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8879|回复: 39

三皇五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9 17: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近**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説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1 基本介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存在多种说法。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2 详细介绍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以天道泰德王天下为天皇泰帝。女娲氏建立婚姻制度,以人道伦德王天下为人皇娘娘。神农氏建立农耕制度,以地道炎德王天下为地皇炎帝。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④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⑥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⑦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⑥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 约公元前10000年前 在位110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胥氏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 在位118年
  女希氏 约公元前7000年前 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
  …… ……(省去很多无史书记载的人物)
  少典
  炎帝神农氏 前3216年~前3077年 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 前3076年~前2997年 在位80年
  帝承 前2996年~前2937年 在位60年
 
 帝明 前2936年~前2888年 在位49年
  帝直 前2887年~前2843年 在位45年
  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 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 在位42年
  榆罔炎帝 前2752年~前2698年 在位55年
  黄帝 少典子 前2697年~前2597年 在位101年
  少昊 黄帝子 前2598年~前2525年 在位74年
  颛顼 韩流子 前2514年~前2437年 在位78年
  帝喾 少昊孙 前2436年~前2367年 在位70年
  帝挚 帝喾子 前2366年~前2358年 在位9 年
  唐尧 帝挚弟 前2357年~前2286年 在位72年
  虞舜 瞽叟子 前2285年~前2225年 在位61年

2.3 象征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
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2.4 三皇五帝世系表

2.5 真实的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叫法,历史上就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结在于血统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里面作怪。
  人类之初,伏羲女娲等群居共处,处于原始种群时期,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才知道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这个时候才有人类从动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可能。直到后来伏羲发明了结网捕鱼和狩猎驯养技术,这才使得人类进入种群文明。女娲,作为母系群体代表,伏羲也可能是父系群体代表,也可能那时根本就是乱的,是自然而然的,并无父系、母系的严格区别。
  人类在山林洞穴中生活亿万年之久,对于灾难的征兆,已经有了经验或感觉。直到大灾难降临之时,女娲预先派人传达了逃避灾难的命令和方法,由于那时是恐龙时期,传达方式,是借力传达,因而也是很缓慢的,得到通知的人群也是极其稀少的。
  女娲已经成为“娘娘”,成为人类共同的祖母。由此女娲应该排在三皇五帝之前。女娲时期是属于旧石器时期,这个时期长达2.0亿年。
  大劫难过后,太昊伏羲制八卦分九州,以龙记官,建立了中国远古第一个原始社会形态的国家,成为部落首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文明时期。太昊的功绩在于下令儿孙们向全世界扩散,并让自己的四个儿女前往世界各地。那个时期,男女基本上是平等的,并无后来汉民族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扩撒过程中,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的方法,太昊伏羲便将首领位置让给燧人氏,自己则离开昆仑到大儿子羲伯那里去
了。燧人氏继承太昊伏羲在昆仑的部落体系,成为燧明国,而后则在昆仑山南北和天山南北扩散发展。这期间,玄女发明绳结文字,后来发明了天干地支和陶文。人类步入新石器时期。
  三皇:羲皇、燧皇、炎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源于炎帝和后来的黄帝。黄帝时期的炎帝,正是黄帝的哥哥继承神农氏首领,而黄帝为有熊氏首领。炎黄联盟与帝俊、蚩尤相继征伐后,天下大一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奇迹,因此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也被称为龙的传人,源于伏羲女娲时期,天地感应而生伏羲女娲,与霹雳雷神和大泽有关,雷电之状若龙,击之于木而燃烧,取木火而用,自此改变人类,使之从动物世界分化走出。故以伏羲为龙,具备木德,木为青,故为青龙。但凡神州大地之后人,均为青龙之传人也。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相关人物

3.1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3.2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3.3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绪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败了第一阵,就率领部属直接冲杀过来,他的部属本就凶猛,这次又吃了亏,更是嚣张,这时女娲氏所做的几千个土偶个个长大起来,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人,康回的部众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惊惶失措,败下阵去。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最终与女娲氏的部下瑞顼氏在不周山又一场大战,康回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现历史上记载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3.4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3.5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详见“八卦”词条)”,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附:伏羲八卦方位图
  
  传说伏羲生成纪(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长新乐(在今河北),死宛丘(古陈州宛丘县,在今河南淮阳)。参考:《说文》:“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臣铉等曰: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
  《续博物志》卷四:“伏牺六佐: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
  《路史•后纪》卷之二《女皇氏》:“太昊氏衰,共工惟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女娲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物复生。”《殷本纪》引《汤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周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逸周书•尝麦解》:“昔天之初,囗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囗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案:前二段引文都用了“惟始作乱”四字,后一段引文则谓:“昔天之初”,蚩尤逐帝。表明在这些文献作者的概念中,伏羲、女娲、共工、蚩尤、赤帝、黄帝、少昊这些人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如此,便可以猜出来,那些文献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开端,是“五帝时代”。本《年表》的“五帝时代”,起自伏羲元年(约2400 B.C.),终于帝舜末年(2110 B.C.),约计291年(=2400-2109)。即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发端于2300 B.C.前后,时值鲁西豫东地区空前繁荣之际。参考:①《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②《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③《列子•汤问》:“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④《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⑤《淮南子•本经训》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⑥作者读书摘记:“黄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分水岭,故古代学者有的把黄帝算为三皇之末,有的又视黄帝为五帝之首。”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3.6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炎帝是太阳神这个说法不准确,中国的太阳神是帝俊,他的儿子十金乌也是太阳神,后来被后羿射下9个,就是现在在天上值班的太阳,这个是公认的传说。),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3.7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生于姬水,故以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少典有熊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根据研究,黄帝很可能是确有其人,他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得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很多好事,因为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将其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显然是前人千古一系愿望的反映,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汉、安息、鲜卑、匈奴、羌、蛮、狄等的始祖都追述到黄帝,但是炎帝、蚩尤的后裔总不能也说是黄帝的子孙。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当然,对此也不必过于计较,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把黄帝看成华夏民族由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象征。

3.8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有观点认为炎帝是神农氏帝位,此炎帝一般认为是最后一任榆罔(见年表)。 
     炎帝神农故里,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这个说法仅供参考,炎帝部落"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即炎帝神农故里烈山。随州厉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于2007年开始进行新景区建设,总投资达4亿元。新建的景区于2009年炎帝生辰之前竣工,并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成功举办首届“世界炎帝神农寻根节”,影响力日益加大。2009年11月份,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荣获国家旅游总局 AAAA 级景区称号。

3.9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10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蟜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3.11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3.12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
  舜之父瞽瞍,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让贤),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3.13 太皞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注:也有一说为风太昊既是伏羲,但上古神话的神和人神传说支系复杂旁多,甚至有很多是自相矛盾,具体是不是这样也不好下定论,可以参考伏羲的百度百科。

3.14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嬴,名挚(也做鸷,是一种鸟),号金天氏,少昊也是一个部落称谓,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东夷的一支。

4 相关介绍

4.1 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分歧原因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4.3 补充资料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7: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五帝时代

    【内容提要】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及社会性质是可信的;并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我们认为,应当依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这个时期为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在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

    【关 键 词】五帝时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酋邦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为《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并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无疑代表了汉代史官和史学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初期的认识,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清代并未改变。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对上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体系进行了否定,提出了“东周以上无史论”的观点,否定了五帝时期的历史(注:《古史辨》,1~8册。),一时风靡史学界。疑古派是近代史学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他们对于古史的批判过头,但对于历史学研究,尤其是对文献史料写定时代的清理依然是有所贡献的。与此同时,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古学在中国开始兴起。考古学家徐旭生对记载五帝时期的文献史料进行了清理,1943年出版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肯定五帝时代的存在,称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为传说,称五帝时代为传说时代,并提出传说时代存在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85年增订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田野考古学有了飞速的发展。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中国考古学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不仅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已被发掘出来,夏代已被证明为信史,而且关于夏代以前的五帝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也已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不仅和《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的年代和地域相合,而且文化面貌与社会性质也基本相合,并提供补充了丰富的资料。这就使五帝时代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初步证实,说明五帝时代也应为信史。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五帝时代开始的,,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完全有历史根据的,黄帝作为中国的人文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经过近五十年来历史学研究,尤其是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对于记载五帝时代的古代文献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古代文献记载被认为是基本可信的。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确是后世记录和写定的,并有一个较长的整理和写定过程。我们认为当历史发展进入五帝时代,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组织扩大和复杂化,出现了酋邦,并且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等社会大事,而人们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又使人们开始认识和记忆这些大事;但当时文字尚未产生,这个时代被后世称为口述史学时期。到了夏、商、西周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文字及文字记载产生了。但当时文化为贵族和神职人员(宗、祝、卜、史)所垄断,即“学在王官”。民间没有文化,由王室和官府任用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同时也开始用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五帝时代的大事。这些记载和当时的大事记一起,往往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于王官之中,《尚书》中多篇的诰、誓、命正是这种档案。
    从目前保存的文献史料看,关于五帝时代,最早的是西周时期的《尚书》、《诗经》、《周易》、《逸周书》等书中的一些记载。例如《逸周书•尝麦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另一方面,当时统治者总结统治经验,以求得借鉴的史学意识还不强,所以王官之中关于古代事实的记载还不多,而更多的关于五帝时代的事实仍然以传说的形式保存在民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五帝时代的记载突然大量涌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出现了《春秋》这部我国最早的史学著作,而《左传》在解《春秋》的过程中已有了较多的对于五帝时代史实的追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意识已开始觉醒到自觉地以史为鉴的地步,这可以看作是“学在王官”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学在王官”开始被打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是从包括民间在内的各阶层涌现的思想家,他们观点不同,但记载了许多当时仍然流传在民间的关于五帝时代的珍贵史料,说明当时对于五帝时代的存在乃是共识。
    从战国诸子到西汉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几百年间,关于五帝时代的传说以及文献记载又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损益,并加入了一些后人的理解和词语,直至司马迁《五帝本纪》而基本定型。任何历史学家都不能不受其时代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的写成是汉代大一统政治局面和国力强盛在文化上的反映,也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哲学和社会发展思想的丰富。司马迁对《五帝本纪》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除总结当时已有的文献记载之外,还“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注:《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亲自作了实地调查。这也就是说,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虽然难免受到汉代大一统思想和今文经学的影响,但撇开其中的一些汉儒理想化认识,仍然主要是记录了关于五帝时代真实的历史。总之,从《逸周书》至《史记•五帝本纪》,关于五帝时代的历史记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记录、整理和写定过程,这是完全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五帝时代珍贵的、基本可信的文献资料,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历史原貌,其重要性不仅不亚于考古资料,而且是我们分析和研究考古资料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我们今天重写五帝时代历史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文献记载的五帝时代的基本框架、社会历史大事以及社会性质是可信的,而对于其中一些社会历史的细节,则不必拘泥。
    古史辨派学者之所以不同意五帝时代为信史,还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阶段的记载人、神相混,神话的色彩相当浓厚。作为重视事实和考据的传统历史学家,不接受神话的虚浮以作史料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认为,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的分野,是在相当晚近的时候才实现的,无论中外在古代都曾出现过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未曾分野的现象。在古代,有贡献的祖先被后世子孙神化是完全正常的,但祖先毕竟是真实的人,不是神。(注:谢维扬:《关于黄帝传说的“神性”与“人性”问题》,《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1)。)“五帝”代表的不仅是五位远古的华夏领袖,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最初的、也是最深刻记忆中最伟大的英雄们,所有华夏后裔最初的衣食住行都源自他们的发明创造,至少在古人的记忆中如此。总之,神话也体现出历史最初阶段的影子,人类历史最初阶段乃是真实的。所以,以科学的态度辨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从神话到历史、从口头传说到文献记载的过程,是研究五帝时代所起码必须的。
    目前,关于这一时代的存在,学术界逐渐取得共识,但称呼众多,如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文明曙光时期等等。而我们认为称为“五帝时代”似更贴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华夏领袖不仅是后裔心目中的英雄,而且从黄帝到帝喾的过程决非仅仅几个英雄领袖的简单组合,而是构成了一个彼此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发展序列和历史阶段,正如后世的夏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一样。再有,单称为英雄时代、酋邦时代、文明曙光时期既不能显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不能体现中国的特点。所以,唯有称为五帝时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和这一阶段的时代本质,即这是一个开始向文明过渡的、有连贯性的、有名有姓的英雄时代。并且,称为五帝时代,又有司马迁《五帝本纪》等古代文献作依据,并非毫无来由,所以最为确切。
    关于五帝时代的活动地域,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黄帝时代的活动地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邻近的江、淮地区。黄帝以后,活动地域不断有所扩大。据《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在这个广阔的地域之内,包括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杂处,已经超出狭小的血缘关系的联盟,而是广阔的地域性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8: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盟,即现代学者多称为的酋邦,这也说明五帝时代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了。
    关于五帝时代的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约当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时期,即约为距今5500年前至距今4100年前。(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一种意见认为约当龙山文化时期,即约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4100年前。(注: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5)。)我们这里没有采用第一种意见。我们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仰韶文化晚期社会文化面貌确实有了较大的变化和进步。例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的901号大型建筑,建筑面积达290平方米。(注:《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2)。)又如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8)。)但我们认为这些可能说明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出现了较大的部落联盟,约当平等的军事民主制阶段。女神庙和祭坛的发现,说明当时距离母系氏族社会尚不远,对母系祖先的崇拜仍是重要的。大地湾大殿堂的出现说明中国古代确实经过了军事民主制阶段。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第二种意见,即五帝时代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五帝时代又可以分为早期、晚期两个阶段。早期包括黄帝、颛顼、帝喾时期,约当龙山文化时代早期,其时间约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4500年前。此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的主要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晚期包括尧、舜、禹时期,约当龙山文化时代晚期,其时间约为距今4500年前至距今4100年前。此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的主要是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长江下游太湖周围地区的良渚文化,在五帝时代早期繁荣,在五帝时代晚期衰亡了。
    根据《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主要大事是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当时黄帝和炎帝主要杂处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及河北地区,其中黄帝的一支轩辕氏主要居住在今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长城一线。(注:任重远:《〈山海经〉中的北京平谷黄帝龙鱼陵》,《北方文博》,1996(2)。)而蚩尤乃东夷的一支九黎的领袖,主要居住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地区。(注: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代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4)。)据《五帝本纪》,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蚩尤最为暴”。从考古发现来看,大汶口文化有拔牙和口含石球等习俗,而《龙鱼河图》记载蚩尤“吃沙石子”等。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大汶口文化有可能是蚩尤等东夷的文化。又根据考古发现,五帝时代早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很强大,从山东向河南中部乃至西部地区扩张(注:武津彦:《略论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考古》,1981(3)。),这可能是蚩尤侵凌炎帝的反映。由于炎帝向黄帝求救,于是发生了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境。(注:王北辰:《涿鹿、阪泉、釜山考》,《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1)。)最后黄帝擒杀蚩尤,除使一部分九黎南迁以外,主要是使一部分东夷加入了炎黄联盟,促进了各部落的融合。
    尔后,黄帝和炎帝之间又发生了阪泉之战,这是黄帝和炎帝之间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最后,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注:《史记•五帝本纪》。)不仅巩固了黄帝的领袖地位,使其权力获得认可,这也就是以后中国古代王权的萌芽;同时也巩固了炎黄联盟。总之,经过涿鹿及阪泉两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前所未有的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大酋邦,和过去各部落自己的部落联盟相比,不仅规模和地域要大得多,而且在其内部已经不是过去的平等关系,而是黄帝居于其他部落之上的不平等的联盟,即现代学者多称之的酋邦,从此进入了酋邦时代。黄帝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文化面貌的统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龙山文化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面貌已大体趋于一致,形成了龙山文化圈。(注: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总之,黄帝通过涿鹿、阪泉之战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帝时代,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黄帝的统一,使炎、黄、蚩尤三部落成为华夏族的最早枝干,文化内涵的趋同一致,成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在文治繁荣、武功强盛的基础上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此走向文明。因此,在后世炎黄子孙看来,黄帝“功莫大焉”,因而被尊为“帝”,被尊为人文始祖。并且,从秦始皇立“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以及后世历代帝王在受到臣下颂扬时被称为“德配五帝”,也都说明黄帝及其开始的五帝时代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极深刻的影响。
    继黄帝之后的颛顼,《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因其居处在今河南省东部,因此接受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双重影响。颛顼的继位,也说明了此时华夏与东夷族有了进一步的融合。颛顼主要的贡献是进行原始宗教改革。《国语•楚语下》: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即命重、黎分主天地,改变过去民神杂糅、家为巫史的习惯。只有专门的巫师(南正重)才有权进行人神沟通、集中下达神的意志,这也是广大地区联盟形成以后,需要统一意志的反映,是公共权力一旦产生之后,把全民的信仰归于自己统治和掌握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颛顼把巫事与人事分开,即把宗教与行政分开,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理性从巫事中分离出来,成为日后进入文明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此中国古代社会向以人事为主、向人治发展,而不以宗教、神事为主了。这就保证了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社会劳动不再被大量投向消费性的神事和巫术,保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之中理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为尔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礼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反,长江下游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可能就是因为把原始宗教和巫术发展到压倒一切的地步,因而不久迅速衰亡了。
    颛顼之后的帝喾时期,《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大戴礼记•帝系》: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产后稷;次妃,有娥氏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即帝喾被认为是尧和商人、周人的共祖。又如安阳殷墟甲骨文中认为帝喾就是高祖夔,祭礼十分隆重。这些有可能反映了至帝喾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各部落、各人群融合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帝时代晚期的尧、舜、禹时期,社会发展比早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王权的发展,官僚行政机构的粗具规模,刑法的出现,最后导致夏代国家的诞生。这是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导致社会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必然促使从事管理的特权阶层产生的反映,而王又是公共权力的最高代表。从行政机构来看,黄帝时仅是“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注:《史记•五帝本纪》。)即开始有了行政性的官吏。而到了尧时,据《尚书•尧典》记载,已有了掌管四方的官员四岳,说明已按地域进行治理。到了舜时,“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注:《史记•五帝本纪》。)。并明确分职,令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为司徒、皋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为朕虞(以朱虎、熊罴为佐)、伯夷为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即行政官员已大致具备。《五帝本纪》对五帝时代职官的记载未免带着当代的烙印,但从中可以看出五帝时代行政、司法、水利、礼乐等都已开始有专门官吏管辖,官僚机构已经萌芽出最初的框架。加上按地域治理人民的“四岳”、“十二牧”,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纽带和秩序准则,已让位于理性程度更高的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萌芽。
    从刑法的发展来看,原始社会时期实行的是约定俗成的氏族习惯法。而到了尧舜禹时期,由于社会的分化分层,氏族习惯法已不适用,因而脱离人民并镇压人民的刑法作为一种强制的暴力应运而萌生,这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成文的法典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成就。舜时由于“蛮夷猾夏,寇贼奸轨”,令皋陶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注:《史记•五帝本纪》。)。并且皋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注:《史记•夏本纪》。)。即用刑法维护禹的王权,对尔后夏王朝的建立起到了保障作用。此时的“刑”是对威胁王权,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的一种惩罚。随着文明的发展,“礼”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备,涵盖了包括“刑”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成熟的礼制。但在五帝时代,尚未系统化的礼与刑是中国古代文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新的阶级国家的社会秩序就是靠礼与刑而逐渐建立和维护的。
    从王权的发展来看,黄帝时期已经萌芽,而尧舜禹时期则有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如尧时四岳举鲧治理洪水,尧以为不可,但四岳请予试用,尧也只好听从;待鲧治水失败,再加以更换。即尧还得尊重四岳的建议。而到了禹时,“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注:《国语•鲁语》。)。即禹对下面的部落酋长已有了生杀之权,反映王所代表的最高公共权力已发展到对一切已有生杀予夺权力的程度。此外,尧舜禹时期通过不断的祭祀天地山川与巡狩,既体现了王权,又不断加强了王权。例如据《五帝本纪》舜“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辨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禋”和祭山川地望屡见于《左传》。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祭祀从祈求神灵庇佑的原始信仰已演变为少数人按等级享有的权力,政事中的浓郁的神事色彩,使祭祀成为权力的象征。此外,带礼仪色彩的巡狩制度为王所专有,体现了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再有,从最高首领帝位继承制度来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以尧禅位于舜为例,据《五帝本纪》,尧在位70载时,询问谁可以“践朕位?”四岳推荐庶人舜可以继承。“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经过3年考察,才令“舜受终于文祖”。舜得举用事20年以后,才“摄行天子之政”(注:《史记•五帝本纪》。)。舜摄政8年而尧崩,然后舜才正式继位。又据《古本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相见也。”说明当时帝位的继承者先要经过推荐和认可,还要经过试用与考核,而不是父死子继。继承人可以不是同一族氏,可以起于民间。禅让也是有斗争的,它是推举和传子两方面的斗争统一,否定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随着王权的发展,传子的倾向愈来愈明确,最后到了禹时,明为禅让于伯益,实则培植其子启的势力,即“其实令启自取之”(注:《战国策•燕策》。)。于是禹死后,启杀益而夺有天下,禅让制被传子制代替,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国家正式出现,中国古代社会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此外,尧舜禹时期的大事还有治理洪水与征伐三苗。据《五帝本纪》,尧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根据古气候古地质学研究,在五帝时期晚期确实发生了洪水。尧先后用共工氏和鲧治水,皆未成功。“请流共工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8: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幽陵”,“殛鲧于羽山”。最后用禹治水,以益、后稷佐之,治水获得成功。治水是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型公共工程,没有相当复杂的社会组织,绝不可能协调全社会力量与大自然斗争。这一事实反映的是当时统治者为了保卫生命、维护生产的理性自觉,与原始氏族的自发逃亡相比,不仅反映出伟大无畏的精神,而且反映出社会组织的高度协调性。并且使华夏大地生产恢复,社会安定,保证了继续向文明社会过渡;通过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又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了酋邦;而且提高了禹的声望,进一步加强了王权,这也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
    三苗可能是蚩尤被杀以后,一部分东夷人南迁的嗣裔,三苗所居大致在今河南省南阳地区(这里是古代南北通道)。(注: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上编,第二篇;五帝与文明初曙的英雄时代(罗琨执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在尧舜禹时期这里分布的主要是石家河文化,其文化面貌确实与山东、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相近。尧时三苗已数为乱,尧已开始征伐三苗,“迁三苗于三危”,即今甘肃西部地区。至禹时,再次征伐三苗,三苗战败,再次南迁湖北、湖南地区,即《战国策•魏策》所述的:“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尧舜禹时期征伐三苗,实为自黄帝时期开始的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斗争的继续,斗争的结果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各人群的融合和酋邦的扩大与巩固,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建立稳固的基础,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王权,这也是禹时王权最终成熟的主要动力之一。《尚书•立政》记载,周公告诫成王,踏着禹的足迹前进,肯定禹伐三苗的功绩。总之,从涿鹿之战到禹伐三苗,贯穿在五帝时期的一条主线是战争和暴力,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维持已取得的政治成就,并将它向别的地区推广,这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向文明过渡的主要动力。
    从考古发现来看,五帝时代社会生产力较过去有很大提高,这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向文明社会过渡的经济基础。首先,从农业生产来看,起土工具磨光石耜(铲)不仅数量大增,在石器中所占比例大增,而且制作规整精细,比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注:李京华:《登封王城岗夏文化城址出土的部分石质生产工具试析》,《农业考古》,1991(1)。)此外,石锛、石凿数量大增,制作精良,自当促进木质农具质量的提高。还有磨光石镰的普遍发展也说明农作物的产量较过去大为提高。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酒器鬶、盉、杯等的出现和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粮食已有了普遍的剩余,才使酿酒业出现与发展起来。尤其是龙山文化(五帝时代晚期)水井普遍出现,如洛阳矬李、汤阴白营等遗址发现的水井,印证了《世本》“化益作井”(宋衷注:“化益,伯益也,尧臣。”)等文献记载。井的发明与推广,不仅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城邑的饮水问题,不再仅仅依靠河水,可以选择距离河边较远的地方居住;而且也使农田灌溉有了可能。至禹时,农田浇灌应已出现,即《论语&#8226;泰伯》所述: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灌溉农业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促进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天文历法的发展。五帝时期已是观象授时,按时令农作。据《五帝本纪》,尧时“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从考古发现看,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划<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符号陶尊,可能就是“敬道日出”的祭器。又据法国人卑奥的研究,《尚书&#8226;尧典》中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乃是公元前2357年的天象记录,是可信的。(注: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上编,第二篇;五帝与文明初曙的英雄时代(罗琨执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再从社会组织方面来看,五帝时期酋邦的出现与发展,尤其是王权的发展,使大范围内组织协调生产有了可能,包括上述联合治水。正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简单的协作也可以焕发出伟大的创造力。”这些也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从此开创了中国古代王权指挥生产的先河。农业的发展,加以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以来对生育女神的崇拜,如红山文化女神庙,使当时的人口剧增,劳动力大增,使部落规模扩大,土地感到不足,从而引发战争。这也是促使五帝时期向文明过渡的重大因素之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二期文化26个灰坑中出土的猪、鸡、狗、山羊、牛等家畜的骨骼比同地仰韶文化168个灰坑出土家畜骨骼的总和还要多就是证明。(注:《庙底沟与三里桥》,文物出版社,1959。)在家畜饲养业中,养猪业是最主要的。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猪成为积累私有财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富有者的重要标志,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中型墓流行随葬猪头用以表示富有就是明显的例证。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促使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的分工进一步发展,从而促使商品交换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的专门化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是促使奴隶劳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些又都是促使社会分化、分层的重要原因。首先,制陶业。陶器是当时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五帝时期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陶窑结构改进,普遍使用还原焰,并已采用渗炭法制作黑陶。陶器种类和造型此时最为丰富,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最为精湛,是中国古代制陶业的最高峰。这说明此时制陶业的生产已经专门化,已是专门家族的专门技艺,并且产品已商品化。这不仅促使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其次,冶铜业。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已经发现了人工冶铸的小件铜器(注:《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处于冶铜业发明的初始阶段。到了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据《史记&#8226;封禅书》:“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到了尧舜禹时期,从考古发现来看,冶铜业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了较为普遍的发展。不仅发现地点增多,而且如山西襄汾陶寺M3296出土的红铜铃形器(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1984(12)。)的铸造需要包括外范和内范的多合范,这比仅用外范的小刀之类的铸造要复杂得多,说明此时冶铜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夏代初期登封王城岗遗址H617出土的青铜鬶残片,经金相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系含锡约7%、并含有一定量铅的铸造的青铜制品。(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说明夏代时期青铜冶铸业已正式出现,从而进入了青铜时代。冶铜业的发展成熟既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代表,又为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石器不可比拟的锐利的工具,从而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冶铜业,尤其是青铜冶铸业不仅需要专门的技艺,还需要大量的有组织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十分艰苦。它不是作为农业的副业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大批强制性的奴隶劳动,这就成为奴隶制发展的重要条件。冶铜业的生产性质决定它必然由酋邦领袖乃至王这样的大贵族所掌握,必然促使酋邦领袖权力乃至王权的加强,因此,冶铜业的发展也是王权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标志。同时,冶铜所需的铜矿和锡矿等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对铜矿和锡矿的需求,不仅促进各地区交换的发展,同时,为了保证对铜矿和锡矿的供应和占有,也成为当时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冶铜,尤其是青铜冶铸业是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礼器十分发达(注:李先登:《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天津师大学报》,1989(6)。),这是中国古代文明以礼乐文明为特点的集中体现,也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早于五帝时代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辽宁西部等地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而约当五帝时代早期的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周围地区的良诸文化中期的玉器更是制作十分精美(注:《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1990。),主要有琮、璧和钺等,多出土于墓葬。此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也出土玉器。这些都说明五帝时代制玉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并被以后夏商周文明所继承。
    在上述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在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五帝时期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文献记载颛顼之时“祝融作市”(注:《世本&#8226;作篇》。)。商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贫富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发展。
    五帝时期在生产发展、人口增加的基础之上,在酋邦社会结构变化、尤其是王权逐步出现(可以组织调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大型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在战争和洪水的逼迫之下,在夯筑技术发展的条件之下,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分化,突出表现为新的聚落形态——城(国)的出现以及都邑的分化,开始出现不平等的城乡分化。据《五帝本纪》,黄帝已“邑于涿鹿之阿”。从考古发现来看,1992年在河南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夯筑城址,距今5300年~4800年前,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城址(注:杨肇清:《试论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的性质》,《华夏考古》,1997(1)。),其性质可能以军事防御为主,是从过去的中心聚落发展而来,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萌芽,是中国古代酋邦(国)开始出现的标志。到了五帝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夯筑城址已有了较多的发现,说明城市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成为贵族居住活动的政治中心。例如河南登封王城岗(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淮阳平粮台(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3)。)、郾城郝家台(注:《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3)。)、辉县孟庄(注: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12.6。)、山东章丘城子崖(注:《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7.26。)、寿光边线王(注: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88.7.15。)、邹平丁公(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4)。)、鲁西南的两组龙山文化城址(注: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代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4)。)等,其时代大致相当于“鲧作城郭”(注:《世本&#8226;作篇》。)时期。尤其重要的是,首先,这些城市不仅具有高耸的城墙用来保卫贵族乃至主权,促进王权的发展与巩固;而且在这些城市内部已普遍出现规模较大的夯筑宫殿或宗庙基址。例如登封王城岗城址西城内的中部及西南部发现数块较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下还发现有用人作牺牲的奠基坑。宫殿或宗庙是当时贵族和王居住及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这无疑可以作为酋邦政治乃至王权逐渐发展成熟的象征。其次,在这些城址周围分布着一定数量的较小的聚落。例如在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周围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同时期的小聚落遗址41处,它们的面积为6~2万平方米,显然比城子崖城址要小得多。(注:张学海:《东土古国探索》,《华夏考古》,1997(1)。)这不仅说明此时的聚落已分化分层,城子崖城址约当后来的“都”,其周围的小遗址约当于“邑”,即已出现都、邑的分化;而且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