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1262|回复: 7

[山东省] 郝 湖 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7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郝 湖 史话



思古怀旧,人之共性,忆往昔,发人深醒。

“郝氏史话”,主要通过对郝湖郝氏族人几百年来,在历史变革中发展轨迹的追忆、印证、整理,使之为后者更好地做到:“前车之鉴,务实当下,着眼未来”,以达到弃恶扬善之主旨。史话的追记多来自前辈们的口耳相传,固郝氏族谱多毁于战乱,祖碑文革中铲除,故史话中难免存有一些误处。所以,客观而理性的认识过去,明晰发展轨迹,方可大道至简。本“史话”以四个粗框而记,将列祖经典,模糊的记忆及拾零小萃重新梳理,加以印证。

一、 立村鼻祖,传奇人生

鼻祖(立村始祖),讳,字“柱”(枣及苏北部郝氏徙滕始祖明远公之后裔),出生卒年不详无所考。茔地保存完好,距涝草涝水库之下百余米处。(见祖茔区图)

据郝氏《诰封》及口传,鼻祖兄弟五,排行五(《鲁苏郝氏族谱》、《薛城郝氏族谱》、《辛召郝氏族谱》中均有“五支待续”赘述)。前四支均在滕州分别立村定居,长支郝家寨,二支小郝庄,三支郝庄,四支大坞沟唯我祖由滕外迁。而远离四兄弟40公里之外一个人迹罕至,广袤旷野的丘岭地带居家立村。“五支待续”,不可思议,令人费解。枣庄方寸之地,几百年来老五出走其四兄弟及后嗣浑然不知,杳无音信,简直颇具传奇色彩。难怪立谱采访中遇有许多关于鼻祖啼笑皆非的传闻,如:“偏配说”、“受欺说”、“离世说”等。然而,最使众人认可的还是:“远见卓识说”。

其“远见”。据《山西洪洞志》、《元史》、《峄县志》记载,中原自元至明清时期历经多次移民大迁徙,徙因(略)。明清期间徙滕居家立村甚多。人聚多、地不增,即“人多地少”的矛盾势必影响后嗣生存的发展,也许出于长远考量,“不吊于一棵树之上”,另择地而栖,乃明智选择。郝湖立村之始,无人定居。“指点江山”,无可非议。事实,郝湖原始所圈地面积之大,数千余亩,供养数以千计人,赖以生存不成问题。“敢为人先”鼻祖之远见矣!

其二、“仁慈”鼻祖有广博的仁慈襟怀,其仁慈之怀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子嗣上,而对周边村庄亦是如此。他的仁慈之心源于墨子“非攻”、“兼爱”思想文化,鼻祖在滕定居期间,因深受平民布衣“墨子”文化故里熏陶,才奠定了他“仁慈”立德做人的思想根基。他的博大仁慈胸怀,立德做人之优秀美德永远是后人效仿的楷模。仅以两点证明。第一、郝湖自建村至今无一家出走,由起初一家之口,衍传为今天的七百多郝家人口,加之故者不下两千之余。几百年来无一家出走,足以证明郝氏族人亲和凝聚力。但也不轻易容他姓氏入住(郝湖除一家“郝家甥”翟姓外,再无他姓)。此规定表面看与其“慈怀”说相悖,细想起来绝不矛盾。一个人多姓杂村矛盾纷争是不可避免的,通盘考虑,独姓单居利己利他。第二、因鼻祖的做人之道引来了许多的归从者在郝家周边定居、立村。暂无耕地者先划拨一些地块,予以养家糊口,但不得入住郝湖。仅此一点说明了郝氏助人为乐的仁慈情怀。不知何时起这里广为流传着一则戏言:“喝一壶、送一壶,不够还有两长汪,要吃李枣桃园乡”。(“郝一壶”郝湖谐音,“送一壶”宋湖村谐音)。此说辞虽为戏言,但也蕴含着郝湖乃尊位的象征。据统计清末民国之初,馈送他村耕田二百亩之多。综上,郝氏仁爱之情显而易见。

其三、“视野”。鼻祖虽为一介平民布衣,但从立村选址上来看,也不乏周易底蕴。郝湖依山傍水。村北群山起伏连绵,远远望去似“一巨龙俯卧”,龙首由村东折向东南方,俯视村前湿地(堪舆者称“龙脉之穴”)生气连贯,来脉悠远形成穴场。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泥沙河蜿蜒迂回环抱于村西南隅,汇入税郭大沙河,流向台儿庄运河。村前是一片面积百余之亩的湖泊湿地,原貌湖周边有蒲草、野荷环围丛生,湖西面柳树成荫,曾经的湿地现已成为郝湖伸勺挖粮的肥沃良田(湖主泉眼还有村前清水库既是)。

以堪舆学理论(地理风水先生讲),郝湖地势格向是标准的一块风水宝地。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里“青龙”“白虎”指村东西两面之河,“朱雀”指村前百亩耕田(为前暗),远岸是指与郝湖东山遥相辉映的双山,风水老先生把前面的朱雀(湿地)释为朝拜案,不言而喻,郝湖乃君位象征。玄武乃靠背(后有靠山),是抵御西北寒风的天然屏障。事实在郝湖地盘上不仅只有郝氏茔地,其他姓氏茔墓到处皆有分布。

虽对“堪舆学”理论知之甚少,但首肯的一点,这里有山、有水,藏风纳气,黄金土,五彩石,宝莲座,环境宜人,有天人合一的至善美境界,即是真道理。

论其风景观止,只能借典描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名句出自刘鹗《老蝉游记》)。郝湖虽不能与那些名城媲美,但其特有的清新、隽秀,是他乡名城而不可企及的。

二、 石棚揽胜、玄幻揭底

东山亦称祖山,山脖与山头段属郝湖管辖,山脖以西段落为他村管辖,东山山体主要由暗红粘土构成,老人们称“金黄土”,是长庄稼的上好土壤,尺土之下,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优质铁矿资源。山虽不高,但有他的出奇玄妙之处。

“奇”是指山顶最高之处的两块巨石,形状长方体,高十尺有余,两石携肩而立,上面紧合,下底有不足一尺缝间,均坐于一块平岩之上,两巨石称为石棚(当地人家喻户晓知其石)。“玄”指石棚“钟声”和“旋风”。

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曾几何时就有很多好奇者求证巨石之来历,土山巨石何处出来,又怎么搬弄上去?这些疑问至今尚无答案。“玄”,更有许多知名地理先生来揭谜底。曾有一道人(名未详),据说因“玄”来过数次,终无破解,羞愧之余在石棚正前面赋诗一首:之后再无音信。

呜呼,“雨后春游郝柱山,石棚高耸白云间。

      苍柏万顷风涛涌,翠壁夹缝冒青烟。

      徜徉石棚望东海,呜呼道业实在浅,

夕阳斜度方思归,一路啼莺却步还。”

走进石棚三步之外且能听到“滴答---滴答---闹钟声,”接近石缝会有阴嗖嗖之感觉,若点支烟你会看到烟随风飘渺变幻,时而旋转,如风扇吹出,时而斜向,时而直串。更奇的是烟向夏天时入石缝,冬季或一天早晚烟向由里外吹。

石棚玄风从此被称为“妖风”“邪风”……自首发现者传出后,石棚之处就很少有人问津,沸沸扬扬的闹鬼、闹神传言成了一时讨论话题。前面所提及的道士为先期体验,后有官方派人考证,谜底揭开:钟声乃水滴击石之声,石棚巨石下有一石夹洞,洞内有细泉,因石棚夹缝很小,人在外面不易察觉,这便是钟声之源;至于石棚妖风,那是因为内外空气温度不同而形成的空气对流现象。

郝湖因石棚而出名,这两块山顶巨石久而久之就成了郝湖的象征。站在村首望石棚,酷似两个巨人,也有神话般的演绎为,郝湖鼻祖(母)之化身,“郝湖之造化”……缅怀鼻祖,后嗣之骄傲!

三、 古村族风,凝聚亲情

几百年来,郝湖郝氏风情民俗及民间生活习尚源远流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郝湖的礼尚往来,有更具宽缓阔达。健康文明的风情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一个村的村风。郝湖不仅较好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共性的节日外(如:过年。初一早晨晚辈们必去家家给长辈拜年,这样的礼尚往来一直延传至今)更有自己约定成俗的规章。比如小到邻里的处情,大到红白理事都有祖训,家风作衡量的准则。即做人做事不能出格,“不能为天下先”。(不能为天下先出自《晒书堂支谱》祖训辞)。

悠久文明的郝湖文化与村俱来,立村时鼻祖就将“非攻”“兼爱”这些平民文化思想深深植于郝湖这块红土地上。言传身教久传不衰,古老的郝湖是一团结向上、助人为乐、礼仪之邦的大家族。追忆起来当数二十世纪中叶,那时起的习俗可权当村规民风。如,礼尚方面的“邻里和睦、尊师敬长、童叟无欺、老嫂比母”等,关于为人处世的要求有:“言出必行、禁欺蒙骗、忍辱负重”等;又如生产方面的规定:“冬兴水利,春化荒山,夏屯绿肥,秋聚黍餐”等,再如戒律方面:“离赌兴业,戒色家和,防贪明正,拒腐路阔”等。这些俗成的村规民约对推动生产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不乏精神食粮,邻里之间和谐平等,一家有困难十家来帮忙。这里最值一提的是郝湖“母亲”。常听老人说:“小叔公吃侄媳奶”、“小叔子吃嫂子奶”等。这些是都常有的事。那时孩子多,营养跟不上,瘦弱的母亲吃的是草,挤不出奶而挤出的是血。喂哺他家孩子的母亲必然有嗷嗷待哺的自己所生,在尚不能满足自己孩子所用的情况下救哺他人之小,是何等高尚!这就是郝湖母亲!上述所提及的“老嫂比母”,意在其中。

郝湖红白理事,也颇具靓点。移风易俗、勤俭办事是郝湖传统的风尚。儿娶女嫁图个热闹,人之常情。办喜事热热闹闹、圆圆满满。当然须有族人老少及亲朋好友的共同参加。恭贺的方式也极其简单,或随五毛—五元不等的礼金或戴朵小红花或放挂鞭炮……有条件的摆上几桌,以酬谢办事者。席地无非几个素盘,几碗炸丸汤,一壶老白酒,老少围在一起高谈阔论,其乐融融。在白事办理上更有讲究,无论家庭富有还是贫穷,让逝者入土为安是办事的准则。“穷儿不可富葬,有钱也不能张扬”,是郝湖由始以来的传统做法。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送殡事情,谁家都会摊上。对于子女少,家庭困难人家来说的确是一件最愁肠之事。为解除共性的后顾之忧,郝湖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过去有“老年会”,负责殡葬全盘工作,并规定参加殡葬的所有人员应自带煎饼,自筹白布(晚辈带孝)为表示对逝者敬重、哀悼之情。送殡须有响炮,条件好的响炮费用自筹,条件差的号召亲朋、族人赞点助丧金。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些平常的小事,然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族人的亲和力。同时,盖棺定论,攥写祭文,生平追悼,教育后人。

风俗习惯,从客观上说,它受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从主观上讲,它又受一方地域文化素养的制约。上面所说的一些习俗,难免泥沙俱下、良莠并存,但总的格调还是以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主旋律,剔除糟粕,弘扬精华才是更好的传承。

四、 前车之鉴、着眼未来

过去的郝湖是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方寸之地,幽静迷人。郝湖古老的地标(石棚)因非法开采铁矿被炸掉,整个山体面目全非,乱石一堆,村前的湿地变为耕田,褒贬后人去评,许多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生机盎然和谐生态环境已遭彻底破坏……时代的败笔,满目疮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五百多年的历史变革,留下很多的印证。梳理一下,不难看出郝湖的发展轨迹。

上升(立村之始至清末)—下降(解放后至文革)—沦落(2000—2013)—再上升(2015— )。从这一轨迹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新起点之上,群策群力,发愤图强,再塑青山绿水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人都爱自己的故土,怀恋家乡,因家乡是先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哺育自己成长的沃土,对故乡的爱必然会唤起对祖国的爱,更是对祖宗的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祖宗的英明永载祖谱,而我们每个氏族成员也要留下一点善的印证,弘扬郝氏文明。记住乡愁,慰藉祖宗!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7: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郝 湖 史话



思古怀旧,人之共性,忆往昔,发人深醒。

“郝氏史话”,主要通过对郝湖郝氏族人几百年来,在历史变革中发展轨迹的追忆、印证、整理,使之为后者更好地做到:“前车之鉴,务实当下,着眼未来”,以达到弃恶扬善之主旨。史话的追记多来自前辈们的口耳相传,固郝氏族谱多毁于战乱,祖碑文革中铲除,故史话中难免存有一些误处。所以,客观而理性的认识过去,明晰发展轨迹,方可大道至简。本“史话”以四个粗框而记,将列祖经典,模糊的记忆及拾零小萃重新梳理,加以印证。

一、 立村鼻祖,传奇人生

鼻祖(立村始祖),讳,字“柱”(枣及苏北部郝氏徙滕始祖明远公之后裔),出生卒年不详无所考。茔地保存完好,距涝草涝水库之下百余米处。(见祖茔区图)

据郝氏《诰封》及口传,鼻祖兄弟五,排行五(《鲁苏郝氏族谱》、《薛城郝氏族谱》、《辛召郝氏族谱》中均有“五支待续”赘述)。前四支均在滕州分别立村定居,长支郝家寨,二支小郝庄,三支郝庄,四支大坞沟唯我祖由滕外迁。而远离四兄弟40公里之外一个人迹罕至,广袤旷野的丘岭地带居家立村。“五支待续”,不可思议,令人费解。枣庄方寸之地,几百年来老五出走其四兄弟及后嗣浑然不知,杳无音信,简直颇具传奇色彩。难怪立谱采访中遇有许多关于鼻祖啼笑皆非的传闻,如:“偏配说”、“受欺说”、“离世说”等。然而,最使众人认可的还是:“远见卓识说”。

其“远见”。据《山西洪洞志》、《元史》、《峄县志》记载,中原自元至明清时期历经多次移民大迁徙,徙因(略)。明清期间徙滕居家立村甚多。人聚多、地不增,即“人多地少”的矛盾势必影响后嗣生存的发展,也许出于长远考量,“不吊于一棵树之上”,另择地而栖,乃明智选择。郝湖立村之始,无人定居。“指点江山”,无可非议。事实,郝湖原始所圈地面积之大,数千余亩,供养数以千计人,赖以生存不成问题。“敢为人先”鼻祖之远见矣!

其二、“仁慈”鼻祖有广博的仁慈襟怀,其仁慈之怀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子嗣上,而对周边村庄亦是如此。他的仁慈之心源于墨子“非攻”、“兼爱”思想文化,鼻祖在滕定居期间,因深受平民布衣“墨子”文化故里熏陶,才奠定了他“仁慈”立德做人的思想根基。他的博大仁慈胸怀,立德做人之优秀美德永远是后人效仿的楷模。仅以两点证明。第一、郝湖自建村至今无一家出走,由起初一家之口,衍传为今天的七百多郝家人口,加之故者不下两千之余。几百年来无一家出走,足以证明郝氏族人亲和凝聚力。但也不轻易容他姓氏入住(郝湖除一家“郝家甥”翟姓外,再无他姓)。此规定表面看与其“慈怀”说相悖,细想起来绝不矛盾。一个人多姓杂村矛盾纷争是不可避免的,通盘考虑,独姓单居利己利他。第二、因鼻祖的做人之道引来了许多的归从者在郝家周边定居、立村。暂无耕地者先划拨一些地块,予以养家糊口,但不得入住郝湖。仅此一点说明了郝氏助人为乐的仁慈情怀。不知何时起这里广为流传着一则戏言:“喝一壶、送一壶,不够还有两长汪,要吃李枣桃园乡”。(“郝一壶”郝湖谐音,“送一壶”宋湖村谐音)。此说辞虽为戏言,但也蕴含着郝湖乃尊位的象征。据统计清末民国之初,馈送他村耕田二百亩之多。综上,郝氏仁爱之情显而易见。

其三、“视野”。鼻祖虽为一介平民布衣,但从立村选址上来看,也不乏周易底蕴。郝湖依山傍水。村北群山起伏连绵,远远望去似“一巨龙俯卧”,龙首由村东折向东南方,俯视村前湿地(堪舆者称“龙脉之穴”)生气连贯,来脉悠远形成穴场。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泥沙河蜿蜒迂回环抱于村西南隅,汇入税郭大沙河,流向台儿庄运河。村前是一片面积百余之亩的湖泊湿地,原貌湖周边有蒲草、野荷环围丛生,湖西面柳树成荫,曾经的湿地现已成为郝湖伸勺挖粮的肥沃良田(湖主泉眼还有村前清水库既是)。

以堪舆学理论(地理风水先生讲),郝湖地势格向是标准的一块风水宝地。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里“青龙”“白虎”指村东西两面之河,“朱雀”指村前百亩耕田(为前暗),远岸是指与郝湖东山遥相辉映的双山,风水老先生把前面的朱雀(湿地)释为朝拜案,不言而喻,郝湖乃君位象征。玄武乃靠背(后有靠山),是抵御西北寒风的天然屏障。事实在郝湖地盘上不仅只有郝氏茔地,其他姓氏茔墓到处皆有分布。

虽对“堪舆学”理论知之甚少,但首肯的一点,这里有山、有水,藏风纳气,黄金土,五彩石,宝莲座,环境宜人,有天人合一的至善美境界,即是真道理。

论其风景观止,只能借典描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名句出自刘鹗《老蝉游记》)。郝湖虽不能与那些名城媲美,但其特有的清新、隽秀,是他乡名城而不可企及的。

二、 石棚揽胜、玄幻揭底

东山亦称祖山,山脖与山头段属郝湖管辖,山脖以西段落为他村管辖,东山山体主要由暗红粘土构成,老人们称“金黄土”,是长庄稼的上好土壤,尺土之下,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优质铁矿资源。山虽不高,但有他的出奇玄妙之处。

“奇”是指山顶最高之处的两块巨石,形状长方体,高十尺有余,两石携肩而立,上面紧合,下底有不足一尺缝间,均坐于一块平岩之上,两巨石称为石棚(当地人家喻户晓知其石)。“玄”指石棚“钟声”和“旋风”。

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曾几何时就有很多好奇者求证巨石之来历,土山巨石何处出来,又怎么搬弄上去?这些疑问至今尚无答案。“玄”,更有许多知名地理先生来揭谜底。曾有一道人(名未详),据说因“玄”来过数次,终无破解,羞愧之余在石棚正前面赋诗一首:之后再无音信。

呜呼,“雨后春游郝柱山,石棚高耸白云间。

      苍柏万顷风涛涌,翠壁夹缝冒青烟。

      徜徉石棚望东海,呜呼道业实在浅,

夕阳斜度方思归,一路啼莺却步还。”

走进石棚三步之外且能听到“滴答---滴答---闹钟声,”接近石缝会有阴嗖嗖之感觉,若点支烟你会看到烟随风飘渺变幻,时而旋转,如风扇吹出,时而斜向,时而直串。更奇的是烟向夏天时入石缝,冬季或一天早晚烟向由里外吹。

石棚玄风从此被称为“妖风”“邪风”……自首发现者传出后,石棚之处就很少有人问津,沸沸扬扬的闹鬼、闹神传言成了一时讨论话题。前面所提及的道士为先期体验,后有官方派人考证,谜底揭开:钟声乃水滴击石之声,石棚巨石下有一石夹洞,洞内有细泉,因石棚夹缝很小,人在外面不易察觉,这便是钟声之源;至于石棚妖风,那是因为内外空气温度不同而形成的空气对流现象。

郝湖因石棚而出名,这两块山顶巨石久而久之就成了郝湖的象征。站在村首望石棚,酷似两个巨人,也有神话般的演绎为,郝湖鼻祖(母)之化身,“郝湖之造化”……缅怀鼻祖,后嗣之骄傲!

三、 古村族风,凝聚亲情

几百年来,郝湖郝氏风情民俗及民间生活习尚源远流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郝湖的礼尚往来,有更具宽缓阔达。健康文明的风情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一个村的村风。郝湖不仅较好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共性的节日外(如:过年。初一早晨晚辈们必去家家给长辈拜年,这样的礼尚往来一直延传至今)更有自己约定成俗的规章。比如小到邻里的处情,大到红白理事都有祖训,家风作衡量的准则。即做人做事不能出格,“不能为天下先”。(不能为天下先出自《晒书堂支谱》祖训辞)。

悠久文明的郝湖文化与村俱来,立村时鼻祖就将“非攻”“兼爱”这些平民文化思想深深植于郝湖这块红土地上。言传身教久传不衰,古老的郝湖是一团结向上、助人为乐、礼仪之邦的大家族。追忆起来当数二十世纪中叶,那时起的习俗可权当村规民风。如,礼尚方面的“邻里和睦、尊师敬长、童叟无欺、老嫂比母”等,关于为人处世的要求有:“言出必行、禁欺蒙骗、忍辱负重”等;又如生产方面的规定:“冬兴水利,春化荒山,夏屯绿肥,秋聚黍餐”等,再如戒律方面:“离赌兴业,戒色家和,防贪明正,拒腐路阔”等。这些俗成的村规民约对推动生产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不乏精神食粮,邻里之间和谐平等,一家有困难十家来帮忙。这里最值一提的是郝湖“母亲”。常听老人说:“小叔公吃侄媳奶”、“小叔子吃嫂子奶”等。这些是都常有的事。那时孩子多,营养跟不上,瘦弱的母亲吃的是草,挤不出奶而挤出的是血。喂哺他家孩子的母亲必然有嗷嗷待哺的自己所生,在尚不能满足自己孩子所用的情况下救哺他人之小,是何等高尚!这就是郝湖母亲!上述所提及的“老嫂比母”,意在其中。

郝湖红白理事,也颇具靓点。移风易俗、勤俭办事是郝湖传统的风尚。儿娶女嫁图个热闹,人之常情。办喜事热热闹闹、圆圆满满。当然须有族人老少及亲朋好友的共同参加。恭贺的方式也极其简单,或随五毛—五元不等的礼金或戴朵小红花或放挂鞭炮……有条件的摆上几桌,以酬谢办事者。席地无非几个素盘,几碗炸丸汤,一壶老白酒,老少围在一起高谈阔论,其乐融融。在白事办理上更有讲究,无论家庭富有还是贫穷,让逝者入土为安是办事的准则。“穷儿不可富葬,有钱也不能张扬”,是郝湖由始以来的传统做法。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送殡事情,谁家都会摊上。对于子女少,家庭困难人家来说的确是一件最愁肠之事。为解除共性的后顾之忧,郝湖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过去有“老年会”,负责殡葬全盘工作,并规定参加殡葬的所有人员应自带煎饼,自筹白布(晚辈带孝)为表示对逝者敬重、哀悼之情。送殡须有响炮,条件好的响炮费用自筹,条件差的号召亲朋、族人赞点助丧金。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些平常的小事,然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族人的亲和力。同时,盖棺定论,攥写祭文,生平追悼,教育后人。

风俗习惯,从客观上说,它受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从主观上讲,它又受一方地域文化素养的制约。上面所说的一些习俗,难免泥沙俱下、良莠并存,但总的格调还是以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主旋律,剔除糟粕,弘扬精华才是更好的传承。

四、 前车之鉴、着眼未来

过去的郝湖是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方寸之地,幽静迷人。郝湖古老的地标(石棚)因非法开采铁矿被炸掉,整个山体面目全非,乱石一堆,村前的湿地变为耕田,褒贬后人去评,许多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生机盎然和谐生态环境已遭彻底破坏……时代的败笔,满目疮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五百多年的历史变革,留下很多的印证。梳理一下,不难看出郝湖的发展轨迹。

上升(立村之始至清末)—下降(解放后至文革)—沦落(2000—2013)—再上升(2015— )。从这一轨迹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新起点之上,群策群力,发愤图强,再塑青山绿水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人都爱自己的故土,怀恋家乡,因家乡是先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哺育自己成长的沃土,对故乡的爱必然会唤起对祖国的爱,更是对祖宗的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祖宗的英明永载祖谱,而我们每个氏族成员也要留下一点善的印证,弘扬郝氏文明。记住乡愁,慰藉祖宗!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7: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省郝湖郝姓族谱研究会招贤献策联谊会在进行中

姓氏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是人际间互动和交往的标识和符号。天下同姓一家亲。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努力打造鲁南地区郝氏文化品牌;共同探讨郝姓家族在鲁南地区的播迁、传承和发展历史,寻根问祖,与世界郝氏接轨。本着联谊宗亲、崇德扬善、感恩包容、合作发展的原则。特拟定召开鲁南地区郝姓宗亲代表联席座谈会,旨在筹备成立鲁南地区郝氏族谱联谊会,此乃大举,意义深远,望郝氏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议郝氏族谱研究会联谊会成立事宜。0632-6158788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7: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省郝湖郝姓族谱研究会招贤献策联谊会在进行中

姓氏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是人际间互动和交往的标识和符号。天下同姓一家亲。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努力打造鲁南地区郝氏文化品牌;共同探讨郝姓家族在鲁南地区的播迁、传承和发展历史,寻根问祖,与世界郝氏接轨。本着联谊宗亲、崇德扬善、感恩包容、合作发展的原则。特拟定召开鲁南地区郝姓宗亲代表联席座谈会,旨在筹备成立鲁南地区郝氏族谱联谊会,此乃大举,意义深远,望郝氏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议郝氏族谱研究会联谊会成立事宜。QQ:739127974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5-4-24 08: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湖村位于枣庄市城东四十华里的东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郝姓为帝乙之后起源于太原郝乡“族谱上记载, 枣庄市税郭镇郝湖的郝姓起源于郝乡 (今太原南城郝庄), 祖宗帝乙。帝乙是殷周的第二十七代天子, 其子中有个叫子期的, 封地是太原郝乡,子期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

郝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 《姓氏考略》 记载,“乌桓有郝氏, 唐时土蛮有郝、 杨、 刘三姓。望出太原、 京兆”。乌桓也作乌丸, 古族名, 东胡族的一支, 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 部分迁乌桓山。乌桓以游牧射猎为生, 汉武帝时归附汉, 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中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 “蛮族”中也有以郝、 刘、杨为姓氏的。

  兄弟五人明朝正统年间奉诏转河北迁山东“据历史资料和族谱记载, 我们的先祖原居山西省太原郝乡, 兄弟五人, 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滕州 后在郝庄,郝家寨。小郝庄及大坞;我们祖先郝老五又滕州郝家寨又辗转逃荒来到峄县税郭镇郝湖。

      据了解, 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被分迁于今河北、 北京、山东、 天津等地。明清之际, 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 湖南、 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 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聚居点。清代, 世居山西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 有迁内蒙、甘肃者; 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 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郝姓仍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自明正统年间迁来峄县,以姓立村,以耕读忠孝传家,积德行善。 郝姓在枣庄市已600余年, 繁衍后代24代。郝祖先定居峄县郝湖后始迁祖郝老五娶龙氏为妻生五子子:,从滕县郝家寨哥哥家逃荒到峄县税郭镇东北一片不毛之地,背井离乡,辛勤耕读,忠厚传家,沧桑巨变。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应让五个儿子都留在身边,应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
长子郝湖村;次子郝冕迁居郭里集东街; 三子税郭镇东北村。其余都在郝湖
郝湖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多年来郝姓族人忠厚传家, 以从事农业为主。枣庄市郝湖是始祖郝祖先的根据地。六百七十年来,其后裔有了较大的增长发展,分布较广。在郝湖村已有始祖郝老五的二十五代嫡孙。现有郝姓三百余户,是枣庄市郝姓人口最多的郝姓大村。此外
自然条件的限制,也许是战争,也许是瘟疫,也许是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至今让人深思不得其解。
    翻阅历史资料得知,古时峄县地处边关要塞,诸候割据,战争频繁,为兵家必争之战略重地。这里一边是荒芜的大漠,一边是绵延的黄土覆盖土石交叉山区,土地广袤而贫瘠。
却留下来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耘着身边的生活,试图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契而不舍的精神去改写贫穷落后的历史,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摆脱穷困的缠绕。人们在思索,自己的执着既然改变不了这种日子,还是背井离乡,恋恋不舍地踏上了举家迁徙的不归之路,融入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郝湖村昔日的辉煌已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遗留下来的土窑,南柱子山,杨树岭,柳树沟,毛谷岭,涝草浜,我们祖先墓地群证明他们与大自然抗争与拼搏。还有铁矿石,石英石,含磷风化石,磨刀石及各种矿物质,适合耐旱做作物花生,谷子,小麦及地瓜生长。
   郝公的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部分后裔又陆续。子孙的不断繁d衍,地盘也不断扩大,慢慢地融入了郝湖及本县其它自然村落。
择地而居,开垦种地,生根发芽,世代延续。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5-5-1 0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同春节一样,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郝姓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近年来,为了抢救和保护古村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郝玉彩,税郭镇人大主席郝玉方,民俗专家,税郭镇**教育中心主任郝玉龙的呼吁和努力下,郝湖古村落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价值的古村落得到了保护,郝湖古村落有了自身档案,古村落保护初战告捷。

  我国的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

  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承载着传统文化,具有较长历史的村落,这些村落如同一颗颗宝石,散落在田野里。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我国大量的古村落消失不见了。

  为了抢救和保护古村落,形成古村落的保护标准。

  “郝湖村是元明代代的一个迁徙村,有冶炼台,古井及古祠堂庙。经过多年的调查与挖拙,郝湖村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细致的整理。”

  。

  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消失的速度。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让人着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样的村落,我们并不清楚。”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冯骥才忧虑地说。

  

  专家认为“保护古村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令人欣慰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村落的保护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将两者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能让中国人没有地方寻找‘乡愁’,没有场所寄托‘乡愁’。

  2012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在全国选择5000个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给予命名保护。

  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已经公布了三批,有超过2500个村落列入了国家“保护清单”。

  “短短三年时间,就确定了这么多需要保护的传统村落,说明国家已经重视到了传统村落的濒危程度和消失的速度,感到了一种文化压力。”冯骥才说。

  “据我了解,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建立名录。”冯骥才颇为自豪地说,“从这一点来说,应该给我们的*政*府*点一个赞。”

  古村落保护还在“路上”

  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坚定了冯骥才抢救和保护古村落的信心。他介绍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已经全面铺开了。一方面为列入国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另一方面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

  “目前已完成200多个村落的立档调查。”冯骥才说,预计今年底前,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第一卷将推出。“这是一个范本卷,将对接下来的普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古村落保护虽然有了成果,但在冯骥才看来还远远不够。“作为寄托乡愁的载体,村落应该是活态的家园,既有它独特的文明,又具有现代气息。”冯骥才补充说,“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古村落保护还在‘路上’。”冯骥才说,比如,进入国家名录后,古村落保护的责任人该如何确定。此外,古村落保护要有一个保护法或法规,不管执行力如何,有和没有差别很大。

  “对于被列入保护清单的村落,当地*政*府*必须签署保护承诺书。”冯骥才说,“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必须要一以贯之,不能评选成功,拿到荣誉称号和专项资金就万事大吉了。”

  对已经进入名录的村子,冯骥才认为重点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让他们能在当地获得生活来源,愿意继续住在村子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5-5-1 0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同春节一样,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郝姓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近年来,为了抢救和保护古村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郝玉彩,税郭镇人大主席郝玉方,民俗专家,税郭镇**教育中心主任郝玉龙的呼吁和努力下,郝湖古村落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价值的古村落得到了保护,郝湖古村落有了自身档案,古村落保护初战告捷。

  我国的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

  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承载着传统文化,具有较长历史的村落,这些村落如同一颗颗宝石,散落在田野里。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我国大量的古村落消失不见了。

  为了抢救和保护古村落,形成古村落的保护标准。

  “郝湖村是元明代代的一个迁徙村,有冶炼台,古井及古祠堂庙。经过多年的调查与挖拙,郝湖村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细致的整理。”

  。

  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消失的速度。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让人着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样的村落,我们并不清楚。”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冯骥才忧虑地说。

  

  专家认为“保护古村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令人欣慰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村落的保护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将两者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能让中国人没有地方寻找‘乡愁’,没有场所寄托‘乡愁’。

  2012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在全国选择5000个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给予命名保护。

  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已经公布了三批,有超过2500个村落列入了国家“保护清单”。

  “短短三年时间,就确定了这么多需要保护的传统村落,说明国家已经重视到了传统村落的濒危程度和消失的速度,感到了一种文化压力。”冯骥才说。

  “据我了解,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建立名录。”冯骥才颇为自豪地说,“从这一点来说,应该给我们的*政*府*点一个赞。”

  古村落保护还在“路上”

  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坚定了冯骥才抢救和保护古村落的信心。他介绍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已经全面铺开了。一方面为列入国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另一方面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

  “目前已完成200多个村落的立档调查。”冯骥才说,预计今年底前,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第一卷将推出。“这是一个范本卷,将对接下来的普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古村落保护虽然有了成果,但在冯骥才看来还远远不够。“作为寄托乡愁的载体,村落应该是活态的家园,既有它独特的文明,又具有现代气息。”冯骥才补充说,“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古村落保护还在‘路上’。”冯骥才说,比如,进入国家名录后,古村落保护的责任人该如何确定。此外,古村落保护要有一个保护法或法规,不管执行力如何,有和没有差别很大。

  “对于被列入保护清单的村落,当地*政*府*必须签署保护承诺书。”冯骥才说,“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必须要一以贯之,不能评选成功,拿到荣誉称号和专项资金就万事大吉了。”

  对已经进入名录的村子,冯骥才认为重点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让他们能在当地获得生活来源,愿意继续住在村子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5-5-4 17: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税郭镇郝湖地处苍山县、峄城区、市中区三县,“税郭”为谐音衍变村名,原称“瑞郭”。源于西周鄫国时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陈氏墓志铭载:“邳州丞县第三乡瑞郭村。”明洪武年间尹氏碑文载:“古鄫税郭。”村内有古井,深30余米,传说为夏朝杜康造酒所用。“杜康造酒刘伶醉”戏传民间。清康引引熙年间《峄县志》载:税郭为乡间大集。农历二、七日逢集延续至今。境内安城,宋代建村。传说宋初军副都军头呼必显曾在此屯兵积粮,预备安城,但因地理环境不利,而东移沂州。至今民间尚流传一首民谣:“往东往东再往东,这里安不住一座城,跑不开马来,拉不开弓”。故此村取名“安城”。 光绪年间《峄县志》称,税郭集属企彭乡税郭社。1918年改为区。1930年属峄县二区税郭乡。1939年属日伪峄县一区郭里乡。1946年复为税郭乡。1947年税郭一带划为双山乡、师山乡、平山乡,属赵县鲁城区。1950年后税郭乡属苍山县。1958年建立税郭公社,属峄县。1959年并入郭里集(红旗)公社。1962年恢复为税郭公社,属齐村区。1983年划归市中区。1984年改建税郭镇。2001年安城镇划归税郭镇。据清代峄县知县张若谷的《峄县龙氏族谱序》称:“峄之东北,镇曰税郭。郝湖相传明正统年间立村【1436--1449】, 因村子有数条很深的水沟及芦苇塘与野藕汪像珍珠一样环绕, 故而得名郝湖。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黄色。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郝湖村位于枣庄市城东四十华里的东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郝姓为帝乙之后起源于太原郝乡“族谱上记载, 枣庄市税郭镇郝湖的郝姓起源于郝乡 (今太原南城郝庄), 祖宗帝乙。帝乙是殷周的第二十七代天子, 其子中有个叫子期的, 封地是太原郝乡,子期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

郝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 《姓氏考略》 记载,“乌桓有郝氏, 唐时土蛮有郝、 杨、 刘三姓。望出太原、 京兆”。乌桓也作乌丸, 古族名, 东胡族的一支, 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 部分迁乌桓山。乌桓以游牧射猎为生, 汉武帝时归附汉, 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中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 “蛮族”中也有以郝、 刘、杨为姓氏的。

兄弟五人明朝正统年间奉诏转河北迁山东“据历史资料和族谱记载, 我们的先祖原居山西省太原郝乡, 兄弟五人, 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滕州 后在郝庄,郝家寨。小郝庄及大坞;我们祖先郝老五又滕州郝家寨又辗转逃荒来到峄县税郭镇郝湖。

     据了解, 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被分迁于今河北、 北京、山东、 天津等地。明清之际, 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 湖南、 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 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聚居点。清代, 世居山西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 有迁内蒙、甘肃者; 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 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郝姓仍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自明正统年间迁来峄县,以姓立村,以耕读忠孝传家,积德行善。 郝姓在枣庄市已600余年, 繁衍后代24代。郝祖先定居峄县郝湖后始迁祖郝老五娶龙氏为妻生五子子:,从滕县郝家寨哥哥家逃荒到峄县税郭镇东北一片不毛之地,背井离乡,辛勤耕读,忠厚传家,沧桑巨变。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应让五个儿子都留在身边,应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
长子郝湖村;次子郝冕迁居郭里集东街; 三子税郭镇东北村。其余都在郝湖
郝湖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多年来郝姓族人忠厚传家, 以从事农业为主。枣庄市郝湖是始祖郝祖先的根据地。六百七十年来,其后裔有了较大的增长发展,分布较广。在郝湖村已有始祖郝老五的二十五代嫡孙。现有郝姓三百余户,是枣庄市郝姓人口最多的郝姓大村。此外
自然条件的限制,也许是战争,也许是瘟疫,也许是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至今让人深思不得其解。
   翻阅历史资料得知,古时峄县地处边关要塞,诸候割据,战争频繁,为兵家必争之战略重地。这里一边是荒芜的大漠,一边是绵延的黄土覆盖土石交叉山区,土地广袤而贫瘠。
却留下来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耘着身边的生活,试图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契而不舍的精神去改写贫穷落后的历史,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摆脱穷困的缠绕。人们在思索,自己的执着既然改变不了这种日子,还是背井离乡,恋恋不舍地踏上了举家迁徙的不归之路,融入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郝湖村昔日的辉煌已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遗留下来的土窑,南柱子山,杨树岭,柳树沟,毛谷岭,涝草浜,我们祖先墓地群证明他们与大自然抗争与拼搏。还有铁矿石,石英石,含磷风化石,磨刀石及各种矿物质,适合耐旱做作物花生,谷子,小麦及地瓜生长。
  郝公的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部分后裔又陆续。子孙的不断繁d衍,地盘也不断扩大,慢慢地融入了郝湖及本县其它自然村落。
择地而居,开垦种地,生根发芽,世代延续。
   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正月初八郝湖族人郝懿(十九世)等,修族支谱,创家训、排辈次,写谱序,由族长郝隆详加考核,自余续之后,披阅之下,一目了然诚快事也。犹愿自今,以后十二年一补序,凡遇酉年为创修之。秉承了先祖功业,传承着家族文化。堂号: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郝氏族人勤奋学习,苦读钻研儒学文化,使郝湖郝氏诞生了一些文人墨客,显位官场。其中有郝族人
    同巢之鸟,栖于万木;一泉之水,荡于三江;虎不啸于一山,马常驰于万里。峄县郝湖郝氏随历史演进,时代发展,渐次走向九洲各地。他们有的在工农业战线上辛勤劳动,默默奉献;有的在各专业技术领域一展才华,成为专家学者;有的耕耘于教育事业,传道授业,桃李天下;有的搏击市场,叱咤商海,成为民营企业家;有的从事党政工作,甘为公仆,担任各级领导,造福一方。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自己高尚品格,执着追求,勤劳智慧,升华了人生价值。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郝氏后裔秉承祖规,祖训,始终为每一位逝者砌葬,树碑立传,保证了后人一代又一代知晓家族根基,敬仰家祖尊容。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