瑊  ▪ 窦参      



唐顺宗
▪ 贾耽  ▪ 杜佑  ▪ 郑珣瑜  ▪ 高郢  ▪ 韦执谊  ▪ 杜黄裳  ▪ 袁滋   



唐宪宗
▪ 贾耽  ▪ 韦执谊  ▪ 杜佑  ▪ 杜黄裳  ▪ 袁滋  ▪ 郑余庆  ▪ 于頔  ▪ 郑絪  ▪ 武元衡  
▪ 李吉甫  ▪ 韩宏  ▪ 裴洎  ▪ 李藩  ▪ 权德舆  ▪ 李绛  ▪ 张宏靖  ▪ 韦贯之  ▪ 王涯  
▪ 崔群  ▪ 李墉  ▪ 李夷简  ▪ 皇甫镈  ▪ 程异  ▪ 令狐楚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唐穆宗
▪ 韩宏  ▪ 裴度  ▪ 李夷简  ▪ 皇甫镈  ▪ 令狐楚  ▪ 张宏靖  ▪ 萧俯  ▪ 段文昌  ▪ 崔植  
▪ 元稹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唐敬宗
▪ 李程  ▪ 窦易直  ▪ 杜元颖  ▪ 王播  ▪ 李逢吉  ▪ 牛僧孺  ▪ 窦易直   



唐文宗
▪ 裴度  ▪ 韦处厚  ▪ 杨嗣复  ▪ 李珏  ▪ 李宗闵  ▪ 段文昌  ▪ 宋申锡  ▪ 李德裕  ▪ 李固言  
▪ 郑覃  ▪ 王涯  ▪ 李训  ▪ 贾餗  ▪ 舒元舆  ▪ 李石  ▪ 陈夷行  ▪ 崔珙  ▪ 崔郸  
▪ 李绅         



唐武宗
▪ 李固言  ▪ 李石  ▪ 杨嗣复  ▪ 崔郸  ▪ 牛僧孺  ▪ 崔珙  ▪ 李德裕  ▪ 陈夷行  ▪ 李绅  
▪ 李让夷  ▪ 崔铉  ▪ 杜悰  ▪ 李回  ▪ 郑肃      



唐宣宗
▪ 李让夷  ▪ 李绅  ▪ 郑肃  ▪ 李回  ▪ 白敏中  ▪ 韦琮  ▪ 崔元式  ▪ 李德裕  ▪ 卢商  
▪ 马植  ▪ 周墀  ▪ 崔龟从  ▪ 任铭  ▪ 魏扶  ▪ 裴休  ▪ 魏谟  ▪ 崔慎由  ▪ 郑朗  
▪ 萧邺  ▪ 刘瑑  ▪ 夏侯孜  ▪ 蒋伸      



唐懿宗
▪ 令狐绹  ▪ 令狐绹  ▪ 白敏中  ▪ 萧邺  ▪ 夏侯孜  ▪ 蒋伸  ▪ 杜审权  ▪ 杜悰  ▪ 毕諴  
▪ 杨收  ▪ 曹确  ▪ 高璩  ▪ 萧置  ▪ 徐商  ▪ 路岩  ▪ 于琮  ▪ 韦保衡  ▪ 王铎  
▪ 刘邺  ▪ 赵隐  ▪ 萧仿  ▪ 崔彦昭  ▪ 萧仿  ▪ 崔彦昭     



唐僖宗
▪ 郑畋  ▪ 卢携  ▪ 王铎  ▪ 李蔚  ▪ 郑从谠  ▪ 崔沆  ▪ 豆卢瑑  ▪ 王徽  ▪ 裴澈  
▪ 萧遘  ▪ 韦昭度  ▪ 郑昌图  ▪ 杜让能  ▪ 孔纬  ▪ 张浚  ▪ 韦保衡  ▪ 赵隐  ▪ 刘邺  
▪ 裴坦  ▪ 刘瞻  ▪ 刘崇望        



唐昭宗
▪ 朱温  ▪ 韦昭度  ▪ 孔纬  ▪ 杜让能  ▪ 张濬  ▪ 杨行密  ▪ 刘崇望  ▪ 崔昭纬  ▪ 徐彦若  
▪ 郑延昌  ▪ 王抟  ▪ 崔胤  ▪ 李溪  ▪ 陆扆  ▪ 孙偓  ▪ 郑綮  ▪ 朱朴  ▪ 崔远  
▪ 裴贽  ▪ 裴枢  ▪ 王溥  ▪ 独孤损  ▪ 柳璨  ▪ 陆希声  ▪ 苏检  ▪ 卢光启  ▪ 韦贻范  



唐哀帝
▪ 裴枢  ▪ 独孤损  ▪ 崔远  ▪ 柳璨  ▪ 张文蔚  ▪ 杨涉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处俊传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父亲名郝相贵,隋末乱起时,与亲家翁许绍占据陕州。唐兴,即归顺,被任为滁州刺史,封爵甑山县公。郝处俊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奠仪缣一千段,处俊辞谢不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甚为恭敬。后来任滕王友,但他耻于当王府的属下,弃官而去。后来,招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又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他的干粮,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大家都认为他了不起。

  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即告病危,医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群众要求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夷狄取笑,所以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只任卢伽逸多为怀化大将军,升郝处俊为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年,皇帝前往东都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各宰相均留在京都,只有郝处俊随皇帝前往。皇帝曾说“:帝王的权威无所不在,为什么还要有守御的?再加上道道重门,守更击柝,难道是准备有不测之事发生吗?我曾经怀疑秦国的法规太宽,荆轲只不过是个匹夫,能突然拿出匕首来,群臣都带有武器,却没有一个来抵御荆轲的,岂不是平日法制太松慢造成的吗?”郝处俊回答说“:这是法规过于严峻造成的。秦国的法规:不待召令而登殿的,要杀尽三族。人人都害怕灭族,哪个还敢未得命令上殿与荆轲搏斗呢?

  魏国曹操曾制定法令‘:京城中若发生变故,九卿要各自严守其公府。’后来严才作乱,与他的党徒几十个人攻入左掖门。

  曹操登上铜爵台眺望,没有一个臣下敢来救的。那时王修任奉常职,听说发生了变乱,招集车马还未到,就先率领属官徒步到宫门。曹操远望有人来了,说:‘那来的人,一定是王修。’这是因为王修能观察偶发事件,因形势突变而临时机动,所以他能违反法令而来救难。倘若他拘泥于常法,那大祸也就酿成了。所以,为帝王的制定法令不可太严峻,也不可太宽缓。《诗》中说‘:人君勤奋地治理四方,臣下就能赖之而安。上劳则下逸。’这是‘仁’之所在;《诗》中还说:‘要制止窃权为非作歹的人,不要让他们存有作乱之心。’这是‘刑’之所用。《书》中说‘:秉性高亢明爽之人,当以柔来调和自己的本性;秉性沉稳凝滞的人,就要注意刚的培养。’这就是中庸之道。”皇帝听后说“:说得好。”

  后来,郝处俊转任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当初,显庆年间,令狐德芬、刘胤之修撰国史,后来,许敬宗继续。皇帝极不满许敬宗所记失实,命宰相纠正。还说:“我以前随从先皇上到未央宫去,前导及仪仗队过去后,发现有横刀伏在草丛中的人,先皇上勒住马后退几步,对我说:‘这事情如果公开了,会要死几十个人,你去叫那人出去。’史臣只记叙了这件事实。”郝处俊说:“先帝胸怀仁广,普施恩泽,这样的事不止一二件。臣之弟处杰被择任供奉,那时有个三卫中人不小心碰了先帝的御衣,他吓得要死。先帝说:‘旁边没有御史,我不怪罪你。’”皇帝说:“这件事史臣应该记载。”郝处俊上表请让左史李仁实删改不符史实的言辞,恰遇李仁实死了,删史之事也就作罢。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那些戏子们,说话没有分寸,为争胜负可以互相讥诮,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两王参加比赛的事,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升他为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天子治理阳道,皇后掌管阴德。皇帝与皇后就好像太阳和月亮。阳和阴,各统宇宙的一部分,不能相互排斥。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上,会遭到天帝的谴责;下,将会降灾给人民,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是高祖、太宗创立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话有道理,希望陛下不怀疑他有异心。”传位事就此作罢。又要郝处俊兼任太子左庶子,任他为侍中,免除太子少保之职。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奠仪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不从。

  裴炎代郝处俊向皇帝说:“处俊病危时,委托臣代为禀告‘:活着时未能有益于国家,死时切不要麻烦浪费。凡有诏赐,希望一概辞谢。’”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奠仪。

  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武后虽然忌恨他,但因他的品德行为绝无污点或错误,所以无法加害于他。郝处俊与舅舅许圉师同乡里,都是官宦名人,乡里人田氏、彭氏因钱多而闻名,所以江、淮间有俗语“:贵如郝、许,富如田、彭。”

  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垂拱年间任太子通事舍人。武后一向恨郝处俊,就迁怒于郝象贤,借故要杀他。临刑时,痛骂武后。武后生气,下令将他碎尸万段,斫开他祖父、父亲的棺木,夷平他们的坟墓。从这以后直到后世,在将要处决犯人之前,定要先用个木球塞住犯人的嘴,怕他们受刑前将有不利当局的语言。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父亲名郝相贵,隋末乱起时,与亲家翁许绍占据陕州。唐兴,即归顺,被任为滁州刺史,封爵甑山县公。郝处俊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奠仪缣一千段,处俊辞谢不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甚为恭敬。后来任滕王友,但他耻于当王府的属下,弃官而去。后来,招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责力任氵贝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又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他的干粮,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大家都认为他了不起。

  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即告病危,医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群众要求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让夷狄取笑,所以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只任卢伽逸多为怀化大将军,升郝处俊为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年,皇帝前往东都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各宰相均留在京都,只有郝处俊随皇帝前往。皇帝曾说“:帝王的权威无所不在,为什么还要有守御的?再加上道道重门,守更击柝,难道是准备有不测之事发生吗?我曾经怀疑秦国的法规太宽,荆轲只不过是个匹夫,能突然拿出匕首来,群臣都带有武器,却没有一个来抵御荆轲的,岂不是平日法制太松慢造成的吗?”郝处俊回答说“:这是法规过于严峻造成的。秦国的法规:不待召令而登殿的,要杀尽三族。人人都害怕灭族,哪个还敢未得命令上殿与荆轲搏斗呢?

  魏国曹操曾制定法令‘:京城中若发生变故,九卿要各自严守其公府。’后来严才作乱,与他的党徒几十个人攻入左掖门。

  曹操登上铜爵台眺望,没有一个臣下敢来救的。那时王修任奉常职,听说发生了变乱,招集车马还未到,就先率领属官徒步到宫门。曹操远望有人来了,说:‘那来的人,一定是王修。’这是因为王修能观察偶发事件,因形势突变而临时机动,所以他能违反法令而来救难。倘若他拘泥于常法,那大祸也就酿成了。所以,为帝王的制定法令不可太严峻,也不可太宽缓。《诗》中说‘:人君勤奋地治理四方,臣下就能赖之而安。上劳则下逸。’这是‘仁’之所在;《诗》中还说:‘要制止窃权为非作歹的人,不要让他们存有作乱之心。’这是‘刑’之所用。《书》中说‘:秉性高亢明爽之人,当以柔来调和自己的本性;秉性沉稳凝滞的人,就要注意刚的培养。’这就是中庸之道。”皇帝听后说“:说得好。”

  后来,郝处俊转任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当初,显庆年间,令狐德芬、刘胤之修撰国史,后来,许敬宗继续。皇帝极不满许敬宗所记失实,命宰相纠正。还说:“我以前随从先皇上到未央宫去,前导及仪仗队过去后,发现有横刀伏在草丛中的人,先皇上勒住马后退几步,对我说:‘这事情如果公开了,会要死几十个人,你去叫那人出去。’史臣只记叙了这件事实。”郝处俊说:“先帝胸怀仁广,普施恩泽,这样的事不止一二件。臣之弟处杰被择任供奉,那时有个三卫中人不小心碰了先帝的御衣,他吓得要死。先帝说:‘旁边没有御史,我不怪罪你。’”皇帝说:“这件事史臣应该记载。”郝处俊上表请让左史李仁实删改不符史实的言辞,恰遇李仁实死了,删史之事也就作罢。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那些戏子们,说话没有分寸,为争胜负可以互相讥诮,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两王参加比赛的事,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升他为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天子治理阳道,皇后掌管阴德。皇帝与皇后就好像太阳和月亮。阳和阴,各统宇宙的一部分,不能相互排斥。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上,会遭到天帝的谴责;下,将会降灾给人民,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是高祖、太宗创立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中书侍郎李义琰说:“处俊的话有道理,希望陛下不怀疑他有异心。”传位事就此作罢。又要郝处俊兼任太子左庶子,任他为侍中,免除太子少保之职。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奠仪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不从。

  裴炎代郝处俊向皇帝说:“处俊病危时,委托臣代为禀告‘:活着时未能有益于国家,死时切不要麻烦浪费。凡有诏赐,希望一概辞谢。’”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奠仪。

  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武后虽然忌恨他,但因他的品德行为绝无污点或错误,所以无法加害于他。郝处俊与舅舅许圉师同乡里,都是官宦名人,乡里人田氏、彭氏因钱多而闻名,所以江、淮间有俗语“:贵如郝、许,富如田、彭。”

  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垂拱年间任太子通事舍人。武后一向恨郝处俊,就迁怒于郝象贤,借故要杀他。临刑时,痛骂武后。武后生气,下令将他碎尸万段,斫开他祖父、父亲的棺木,夷平他们的坟墓。从这以后直到后世,在将要处决犯人之前,定要先用个木球塞住犯人的嘴,怕他们受刑前将有不利当局的语言。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4-6-4 19:36 编辑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年七十五岁。

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有的谱牒记载说郝处俊有五子:北叟、南容、东叟、朝瑞、朝麟。

后来家奴诬告其孙郝象贤(郝南容之子)造反,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郝處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陆)人。

父郝相貴,隋朝末年与岳父许绍占据峡州,归顺唐朝,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舅父許圉師,唐代名臣。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年十歲余,父亲郝相贵在滁州去世。父亲的门生故吏赠送非常丰厚,郝处俊皆推辞。好讀書,嗜《漢書》,略能暗诵。貞觀年間進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汉川)县公,故時人郝甑山。与兄弟相处和睦,对舅舅们很尊重。转为滕王友,耻为王府官员,于是弃官归乡耕种。后来起用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官至司立少常伯。高句丽反叛,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为副总管,率兵征讨。曾领军进攻高句丽军城池,未曾布置阵势,高句丽军突然杀到,唐军大骇。郝处俊镇定自若,独据胡床,吃着干粮,暗中派精锐人马出击,大破敌军。战后,将士们都非常佩服其胆略。咸亨初(670年),高宗驾临东都,命太子在长安监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辅弼太子,命郝处俊随行。总章二年(669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仪凤二年(677年),加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参知政事,监修国史。仪凤四年(679年),代替张文瓘为侍中。開曜元年(681年)卒,年七十五歲,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郝处俊下葬後,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壓龍角,其棺必斫。”二子:郝北叟,司諫郎;郝南容,祕書郎。
後來(家奴诬告)其孫郝象賢(周興審理郝氏)造反(失敗),武則天下令將郝象賢的屍體割裂分解,再挖掘郝處俊的墳墓。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处俊
  [公元六零七年至六八一年]字不详,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郝处俊是一个很正直的、坚决捍卫李氏唐朝的大臣,他10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懂事很早。隋末天下大乱时,郝处俊的父亲郝相贵与其老丈人许绍占据峡州,后归附李渊,被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
         李世民当皇帝时,郝处俊考中了进士,袭封父亲的爵位。郝处俊和李治的关系很铁,后来李治接了李世民的班,郝处俊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宰相一职。
       《新唐书·郝处俊传》(卷一百一十五)记载,郝处俊对皇帝很忠心,有个叫卢伽逸多的和尚自称会炼制长生不老药,李治打算待他炼成后服用,郝处俊听说后立即阻拦,李治竟然真的放弃服用。
         开耀元年(681年),郝处俊病死,享年75岁,也算是高寿。李治对郝处俊的死,深表哀叹,赠其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并亲自到光顺门举行哀悼,“官庀(pǐ)葬事”,即葬事都是官方出面出钱操办的。

        死后多年,郝处俊却遭受了“斫棺冢”之罪。
         起因应该是李治那次要禅位于皇后的事情。当时,李治把自己的意思对郝处俊说了,郝处俊立即谏阻,理由是天子治理阳道,皇后管理阴德,如此则皇帝与皇后就像日与月、阳与阴,各有主,互不侵夺。如果失去秩序,上会有责于天,下会降灾于人。
        郝处俊进一步说,现在的天下是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的天下,不是你李治的天下,你只应谨慎地守卫宗庙,传给李氏子孙,如果拿国家送人(武则天),等于是自家丧亡。
         武则天听到后,对郝处俊恨得咬牙切齿,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终 于,武则天将当年的恨记到了郝处俊孙子郝象贤的头上。武则天已当了皇帝的垂拱年间,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贤,被武则天随便找个理由处决了。临刑时,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而死。武则天听到汇报后十分恼怒,命令肢解郝象贤的尸体。这还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贤的祖坟挖开,拖出郝处俊尸骨行“尸刑”。
        另外因为郝象贤临刑前破口骂人,武则天还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贤之后,一直到武则天退位,凡执行死刑时,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紧,不让再开口。

郝处俊出身高官贵族家庭,外祖父许绍、舅父许圉师都是一时高官名臣,父亲被封为县公。但郝处俊本人还是依靠个人的才学而入仕的,贞观年间举进士出身。虽然他曾经作为李勣的副将参加了讨伐高丽的战争,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文士。总章二年(669年)以黄门侍郎同三品入相之后,同样深得高宗的信任,他曾经反对在宴会上让两个皇子对垒竞歌,尤其以反对高宗逊位给皇后而知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初名仕—安陆郝处俊


郝处俊,隋末唐初人,生于安陆,父亲郝相贵,系安陆当时另一名人——许绍的女婿,李白的岳祖父许圉师是他的舅舅。史书记载,他喜读《汉书》,熟能暗诵。

郝处俊,隋末唐初人,生于安陆,父亲郝相贵,系安陆当时另一名人——许绍的女婿,李白的岳祖父许圉师是他的舅舅。史书记载,他喜读《汉书》,熟能暗诵。十几岁时,父亲病故,父亲的老部下送了很多礼物,郝处俊只留下一些布匹,其余的坚辞不受。唐太宗贞观年间,他考上进士,吏部尚书高士廉很赏识他,授他著作佐郎和袭封甑山(今汉川)县公的职务,以后又被授予太子司仪郎、吏部尚书,史书记载他:

一、胆识过人。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郝处俊官封太子司仪郎,当时,正值高丽反叛,郝处俊协助李勣(徐茂公)平叛,抵达叛军城下时,唐军尚末及列阵,而叛军突然杀到,一时间,军队内一片恐慌,而郝处俊坐在椅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沉着应对,派出一支精锐之师潜入敌后,一举将敌军击溃,并与李勣在平壤会师,士兵“多服其胆略”,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因功官封东台侍郎,享受三品待遇。

二、直言敢谏。拜东台侍郎后,670年,高宗视察洛阳,其他侍臣都留在洛阳辅佐太子,高宗只带了郝处俊作为随从,谈到治国之道时,高宗认为秦朝法律过于宽松而导致秦朝灭亡,而郝处俊却说:“圣王之道,宽猛相济”,主张宽严结合,才是治国之道,高宗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又有西方僧人接受皇帝诏命熬制长生不老药,唐高宗准备服用之时,郝处俊以唐太宗服长生不老药无效,准备杀掉外僧而又怕异族人嘲笑的事例来告诫高宗,高宗最后放弃了吃长生不老药的举措。

674年,唐高宗在含元殿举办宴会,要两位王子在音乐会上分为东西两朋竞赛取乐,郝处俊极力予以劝阻,他认为:两位王子正值少年,应当“推多让美”,不能“递相夸竞”,否则容易让小人钻空子,形成朋党难为禁止,容易“讥诮失礼”,高宗为之一震,称赞他远见卓识,“非众人所及也”,以后,又封他为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过了几年之后,高宗因风疹准备让则天后治理国家,处俊又引经据典加以反对,在当时皇后权力日重的情况下加以反对,可见其独到的胆略和不畏天威的风骨。最后,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取消了将权力交由皇后的念头。

三、为官清廉。史书载他性俭素,穿着打扮简单,“甚得大臣之体”。公元681年,七十五岁的郝处俊走完了人生之旅。死前,他对侍中裴炎交待:死后上面所赠财物及乡间人送的礼品,一律退还,自己承担安葬及一切费用,“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夸赞他“志存忠正,兼有学识,常人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始终不渝”,“忧国忘家”,深可伤惜。

唐朝初年,郝处俊和他的舅舅许圉师及商人田氏、彭氏是江淮间知名人士,当时民间流传:“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可见他在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往事越千年”,郝处俊作为唐初名臣,身为封建士大夫,他的忧国忘家,清正廉洁,直言敢谏的精神流传青史,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唐书》卷八十四第三十四
郝处俊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年十岁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赙送甚厚,仅满千余匹,悉辞不受。及长,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县公。兄弟笃睦,事诸舅甚谨。再转滕王友,耻为王官,遂弃官归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总章二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咸亨初,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于京师监国,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以辅太子,独以处俊从。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谓处俊曰:“王者无外,何藉于守御。虽然,重门击柝,盖备不虞,方知禁卫在于谨肃。朕尝以秦法犹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乎?”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惧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属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向各守法,遂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宽猛相济。《诗》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谓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无俾作慝’,谓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谓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寻而官名复旧。处俊授黄门侍郎。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转中书侍郎。四年,监修国史。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观大酺。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寻代阎立本为中书令。岁余,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仪凤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知政事,监修国史。四年,代张文瓘为侍中。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处俊迁太子少保。开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高宗甚伤悼之,顾谓侍臣曰:“处俊志存忠正,兼有学识。至于雕饰服玩,虽极知无益,然常人不能抑情弃舍,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终始不渝。虽非元勋佐命,固亦多时驱使。又见遗表,忧国忘家,今既云亡,深可伤惜。”即于光顺门举哀一日,不视事,终祭以少牢,赠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令百官赴哭,给灵舆,并家口递还乡,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赐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侍中裴炎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明时,死后何宜烦费。瞑目之后,傥有恩赐赠物,及归乡递送,葬日营造,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深嘉叹之,从其遗意,唯加赠物而已。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讫于则天之代。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唐书·李义琰传  
   
  原文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史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缙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选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耶?”义琎是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宅,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即处贵仕,又广宇居,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译文
  李义琰是魏州昌乐人,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考中进士,递补为太原尉。李绩是(太原)都督,他手下属僚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于当廷(与他)争辨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负有能吏之名,(被朝廷)提拔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体魁梧长相英俊,学识广博,有智谋有见识。循例升为中书郎。上元年间,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唐高宗想让武后(武则天)执掌国家政权,李义琰与郝处俊力争,事情才得以平息。章怀太子被废弃时,大赦宫臣的罪行,太子庶子薛元超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唯独李义琰因认为自己有错而哭泣,王公大臣们都认为他有忠义之心。每当皇帝召见问事,李义琰定然鲠直切峻而不回答。李义琰宅院没有正堂屋(?),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来建厅堂的木材送给他。李义琰说:“皇上让我做相国,我自己尚且惭愧(认为自己不合格),更何况要营造华美的屋宇呢,这是加速我的祸患,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凡是出仕为官仅做县丞廷尉级(小官)的,尚且推崇府第高舍,兄长您官位那么高,怎么可以逼迫下属呢(意思是你不盖,你的手下怎么办呢)?”李义琰回答说:“不是这样。事情难以全都遂愿,事物从来不可能两样都兴盛。我为官已经地位高贵,又扩大我的住房,如果没有美德,必定受到灾殃。”最终也没有答应(建房事)。后来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4-6-23 14: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难以全都遂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