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9|回复: 4

[山西省] 山西吕梁石楼县郝氏家族史迹浅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楼县郝氏家族史迹浅析
微信图片_20250805160701.png

(冯星鹏撰写)
冯星鹏系石楼县郝姓四门十一代郝燕居女婿,吕梁市人民*政*府*发布为非遗传承人,居和合乡。他1969年参军服役,役后曾担任和合乡文化站站长。他抢救、挖掘整理了大量民间习俗、传说等民俗文发现了郝家沟灵应真君庙庙碑,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郝氏最早起源于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年,郝骨氏的裔孙期(古人名),被商代帝乙(商末第三十代国王)封在太原郝乡(今太原市郝庄)故有天下郝氏出郝庄的民言,由此而论,太原市郝庄即为郝氏的发源地。同时郝氏为帝王佐臣之后人,乃为中国古代贵族之一。地处黄河东岸的石楼县郝姓家族,最早来源于何地已无考,但是郝氏家族是当地的一大望族,从古至今史迹辉煌,人才辈出。
微信图片_20250805160728.png

早在元代至正元年(1341)郝氏传人郝世昌,时任陕西省同州花园口提领(注:今渭南市大荔县境内,提领官职为正七品,亦属武官)做官不忘祖先,返乡在郝氏家族发祥地郝家沟创建了一座\"灵应真君庙\",为古屈产郡(经多方考证,石楼县在县郡制或郡县制时期隶属此沿革)因治水为国捐躯的郝氏家族先祖郝迁、郝智等七人立庙祭祀。元代至正十年(1350)石楼县尉王德进及师簿潘某为此庙立碑,碑文中记载了以上七人,曾先后被隋炀帝和唐高祖追封为褒龙真君(人间帝王追封的道教神仙,受封者是在人间立过大功的人类精英,其级别和龙神相符)。但是石楼郝氏何时迁入郝家沟,根据元代至正碑文考证,当时此村名叫上辛舍村,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实行里甲制,当地采用了上辛舍村名前两个字,被称作石楼县上辛里。由此而分析,直至郝姓族人进入此村才改名郝家沟。(古代道教结社建庙,人们通常把社叫做舍,如新舍古或者舍古坪等)由此分析,郝氏在宋金末年到元代初期就有人在此居住,逐步家业兴盛之后,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为郝家沟。​从元代碑文中不难看出郝氏家族在元代就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不仅在古屈产郡时期曾出现过郝迁等民族英雄,被人间帝王册封为褒龙真君,同时历朝历代可以说官员辈出,无疑为郝氏家族增添了不可估量的荣誉感。此庙在百里方圆的庙宇中也是首例,它打破了庙宇中供奉神佛的常规。从中国道教庙宇考证,不少庙宇供奉的神仙大都是来自人类的精英,或者是佛国群雄,犹如著名的三国名将关羽,死后被佛、儒、道三教奉之为名神,成为全国寺庙中最多供奉的神仙。而郝氏则把家族出现的民族英雄,在郝家沟创建的《灵应真君庙》奉之为神仙祭祀,印证了郝氏对家族出现的民族英雄高度崇拜,与此同时,当时创建此庙的先人郝世昌远在陕南做官,可见他为家族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如此壮举时隔十年后,石楼县尉为此树碑立传,实属罕见之举。但是这座特殊的庙宇,在明代嘉靖年间地震倾塌(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当地发生过大地震)民族英雄的英名也被尘封了近七百余年之久,这不仅是郝氏家族的悲哀,也是民族的不幸。今天民族英雄已销声匿迹,但是我们相信郝氏家族绝不会放弃,通过郝氏家谱的重修和郝家大院的兴起,尊祖敬祖及睦族之风更加兴盛,后人对先祖的不朽功勋将会弘扬广大,民族英雄再现人间为期不远了。在撰写郝氏家谱考证中,后人追根溯源,多次前往今交口县喜喜沟探讨郝氏支系,但是族中人称其祖先传言来自陕西省西岐县,后来返回山西交口境内创业建村,为了纪念祖先将村名叫做西岐沟,方言误传为喜喜沟。据文史资料记载,周朝的发源地确实为西岐,因为当时的西岐处于中原大地的西端,故以岐山为心叫做西岐。(注;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但是周文王执政之前的西岐地盘覆盖整个陕西省。周文王在位期间又攻取了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盘,以此扩大了西岐的区域。周武王执政以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周朝领地,将黄河流域所覆盖的省份统一划为西岐,由此而论,今日居住交口喜喜沟的郝氏后人传言有误,郝氏最早起源于商朝帝乙(公元前1191--1155),其佐臣名曰郝骨氏,此祖乃为郝氏始祖,郝骨氏裔孙期(今人应称郝期)被封太原郝乡(今郝庄),而西岐的称呼最早出自周文王时期(前1152-﹣前1150)当时的郝氏还是很小的氏族,(2014年全国氏族最新排名为第八十七)何况周朝的西岐地盘如此大,涉及到整个黄河流域。喜喜沟和历史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祖先居住地究竟是山西还是河南,因为西岐贯穿整个黄河流域,当然喜喜沟郝氏为了纪念祖先新的住地叫做西岐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也是爱国爱家之举,但是时隔几千年,后人己无法考证了。将近年郝家沟出土墓葬中有郝贯、郝魁等先祖名讳,由此可见,喜喜沟郝氏与石楼郝氏是一脉相承的家族无疑。又传其祖先郝贯曾参加过李自成起义军,并且为其打造兵器,我们不妨查证李自成老家陕西省米脂县史记,不难看出它与山西石楼永和有着氏族渊源。据载在义军起事的明朝崇祯年间,李氏在米脂县有两条支系,其一为李自成支系,另外一条则是来自石楼永和的李氏。由此而见,在那人口稀少的年代,说明秦晋人口在黄河东西流动很大,何况郝贯先祖本身为铁匠,居住地郝家沟又是石楼永和交界处,陕西米脂县居住的石楼永和李氏返乡通融,郝贯等祖先参加义军的可能性很大。我们不妨再看看李自成起义军的将领出身,李自成手下第一大将刘宗敏就是铁匠出身,第二大将是郝摇旗(外号),其真名叫郝永忠,此人属何方人士,资料尚未显示,他与石楼郝氏有何渊源,值得后人加以考证。 微信图片_20250805160749.png

从元朝至正元年(1341)到李自成创立的大顺王朝灭亡(1644),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郝家沟居住过的郝氏族人,在此期间经历了什么?又在何时迁出,因何离开郝家沟,确实难以考证。但是郝家沟毕竟是弹丸之地,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和战乱年灾,迁移他乡的氏族大有人在,据考民国年间郝家沟已无郝氏居住。根据当地历史考证,多数家族在明清时期灾荒中迁出迁入流动性特别大,尤其是明代嘉靖大地震和清代光绪三年大旱灾,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年灾,居住地人口几乎灭绝,只有少数人逃离它乡避难。由于当时人口锐减,土地宽裕,不少家族在大灾过后,选择了土地宽裕的村庄重新开创家业。比如大批郝氏家族居住于今石楼义牒、前山、北庄等地,也许就是在那个时期定居的。由此分析,今喜喜沟郝氏也许是在这个时期定居现居地,当然也不可忽视和李自成有关的传言,因为李自成起义失败后被官府认定为匪,参加过起义军的人,必然会受到牵连,逼迫喜喜沟郝氏祖先逃往他乡居住,可能性也很大,古人最讲究落叶归根,不可能把祖先遗骨遗留他乡,因此其祖郝贯弟兄去世后,后人将其殡葬于老家郝家沟。

郝氏家谱

郝氏家谱

郝家沟今由石楼县和合乡管辖(元代碑文称为童萤乡)郝家沟土地面积宽广,据传共和国建立之初,虽然村内未有郝氏居住,土地所有权仍属郝氏全族所有,均由现居和合村郝氏传人负责征收地租。现居和合村郝氏为郝升弟支系,其祖郝升弟为清代贡生,官拜儒学训导(从七品正八品),相传曾为华州知州郝升荣管家,人称\"郝少爷\",清代居于义牒村,发后移居和合乡前瓦村创建阳吃堵居舍,意欲效乱咫篭"大厅院\"建筑结构,但是由于地势和财源等原因未能如愿,只好中途停工出卖于葛氏。从和合郝氏祖坟考证,郝升弟乃为和合村郝氏立坟之祖,祖坟坐落在和合村南山,地名称之为前社古,殡葬于清朝年间,先后殡葬了四代人。接下来又在庙边上和枣垣上创建了两座坟地,枣垣上祖坟殡葬的是上院郝兆龙共计三代人,庙边上殡葬的是下院郝兆贵及其父亲,由于近代坟地周边修建民居的原因,此坟只殡葬了两代人,从以上祖坟考证郝升弟支系定居和合村应为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年间,郝升弟后人将前瓦村房产出卖之后,又在和合村开始购置田地房产,修造了上下院住宅,创办了\"永兴诚\"买卖字号,创修了当地著名的\"华佗庙\",庙中铭文有郝维藩先祖名讳(此祖传系无考),庙内遗留残碑书有\"皇\"字样,戏台匾额为皇家御赐,郝氏家族与皇家有何渊源有待考证。郝家下院建筑规格辉煌,结构精美,在和合村也是独一无二的民居,其大门为石砌拱门,门楣书有\"积善浩德\"字样,石板铺垫,猫头滴水,石兽石脊,中轴线正中三孔宽敞窑洞,顶端砖瓦斗拱,精雕细刻,飞龙走凤,煞是好看!院内照壁,砖雕篆刻,元辰图案,东西石筑偏房各二孔,东西走向均为石砌围墙,西边圆形角门又呈一院落,古时为下人居舍,建筑结构为三孔石卷窑洞,临西官道处设圆门,为砖瓦精雕细刻而成,如此众多砖瓦均为本土烧制(近年发现其脑畔有烧砖遗迹),总之,郝氏无论在何地居住,都能显示出辉煌的业绩,明代洪武年间实行里甲制时期,和合村郝氏由于居住义牒尚未编入上辛里,直到定居后才随他姓入上辛里四甲。二0二一年十月。冯星鹏\/文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楼县郝氏家谱

第四章孝义郝家寨郝氏家族修谱记事

本章内容为2020年5月,郝生龙、郝东升到孝义西泉镇西岐沟村、郝家湾村、郝家寨村拜访郝姓族人,为石楼县郝姓先辈传说,始祖郝朝刚弟郝朝元迁居孝义西岐沟寻找证据,受到孝义郝姓族人的热情接待。特别是西岐沟村郝姓族人郝文军老师,将其修续编家谱过程中搜集整理的部分资料赠送参考,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孝义郝姓族人的热情与无私,让我们深受感动。现因石楼县和合乡郝家沟村出土祖坟墓砖无法找到,因此仍无法确认郝家沟与西岐沟郝姓之间的关系。郝文军老师系孝义市西歧沟村人,1983年生,年轻有为,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者,负责编写西歧沟村郝姓家谱,收集了大量孝义郝姓家族的史料。特将郝文军老师提供的资料附与此,为今后进一步探寻提供佐证。



第一节前言

尝闻,本固枝荣,源远流长,凡事有始有终,有本有末,有祖宗先辈才有子孙后代。故而历来国朝有史,府县有志,家族有谱,人物有传,郁郁绵绵,川流不息而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

我郝家寨郝姓人,在中华民族之中虽仅沧海一栗,然于县境之内亦属大姓之一。古云:盛世修志,族旺续谱。尔来,四境之内修志续谱之风大兴,我们郝家如此旺族,也当有族谱传世。尚若无谱则中华历史文化的沧海中会少此一粟之水;尚若无谱则我族无以彰往昭来,仰赞祖先之名德,垂布后世之明鉴;尚若无谱则我族传袭无源,典礼无证,衔接无序,岂非憾事。此为我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很多人想把自己的出身世家搞清楚,于是就去查索考究,追本溯渊。而在追溯的过程中,总会觉得祖先们留在世上的资料太少了,往往会遗憾地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给我们多留一些文史资料呢?"于是,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多留一些本宗族的史实以飨后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把本宗族的史实记载起来传之于世,延续下去,日久必然淡忘失传,而且愈久愈湮,后辈人如果再想追溯,那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更因为如今社会开化,郝姓人乔居五洲四海者甚多,将来寻宗问祖时,晚辈不知族先,族人互不相识,来龙去脉一无所知。岂非憾事。这就是我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二。

"承前启后"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所谓"承前"。就应认识清楚并发扬光大前辈的光辉灿烂;所谓"启后",就是启迪和鼓舞后来人奋发向上,人类历(p671·石楼县郝氏家谱)史长河中有了这个词,才能后浪推前浪,一浪胜一浪,波澜壮阔,川流不息。我们郝家寨郝姓人的祖先有光辉灿烂的史迹,足以为现代人效法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后来人接踵比肩,层出不穷,为了让他们超越我们,超越前辈,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前辈的光辉灿烂展现在他们面前。这就是我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三。

有鉴于此,我于2008年,利用空余时间开始动笔书写,写写停停,停停写写,至2009年春节,第五代初稿落成复印,分发各家,以待反馈。2011年,反顾初稿,发现诸多谬漏之处,简直陋不成文,遂将两年来又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又动笔重写。并将十五代"子"字辈的后裔补全。

郝家寨郝姓宗族中,原有祖上传下来的《家谱》与老、小《神祗》。《家谱》经"然(文)"字辈人续撰补全;《老神祗》罗列着始祖郝镇,至"永"字辈"老六门"的各代祖先;《小神祗》有六幅,记述着"老六门"各门系世世代代的传表。可惜在"文革"动乱中全部毁之炬。幸有兑九峪镇的郝姓支脉人中,珍藏着一份《老神祗》底稿,载入郝继文等撰的《兑九峪镇郝姓家谱》中。又有郝佩良及郝炳林在《家谱》、《神祗》被毁之后,两人根据他们的记忆,并参照当时坟地尚存的石碑、石桌,在笔记本中记载了些有关郝永光以下各族脉排辈的文字。这些资料成为我们追溯世家和"老二门"族脉的主要依据。又,民国十二年冯济川为郝金科先生撰写了一篇墓志,文中追述了许多有关郝家世代人等的情况,虽然石碑已毁,但是碑文的拓印本尚在。成为我们追溯前辈历史的珍贵资料。又《汾州府志》、《孝义县志》、《壶关县志》《右玉县志》、《武定州府志》、《山西文史资料》等文史资料,以及郝家塞现存的石碑、石桌,以及老辈人的世代传说和现代人对历史文物的回忆等,都成为撰写此文的资料。

始祖郝镇之后的第八代祖先中有兄弟六人,是为老六门,老六门中只有二门、四门、六门的排辈资料比较完全。四门的家谱已由兑九峪镇郝姓人撰写成书。六门的《神抵》已由该门后辈新制定成功。而大门、三门、五门的排辈情况已无从查找。本人只将老二门予以概述。

本文不能称之为"家谱",也不能称之为"家史",只能将其称为"概述"。它可以作为日后修"谱"、修"史"的参考资料。

但愿此番再无疵漏。

2011年郝子维记

注:2020年,郝子维年已80多岁。

(P672·石楼县郝氏家谱)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祖籍与祖脉

在山西省孝义市兑九峪镇郝家寨村里,居住着一千五百多口郝姓人。这些郝姓人是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汾州府(今汾阳市)搬迁来的。从始祖郝镇算起,这些郝姓人在郝家寨村已经居住了四百四十余年,先后二十代人见世了。这些郝姓人中,一部分迁徒于大孝堡乡李家庄,约有四百余丁;部分迁徒于兑九峪,约有千余丁;尚有小部分分散于韩家滩、后庄、石相、沟南、阳泉曲等村镇及其他省市。概而言之,孝义境内有郝镇的后人四千余丁,是孝义境内531种姓氏中,人数由多至少排列顺序的第18位(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可谓一大家族也。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名叫朱枫,被封为晋恭王。晋恭王朱枫的第六个儿子名叫朱济琅,被封为永和王,立国于汾州府,负责晋西北的防务,王府设在汾州城内的安静坊。永和王麾下有一名大将名叫郝坚,曾担任王爷巡狩出猎的护驾校尉,以及执学其具有"便宜行事"特权的《王命旗牌》的总旗牌官等职。郝坚也居住于汾州城内,其孙后代繁衍众多,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家疾。

郝坚的第五世孙中有位名叫郝镇者,曾任进士出身,文武双全皇上巡狩出猎的总旗王。又以军功御授云南武定州知州,卸任后回原籍汾阳居住,嗣后又迁徒于孝义西乡四十里的水峪村,并在水峪村东北方向三里许的山顶上筑寨而隐居,取寨名为郝家寨。郝姓人在这里一脉相传,繁衍生息至今。

汾州府是郝家寨郝姓人的祖籍,郝坚、郝镇之族是郝家寨郝姓人的祖脉。因为没有找到上溯的具体证据,本文只得截止于汾州府、郝坚、郝镇,不能再向上辈记述。



第三节郝家寨村庄概述

郝家寨位于孝义西部山区,吕梁山脉东部,南川兑镇河之北,北川下堡河之南,距离兑九峪东北方向五里许的山端上。坐标位置为:东经111度36分,北纬37度6分。海拔1043米,相对高度(与水峪河漕比)146米。村周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境内有高低不等的十二个高山吃梁和深浅不一的十四条沟壑。有耕地一千八百余亩。地表黄土覆盖,地层深部蕴藏着尺八、四尺、六尺、鬼四尺、丈八,底四尺等六七层煤炭。传说,郝姓人迁入郝家寨之前,寨内已经居住着一些郭姓人,寨名为郭家寨。后来,郝家逐渐繁衍得人多势重了,郭家人单力薄,遂迁至胡家窑村,寨内只有郝姓一族,遂改寨名为郝家寨。现在村里仍有一响地,名叫郭家营,是当年郭姓人的土地。

​又,南垣上郝正信的坟地里有一块石桌,上面刻着"孝邑西乡四十里,刘王里一甲,汾介里二平,花花寨"的字样,说明此村曾有"花花寨"的别名。这里所谓的"刘王里一甲、汾介里二甲",是孝义县郝家寨郝姓人的甲份,保、甲、里是旧时代户籍编制的单位。明、清两朝规定十户为一保,十保为一甲,十五甲为一里。每个里都有固定的名称,每里中的甲,总是按一至十五的第次排列的,每个里都有固定的名称。每甲中的保,也是按数目第次排列。乾隆、道光年间,孝义编户共十二个里。十二里之外又有汾甸里、介甸里、汾介里三个特殊的里。这三个特殊里的编民,都是汾阳或介休之人在孝义居住、食租、纳税者,其户籍悉不归孝义县编审。郝家寨的郝姓人祖籍是汾阳。世代在汾阳谋生做官。明嘉靖四十三年,汾阳人郝镇迁居于孝义水峪村的郝家寨,在此居住、食租、纳税,遂被编入汾介里的第二甲,当时水峪村的任,武、苏等姓,被编入刘王里一甲。道光初年,汾介里二甲的人口户数大增,刘王里一甲却大减,于是就把一部分汾介里甲的居民改编入刘王里一甲。这样一来,郝家寨村的郝姓人就有了刘王里一甲,汾介里二甲两个甲份了。孝义县乾隆、光绪两簿县志上,均无郭家寨、花花寨、郝家寨之村名。当时郝家寨这个自然村落隶属于水峪村内,故又称水峪寨。后来,郝家寨人口超过水峪村三倍以上,土地超过四倍以上,光绪六年之后,郝家寨才被列为一个独立的村庄。

郝镇搬迁到郝家寨时,最先在山顶上筑起了一道约三丈高的堡墙。堡墙外下半截是土愣,上半截是砖墙,墙上有垛口,仿佛古城墙一般。堡子内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占地二十余亩,堡内陆势较高,站在平地上就可看到堡外。堡内建筑了四个四合头小院,大都是砖砌的窑洞,也有瓦房,可供三四百人居住,堡墙的西南方向开着一个砖圈成的门洞,高一丈五六,宽八九尺。若把两片厚实坚固的堡门门扇一关,任谁也休想进出。真是易守难攻。显然是做过武官,懂得治安防御的人设计成的。人们称这个住宅区为堡子里,是郝家寨村最古老的建筑物,堡子的东北方四五十丈之外,是又一所古老的四合头院,名叫老院。传说是给郝家看守坟地的人居住的院子。老院之后的建筑物还有乾隆十八年建筑的楼院(该院拆除时发现了雕有"乾隆十八年营造"的记砖);道光十二年建筑的新院(该院东外壁下有"泰山石敢当"记石,落款年代为道光十二年);乾降年建筑的南院和东院;还有再后来建筑的前头崖等院。老院与楼院之间、老院与东院之间也有三个院子,这三个院子没有名称,人们习惯用院内住着的人名来称呼。以上这些院落围绕成的一大片住宅区,称之为墓前(音姐)里。这是因(p674·石楼县郝氏家谱)为这片住宅区是在始祖郝镇、郝鹏墓地的前方而得名的。郝镇的慕穴在楼院上大门外西北方五六丈处(原磨房碾道之南的楞边上)。郝镇墓的西南方向两三丈处,是郝鹏之幕。楼院下大门北边的大槐树下,也是一个古祖墓,这是乳娘之墓。每年清明节上坟时,全村郝姓人都先集中在这里,依次在三个地方叩头烧香敬纸,老人们会一一指着慕穴告晚辈说:"这是郝家第一代立祖人的墓子。"又指槐树下说:"这是奶娘的墓子。"但他们也说不来她是哪位祖先的奶娘。由此看来,老院是守坟人住所之说不为虚也。

墓前里老院的大门外有一株大槐树,树荫之下有一台古代使用过的砂石碾子,碾盘还完好地摆放着,碾子的西面和南面有两堵三尺多高和一尺多高的砖围墙,围墙上头压着二尺多宽,六七尺长,五六寸厚……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第一代至第八代

一、概述

汾州府郝坚的第五代后人中有位名叫郝镇的人,他由汾州府迁徙到孝义县郝家寨居住,是郝家寨郝姓人的始祖。

郝镇有三子,长子郝鹏,次子郝魁,三子郝冠。郝镇由汾州府迁来孝义时,郝鹏随其父迁居于郝家寨,郝魁迁居于郝家湾,郝冠迁居于西歧沟村。郝鹏是郝家寨郝姓人的第二代始祖。

郝鹏有两子,长子郝光臣,次子郝光禄。郝光禄的后裔不样。郝光臣生三子:长子郝桂,次子郝桐,三子郝材。郝材无后。郝桂迁居于孝义大孝堡乡李家庄村,其后裔情况见(李家庄郝氏家谱》:次子郝桐居住于郝家寨,生子名郝仕代,郝仕代生子郝元相,郝元相生子郝。郝共有六子:长子郝永焕、次子郝永光、三子郝永明、四子郝永正、五子郝永大、六子郝永耀。这"永"字辈兄弟六人,即为郝家寨郝姓人的"老六门"首祖。老大门、老三门、老五门的后裔情况暂时尚未找到续接后辈的资料,无法续号。其后辈人口占现代郝家寨郝姓人的半数左右。今后必有知多识广之土将其续写完整。老四门郝永正,有郝廷高、郝廷贤二子。郝廷贤后裔不祥。郝廷高迁居于兑九峪村,后裔情况见《兑九峪镇郝姓家谱》一书,老六门首祖郝永耀的后裔情况详见该门后辈人制成的《神祗》。本文仅将老二门首祖郝永光的后裔情况简述至今。

二、人物简述

郝镇:约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儒士出身,勇力过人,曾充任明朝天子巡狩出猎的护驾大将军及永宁州总旗王。又以军功御授云南省武定州六品知州(有《汾州府志》可考,有"武定州正堂"牌服可证)。他在武定任职期间,适逢明王朝与四境之内各少数民族的种族矛盾日趋恶化,蛮夷叛乱时生,武定更甚。明*政*府*曾多次派兵靖乱,战火连绵不熄,死亡甚重。他不愿涂炭生灵,遂辞官回到原籍汾州府隐居。返回故里之后,常常有乡绅致仕、亲友同僚以及过往官员等登门造访,日久深感烦冗。又因北方外患和宇内匪民常常侵扰交城、石州一带,守将抵御不力,峰烟四起,恐怖时生,天下或将战乱不休。郝镇因自己年事已过花甲,无力回天,遂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携长子郝鹏迁居于孝义县西乡四十里之水峪村,并在水峪村东北方向二里许的山顶上,建筑堡垒而居住,取寨名为郝家寨,同时,又遣次子郝魁迁居于西泉郝家湾;三子郝冠迁居于西泉西歧沟。二三十年后,国家内乱四起,三四十年后,北方李自成、南方张献忠等农民造反,天下果然大乱。五六十年后闯王过河,汾州城遭劫遭屠,闯王进京,明王朝覆没。嗣后满族入侵,战火连天,汾州城又遭焚遭杀。直至八十年后大清王朝建立,天下始定。在近六十年的战乱中,郝姓人处居于汾州城府者屡遭涂炭,所剩无几、郝镇的后裔处居于山乡僻壤之中,得以繁衍生存。于是乎才有我等四五千之众的郝姓人留世。我始祖岂非料事久远者也!

明神宗万历五年左右,我始祖郝镇逝世于郝家寨,享年70余岁。

西歧沟、郝家湾的郝姓人:关于"郝镇的次子郝魁,三子郝冠,迁居于西歧沟,郝家湾"的说法,虽然目前尚无凭证可考,但这是西歧沟、郝家湾的郝姓人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一直传至当今,众所周知,口径一致,而且口气十分肯定。郝家寨、兑九峪、李家庄的郝姓人所以知此情由甚少者,可能是因年代久远,两地交通不便,来往稀少,渐被湮没之故。从各方面分析,这个说法还是可信的。

三、结束语

郝姓人由汾阳市迁至孝义市郝家寨村,讫今为止已有440余年了。从始祖郝镇到当今,先后已有二十代人问世了。连同郝家湾、西歧沟、兑镇、李家庄,以及其他城镇乡村的郝镇的后人已有5000余丁了。可谓发展繁衍之迅速庞大者也。在这440余年里,既有统一太平盛世,也有分裂战乱灾荒;既有长治久安,也有改朝换代。而在这庞大的人群中,大智大勇大贤大贵者有之;勤劳忠恳平凡碌碌者有之;无为怠惰恶劣(P676)不肖者也有之。随着社会的前进,时代的发展,这些不同品位的人,共同创造了郝氏宗族的繁衍风貌,共同参与了现时代社会格局的塑造,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华民族发祥繁衍的历史长河中一条细小支流的历史。这历史,是由我们的祖先们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对走过这条漫长历程的先辈们表示深切的缅怀。这历史,还得由我们的后人们,沿着这条细小的支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在这里,我们对将要走向未来的后辈人们寄以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秉承先辈的嘉德懿行,接受先辈的经验教训,创造和续写郝氏宗族千秋万代的历史,一直走向辉煌的未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承前启后"吧!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关圣庙殿门口石碑郝氏族人姓名摘录

一、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距今220年历史)

郝进亮郝君世郝君宝郝进怀郝君海郝正德郝进宽郝进远郝正选郝君庭郝君孝郝运样郝能弟郝君琢郝正旺郝正季郝运★郝运福郝能孝郝运★郝运科郝运忠郝进孟郝君贤郝君明郝君宏郝国盛郝运祯

后学郝君聘沐手敬书

郝正德郝正选郝进宽郝进亮郝君宰

郝正月郝君新郝运会郝君宰郝君曾郝君义郝君教郝运来郝正和郝运登郝运绍郝运殿

二、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距今191年)

郝鹏飞(生员)郝君代(耆宾)郝君绪郝鹏程郝美君郝能孝郝君珠郝君正郝君聘郝君孝郝能弟郝君珍郝能忠郝君廷郝君王琳[王+森]郝君玥郝君赐郝君全郝兆孝郝运康郝君珠郝君正郝大清郝兆成郝如恒(泥匠)郝兆清郝运祯郝运山郝攀桂(敬篆)郝应降郝希秀郝运时郝正强郝正远郝书爱。



    石楼县郝氏家谱

第六节孝义市西辛庄镇西歧沟村郝姓一支的溯源

一、字辈排序为:贯世,尚朝汝永希;应进君运兆,安邦定太平;另有十辈字已经测出,因历史原因没有应用。据口头传言为:继民新文学,自治万年长。

二、先祖及后世:第一始祖为郝贯,妻白氏,年纪不详。生二子,长子世保,次子世佑。

长子世保生四子,前、景、思、付。尚前生二子春、夏;尚景生一子朝治;尚思生三子根、树、枝;尚付生一子朝近(在外)。

次子世佑生二子,真、林。尚林生五子华、只、荣、秀、贵。

世字辈,保、佑。二人。

尚字辈,前、景、思、付、真、林。六人。

朝字辈,春、夏、治、根、树、枝、近、华、只、荣、秀、贵。十二人。

三、从哪儿来?有两种说法。

1、从陕西过来的,据说为后代记住老家,改名西岐沟。改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郝家湾原名郝家崖底,西歧沟原名郝家湾。郝家湾有郝清廉的碑文写到,祖上有说是从陕西迁来,因立碑为近代,内容真实性有待考究。

2、《汾阳府志》有关于郝家寨郝坚、郝镇的文字记载,同时也论证了,郝家寨的郝姓族人是从汾阳迁徙来的。至于与西歧沟和郝家湾有何关系,在郝家寨的族谱上也并未体现。只是郝姓族人流传,郝姓弟兄三个,郝鹏(音同)、郝魁(音同)、郝贯(音同)的说法。这三个村,伴随时间的流逝,具体的文字性依据的物件的遗失,导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也无法论证。

与石楼郝姓一支,又有何关系,现在也无从考证。留给郝姓后人的,也只有对本支过往的回忆和念想,和对所有郝姓族人的热情和牵挂。

四、立祖多久?

具体郝姓到西歧沟(原名郝家湾)多少年。现村内存有古庙供奉三清、玉帝、关圣帝,门口有两个功德碑。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距今221年),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距今192年),族人大部分为第十世君字辈,亦有第八世应字辈和第十二世兆字辈。如果按照25-30年一个字辈往上推得话,郝姓在西歧沟村已经约440年有余。

五、与郝家湾的联系

郝家湾现存石桌为郝家湾村郝金生和郝炎星二人在老坟地发现,上有汝、永、国

(678·石楼县郝氏家谱)

字辈。与西歧沟村汝、永字辈相投。因此也可论证西歧沟村和郝家湾村同属一脉。

再加,西歧沟村和郝家湾村,祖辈口口相传,留下口询,两村郝姓族人不通婚。这个也可论证这两个村子原属一脉。

郝家湾现存文字记载没有始祖到汝字辈族谱,因此无法论证两个村子是否为同一始祖,还是始祖为兄弟?



六、西歧沟名字的由来

顺义楼嘉庆八年修缮时,郝家湾原名郝家村(郝家崖底),西歧沟原名郝家湾,均属于和古里管辖。西歧沟村原名郝家湾村,在西歧沟村郝姓老坟地的三个石桌文字上均可论证。

附一:郝家湾郝姓今知的辈字有:

汝永国,存世万可兆,清朝元象庚,辛金旺明文

这些资料,仅供参考,西歧沟目前存留三份本家的家谱,可以论证始祖为郝贯。郝家寨有家谱,始祖为郝镇,子郝鹏。郝家湾,始祖不明,据说为郝魁,如和西歧沟字辈相通的话,能倒推到第四世汝字辈。

附二:孝义郝家湾村郝金生今年70岁,1969年入伍,1974年退伍回乡。他说:郝家湾村原来叫西歧沟,后与现在的西歧沟互换了一下村名,现在叫郝家湾。他说,据老辈人讲,他们是从陕西的西歧过来的,所以村名叫西歧沟。在出土的前五、六世的一块墓碑上记载,他们是从现陕西过来的。现这块碑被锁在一所房子里,锁房子的人在深圳,有可能在春节才能回来。

西歧沟村,现在郝姓约270余户,占本村户数4/5的比例。人口数约800人左右。另有搬迁到邻村中村、宜官村等。

(郝文军提供的家谱照片·石楼县郝氏家谱)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