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论坛 门户 查看主题

郝懿行《证俗文》"东齐"方言考

发布者: 郝治年 | 发布时间: 2017-2-7 20:32| 查看数: 780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郝懿行《证俗文》“东齐”方言考

清郝懿行(1757—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乾嘉时期著名儒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和考据之学,其《尔雅义疏》为世所重。与大多数雅学大家不同的是,郝懿行对俗语语料也比较关注,且研究成就斐然,《证俗文》即这方面的代表作,但这部俗语词辞书一直以来很少被人提及,影响不大。对它的价值,刘叶秋认为它“超过《通俗编》,较《恒言录》亦胜一筹,和他的《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可以媲美”。姜聿华更认为这“是清人此类著作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只是因为“晚出”,以致“流布不广,清以来著作很少有论及者”。
《证俗文》是郝懿行治经时的零星札记,“近六七年来,遇有所得,用纸札记,藏弆遂多……集而录之”。共计十九卷,大致按内容性质分卷,每卷由若干条目组成,内容涉及饮食、称谓、岁时、典故、字词俗语、远方异域之语词等。其中第十七卷主要收录方言词语,仿照扬雄《方言》的行文体例,或考证它们意义、通行地域的变化,或梳理其语源及沿革,大多信而有征。其他卷次也记载了一些方言词条,标明的方言点几乎遍及全国,如:关东、吴、京师、河南、金陵、扬州、关中、江南、秦晋之交、吴越之间、青州、汝南、燕代、河北等,除了没有明确通行地域的“今俗、俗呼、今呼”等以外,尤以作者家乡山东胶东半岛出现频率最高。这些地点在书中称为:东齐、余乡、登莱、即墨、福山、莱阳、海上(人)、东方(人)等,尤以“东齐”最多见。
山东在古代属于齐国,而胶东半岛又在山东的东部,所以郝氏在称引胶东方言材料时,往往笼统地称为东齐。有时也称登莱,登莱是清代的登州和莱州两府的合称,下辖今福山、蓬莱、龙口(黄县)、栖霞、招远、莱阳、莱西、文登、荣成、海阳、平度、即墨、莱州(掖县)、昌邑、高密等县市,即今胶东半岛,与“东齐”所指地域基本一致。其方言大致相当于钱曾怡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中所说的东区东莱片。我们以出现频率最高的“东齐”作为此方言片的代表名称。因为郝氏是栖霞人,他所说的海上人、东方人应该指的也是胶东半岛的海边一带的人。
在我们搜集到的42条“东齐”语中,经过与今山东东区东莱片方言一一对照比较,发现它们的演变大致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今东莱片方言仍然用这个词语,并且与郝氏所载意义基本相合。
二是今东莱片方言一般的交际场合已不见使用,或暂不可考,但有些在邻近的鲁中地区如淄博、济南等地仍见使用。当然,因为清代尚未进行全面的方言调查,郝懿行只是依据自己的知识来判断词语的方言归属
地,因此,他认为某个词在某个方言中使用,并不排除别的方言区也使用的可能性,未必一定只属于这个方言。如:《卷四·母》:“母……今东齐人称母曰妈妈。”认定“妈妈”是东齐语,其实《玉篇》、《广雅》中都用“母”来解释“妈”,未说明通行地域。可见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妈妈”就应该是通语里的词了。其他的还有“舅舅”、“公公”、“没有”等。

今东莱片方言仍然使用,并且意义与郝氏所载大体相合的词语。其中有些已发展成普通话中的词语。
1.卷一·餱:“今东齐人食粥面熬大麦为之。俗云焦面。”今天胶东的老年人仍然有吃“焦面”的,即把大麦烘焦后磨成面粉,用开水搅拌食用,与郝氏所
载相同。
2.卷一·饼:“以麦面蒸,圆而髙者曰馒头,一曰波波,或曰磨磨。案,此说非也。磨磨,南北通名耳。
今唯东齐人曰波波。”今天胶东人仍普遍把馒头叫做[p迹瓠迹荩音同“波波”,一般写作“饽饽”。“磨磨”在胶东不见使用。
3.卷三·床:“其杠……秦晋之间谓之杠。
案:今东齐呼杠声如邦。”今胶东仍然把床杠叫做“床邦[pa牵玻保矗荨薄
4.卷三·箸:“所以盛箸者,今谓之笼。案:东齐语也。”今天胶东地区称盛筷子的器具为“筷子笼”。
5.卷三·杷:“故东齐农谚曰:叉捌扫帚。其无齿捌,今谓之木杴。《玉篇》:杴,锹属。”今天胶东农家仍然有“叉把扫帚”的农谚,泛
指农村场上碾压谷物时用的小型农具。方言中“捌”、“把”同音。无齿的木杷也仍然叫做“木锨”,“杴”同“锨”。
6.卷三·犂:“今东齐呼耜下铁叶为犂,犂下铁刺土者为鑱。”今胶东农村虽不用耜了,但把用来翻土的农具叫做“犁”,犁前头刺土的尖端叫“鑱”或“鑱头”。
7.卷四·母:“母……亦谓之妈。案:俗读若马平声。今东齐人称母曰妈妈。”今天,“妈妈”已成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惟胶东如此称呼。
8.卷四· 舅姑:“今东齐亦称舅姑为公公媻媻。”关于“媻媻”,郝氏在《卷四·妣》中解释过:
“《说文》:媻,奢也。徐铉曰:俗作婆。《博雅》:老媪也。”如此,则“媻媻”即“婆婆”。今天不仅胶东,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把“舅姑”(丈夫的父母)称作“公公婆婆”。
9.卷四·婚姻:“今东齐亦谓妻为家里。”今天胶东地区的老年人,尤其是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仍然把妻子称为“家里”(一般用于叙称)。
10.卷四·子女:“崽者,子也……湘沅之间谓之崽。案:今东齐言是子亦曰者崽儿,读如厮。东齐谓之子。声如宰。案:今东齐呼小儿曰崽子,如郭音宰。”
今天胶东地区称呼小男孩为“小厮”或“小崽儿”、“小崽子”,“崽”、“宰”同音,与郝氏所载正同。只不过后两个称呼略带贬义。
11.卷四·舅甥:“东齐曰舅舅。”
今天,“舅舅”已成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惟胶东如此称呼。
12.卷六·乾没:“没,尽也。今东齐人谓无为没,亦曰没有。”
今东莱片方言普遍用“没[mu]有”表示“无”,有时单说“没[mu]”。
13.卷六·打降:“是知虹有绛音。今东齐人呼虹声若醤,即绛声之譌。又呼相打为打将去声,亦即降声之误耳。”
今东莱方言片老年人仍然把“虹”说成“醤”音,且“绛”、“醤”仍然不同音,前者声母来自中古见组,今读[c];后者声母来自中古精组,今读[?]或[t溃荩ú煌县市读法不同)。
今东莱片方言如莱西等地,“打架”说成“打仗”,“仗”、“将”都读[t溃岘牵矗保荩而与“降”[cia牵矗保荻音不同,郝氏的时代料想也不同,所以才会有“降
声之误”的说法。
14.卷十二·茄子:“今登莱人通呼为茄子,音如怯平声。亦作缺平声,俗谓跛足为茄子,正读缺平声也。”
今天东莱片方言仍然把“茄子”称为“茄子”,读“怯”的平声[chie55]。称“跛足”为“瘸子”,与“缺”的平声同音

15.卷十二·巴旦杏:“今京师人呼杏为巴达,即巴旦也。东齐人以杏仁甘美者为榛杏,盖味如榛也。”
今天胶东人仍然把杏仁甘美的杏称为榛杏。
16.卷十七:“燕俗名汤热为观。案:观与涫音同,涫,沸也。今东齐读涫声如滚。”
今胶东人把“水沸”叫做“滚”。
17.卷十七:“淮南谓麦为昧。案:今即墨人呼麦为妹,则谓麦有昧音,是矣。”
此处郝氏用“妹”作为记音字,代表[mei 41]音,今天包括即墨在内的胶东大多数地方,都把
“麦”读成[mei 41],正同郝氏所载。
18.卷十七:“齐人谓疾疫曰痢。今东齐人谓疫曰瘟灾。”
今胶东如莱西等地仍然有老年人把传染病即郝氏所说的疫称为“瘟灾”。
19.卷十七:“东齐谓蝇为羊,江东呼羊声如蝇。”这条语料来自《方言》,“蝇”、“羊”皆是记音字,意思是说东齐把“蝇”读作“羊”,而江东读“羊”为“蝇”。今天胶东如青岛方言的“蝇”仍然与“羊”同音,如苍蝇[?ha牵矗薄。椋岘牵]。
20.卷十七:“齐人谓疾曰僂……或曰戚。案:戚与促同。今东齐谓疾为急戚。”
“促”在今胶东的大部分地区读[?hu41],与“戚[t溃瑁椤。担担荨辈煌音,但“急促”可以单独或与其他词搭配使用,表示“疾、快、匆忙”等意义。如:急忙丶急促、慌忙急促。
21.卷十七:“东方人名我为阿……北人称我曰俺。案:《尔雅》:卬、吾,我也。盖卬转为阿,又转为俺耳。”
今天,包括胶东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经常用“俺”自称。
尽管过了200多年的时间,以上21条(共涉及27个词语)仍然存活在今东莱片方言中,有些还进入了普通话,当然或许它们当时的通行也不仅局限于东齐地区,由此可见语言的传承性。还有些词语虽然没有进入普通话,但通行地域也不仅限于东齐地区,如称“虹”为“醤[?ia牵矗保荨保类似的读音在北方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