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6897|回复: 10

元朝大臣郝经后裔析出派衍两支郝氏大宗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5 14: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朝大臣郝经后裔析出派衍两支郝氏大宗族


郝经,字伯常,祖籍山西陵川。1223年出生于河南临颍县成皋镇。1232年,随父北渡黄河至保定府。1255年忽必烈在潜邸征召贤士,诸公累荐郝经。同年9月,忽必烈遣使征召,郝经“不起”。11月,征召的特使又至,郝经叹息说:“读书为学,本以致用也。今王好贤,思治如此,吾学其有用矣。”应征北上。
1258年,郝经跟随忽必烈在河内县(民国二年改为沁阳县)潜邸,并在河内县获得忽必烈所赠的田产。郝经把这段经历记载在《殷烈祖庙碑》碑文里:“诏以怀、河阳为今上汤沐邑,于是,经在藩府,得赐第怀,赐田河阳。”(郝经《殷烈祖庙碑》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陵川文集》468页)怀,怀州,后魏置,治野王,即今河南省沁阳县治。河阳,在今孟县城西南35里。
在《镜芗亭记》中,郝经将所赐府第、田产的位置更具体化:“初,朝廷在沁南赐第一区,田十顷,州吏进牒及图,则其田在河阳,封畛包络,全得扬子一店,在黄河老岸下。”(《陵川文集》378页)沁南,沁河之南,怀庆府城在沁河南岸。壬辰之变,郝经的叔伯辈皆殁于兵,仅剩郝经一支在河内府第留传。
成就郝经文人军事家名号的是他的几篇军事著作。
其一为《东师议》。1259年,郝经在忽必烈行营管军国机务。同年7月,王师进至汝南,宪宗西师在蜀缀于一寨,数月不拔,死伤甚众。郝经上奏《东师议》就蒙、宋的政治、军事形势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成为后来忽必烈平定内乱、建设国家、文治武略、统一中国的重要方略。(以上均见《郝经传·郝经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其二为《班师议》。同年9月,亲王穆哥遣使自合州来,以宪宗之丧凶信告,请北归,忽必烈却迟迟未决。在这紧急关头,郝经急上《班师议》曰:“吾国内空虚,塔察、旭烈诸王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一有狡焉,或启戎心,先人举士,腹背受敌,大事去矣。”“断然班师,亟定大计,消祸于未然,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置辎重以轻骑归, 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忽必烈大悟,依照《班师议》,立即行动,接受宋朝的议和,立即率骑飞速抵燕京。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帝位,国号大元,年号中统。
郝经命运的转折,是在忽必烈及帝位后的3月24日,郝经接到“赴南宋议和”的诏命。忽必烈在开平召见郝经,授郝经翰林侍读学士,赐佩金虎符,充国信大使。行前,先后书奏《便宜新政十六条》《备御奏目》《立政议》,提出“符会汉法”的主张。1260年~1275年郝经在与宋议和时,被南宋扣留,“陈说不答,告归不许。”郝经的被扣,反映了宋、元两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虽然被扣,郝经没有因境遇的恶劣而思想消沉。在此期间,郝经日夜著书立说,完成的主要著作有《陵川集》三十九卷,《周易外传》八十卷,《太极演》二十卷《续后汉书》九十巻计一百多万字。
1275年忽必烈遣使赴临安问罪,南宋贾似道才遣人送郝经北归。秋七月,郝经病逝。7月28日,子采麟奉柩厝保定府西郭外。大德己亥采麟“置田孟州西北虎山之原,迁祖父母以下合葬焉”(见郝采麟《世系记》)。

元朝末年,因兵灾,郝经之孙、郝采麟之子郝二从沁南迁至博爱县义沟村。
在义沟村郝氏宗祠的大门上挂一副对联:“名重棘围文章昔著经元第,功成桴鼓事业今传副使家。”横眉:“陵川衍续”。这幅对联可证,义沟郝氏是陵川郝经一脉衍续而来。祠堂牌位两旁又一对联:“天风海涛还千古英灵之气,琼花鸿雁识一生忠义之心。”“天风海涛”一语是郝经临终时写在郝采麟手上的四个字,也是郝经临终的遗嘱。这四个字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概括,可以说这是郝经的政治遗嘱,是秘不授人的,同时也说明义沟郝氏是郝经的嫡系子孙。
现在郝经的后裔析出派衍一支已经在河内县(民国二年更名沁阳县,民国十六年又更名博爱县)义沟繁衍了600多年,成为郝氏大宗族。

元延佑五年,为表彰郝经的功绩,《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刊印郝经的著作,将从怀孟路在郝采麟怀州本人家取发的郝经《陵川文集》、《三国志》“付翰苑披详,发下板行”。
另一支郝经后裔析出派衍郝氏大宗族是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安徽举人王笃祜任陵川县令,修郝文忠公祠,因陵川没有郝经的后裔,于是,“迁其族人于怀州清化镇名之以棠棣。”“置祭田,令其裔孙承祀”。至今山西省陵川县秦家河乡鲁山村郝经故里 ,有旧址原是郝氏祠堂,和半截石狮述说着祖上的荣光…… 。
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与元初栋梁人物郝经,有着特殊的师生关系。 元好问14岁起便从学于郝氏家学,与郝经的父亲郝思温是同学,一起从学于饱学鸿儒、大教育家郝天挺,历时6载。郝经20岁时,与元好问结成一段乌鸦反哺式的师徒之谊——元好问师承于郝家,郝经又从元好问学一年多。 纪晓岚称二人为‘’金元雁行’’。
科普一下熟悉但不知出处的元好问名句:
1.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摸鱼儿·雁丘词》)2.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是无情好。(《蝶恋花》)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3: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21-1-20 21:11 编辑

陵川县秦家庄乡鲁山村,原文“秦家河乡"有误,今望读者更正之!

下面补充《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中的

《氏族典》第五百二十五卷,记载了山西省陵川县两位郝姓人物。

郝姓部汇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裔孙晏,秦上卿。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郎将。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阳。七世孙回,自丹阳徙安陆。

《廖用贤·尚友录》郝姓
郝,太原徵音。殷帝乙王子周封太原郝乡,因氏。又望出安陆、京兆。

郝姓部列传


郝天挺
按《金史·郝天挺传》:天挺,字晋卿,泽州陵川人。早衰多疾,厌于科举,遂不复充赋。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贞祐中,居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终于舞阳。


郝经
按《元史·郝经传》: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宪宗三年,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咨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以杨维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经为副,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经入辞,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翿请入国日期,不报。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经数上书宋主及宰执,极陈战和利害,且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经独与六人处别馆。又九年,丞相伯颜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人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以礼送经归。经归,道病。明年夏,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秋七月,卒,年五十三,谥文忠。二弟彝、庸,皆有名。彝字仲常,隐居以寿终;庸字季常,终颍州守。子采麟,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9: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21-1-22 19:09 编辑

莱州府分支:霸州郝氏

在河北省定州卢奴即汉时置卢奴县,北齐时改安喜,宋时升为中山府,明时降为定州。
《霸州郝氏族谱》中,记载了瀛州益津关郝氏另几支的情况,与冀鲁两省地区族谱所记大不相同。
谱中记载:霸州益津郝氏开基始祖郝清有两位妻吴氏、姜氏共生三子:勇虎、勇龙、成刚。
郝勇虎,字维宏,娶妻张氏,居霸州益津,生二子:屺、岐。老大郝屺,字方仲,妻冯氏生一子郝昙,郝昙,字日敏,妻彭氏生一子郝玠,后裔形成霸州郝氏大宗族。
郝勇虎的次子郝岐,字芳桓,妻姚氏、曹氏生二子:郝暠、郝旵。长子郝暠,字月华,妻吴氏生一子:郝瑗。
次子郝旵,字星华,妻刘氏生三子:璠、珊、琮。郝琮姚氏生二子:瀚、潮,郝瀚生一子:权,郝权生二子:思德、思道,郝思道娶陈氏生三子:贵起、贵超、贵趠。此是霸州益津郝氏传至第八代郝贵超府君,仕北汉,刘旻、刘钧时为大将,屡立战功,史称天会四年,镇汾州,时宋师来侵,郝贵超潜师袭其营,杀宋将荆罕儒,后复救乐平,援辽州,皆无功。
谱称:郝贵超生有一子郝玥,又于北宋初时,自霸州益津关徙居定州清苑县臼楼。据传说当年郝玥府君在清苑县臼楼村一户张氏人家当教书先生,后娶张氏女为妻,遂留居于此,去世后葬于臼楼村北茔,后裔繁衍兴盛,成为清苑郝氏的重要一支。
郝清的另一个儿子郝勇龙后裔则较为兴旺。
谱载:郝勇龙生一子郝樘,郝樘生一子郝诏,于唐中期徙居太原府阳曲县龙庄村,据传说当年郝诏府君在太原府龙庄一户杨姓人家当教书先生,后娶杨氏女为妻,遂留居于此,去世后葬于龙庄北茔,后裔繁衍兴盛,成为龙庄郝氏的重要一支。谱称:郝诏初娶杨氏,继娶曹氏生三子:郝傅、郝博、郝溥,郝博妻刘氏、汪氏生一子郝镰,郝镰娶伏氏、梁氏、祁氏,生五子:郝澄、郝沛、郝浚、郝浩、郝海,其中第三子郝浚,官任潞州刺史,娶李氏生一子名叫郝仪。因此,郝诏府君的后裔极为兴旺。龙庄郝氏传至第八代郝仪府君,又于唐末至宋初时,自太原府龙庄徙居潞州上党。
据族史称当年郝仪府君在潞州上党大都督府即昭义节度理所当差使,当地传说唐中宗景龙元年,李隆基以临淄王、卫尉少卿的身份兼潞州别驾,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连年丰稔,李隆基多方延揽人才,收取人心,史载: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因此郝仪府君娶杨氏为妻,遂留居于此,去世后葬于上党城郊北茔,后裔繁衍兴盛,成为潞州郝氏的重要一支。郝仪府君的后裔极为兴旺。
在元大臣郝采麟撰写《陵川文集·世系记》称:郝氏系出有殷帝乙,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姓。十世祖讳仪,值五季之乱,自龙庄。九世祖讳祚,复自潞徙泽之陵川,遂为陵川人。八世祖讳善,七世祖讳从义。六世祖讳璋,公高祖讳昇,字子进,曾祖讳天挺,字晋卿。祖讳思温,字和之,金贞佑避兵河南,金亡寓居保定,卒而权厝郭外,门人诔曰:“静直处士”。父讳经,字伯常,夙负海内重名,终翰林院侍读学士,尝奉命使宋,拘执一十六年,全节而归。二叔父讳彝,字仲常,不仕,三叔父庸,字季常,奉训大夫,知颖州。仲、季三人没而权安厝保定,不肖孤采麟暨克绍,伏因陵川故居沦没,惟松楸宛然,且茔原湫隘,遂置田孟州西北虎山之原,迁祖父母以下合葬焉。一则取其水土深厚,二则距乡先不远,岁时往来便於拜扫,特伸霜露之感。大德己亥初吉,集贤直学士、朝议大夫采麟谨识。
综合各谱得知:郝璋生三子:昺、昇、旦,其中次子郝昇,字子进,他谱作字连荣,生二子:天挺、天褆,郝天挺,字晋卿,官至集贤院大学士、大监检校书籍事、艺文监丞,妣张氏、继配司马氏,生一子:思温,郝思温,字和之,徙官为汝州诏讨司,寓居河南之鲁山县,妣许氏,生三子:经、彝、庸。郝经,字伯常,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国信大使,谥文忠,妣张氏,生三子:采凤、采云、采麟。郝采麟,生二子:墅、尚。
郝思温的次子郝彝,字仲常,而他谱作郝纬,字伯堂,总管府同知未赴任,故匮玉不仕,生二子:克绍、克操。郝思温的三子郝庸,字季常,又他谱作郝恒,字伯赏,知颖州,万户府佐理军政、奉训大夫,生二女。
郝昇的次子郝天褆,生二子:思恩、恩温,郝恩温,官至定州州尹,生二子:廉、康,郝廉,字伯秀,郝康,字伯全。此支移居定州安喜县、保州清苑县等地。
郝璋的长子郝昺,生一子:源,郝源,字清卿,妣王氏,生二子:舆、辇。郝辇,字正之,此支移居怀庆府河内县、孟县等地。
郝璋的三子郝旦,后改名震,字子阳,晚年自号东阳老人,生三子:天佑、天祺、天祯,郝天佑,字贤卿,妣宋氏,生一子思直,郝思直,字继先。此支移居河南许州临颖县城皋村等地。
故郝经的高祖璋,曾祖昇,字子进,昺、震(初名旦),祖天挺,字晋卿、天祺、天佑,字贤卿、天祯,源,字清卿,父思温,字和之,谥静直处士、舆、辇,字正之等列祖列宗的名讳。
谱称:郝仪,传说郝氏始自太原府龙庄,迁泽、潞,复迁许、洛,复再迁于燕、赵之交。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郝仪又徙居潞州,第八世孙郝祚,又迁居泽州陵川,郝祚生一子郝善。郝善生一子郝义,郝义生子郝璋,郝璋生三子,其中一子名叫郝升,郝升生子郝天挺。据《氏族典·郝姓部汇考》转录了《金史·郝天挺传》说贞祐中,居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终于舞阳。郝天挺曾徙居卫县鹿台乡,因隋时将卫州汲郡清淇、朝歌两县废,改置卫县,唐时又将原朝歌县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郝天挺最终病逝于河南许州颖昌府舞阳县。又据元好问在《郝先生墓铭》说:郝天挺前娶同县(陵川)张氏,继室高平县司马氏,子男一人,即思温也,女一人,嫁进士侯公佐,男孙三人,曰经,曰恒,曰彝,经最知名。但据《元史郝经传》记载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又说二弟彝、庸皆有名,彝,字仲常,隐居以寿终,庸,字季常,终颖川守。子采麟,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另外,河北省中山府定州安喜城的《城南郝氏族谱》还记载了另一种郝清家族世系。该谱称:郝清之子郝泰芳即郝大芳生有一子叫郝正敬,郝正敬生一子翔云,郝翔云生一子名珮,郝珮生二子:应祥、应瑞。其中长子郝应祥,出使外国未归,这大概是郝姓出国的最早记载。次子郝应瑞,生一子德瑯,郝德瑯生二子:宝信、宝义。郝宝义生一子:郝荣。
其后裔有名叫郝廷训,宋太宗时任定武军节度使、定、祁等州观察使、定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等职。据族谱记载:莱州府分支郝氏清公一派即霸州郝氏以伯泉公为一世始祖,从第二十二代家字辈开始,以下辈份派语是:
家声传芳,瓒慕卓绍,书香永继,勤修习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中的《氏族典》第五百二十五卷,文献中记载两位陵川县历史名人:元大臣郝经和他的祖父郝天挺

郝姓部汇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裔孙晏,秦上卿。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郎将。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阳。七世孙回,自丹阳徙安陆。

《廖用贤·尚友录》郝姓
郝,太原徵音。殷帝乙王子周封太原郝乡,因氏。又望出安陆、京兆。

郝姓部列传


郝天挺
按《金史·郝天挺传》:天挺,字晋卿,泽州陵川人。早衰多疾,厌于科举,遂不复充赋。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贞祐中,居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终于舞阳。


郝经
按《元史·郝经传》: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宪宗三年,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咨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以杨维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经为副,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经入辞,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翿请入国日期,不报。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经数上书宋主及宰执,极陈战和利害,且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经独与六人处别馆。又九年,丞相伯颜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人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以礼送经归。经归,道病。明年夏,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秋七月,卒,年五十三,谥文忠。二弟彝、庸,皆有名。彝字仲常,隐居以寿终;庸字季常,终颍州守。子采麟,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21-1-29 23: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史郝经传

郝经,字伯常,祖籍潞州,后迁居泽州。金末,父郝思温举家迁于河南鲁山避难。河南兵荒马乱,居民躲藏于地窖中,乱兵用火熏,民多惨死,郝经母许氏亦遇难将死,幸经用蜂蜜和寒菹救活。这时他才九岁,人称奇才。金亡后,郝经全家又迁居顺天。经因家贫,白天打柴买米度日,夜间苦读,如此过了五年,为当地守将张柔、贾辅闻知,请去奉为上宾。张、贾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得有幸博览,无不精通。其祖父之弟子元裕对他说“:你貌似你祖父,才器非凡,望倍加努力。”

  宪宗二年(1252),世祖以皇弟的身份在金莲川建立王府,召郝经去咨询治国安民之道。郝经进呈数十条,世祖大喜,因留用于王府。此时蒙古皇帝正调集各路军马攻宋,西路军由宪宗亲领入蜀,东路大军由世祖统领,郝经随世祖至濮州。有人提出取宋七条建议,世祖交诸将商议。郝经认为:“自古得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无败亡的迹象,而我军空国而出,恐诸侯乘虚于内,小民受苦于外。臣郝经只见其危险的一面而未见有利的一面。王不如屯兵不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各地守臣,共同防御,等待西军进展。这样上合天心,下从民望,时至而动,可轻易夺取宋国。”世祖见郝经不过一介书生,竟有如此高论,十分惊异,以为是事先与张柔商议过的。郝经解释道“:经年少时曾寓居张柔家,曾听过他的高见,但现在是我自己想当然而已,张拔都并不知道。”随之又进呈七条建议,共七千余言。世祖任命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史,郝经为副使,将归德军先开至江上,宣布恩信,招纳归附宋人。惟中欲私还汴京,郝经劝阻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曾受命还汴。”惟中大怒,不听劝阻。经自率师南下,惟中又惧怕起来,与经一同南行。

  郝经闻知宪宗在蜀军事久无进展,于是向世祖进呈《东师议》,真大意是:

  经闻取天下易,救天下则难。我朝曾以一旅之师,奋起于漠北,欲统一中国,马首所向,无坚不摧。灭金国,并西夏,占领荆襄,克复成都,平定大理,征服诸夷,得天下十分之八,惟宋未下,未能成就统一大业,连年用兵,迄今已二十年了。为什么以往取胜易,而今完成统一大业难?

  取天下有两种策略,一是武力夺取,一是智谋夺取。前者不可旷日持久,久则士气疲惫;后者不胜急,急则难以成功。从历史看,自汉、唐以来,以武力夺取,只费时五六年,未有超过十年者,所以军力不会疲惫,终能成功。晋之取吴,隋之取陈,经营十年有余,都是以智谋统一天下。无论时代之远近,其成功之道各取所当,不可任意行动。

  我国家建立五十年,一是用兵力取天下,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久且多的,军力怎能不疲惫呢?今征兵收税,朝下令而夕出师,大王亲自披甲出征,跋涉山河,举全国之力以伐宋,企图统一天下。其志可谓坚定,其军力可谓强盛,所取得土地可谓广大,但仅只以力取胜,谋略未得施展。如果在平定诸国之后,息师安民,施行教化,创立法度,上下井井有条,不紊不乱,再任老成者为丞相,用英勇善战者为将帅,选贤能为官吏,聚集智谋于参议机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发展农业,内政治好了,国防也强了。如有不服者,先发文诰晓以大义,如拒绝不听,然后伺机征讨。从东海至襄、邓,屯驻重兵,军旗相望,此为正兵。自汉中至大理,以轻骑速进,以为奇兵。只要将帅得人,军纪严明,皇帝虽居九重深宫,天下即可整治。若不如此,隔一岁就大举征伐,兵连祸结,上下震动,将如何得了。今东师未出,大王明智仁爱,何不事先讨论!

  用兵之道在于按本国情况,不必遵行古制。我蒙古大军由于长期围猎,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出其不备,攻其不意,故得以破回鹘,灭西夏,败金兵,都是因为善用奇兵。其后由金、房绕出潼关之背以攻汴,自西和径入石泉、威、茂以取蜀,自临洮、吐蕃穿过西南以平大理,这些都是用奇兵的成功。其所以能出奇制胜,是因为关陇、江淮以北,多是平原旷野,便于骑兵驰骋,所向无敌。如今大军进取巴蜀,那里大山深谷,险阻重重。皇上亲领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运动困难。敌人则据险扼守,攻难守易,虽有奇谋秘略,不能施展,力无所用与无力一样,勇无所施与不勇无异,计不能行与无计相同,大军徘徊不能进,这便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道理。

  为今之计,应改正已造成的失误,防备未来的变化。攻蜀大军不能突然撤退,殿下最好遣人去请示于皇上,乘我大军压境之势,派人去劝说宋朝赔款割地。暂且息兵议和,保全我军势力,而后再图大举。如果皇上不采纳殿下意见,殿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然后再慎重详细规划进军方略,仍按前定之谋,以西路军为奇兵,以东路军为正兵。东师南进之前,先文告宋朝,讲明祸福所在,使他们知道殿下有仁爱之心,不愿屠杀,非好攻战,是不得已而用兵。殿下诚意昭著,恩信施行,然后挑选精勇兵将,组成一军,以老成善带兵者为将帅,作为殿下近卫军,以防不虞。其余由大官重臣分师统领,作为攻战部队。新招入部属不知打仗,可使他们在沿边筑垒,与敌郡县犬牙相错,以牵制敌军。老弱残兵,把他们编组起来,由素有重望的大臣领导为内地镇守之卒。这样内外布置周到,没有破绽,然后节制进军。进入宋境之后,军队阵营严整,缓慢前进。我军要扬长避短。宋军恃城坚守,以不战而使我军疲惫,我军可长期围而不攻,使彼自困,选择出入便利地方屯驻重兵,表现出我军必然夺取的态势。凡攻占的地方,要严禁军士焚烧庐舍及滥杀人民,开其生路,争取人心。

  (下楼接续)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21-1-29 23: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兵之道在于按本国情况,不必遵行古制。我蒙古大军由于长期围猎,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出其不备,攻其不意,故得以破回鹘,灭西夏,败金兵,都是因为善用奇兵。其后由金、房绕出潼关之背以攻汴,自西和径入石泉、威、茂以取蜀,自临洮、吐蕃穿过西南以平大理,这些都是用奇兵的成功。其所以能出奇制胜,是因为关陇、江淮以北,多是平原旷野,便于骑兵驰骋,所向无敌。如今大军进取巴蜀,那里大山深谷,险阻重重。皇上亲领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运动困难。敌人则据险扼守,攻难守易,虽有奇谋秘略,不能施展,力无所用与无力一样,勇无所施与不勇无异,计不能行与无计相同,大军徘徊不能进,这便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道理。

  为今之计,应改正已造成的失误,防备未来的变化。攻蜀大军不能突然撤退,殿下最好遣人去请示于皇上,乘我大军压境之势,派人去劝说宋朝赔款割地。暂且息兵议和,保全我军势力,而后再图大举。如果皇上不采纳殿下意见,殿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然后再慎重详细规划进军方略,仍按前定之谋,以西路军为奇兵,以东路军为正兵。东师南进之前,先文告宋朝,讲明祸福所在,使他们知道殿下有仁爱之心,不愿屠杀,非好攻战,是不得已而用兵。殿下诚意昭著,恩信施行,然后挑选精勇兵将,组成一军,以老成善带兵者为将帅,作为殿下近卫军,以防不虞。其余由大官重臣分师统领,作为攻战部队。新招入部属不知打仗,可使他们在沿边筑垒,与敌郡县犬牙相错,以牵制敌军。老弱残兵,把他们编组起来,由素有重望的大臣领导为内地镇守之卒。这样内外布置周到,没有破绽,然后节制进军。进入宋境之后,军队阵营严整,缓慢前进。我军要扬长避短。宋军恃城坚守,以不战而使我军疲惫,我军可长期围而不攻,使彼自困,选择出入便利地方屯驻重兵,表现出我军必然夺取的态势。凡攻占的地方,要严禁军士焚烧庐舍及滥杀人民,开其生路,争取人心。

  军队士气振奋起来了,一切军需用品都准备充足了,然后以轻骑进攻两淮,截断宋军粮草,使血脉断绝,各守孤城。随即大军南下,直抵长江北岸,沿江屯驻,号令严明,军纪整肃,首尾衔接,各备船只,扬言渡江。宋军必大为震惊,内部发生变故。因为宋军精锐都在两淮,扼守长江的军队未曾经过战斗,只是恃长江天险,何能抵挡我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我军在一处突破,其他则望风皆溃,其两淮之军亦不能回师救援。这就是兵家所谓的避坚攻弱,避实击虚。

  宋军素来认为“:有荆襄则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我军万全之策是:前荆后淮,先淮后江。过去我军据有荆、襄、淮甸,占据长江上游,后来失守。今日当以彼所保者为吾所攻,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架桥,水陆并进。以轻骑取襄阳,绝宋军粮路;以重兵趋汉阳,出其不意,攻其不防。或者以重兵攻襄阳,轻兵穿越均州、房州,远攻归州、峡州,以接应西路军。如果交、广、施、黔遣兵出击,宋军夔门不守,西路大军顺流而下,占据荆、郢、湘、潭,与东路军形成掎角之势。命一军出寿春,乘势夺取荆山,架桥于淮河以沟通南北。派轻兵包抄寿春,重兵分布于钟离、合肥之间,占据濡须,堵住皖口,南入舒、和,西至蕲、黄,在乌江、采石间广布巡逻兵,侦察渡江之险易,经过从容策划,然后进军。此所谓“溃两淮之腹心,抉长江之襟要”。一军出维扬,但由于通、泰、海门以及扬子江面均靠近宋朝京都,必有重兵防守,不宜立即进攻,当以重兵临维扬,又以轻兵出通、泰,直抵海门、瓜步、金山、柴墟河口,游骑上下,静观形势变化。以上三军并出,东西连成一气,殿下虽身居一军可节制各路。

  或有相反意见,认为三路大军并进,必然兵分势弱,不如三军合力向一方进攻,敌莫敢当。此等意见是不知取国之术与争地之术不同。大军合力向一处进攻,这是争地之术;诸路军并进,是取国之术。中国历代帝王统一天下,都是采取后一战略。如晋取吴是六道并进,隋取陈是九道并进,宋取南唐是三道并进。没听说有一旅之师而能攻灭敌国者;或有,那也是侥幸成功,岂有堂堂大国,拥军百万,而图侥幸成功的吗?况宋朝自南渡以来,百有余年,纪纲严明,风俗淳厚,君臣和睦,内无祸害,土地广阔,不可小视。自盟约破坏之后,他们每日都在注重军事,时时警戒,把我们当作强敌对待,且从未大败过,岂可蔑视。故英明君主之得天下,必有万全之策,不能以侥幸取胜。

(下楼继续)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21-1-29 23: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路军出师已一年了,还未成功。我国家全盛之力在于东路军,若东路军一举而下金陵,攻克临安是完全可能的。但因此而大量消耗了兵力,多费时日,以致进退两难,反让敌国有机可乘,到那时将悔之不及了。所以应详细筹划,慎重行事,以智取为上,这是保全实力,坐以取胜。过去我朝征服各国,本以力胜,但如今形势不同,若措置失当,既不能挫败南朝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又让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乘机离间,为之动摇。愚臣不厌其烦地反复议论东路军的作战方略,着眼点不是已形成的局势,而是将来的局势。

  元军正当会师渡江,围攻鄂州之时,忽闻宪宗驾崩。世祖召集诸将商议对策。郝经再上书曰:

  《易经》说:“只有圣人能知进退存亡,不偏不倚。”殿下才智过人,刚毅果断,足以统御天下。且久知进退存亡之道理。然自出师以来,进而不退,臣经很不理解。在真定,在曹、濮,在唐、邓,反复进言,均未蒙允准。如今形势急迫,故再进狂言。

  国家自平金以来,只务进取,不蓄精养锐以待时机,以致用兵日久,费财巨大,且终无成效。蒙哥罕即位后,本应休养生息,忽大举用兵,进而不退。付与殿下率领的东师也是不当再进而又进,认为是皇命不可违。大军至汝南,既闻皇上驾崩,理应立即遣使至各军统帅,相继退军,与宋议和,殿下回归京师,处理皇位继承大事,但仍旧进军,这是不当进而速进。大军会集于长江之滨以后,应遣使与宋议和,息兵安民,整顿队伍,准备北归,但仍进军,又是不当进而又进。既不宜渡淮,又岂宜渡江?既不宜任便进军,又岂可攻城?如果认为机不可失,敌不可纵,那么既已渡江就不可中止,当乘虚取鄂州,然后分兵四出,直抵临安,使宋朝措手不及,灭掉宋国。如果达不到灭宋目的,则应知难而退。大军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徘徊于江边,耽误时日,暴露出我军的弱点。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我军精疲力竭,敌军精神饱满,还有何期待?我军患病者十有四五,到冬春之交,瘟疫流行,那时恐怕想回师也不可能了。

  宋朝上流既已无忧,吕文德集中兵拒守,他们知我国内政局不稳,斗志倍增,两淮之兵尽集于白鹭,江西之兵尽集于隆兴,岭广之兵尽集于长沙,闽、越沿海巨舶大舰相继而至,伺隙而进。如果堵住江、黄渡口,阻拦于大城关,扼守汉东之石门,封锁郢、复之湖泊航道,我军将如何北归?不得已只有突入江、浙,捣其心腹。据闻,临安、海门已聚集战舰,是不能去的;如果还抵金山,拼命杀出归路,宋人中岂无韩世忠之辈?鄂州与汉阳在大别山两头,中间有大河大湖,号为“活城”,如果我军全力拔取,敌军必弃城逆流而上,入洞庭,保荆、襄,再顺流而下,突过浒、黄,我军亦难以截堵。为此鄂州区区一城,取之并不显示我军威力,不能取则大损我军威望。

  殿下本不愿渡江,既渡江也不欲攻城,既攻城也不焚烧房屋,不伤百姓,不强迫汉人改换蒙古衣冠,不破坏汉人坟墓,禁止百城外侵掠民财。虽有人劝殿下直趋临安,殿下认为:“临安人口稠密,若至临安,虽不杀人,人民也受践踏,于心不忍。若天与我,不必杀人;若天不与,杀人何益!”终于不趋兵临安,仁慈之心上通于天。殿下本久有北归之意,只是因故不能成行。然为今事急,不可不做决断。

  现在,宋朝正惧我大军压境,集师自救,还无暇向我进攻。而我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相互勾结,威胁后方;西域诸胡窥伺关陇,旭烈大王正远征在西方,与中国本土隔绝;企图夺取皇位者,大有人在。狡诈之人说不定会兴兵作乱,使我腹背受敌,那时大事去矣。而且阿里不哥已据燕都,发布敕令,命脱里赤为断事官及行尚书省,号令诸道,已行皇帝之事。大王虽素有重望,且握重兵,但若阿里不哥声称受先帝遗诏,登基正位,下诏中原,行赦江北,那时大王欲归京师而不可能了。

  昨奉命与张仲一察看新月楼,见西南角到东北角,敌屯军万人防御坚固,必不可攻,只有许和息兵。殿下断然班师回朝,速定皇位大计,销祸于未然。可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允许他们割淮南、汉上及梓、夔两路,划定疆界,规定每年贡纳钱币。然后留下辎重,轻骑渡淮,直抵燕都,如从天而降,一切奸谋冰释瓦解。遣一军从四川迎回蒙哥皇帝灵柩,接收皇帝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集于和林,为大行皇帝治丧。差官至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各地,抚慰军民。召真金太子镇守燕都,并使他明了当前形势。这样则皇位继承有人,国家安稳无忧。

  这时,恰逢宋朝守帅贾似道亦遣使求和,世祖应允,乃班师北归。

  第二年(1260)世祖即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任国信使至宋宣告世祖承继皇位,商定和议,令沿边诸将不得抢掠。郝经南行前入辞世祖,并上奏议十六事,皆政务大要。

  郝经名声很大,遭平章王文统的妒忌。王文统在郝经南行起程之后,暗中嘱咐李调兵攻宋,企图借宋人之手杀害郝经。郝经行至济南,李写信给郝经阻止他南行,郝经把李的信送呈朝廷,自己继续南下。宋军败李军于淮安。郝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寿羽去向宋朝商定入国日期,宋守将不上报其朝廷。经又致书宋宰相及淮帅李庭芝。李庭芝在回信中怀疑郝经南来的意图。贾似道正以抗敌有功自负,怕郝经到来后会揭穿他弄虚作假的阴谋,把郝经留住于真州。郝经上表宋朝皇帝,申述他来议和的诚意,又多次写信给宋朝皇帝及宰相,极力陈述战和的利害,并请求入见宋朝皇帝和归国。这些都未上报宋朝皇帝。郝经所住的驿馆,被宋军严密把守,日夜巡逻,企图以此来动摇郝经南下到临安议和的决心。郝经不屈,对随从人员说:“如果我受命不南下,那是我的罪过。我们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宋朝处置,我决不屈服。你们不幸也遭监禁,应耐心等待,我看宋朝的寿命不久了。”郝经在真州被软禁了十六年,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奉诏南伐,世祖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宋朝关押元朝使臣之罪。宋朝廷害怕了,遣总管段佑送郝经归元。贾似道欺君误国的阴谋也被揭破,流放而死。第二年夏,郝经回到朝廷,世祖赐宴,并咨询政务。七月病卒,年五十三岁,谥“文忠”。郝经在真州被软禁期间,曾做诗曰:“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其忠诚如此。

  郝经为人注重气节,学问讲求实用。在被拘留十六年中,著书立说以垂后世,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随从亦受学不浅。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0: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陵川郝氏:
                   棣华堂里的教育世家


  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后成为大学问家、辅佐忽必烈完成大一统的郝经,出生于逃避战乱途中的河南许州(现许昌)。他十年时,父亲郝思温在历经数度迁徙后,定居于保州(今河北保定)。不幸的是,郝经之祖、大教育家郝天挺,却在逃难途中长逝人世。少年时的郝经,边做沉重的家务,边跟做私塾老师的父亲郝思温读书。渊博的家传,高份的天资,使郝经诗文俱佳,学问精进。蒙古统治者初定天下,首次在中原开科取士,他有心前往“决科文”。其父郝思温训导郝经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果然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加上遍地游历,广交高士,终于成为堪与诸葛亮比肩的元朝开国名臣。
郝经之父郝思温教诲郝经的话,是郝家几代人传道授业形成的教育思想浓缩的精华与根本。
  二
  郝氏是一个大家族,五代之乱时,自太原迁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之龙庄,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由龙庄迁来陵川,遂为陵川人。郝家居所名“棣华堂”,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其位于陵川城南大街西侧(现糖酒公司处),清初改名“郝公祠”。清泽州知府朱樟说:“郝公祠即棣华堂旧址。”1941年,“棣华堂”被侵华日军一炬焚毁。
  郝家族谱记载,郝家远祖乃“殷帝乙之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家谱有记的始祖为郝仪,由太原迁潞州龙庄;二世祖郝祚,由潞州迁来陵川;三世祖郝善;四世祖郝从义;五世祖乃郝经高祖郝璋。其后的郝经曾祖郝升,弟兄三人,郝升、郝昺、郝震。此辈叔伯弟兄有七人,郝源为大,郝震最小。
  郝经祖父郝天挺,叔伯弟兄五人,郝天祯、郝天佑、郝天禔、郝天挺、郝源。郝经父亲郝思温,叔伯弟兄四人,郝思直、郝思温、郝辇、郝舆。
  郝经辈亲弟兄三人,郝庸、郝彝、郝经。郝经的子辈郝采云、郝采凤、郝采麟。
  郝家多代人读经学史,是儒学传家、开馆授业的书香世家,不仅从教者众,而且桃李累累,弟子中有状元学生及元好问、郝经这样的名流巨擘,故排为陵川第一文化望族。
  按郝氏的祖制,嫡长子总领家事(正房夫人所出长子)。在郝天挺的父亲郝升这一代,兄弟七人,郝升行二,任县功曹,是协理县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务。叔叔郝震,是有名的儒学大师。到郝天挺这一代,是其长兄郝源掌家。
  从郝源掌家中,可窥见郝氏代代相守的严谨家风:
  家教严格,人人勤勉。郝源经常对族人说:“衣食足而知廉耻,仓廪实而知礼仪。士所以忘义失守,至于沮气堕节者,殆多逼于饥冻耳。故孟子以农桑为王政之本。今我既为家长,要以此督责宗族弟子,一则治身,一则为学,二者兼进,不得少怠。”郝源要求家中诸人,都按儒学的要求,正心、习文、修身,以道齐家,为学、做事、做人,要积极,要勤勉,不可慵懒懈怠,虚耗光阴。
  量才分工,用人所长。郝源在给族人、子弟分工中,量人材器,扬其所长:适合务农的,让领人去种田;会植树的,让种植果桑;家中妇女,命之养蚕;善做生意,给以资费,令其率人经商;适龄儿童与适合于攻取学业的,供给学资,让其就学或择良师以深造。
  家规森严,行为有范。郝源给族人立了六条家规:一、饮酒不得醉,酒醉则罚;二、衣冠须周整,不正则罚;三、尊师如敬父,不敬则罚;四、求学务勤勉,怠惰则罚;五、相处要和睦,离间则罚;六、入庭则噤声,哗乱则罚。由此,棣华堂上下肃然,各司其事,一切以知礼守礼为行为规范。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郝源每日黎明即起,衣冠整肃,扶杖立于庭院,来往察看的行走中,杖击地面发出“笃笃”声响,成为对族人的一种无声警示。此时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年轻夫妇,闻声即起,点亮灯烛,开门打水。洗漱完后,到长辈房中问安,然后各行其是,各司其职。
  在这样一种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族人很容易做到知书达理,遵从礼教,恪守礼仪。自然,子女都听父母教诲,孝敬长辈,彼此亲善和睦,做到“尊卑壮稚,比次以序”“道为人师,礼为人则”(郝经语),少有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人们都羡慕郝家的仁义家风,称赞他们是礼仪周全的榜样。
  这样的礼仪家风,为郝氏家学(亦称陵川家学)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程颢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任晋城县令时,“大兴文教,广建书院”。“(郝)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程颢)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郝)经奉承绪馀,弗敢失坠。”(郝经《宋两先生祠堂记》碑文)受程颢的影响,郝氏世世代代从事儒学。到了郝震这一代,数代多人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名声很大,成为陵川家学第一。
  郝经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东轩君(郝震)始。”又说郝震教學“以经旨授学者,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赋诗多警句”(《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可见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在郝震时期已具雏形。
  郝震,是郝天挺的叔父,也是郝氏家学的中坚人物。他曾在京城太学就读,不肯入仕,回到故里教书育人,曾执教县里的蒙馆与庙学。他讲授经学,能抓住主旨,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其擅长理学。他写诗,警句迭出,晚年的诗越发平实、淡泊。“读书不为谀闻之学,有高世意,而无复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体现了其教授学生的基本愿望与要领,是郝家教育思想的发轫与雏形。相传他深得古遗音之妙,能弹一手好琴,可令家里养的鹤闻声起舞,是个饱学、务实、充满雅趣而隐于乡间的高士。
  郝天挺从小跟叔父郝震读书,郝震除教授他学业的必修课外,还从方方面面启发诱导他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郝震还经常带郝天挺游历山水,体悟自然之道与人世大道。郝震带郝天挺出游时,边弹琴边即兴作歌启发郝天挺:读书,不一定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哪怕做官做到王爵公侯,还是会受皇家的气。依我看,做一个蒙馆授学的老师就很不错,专心执教乡里,闲暇了,就徜徉于山水之间,禅悟自然,修身养性,何其乐哉!还因势利导,启发郝天挺要追求学问的真谛,淡泊名利,不求富贵。这些,对郝天挺影响很大。

然而,这样一位学问高深、性情洒脱豪放的郝震,却为郝家发生的一件事痛哭流涕。
  原来,这时郝天挺已娶妻,生子郝思温。郝天挺辈二十余人,孙辈多达数十余,全家不下百口,“聚则溢诸堂,退则逼诸庭”。可人多了,思想也复杂了,族中有一些人想“分家析居”。这时的掌家人是郝昺,年近六旬,体力渐衰,听这些人念叨得多了,便让兄长们讨论分家之事,于是有要分家的消息传出。郝震在弟兄中最小,不敢与兄长们争,可心中非常不悦,便在院子里抱着棠棣树嚎啕大哭。原先植棠棣树于庭院内,就是寓意一大家人和睦相处,郝家居所才有了“棣华堂”之名。 棣华即棠棣,俗称棠梨,数花朵为一簇,如樱桃状,花不离萼,萼不离花,彼此相依,象征互依互存、不离不弃的兄弟之情。可现在,弟兄七个却要分家析居了。郝震为此而痛心,一连三日不吃不喝,任谁劝都无用,后竟至于卧床不起。诸兄问他为何恸哭,郝震说:“吾业儒而为是,何以为训?终无数人,传子孙为之,则吾食矣。”兄长们商量后,约兄弟七人齐来堂房就餐,以示不分家之意,郝震大喜过望,翻身起床,欣然就餐。可因久饿而饱食,竟丢失了性命。
  可惜郝震这位学问高深、超凡脱俗、有童孩般纯洁心地的真性情人,享寿仅49岁,便辞别人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0: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二)陵川郝氏:
棣华堂里的教育世家

四:
  郝震去世后,郝天挺撑起了郝氏家学,并将郝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从郝震起,郝家开馆授业的阵容就非常可观,有其子郝天佑、郝天祺、郝天祯,其侄郝源、郝天挺,皆治经为学的当时名士,执教授业于棣华堂。郝震与郝天挺叔侄两个,还先后执教于县蒙馆、县庠。遗憾的是,在蒙军南下的逃难中,郝家除郝天挺一支外,其余都死于战乱。郝天挺而下,只存其子郝思温,其侄郝思直、郝舆、郝辇,也均在逃亡中罹难。
  郝天挺,字晋卿(1161—1217),是元初大思想家、学问家郝经的祖父,也是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的老师。据元好问所撰《郝先生墓铭》说,郝天挺年轻时,“以太学生游公卿间”,并中进士,两次参加廷试,“予春官氏之荐书,便能出诸公之右”。“春官”是礼部的主官,推荐郝天挺的官可以在诸公之上!可郝天挺因体弱有疾,更重要的是受叔父郝震的影响,疏于功名,无意官场,故一生未仕,专以教学育人为业。他恂恂如一村夫,却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生性豪健,为人磊落。在执教县庠和兴办家学中,他向以“治经行己”为宗旨,教出许多名流、高士。
  郝天挺鼓励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反对把应对科举作为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郝经《先大夫墓铭》)。
  元好问在为恩师所撰的《郝先生墓铭》中,对恩师更有系统详尽的评述:
  郝天挺要求学生要有“受学之器”。他开宗明义地告诉元好问:“学者,贵其有受学之器。器者何?慈与孝也。今汝有志矣,器如之何?”郝天挺所说的“器”,是以慈、孝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也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的根基。在他看来,知晓大义,境界始高;以德领才,方堪造就。
  又曰:“今人学辞赋,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裂补缀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且不免为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故,“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今世仕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丈夫之处世不能饥寒,虽一小事,亦不可立,况名节乎?汝试以吾言求之。”郝天挺以上的话语,就是要告訴元好问,读书不是为了图名,做官不是为了取利,真正懂得大节大义的人才可做到。那些贪婪的做官者与势利之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连饥寒的小苦都忍受不了,哪能有坚强的意志抵挡种种诱惑而保持气节呢?
  对“学而为举”的单纯功利思想,郝天挺更是直截了当予以否定:“‘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遂令(元好问)肆意经传,贯穿百家。”
  对于教学生写诗,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欲令科举,诗非所急”,可郝天挺偏偏强调:“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他对元好问说,学诗赋是正儿八经的学问,不能为了应对科举,便短视地废弛了这门功夫。于是,“先生工于诗,尝命某属和。”元好问本来从小就因写诗出众而享有“神童”之称,在郝天挺门下,诗才愈加精进,16岁赴试并州时,写下千古流传的《摸鱼儿·雁丘词》;后来他的一些诗作被翰林学士赵秉文看好,认为近代无此作。
  更难得的是,郝天挺不是让学生死守课堂,死读经书,而是允许他们走出课堂,游历山水,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怡情悦性,禅悟自然,锤炼诗心,同时也观察社会,体恤民情,增长见识。陵川县城之西风景优美的西溪,元好问与同窗好友,“期岁之间一再来”,流连忘返到“啼杀金衣唤不回”(元好问诗句)的地步。郝经在《元遗山先生墓铭》中说:“先生(元好问)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夫”,说明元好问与郝经之父郝思温是同窗好友。年庚相近的还有刘昂霄、秦志安等后来的名士。秦志安的家就在西溪,其父是著名诗人秦略,元好问与其来往多了,结成忘年交的诗友。他们经常聚首西溪,谈文论诗,切韵唱和,以酒助兴,恣意癫狂。这对元好问和同窗们的成长,裨益甚大。
  郝天挺在河朔兵乱中逝世后,其子郝思温夫妇,千里迢迢启殡而回。遵照郝天挺生前遗嘱,安葬于陵川县城北郊祖茔东轩老人郝震之墓侧。元好问不尽悲痛,为老师写了载训载诲、且悲且叹、内涵深邃的墓铭,其中对恩师在人生最艰难悲苦时展现的为人师表亦有详细记录:“贞祜之兵,(郝天挺)避于河南,往来淇、卫之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薄而死,终不傍贵人之门……春秋五十有七……临终浩歌自得,若不以生死为意者。”
  郝思温也是一位熟经通史博学多才的郝氏家学继承人,不仅为郝经启蒙,还开馆授业,教育了好多学生,使得郝氏家学虽处乱世,幸有薪火传人。
  五
  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理论体系,服务于现实的政治统治,即通过复兴儒学,达到仁政文治的目的。但是,“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正欲渠不为举子耳”,体现了非常先进、非常难得的教育观。在教育手段上,则坚持以人为本,“授之以器”,由塑造人的品德而造就人的才器。
  郝氏家学除具备了成熟的教育思想外,执教者众,颇具阵容。可惜的是,多死于战乱。可幸的是,郝经除是元朝的开国栋梁之材外,还是继承郝氏家学的传人,尤其在被拘真州16年中,一边著书,一边教授学生。
  在金代,陵川庙学与郝氏家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创建望洛书院碑记》言:“陵川郝氏,世守师传,钜公硕士出其门者甚众。”郝天挺以“隐逸”贤士,载入《金史》,其上记载了郝天挺“器利而功成”的育人授业基本思想和要领。郝氏这样一个教学世家、文化望族,结出了什么样的硕果呢?首先,在郝天挺写给叔父郝震碑铭中有这样的话:“唯我郝公(郝震),表字子阳,自号东轩。幼读书,不为闻谀之学;长执教,不以功名为念。昔在蒙馆,专以经旨授学,乃二状元之蒙师。”这段文字表明,郝震曾为兄弟二状元启蒙。陵川有两对兄弟状元,一对是家居县城北杨寨村的赵安时、赵安荣兄弟状元。一对是武氏叔侄三状元中侄儿辈的武天祐、武天和兄弟两个。从年龄推断,受郝震启蒙的应该是武天祐、武天和兄弟状元。其次,郝天挺有得意门生元好问、郝思温、杨士表、武从善等。郝思温除有其子郝经外,还有门人赵泰、尚文等。郝氏家学传到郝经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郝家的教育思想也走上巅峰状态,不仅门生众多,而且出类拔萃,主要有张弘范、张弘略、苟宗道、郭贯等。
  值得一提的是郝经两个弟弟郝彝、郝庸,皆为名士。郝彝不喜欢做官,隐居以寿终;郝庸曾任颍州知州。郝经之子郝采麟,也读书发迹,光耀门楣,曾任林州知州(今河南省林州与孟州),官累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改大中大夫山南江北道(今湖北荆州)肃政廉访使(正三品)。他们也是郝氏家族教育思想结出的果实。
  郝氏教育思想,放灼灼光华于金元之际。即使在现代,其教育思想依然不落后;其一代代执教者,依然具有卓然不凡的师者风范,依然是师者的楷模。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溪八咏
其二 棣华堂

李纲 〔宋代〕

兄弟埙篪人所推,
棣华堂里远相思。
艰难世路风霜急,
正是鹡鸰原上时。

(作者:李纲 )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宦海沉浮: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抑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