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75|回复: 9

[山西省] 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太原郝氏族谱

山西太原郝氏族谱
           前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之有譜,地方有志,国之有史,家谱与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续修一部较完整、全面、准确的族谱,是吾上社郝氏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

千百年来、吾上社郝氏家族世代相传,帝乙为其得姓始祖、东晋“晒书古人”郝隆为吾晋始祖。“晒书堂”乃中华郝氏之重要支派,郝隆为“晒书堂”堂祖,其故里上社村被后世赞誉为“晋贤故里”,溯本求源上社村即是中华郝氏“晒书堂”的祖庭所在。

由于时空跨度大,战乱流离,社会动荡,时代変迁,尤其是元朝时,外族入侵对汉文化及汉族姓氏宗谱的严重摧残和破坏,使我上社郝氏明朝以前的牒谐散失、脉源断裂、犹谱牒离乱,家族史料严重匮乏,宗族世系亦无从延续。所幸清朝乾隆年间,吾族先人智慧,重新整理容谱,并追溯到明朝初叶,尊奉郝公德美、德蕴为一世祖,才使吾上社郝氏重续世系,重分昭穆。然因时代久远,吾族乾隆年间所修之布质容谱遭虫咬腐朽严重,模糊难辨。感恩吾族十九世孙郝思捷,字象升,于民国二十四年尊乾隆年间所修之遗容谱,并竭尽所能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股大小容谱及诸家所藏之家谱聚齐,按旧谱原样誊录、续谱按宗族繁衍实际,以据实补录之原则,补苴罅漏,续修族谱,重新彩绘出完整之全族容谱(即大容)。使今日族人能目睹大容之真容,为今人续修族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为我们今天续编族谱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族谱史料。

公元2004年我族在续编上社郝氏宗谱时,为全面、系统、续修宗谱,使其完整,曾先后査阅、核对了在大清乾隆十三年所重修之郝氏宗谱(容谱)基础上,于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绘制之容谱。同时还核査了族人所保存的六支小容(分支家谱),它们分別是:清乾隆一十三年十月计三日南股公敏之后所保存的一至十六世之宗谱;清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东股公胜之后所保存之宗谱(此宗谱民国十八年曾续修一次);光绪十三年东股公就之后所保存宗譜(此宗譜一九五四年续修一次):民国十九年东股公镇之后所存之东股宗谱:民国廿三年夹钟南股公文之后所存之家譜:公元一九五四年东股公干之后所存之宗谱。这些容谱都是吾族极其珍贵的家谱史料,亦是吾等本次续编族谱之依据和借鉴之重要文献。

本届续谱除重新査阅、核对了民国二十四年所彩绘之“全族大容”外,又仔细核査了大清乾隆四十年所重修之容谱;由思整之后裔于一九五四年重新彩绘的东股“斌全容谱”由南股公文之后裔于民国二十三年所重新彩绘的“南小容”;由东股公干之后裔依据乾隆年间所遗容谱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彩绘之“大东股容谱”等四部容谱。

2004年我族编撰的《上社郝氏家族史)、记载了上社郝氏家族的传承世系、繁衍播迁、家族文化、历代名人、上社村概况及村史等内容。然由于当时修谱经验不足、通讯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通畅、方言土语与普通话存有差异,尤其是散落在异地他乡并与故乡失联多年的族人难寻,故所修编的家谱存在名讳有误、昭穆不清、世系传承存有遗缺等不足之处。另外,在编写《近代人物志》时,对本家族的优秀子孙,因资料收集不全亦多有遗漏。此外,还存有重政轻商的观念,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本家族涌现出众多的自主创业、事业有成的新晋商代表人物和对国家有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宣传不够。另受资金短缺等影响,故在家谱编撰、印刷质量、印刷数量、编排版面等诸多方面均有不足。然2004年编撰的《上社郝氏宗谱》是我族刊印的首部家谱,它记载了族人的基本信息和家族支派繁行的情况。它把分散在各处的族人连成一体,使族人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我们本次续修族谱提供了不少可借鉴之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家庭是社会之细胞,宗族是血脉之群体。吾上社郝氏世代相传,其族源于太原郡,世居上社村。从明初尊奉郝公讳德美、德蕴为一世祖始,至今已逾二十六世,若从晋始祖东晋郝隆始至明朝初叶,吾族相传已达四十五世。由此知,从晋始祖东晋郝隆始至今,我上社郝氏后裔瓜態绵长、子孙繁行已传至七十一代焉。

“晒书堂”是中国郝氏家族中较大的一个堂号,它是郝氏“太原堂”之重要分支之ー。其后商遍布华夏大地,及至海外。上社村是“晒书堂”晋始祖郝隆的故里,故俗称“晋贤故里”。现如今上社村作为中华“晒书堂”的祖庭,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关注。特別是我们可爱的家乡,现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巷、古院落、古树名木等存世,并还有众多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原平市乃至山西省著名的古村落,我们每一个郝氏后裔无不为之感到骄做与自豪。发掘“晋贤故里”根祖文化,打造“晒书堂”祖庭品牌,是我们每一个郝后裔责无旁货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续修家谱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国内续修家谱热潮的兴起,全国众多的“晒书堂”后裔纷纷前来寻根祭祖,上社郝氏的直系分支和散落在外,失联多年的诸多族人强烈要求认祖归宗。当今社会已迈进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社会又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郝氏后商紫衍兴旺,人才辈出,正是我们续修族谱的恰好时机。盛世修谱是我们这代族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上社郝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使族人世系清晰,昭穆分明,春秋祭把有所依,寻根问祖有所考,在族人积极倡导和呼吁重振祖德、续修家谱的强烈要求下,我等受族人之重托,组成了续修族编委会,编委会全体同仁,决心重新修定和续编《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此举得到了上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体族人的关注、认同和拥护。

此次续修族谱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吾等虽不オ,但乐于奉献,決心与时俱进,把握机遇,不敢存有丝毫的解怠。本次续谱的宗旨是:“正本清源,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遵循的编纂方针是:“主题突出、源流清晰、弘扬祖恩、厚今薄古”。为此,编委会专设了太原、上社两个中心站,并在全省各主要地、市及省外设立了十余个联络点,其目的是竭尽所能,将族人尽可能地纳入族谱,全力做好辨世系、明祖源、纠错漏、求完美。决心把续修族谱当做我们家族历史传承的一件大事去做。搞好家族谱牒文化的传承与接力,齐心协力,力争编出一部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传世之作,把我们的族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上社郝氏子孙人人争做尊宗敬祖、敦情陸族、凝聚血亲、齐家治国、教化子孙,报效国家之楷模和栋梁。

今日续修族谱,支分派别別,上自远祖,下至历代之后裔,不忝前人,不泯祖业,扬先祖搏爱之美德,赞扬圣贤之大。

“晋贤故里”上社郝氏乃同川地区之名门望族,渊远流长,族大枝繁,人文蔚起,历久不衰。族谱联九族之亲,绵万世之绪,如水之源,若木之根。续编《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是我族族脉传承,寻根问祖之重要依据,是联系族亲之重要工具,望我族特谱之人均需妥善珍藏并传承之。末流不忘源,枝荣不忘本,弘扬先祖之美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晋贤故里《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编委会

二0二一年六月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例

一、饮水思源、怀宗念祖:续修郝氏族谱,本次续修族谱、不仅将上社郝氏宗谱悉数录入,并分别将认祖的上社郝氏直系分支即:原平东山底、原平南庄、五台郭家寨、内蒙丰镇广收梁五台窑等同宗族人的宗谱一并录入,故本次编特将谱名为《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

二、本次续编族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在2004年所修宗谱的基础上进行续编的。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拾遗补缺,客观、公正地记叙了家族历史渊源、世系繁衍、人物简介等宗族信息、记录了吾族世居地上社村之概况及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简况,力求做到:结构合理、次分明资料翔实、编排科学,以保持族群繁衍传承的连续性和有序性,以达到团结凝聚家族力量,启迪砥砺后人为族争光之目的。

三、族谱序言编排遵照惯例,将新谱序排于前、老谱序排于后的原则编排。

四、本次续修族语采用章、节结构。共分十章五十五节、其中:

第三章晒书堂上社郝氏世系,分五节、依照传统族续修之惯例、本章特设了第四节《余庆录》。此节意为留待后世子孙续谱,或为记载今后族内所发生之重大事件所预留,其离意是:子孙延,吉庆有余。

第四章上社村概况,分十节。其中录入《烈士英名录》一节的、均为国家子承认,民政部门有备案,并在2009年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编细的《原平史鉴》中有记载的上社村人。

第五章人物传记,分五节。根据谱传为家族信史,按照”纪事从实、首重德行”的原则,该章《古代人物志》一节,凡录入此节的,均为历朝历代《山西通史》《太原府志》《崞县县志》有记载的吾族先人。他们均为古代德高望重、官职较高,且对社会进步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按纪年先后录入;该章录入的(明、清生监名录),其录入原则:

凡我族明清两代取得庠生、贡生、生员以上学位者,且县志有记载者均可录入,该章录入的《近、现代人物志)一节的,均为我族已故的行政职务正处级以上之德高望重之先辈,以及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荣称号者和为国家做出突出献者;另我族公以的上社村本族老二带劳模、老党员、老干部之代表,他们均为対国家、民族、家族作出有较大献者、以上均世系相年先后录入。另遵“生不立传”的原则,本章对目前在世的人、编录了《现代人物简介》。其录用原则即:行政职务正处级以上者、技术称教授级高级工程以上者、军队军衔团级以上者、为家族谱牒传承和家族事业做出特殊贡献者、我族公认的新型晋商成功人士之代表等。凡符合以上編录条件者,经编委会审核后均录入。凡录用者均以本人(或近亲)提供的个人简介或编委所采集到的社会公开发行的文献信息资料所编录,其内容只述不评。设置此节意为弘扬宗功祖德,激励郝氏子孙奋发向上、为国、为族争光。此外、为崇尚文化,尊敬人オ,激动后人勤学上进。为增加人信息量,方使互相交流,本章专设了《近、现代人物录)一节、其录入原则、凡近、现代我族文化程度中专毕业以上者,无论男女(含郝氏媳妇)均可录入、凡录入者、不论官眼大小、学历高低、一律按世別大小录入。

第六章文献及碑铭、分二节。均为与吾族有关的历史文献和碑铭。

第七章诗词及论著、分十节。主要选取了我郝氏族人及忻州地区有名的专家、学者与我氏家族有关的诗词与论著。

第八章书画、摄影及手工艺术,分四节。主要展示了我郝氏族人及著名社会名流在书法、绘画、影及手工艺术方面的作品。

第九章上社郝氏族谱续编捐资功德录。

第十章附录。为增长族人阅谱知识,方便族人查阅族谱,阅览和理解本谱有关文章内容,本章特编了八节,收录了与族谱有关的内容。

五、本谱编撰中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形式,其中以志(文)为主,并编配了一些与家族历史有关的珍贵历史照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真实直观。

六、族谱编排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谱与时俱进,采用了苏式记谱法和欧式记谱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续编族谱的。本谱按现代文本要求,书写为横书从左至右、一版四世,双面印刷、符合国家颁布的图书出版规范,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慣。此外,为方便查阅、承前启后,将世系衔接好,本次续谱特增设了承前、续后两栏。

七、本次修编的《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语》、截止时间为公元2021年6月。

晋贤故里《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编委会编撰

                   二O二一年六月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之有谱,地方有志,国之有史,家谱与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续修一部较完整、全面、准确的族谱,是吾上社郝氏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
千百年来,吾上社郝氏家族世代相传,帝乙为其得姓始祖、东晋"晒书古人"郝隆为吾晋始祖。"晒书堂"乃中华郝氏之重要支派,郝隆为"晒书堂"堂祖,其故里上社村被后世赞誉为"晋贤故里",溯本求源上社村即是中华郝氏"晒书堂"的祖庭所在。
由于时空跨度大,战乱流离,社会动荡,时代变迁,尤其是元朝时,外族入侵对汉文化及汉族姓氏宗谱的严重摧残和破坏,使我上社郝氏明朝以前的牒谱散失、脉源断裂、犹谱牒离乱,家族史料严重匮乏,宗族世系亦无从延续。所幸清乾隆年间,吾族先人智慧,重新整理容谱,并追溯到明朝初叶,尊奉郝公德美、德蕴为一世祖,才使吾上社郝氏重续世系,重分昭穆。然因时代久远,吾族乾隆年间所修之布质容谱遭虫咬腐朽严重,模糊难辨。感恩吾族十九世孙郝思捷,字象升,于民国二十四年尊乾隆年间所修之遗容谱,并竭尽所能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股大小容谱及诸家所藏之家谱聚齐,按旧谱原样誊录、续谱按宗族繁衍实际,以据实补录之原则,补苴罅漏,续修族谱,重新彩绘出完整之全族容谱(即大容)。使今日族人能目睹大容之真容,为今人续修族谱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为我们今天续编族谱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族谱史料。
公元2004年我族在续编上社郝氏宗谱时,为全面、系统、续修宗谱,使其完整,曾先后查阅、核对了在大清乾隆十三年所重修之郝氏宗谱(容谱)基础上,于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绘制之容谱。同时还核查了族人所保存的六支小容(分支家谱),它们分别是:清乾隆一十三年十月廿三日南股公敏之后所保存的一至十六世之宗谱;清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东股公胜之后所保存之宗谱(此宗谱民国十八年曾续修一次);光绪十三年东股公就之后所保存宗谱(此宗谱一九五四年续修一次);民国十九年东股
-006-
公镇之后所存之东股宗谱;民国廿三年夹钟南股公文之后所存之家谱;公元一九五四年东股公干之后所存之宗谱。这些容谱都是吾族极其珍贵的家谱史料,亦是吾等本次续编族谱之依据和借鉴之重要文献。
本届谱除重新查阅、核对了民国二十四年所彩绘之"全族大容"外,又仔细核查了大清乾隆四十年所重修之容谱;由思整之后裔于一九五四年重新彩绘的东股"斌全容谱";由南股公文之后裔于民国二十三年所重新彩绘的"南小容";由东股公干之后裔依据乾隆年间所遗容谱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彩绘之"大东股容谱"等四部容谱。
2004年我族编撰的《上社郝氏家族史》,记载了上社郝氏家族的传承世系、繁衍播迁、家族文化、历代名人、上社村概况及村史等内容。然由于当时修谱经验不足、通讯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通畅、方言土语与普通话存有差异,尤其是散落在异地他乡并与故乡失联多年的族人难寻,故所修编的家谱存在名讳有误、昭穆不清、世系传承存有遗缺等不足之处。另外,在编写《近代人物志》时,对本家族的优秀子孙,因资料收集不全亦多有遗漏。此外,还存有重政轻商的观念,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本家族涌现出众多的自主创业、事业有成的新晋商代表人物和对国家有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宣传不够。另受资金短缺等影响,故在家谱编撰、印刷质量、印刷数量、编排版面等诸多方面均有不足。然2004年编撰的《上社郝氏宗谱》是我族刊印的首部家谱,它记载了族人的基本信息和家族支派繁衍的情况。它把分散在各处的族人连成一体使族人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我们本次续修族谱提供了不少可借鉴之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家庭是社会之细胞,宗族是血脉之群体。吾上社郝氏世代相传,其族源于太原郡世居上社村。从明初尊奉郝公讳德美、德蕴为一世祖始,至今已逾二十六世,若从晋始祖东晋郝隆始至明朝初叶,吾族相传已达四十五世。由此知,从晋始祖东晋郝隆始至今,我上社郝氏后裔瓜瓞绵长、子孙繁衍已传至七十一代焉。
"晒书堂"是中国郝氏家族中较大的一个堂号,它郝氏"太原堂"之重要分支之一其后裔遍布华夏大地,及至海外。上社村是"晒书堂"晋始祖郝隆的故里,故俗称"晋贤故里"。现如今上社村作为中华"晒书堂"的祖庭,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我们可爱的家乡,现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巷、古院落、古树名木等存世,并还有众多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原平市乃至山西省著名的古村落,我们每一个郝氏后裔无不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发掘"晋贤故里"根祖文化,打造"晒书堂"祖庭品牌,是我们每一个郝氏后裔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续修家谱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国内续修家谱热潮的兴起,全国众多的"晒书堂"后裔纷纷前来寻根祭祖,上社郝氏的直系分支和散落在外,失联多年的诸多族人强烈要求认祖归宗。当今社会已迈进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社会又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郝氏后裔繁衍兴旺,人才辈出,正是我们续修族谱的恰好时机。盛世修谱是我们这代族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上社郝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使族人世系清晰,昭穆分明,春秋祭祀有所依,寻根问祖有所考,在族人积极倡导和呼吁重振祖德、续修家谱的强烈要求下,我等受族人之重托,组成了续修族谱编委会,编委会全体同仁,决心重新修定和续编《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此举得到了上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体族人的关注、认同和拥护。
此次续修族谱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吾等虽不才,但乐于奉献,决心与时俱进,把握机遇,不敢存有丝毫的懈怠。本次续谱的宗旨是:"正本清源,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遵循的编纂方针是:"主题突出、源流清晰、弘扬祖恩、厚今薄古"。为此,编委会专设了太原、上社两个中心站,并在全省各主要地、市及省外设立了十余个联络点,其目的是竭尽所能,将族人尽可能地纳入族谱,全力做好辨系、明祖源、纠错漏、求完美。决心把续修族谱当做我们家族历史传承的一件大事去做。搞好家族谱牒文化的传承与接力,齐心协力,力争编出一部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传世之作,把我们的族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上社郝氏子孙人人争做尊宗敬祖、敦情睦族、凝聚血亲、齐家治国、教化子孙,报效国家之楷模和栋梁。
今日续修族谱,支分派别,上自远祖,下至历代之后裔,不忝前人,不泯祖业,弘扬先祖搏爱之美德,赞扬圣贤之大。
"晋贤故里"上社郝氏乃同川地区之名门望族,渊远流长,族大枝繁,人文蔚起,久不衰。族谱联九族之亲,绵万世之绪,如水之源,若木之根。续编《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是我族族脉传承,寻根问祖之重要依据,是联系族亲之重要工具,望我族持谱之人均需妥善珍藏并传承之。末流不忘源,枝荣不忘本,弘扬先祖之美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晋贤故里《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编委会
二 O 二一年六月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郝姓渊源考略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姓氏和名字构成每个人的代表符号。这些姓氏龙脉相承,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石。姓氏文化的核心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渗透在中华民族不同姓氏子孙的骨髓里,具有交融、凝聚、团结、互助、和谐、稳定的强大功能。姓氏文化说到底是根祖文化。它所诠释的孝、爱、和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完美体现。
郝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约332万余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郝姓始于商末,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为其主要的繁衍地区。郝姓南迁始于东晋,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明朝的大移民加速了郝氏向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山东、京津等地的繁衍播迁。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总之,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第一节郝字的来历
郝字读音依据《广韵》读"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由于方言变化,在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区域)一带则读成 hao (三声,音:好)。在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江西、湖北、贵州、河北大部分区域,人们至今仍读作 he (一声,音:贺),河北南部读作 hao (二声),东北三省及山东部分地区读作 huo (二声,音:伙),山西运城地区读作 he (四声,音:和),陕西、四川读作 hei (四声,音:黑),山西原平同川地区历来读作 huo (二声,音:伙)。全国解放后,我国推行普通话改革,于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统一读作 hao (三声,音:好)。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之语。
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黄色。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在其形成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住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历来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可能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


第一章郝氏渊源考略

第二节郝姓渊源

得姓始祖
帝乙,子姓,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文丁死后继位,即公元前1101年继位,公元前1076年病卒,葬于殷。帝乙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商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被后人称其为帝乙大帝。据《通志》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帝乙在位时将其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朝所灭之后,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遂尊帝乙为郝氏的得姓始祖。

郝氏远古世系
郝姓尊契为其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契(离)、2世昭明、3世相土、4世昌若、5世曹圉(粮圉 yG )、6世冥、7世振(王亥)、8世微(上甲)、9世报丁、10世报乙、11世报丙、12世主壬、13世主癸、14世天乙(帝汤名履)、15世太丁(未立而卒)、16世帝太甲、17世帝太庚、18世帝太戊、19世帝河亶甲、20世帝祖乙、21世帝祖丁、22世帝小乙、23世帝祖甲、24世帝庚丁、25世帝武乙、26世帝太丁(文丁)、27世帝乙、28世子期。

渊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第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也有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周至附近),其子孙便以地为氏称郝氏。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
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
-003-
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之说。

渊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整屋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渊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子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子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
-004-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块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地区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据文献《延长县志》中记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氏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县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慕志,是陕北郝氏族人源匈奴郝氏的历史佐证。

渊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乌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时期,古老的鲜卑族人中有一纥石列(纥石烈)氏族部落,是原来世居于辽西地区的乌桓部族中最大的丘力居部落的分支。乌桓部族属于东胡民族中的一支,由于其主要生活于辽西地区,因此又称为辽西鲜卑。
东汉末期,纥石列氏族所在的乌桓部被曹操大败,部众主体被曹操迁徙于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其残余部众四散,迁往辽东地区。
在唐朝末期,纥石列氏族已经成为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到了金国时期,纥石列氏族被称作纥石烈部。
金国被蒙古与南宋联军所灭之后,纥石烈氏族返回辽西地区,逐渐分散于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等地。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被称作何舍里氏,到明末清初则被称为赫舍里氏族,满语为 HeseriHala ,成为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成为满族著姓之一。后有锡伯族人引其为姓氏者。

渊源五
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蛮部落中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为南方三大姓,世为长,袭封王。"

渊源六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西夏人中有郝氏"。

渊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 IlariHala ,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郝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氏等。

渊源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郝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胁后融入鲜卑族,时称汉代乌桓郝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辽宁、吉林的长白山区。后有女真族引为姓氏者,后并入建州女真。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郝佳氏多冠汉姓为郝氏。

渊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郝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节郝氏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氏一族,是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实为罕见。
秦汉之际,山西之郝氏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仍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主要繁衍中心,在传袭了一千多年后。逐步形成了郝氏族群历史上最大的郡望﹣﹣太原郡。郝氏族人并逐渐向江南诸省、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繁衍播迁。
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有因避乱由太原迁江南者。如:东晋郝隆史称南迁之祖,永嘉年间(公元307年)为避战乱,率部分族人自太原途经平阳、河东,渡黄河抵达洛阳(西晋都城)、先客居汲郡,后被征西将军桓温聘为南蛮参军后,遂渡长江抵建康(东晋都城)为官,该支南迁郝氏先寓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小丹阳),后寄居江苏山阳。其后裔广布江浙、安徽、山东等地。其七世孙郝廻,在南朝齐中兴年间(公元501年)任江夏郡太守时,自丹阳徙至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唐、宋朝时期,因唐中书令郝处俊商孙郝象贤一案,其后裔为避杀戮和躲避迫害,有由安徽迁山东者,也有由山东迁河北、后又返迁山东等省者。亦有由河南迁安徽者。这一时期由于社会较安定,郝氏族人在陕西京兆一带亦繁衍壮大,郝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郝氏族群亦发展较快,并陆续有迁徙江浙、湖北、四川者。
唐、宋以前,郝氏族人主要还是以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北宋王朝灭亡后,汉政权南迁,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郝氏部分族人也随着南迁浪潮,由北方诸省迁江南者,如: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
元朝末期,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十八次大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山东、京、津、安徽、湖北等地,另山西忻州地区的马邑也是明朝移民集散地之一。其移民主要迁往山西北部、内蒙、河北等地。明清之际,郝氏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氏族人,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氏族人的聚居点。
清朝时期,世居山西北部的郝氏族人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氏族人则有渡海赴台湾,赴东南亚各地者。但是,这一历史时期郝氏族人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007-
据袁义达、张诚先生合著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称:"当代郝姓人口已达到360万,为全国第七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郝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目前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江浙诸省,大约占郝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黑龙江、陕西、辽宁、内蒙古、河南,这五省的郝姓又集中了25%。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等地,亦均有郝氏族人分布。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郝氏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那望是门阀制度的产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辉煌标志。
郡望,亦称郡脚,它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后还有一个不太为外人知晓的郡望。所谓那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钜姓所在的郡名,后来则逐渐演变为这一姓氏的发源地。现今时,它则成为广大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郝氏郡望的分布、演变轨迹是郝氏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根据历史上郝氏郡望的变化与分布,我们可透视其发展趋势与变迁轨迹。郝姓郡望的演变繁杂,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众口一词地标榜自己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都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实,中国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统一的过程,且初时往往不止一个,历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个,它们滥觞于两汉,形成于六朝隋唐,最后统一于宋初。
汉魏六朝时期,郝姓的郡望有十个之多。元代大学者、名臣郝经,字伯常在《郝氏族谱.姓族源流》中说:"郝既失国,子孙以邑为郝氏,厥后枝条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阳、清河、广阳、东牟、安陆、京兆、江都、上谷、上党诸族,惟河北郝氏为虏姓。"这里所说的十个郡,除东牟、安陆、江都外,其余七个郡都是汉魏六朝时代郝姓的郡望。
在敦煌石室遗书《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记有郝氏郡望有四个;安州安陆郡,雍州京兆郡,恒州真定郡,润州丹阳郡。
据邓铭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编撰成的《贞观氏族志》郝氏郡望有五个:并州太原郡、安州安陆郡、雍州京兆郡、润州丹阳郡、襄州襄阳郡。
敦煌石室遗书中有一部成书于唐德宗时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该书所记唐代中期至晚期有关郝氏郡望的记载有五个即:浦州河东郡、并州太原郡、楚州山阳郡、徐州彭城郡、润州丹阳郡。它们分别是:河东道十郡中浦州河东郡出十五姓,郝姓居第十二位。并州太原郡出二十七姓,郝氏居第四位。淮南道四郡中楚州山阳郡出六姓,郝姓居第五位。河南道二十二郡中徐州彭城郡出十四姓,郝姓居十三位。江东(南)道二十郡中润州丹阳郡出八姓,
-009-
郝姓居第八位。

又见于敦煌石室遗书中的姓氏残卷书中也有郝姓郡望三个:安州安陆郡、并州太原郡,雍州京兆郡。敦煌石室遗书是近代罗振玉等人辑录,共十三种,所收均系敦煌鸣沙山石室里发现的唐朝文人书写的古籍,或是不同传本,或是久佚之书,此每书录文排印,附有辑者或将斧的考证和校记。
在唐代的姓氏学著作中,最著名的当推林宝等编著的《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辑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邓铭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还转录了《元和姓纂》的三个郝姓郡望:上谷郡、清河郡、江都郡、且说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实应是六朝旧望。
众观整个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各姓郡望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在这个时期得到大发展,成直线上升阶段。然由于唐朝郝处俊受武则天迫害一案,郝姓的发展由盛转弱。进入低潮,处于滞缓发展的低迷状态。
宋朝以后,中国自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制度被废除,而宗族主义文化观念欲得以强化,郡望等级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寻根意识却得到加强。北宋初年,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其中记载了晚唐五代时期部分郡望,郝姓只有三个:登州东牟郡、雍州京兆郡、并州太原郡。
宋朝版本的《广韵》记载,郝氏郡望只有一个:"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为"太原郡"。
据不完全统计,自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为十七个:太原郡、上谷郡、常山郡、河东郡、上党郡、清河郡、山阳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阳郡、京兆郡、安陆郡、襄阳郡、蜀郡、颖川郡、鄜城郡。
历史上郝氏郡望主要有:
太原郡:太原二字可译为大平原,宽而广、大而平的高原谓之太原。太原最早始于周朝。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以太原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始迁居此郡的郝姓是先秦时上卿郝晏之孙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时首先定居于此,其后裔郝廉字子康,才倾天下被誉为天下无双。他汉时入仕为官,地位显赫,率郝氏族人久居太原,被后人誉为郝氏"太原堂",郝廉字子康,被尊称为"太原堂"堂祖。后太原堂又分衍出"晒书堂"郝氏、上党"丰文堂"郝氏、上谷
-010-
郝氏、清河郝氏等。

京兆郡:据颜师古《急就篇注》云:"郝,京兆乡名,因地而命氏京兆郡。"西汉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一带。"京兆"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尹"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郝氏分为京兆郡整屋、蓝田县巉柳城、长安县杜陵、宝鸡、武功等五支派,其中以整屋和杜陵两支影响较大。世居京兆称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整屋县终南、九峯,亦即今陕西省渭河一带。只是整屋郝氏没有太原郝氏显贵,较太原郝氏逊色一些。京兆郝氏历史上著名人物有:汉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乡侯郝党和唐代大将、安达都王郝廷玉家族等都出生在这一地方。京兆郝氏为天下郝姓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丹阳郡:西汉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辖境相当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强溪以北地区。三国吴时曾移治建业即今南京市(解放前为国民*政*府*首都),其后辖境渐小。在战国秦时曾在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集镇置丹扬县,因汉以后属丹阳郡故又称小丹扬。唐贞观初年并入当涂县。郡中的郝姓相传为,东晋时郝隆及其后裔自太原徙居润州丹阳,该后裔后又进一步分衍出楚州山阳郝氏、湖北安陆郝氏、安徽六安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苏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较为悠
-011
久的郡望。
安陆郡:又名江夏郡。西汉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陆,辖境相当湖北省安陆、锺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及河南省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等地。三国分属魏吴两国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吴郡治武昌。晋太康元年灭吴后迁治安陆。并改吴时江夏郡为武昌郡,其后辖境缩小。南朝宋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陆郡,治所安陆,辖境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等。南朝郝廻在齐中兴年,因任职江夏郡太守,故由丹阳迁至安陆,成为安陆郝氏始祖。隋开皇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安州安陆郡。郡中的郝姓知名者唐朝郝处俊,是其杰出代表。安陆郡是郝姓发展中兴起较早,影响较大的郡望之一。
山阳郡:山阳郡位于江苏省淮安县境内。汉光武帝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故得名。因其地形险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秦王正二十四年灭楚,在淮北之地置四川郡,也作泗川郡。汉景帝将四川郡改为沛郡,隋开皇元年设楚州,州治山阳。山阳郝氏兴起于东晋,众多族谱记载东晋"坦腹晒书"的郝隆辞官后,落藉山阳,为山阳郝姓的开派始祖。他与在两晋隋唐时的润州丹阳、湖北安陆郝氏均有较深的渊源关系。
南郡:战国时秦置郡,汉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荆州,下辖十八个县,包括荆州、宜昌、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秭归、巴东、利川、宣恩、枝江等。郡中的郝姓相传其始祖为东晋时人"坦腹晒书"的郝隆后裔所遗分支,其后裔为南郡郝氏主脉,知名于东晋末六朝至隋唐之时,故在历史上是较为悠久的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即河南省南阳府县城,汉时辖三十六个县,包括今河南省叶县、鲁山及南阳大部、湖北省枣阳、随州、应山、郧县等地,其后逐渐缩小,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邓州为南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阳郡两郡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城,辖境相当湖北省襄樊、襄阳、南漳、宜城、当阳等地,其后缩小。隋开皇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襄州为襄阳郡。郡中的郝姓出自太吴之世佐臣郝省氏族的后裔,其祖先郝伯全世居襄阳郡唐白水流域地带,为当地大族宗属。分居湖北省枣阳、安陆、荆州及四川省德阳、绵竹,河北省衡水、枣强等县地。所以南阳或襄阳郝氏支脉繁多,多出自太昊之世孙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后。世传,襄阳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树庄铁碓臼就是河北枣强、山东益都、掖县等诸支郝氏的祖居地。
上党郡:战国韩、赵各置一郡,其后韩郡并入赵、入秦后仍置,治所壶关即山西省长治县,前汉刘邦时移治长子,辖境相当山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东,后汉刘秀时移治壶关,其后屡有迁移,辖境渐小。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潞州为上党郡,隋开皇时
-012-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废郡留县仍以上党置。明洪武二年废入潞州历为上党郡、潞州、隆德府治所。郡中的郝氏族姓相传是上谷郝氏分支即前汉众利侯郝贤后裔,郝渊一支居此郡。相传三国魏时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后汉丞相曹操遣使其领诸方士,足可见上党郝氏主脉知名于东汉时期。
上谷郡:战国时燕置,秦代治所在沮阳,辖境相当河北省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以北县地。北魏废。前汉刘邦时郝贤官任上谷郡太守就在此郡。隋大业初改易州置上谷郡,治所在易县,辖境相当河北省拒马河以南、以西满城、容城县以北府河上游以东县地,唐初复为易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上谷郡。上谷郝氏为汉晋旧族,汉代有众利侯郝贤后裔世居在郡。
清河郡:汉高祖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汉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清河、枣强及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改为国,移治在甘陵。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治武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脉知名于两晋六朝时期,郡中的郝姓相传为东汉时人郝絜家族的后裔。
广阳郡:汉文帝十五年分河间国置郡,汉景帝二年改为国,治所在信都,辖境相当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不久改为信都郡,旋复为广川国,甘露四年改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国。东汉永初元年又分置广川国,治所在广川。建光元年废。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广川,治所在枣强,辖境相当河北省枣强、故城等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废,广川县为汉高祖时置县,
因城中有长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县广川村镇。北齐天保七年并入枣强县。广川郝氏以前汉功臣、众利侯郝贤为始祖,其后裔孙郝晷家族知名于十六国后燕时期,其著名人物有汉京兆尹郝孝、郝秘父子。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改江都国置,治所在广陵,即江苏省扬州,辖境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县地。郡中的郝姓大约在南朝萧齐时由南阳郡郝氏分迁而来,居于郡中的倦女庙,并且在南朝萧齐及隋唐时,知名于世。以后又分衍出吴兴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个兴起较晚,影响较大的分支。
华阳郡:即四川省成都府县地,在后汉时郝伯都家族、郝冲家族、郝默家族等。他们真正知名的时间,是在东汉、两晋及隋唐时期,其在知名以后又迁居云南、广西以及贵阳等省地。同时在南方各省形成较为庞大的分布网,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较大影响。
东牟郡:西晋置郡,不久废,北魏复置郡,东魏治所在黄县,辖境相当山东省蓬莱、栖霞、海阳以东地区。北齐天宝七年并入长广郡,唐天宝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莱,辖境与东
-013-
魏时东牟郡同,乾元元年复改登州,因文登县牟山而得名为东牟,东牟郝氏以唐代中书令郝处俊之子郝朝麟为开派始祖,其第十六世孙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时全真道教七子之一。
东莱郡:西汉高祖置郡,治所在掖县,辖境相当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岖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县地。东汉以后治所屡有迁移。西晋改为国,南朝宋时仍以为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莱州为东莱郡。东莱郝氏以后梁郝絜及后燕从事郎郝畧等其裔迁居此郡。在唐代时东莱郝氏尊唐代中书令郝处俊的曾孙郝肸字伯泉为始祖。东莱郝氏徙梁为世家佐唐为冠族,直至北宋时仍较兴旺,谱传,东莱郝氏的始迁祖为元朝的郝伯全。他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宋末由于战乱北迁河北枣强,元末又东迁山东掖县北陵疃落藉。
以上郡望中,除了东牟、东莱、安陆、江都为唐代新望外,其他郡望都是汉魏六朝旧族,其中太原、上谷、上党、清河等四郡则更是汉代郝氏旧望。到六朝时又兴起了丹阳、广阳、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门阀世家,发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敦煌石室遗书中有唐贞观八年《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中,所记郝姓郡望有五个即:并州太原郡出二十七姓,郝姓居第四;蒲州河东郡出十五姓,郝姓居十二位;润州丹阳郡出九姓,郝姓居九位;楚州山阳郡出六姓,郝姓居五位;徐州彭城郡出十四姓,郝姓居十三位。
又见敦煌石室遗书中的姓氏残卷书中也记有郝姓郡望二个,即安州安陆郡,郝氏为六大姓之一。并州太原郡,郝氏大族为三大姓之一。对于丹阳郡、清河郡、广阳郡、上谷郡、上党郡、东莱郡等都未有记载。
隋唐时期郝姓正处在旧族多已衰落,新门阀则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转折时期。总之,自汉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个;太原郡、上谷郡、上党郡、京兆郡、丹阳郡、清河郡、广阳郡、江都郡、安陆郡、东牟郡等。其中:两汉时占五个;太原、上谷、上党、清河、广阳;魏晋六朝时期,新增了丹阳、京兆、江都三个郡望。从此族望冠中原,形成天下钜姓大族的局面。在中华民族最讲门阀制度的六朝时代,其族望之显赫,无与伦比。
唐代前期,唐皇朝勘正姓氏,几次官修《氏族志》,退旧族,进新门,有意压制六朝旧有的门阀大姓,豪强世族,鼓励新兴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各姓郡望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在这个时期成直线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却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个减少到仅剩太原、京兆、安陆三个,而新的郡望却没有形成,其中京兆郡郝氏,也仅出了安边郡王郝廷玉,至于南方的安陆郡郝氏亦仅出了宰相郝处俊。至于北方的太原郡郝氏也未曾出现过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从总体上说,郝姓进入唐朝后,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别是汉魏六朝的郝氏大族,更是彻底衰落。所以在几次官修《氏族志》时,上谷、上党、
-014-
第一章郝氏渊源考略

广阳、江都等郡都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仅太原与京兆,由于历史悠久,根基牢固,仍有一定的势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认它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贞观氏族志》时,也承认"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还曾敕赐滁州刺史、甑山县公郝相贵为"安中首姓"的匾额。
唐朝元和年间,林宝在修撰《元和姓纂》时。因为安州安陆郡出了一个最优秀的人物宰相郝处俊,于是便将安陆郡也列为当时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于安陆郡郝氏自宰相郝处俊之后,特别是其孙郝象贤被诛杀后,郝氏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内,也只出过几个刺史级别的官吏,其显赫的家族势力地位而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把安陆郡视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并未得到当时社会的完全认同。
宋朝时人乐史修撰《太平寰宇记》时,便也不认安陆郡为郝氏的郡望,而只承认太原、京兆两个郝氏旧望。当宋朝欧阳修撰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按照世家大族标示,便干脆将安陆郡郝氏即宰相郝处俊家族归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之中。整个唐代,郝姓都处于这种转折时期,旧的大族多已没落了,而新的显郝姓望族集团尚不成熟,这种局面一直延到五代和元朝时期,其问尽管郝胖家族、郝拯家族、郝经家族崛起一时,但局面仍没有改变。
宋朝以后,中国自魏晋以来所盛行的门阀制度被废除,而宗族主义文化观念却得以强化,所以郡望的等级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寻根意识却加浓厚,人们开始追溯共同的郡望,并作为本姓氏族的发源地。历史上郝姓以太原郡、京兆郡最为古老和著名,且长期以来都被认同为郝姓的二大郡望。因此,自宋、元以后各派郝氏子孙便逐渐放弃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和京兆二郡,并得到了中华郝姓子孙的普遍认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始祖或名人而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堂号的称谓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
堂号的来历、大至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以祥瑞吉兆为堂号;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以官爵封号为堂号。
郝氏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主要堂号有:
庆源堂:以望立堂,源于京兆郡整屋,该堂共尊先秦上卿郝晏为始祖。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其源出郝廉。郝廉,字子康,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汉朝大臣。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后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功封众利侯。
晒书堂:以人立堂,亦称晒腹堂。源出郝隆,字佐治。该堂号为太原堂之分支,堂祖郝隆为晋朝崞县人(今山西原平)。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当时为桓温南蛮参军,有一天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坦露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人家奇怪地问:"书在哪里?"他拍拍肚子回答:"我的书都在肚子里呢"。
奉先堂:以望立堂,该堂取太甲奉先思孝之义。或以《家训》曰:奉祖先,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之义,以奉先为堂号者大都为襄阳府地北迁徙河北、山东之郝氏后裔,该堂之堂祖为元末明初之郝伯全。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常安堂。
丰文堂:以人立堂,源出郝经。郝经,字伯常,堂主郝经为元朝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他条陈数十事,元世祖大悦,待继位后,即任其为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曾充国使出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在留宋期间,郝经著述甚多,其文丰蔚豪宕。故其族人以"丰文"为堂名,此即郝氏"丰文堂"之由来。
庆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陇东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郝氏渊源考略

第五节郝氏楹联典故
古典《集韵》曰"祠、祭也","大凡祠堂之设,以祀其先祖",在历朝历代的家族中,均有自己的宗祠。为昭示先贤的美德,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向上,往往在祠堂之上写有祠堂楹联。所以祠堂楹联对于一个家族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及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祠堂楹联分为堂联、门联、和祠联几类,郝氏家族著名的楹联有:
四言通用联
"丰文尚节,引义传经":上联典指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时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住在元朝将领张柔家,得以读他的藏书。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宪宗时,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谈论治国安民之道,深得信任,跟从忽必烈攻鄂州,得到宪宗死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北还争帝位,与南宋宰相相贾似道约和退兵。中统初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使南宋,被贾似道扣留在真州达十六年,至元年间才被释还。文章丰蔚豪放,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诗多奇崛。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将郝处俊,安州安陆人,贞观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侍郎,跟随大将李勤征讨高丽有功,授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参与朝政,上元初年官中书令。为人正直,操履无玷。在朝中,他每发言议论,必引经据典,主张法令应刚柔相济,凡所规风,深得大体,得高宗赞许。
"储书栖腹,饮水投钱":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郝隆,字佐治,任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善于应对。一年的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晒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晒一下我肚子里的书。"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郝廉,曾出远门,在路边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投入井中,以表示清廉。
"猛将旗手,红袄顺天":上联典指郝氏第一猛将郝摇旗,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当旗手。闯王李自成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攻清军。后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下联典指金朝末年红袄起义军首领郝定,山东衮州人。举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县,称帝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河东三绝":上联典指汉朝名人郝廉,字子康,太原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而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下联典指宋朝时期
-017-
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

的画家郝章,汾州人,居阆州。长于画人马,年已八十,每画一人一马,称绝一时。与路皋橐骆、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夫人家法,宰相襟期":上联典出《世说新语》记载,王浑妻钟氏,与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钟虽门高,与郝相亲重,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郝处俊,尝言志曰:"大丈夫惟无仕,仕必至宰相乃可"。后仕至中书。
"太原世泽,廉洁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郝廉,性廉洁,过姊饭,默置钱于席下,远行饮路帝井水,投钱于井中。
五言通用联
"人曝笼内物,我晒腹中书":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参军郝隆,字佐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晒衣物,惟隆卧于庭中,人问之,答曰:"晒吾腹中书耳!"
七言通用联
"布衣有艺东晋,作参军大振南蛮":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参军郝隆一生事迹。
"尔雅疏义流芳远,春秋说略世泽长":全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户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清嘉庆进士,谦退廉介,潜心著书,长名物训诂之学,著有《尔雅疏义》、《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等。
八言以上通用联
"奇韵豪文才推元朝,危言高论名重汉时":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士郝洁,太原人。好危言高论,名重当时。
"赋娵鱼辨小草凋谢调桓名土清谈倾江左,生典午官参军晒书坦腹故乡遗址在沱东":全联对晋朝参军郝隆,字佐治,山西崞县人。的主要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概括。

第六节郝姓历史名人
古代名人
郝晏先秦时期的整屋人,是目前从史料中所能查到最早的郝姓人,在《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均有郝晏的名字,在《新唐书·宰相世系》中只写了六个字"裔孙晏秦上卿",其意是说郝晏是郝姓始祖期的裔孙,在秦国任上卿。郝晏在郝氏家谱中亦有介绍,如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中称:"秦昭王时郝晏受封食邑,治理太白山终南大原,乡人感其义于整屋城东故居建祠焉"。综合郝氏家资料可知,郝晏生活在战国时期,少年勤奋好学,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周游各国,先在秀国任职,但因仕途发展不合其意,而转仕秦国。郝晏的才能得以充分发展,驰骋秦国政坛十年,官至上卿。秦昭王(公元前306-250年)在位时,郝晏已年迈。秦昭王念其对秦国忠心效力和政绩卓著,封其食邑。于是郝晏从秦都回到郝乡故地,居整屋城东(今陕西省到县东终南镇),他负责治理太白山终南大原,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而受到终南原百姓的拥护,所以"乡人感其义,于鳌屋城东故居建祠焉。"
郝瑗是郝晏的孙子,整屋人。在《新唐书》书中只写了六个字:"晏孙瑗,太原守。在郝廻所写《丹阳郝源流总序》文中也有对郝瑗的介绍。迴文曰:"晏公之孙瑗,事汉高为治粟内史,奉命守太原郡。因郡人郭琚献地,遂与太原侯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遂家焉,是太原自郝始矣。"由此可知郝瑗在汉高祖时任治粟内史,后调太原郡任太守。时太原郡治所在晋阳。郝廻说筑太原城是指建晋阳城墙,城建好以后,郝瑗就把家搬到晋城落户。从此太原郡始有郝姓人,郝瑗就是太原郡郝氏家族的始祖。据山西民俗文化家继祖先生所写《太原历史概述》一文介绍,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第二代皇赵光义与北汉凭借晋阳,与其对垒二十余载,对晋阳人民的顽强抵抗深恶痛绝,于是将晋城火烧水灌夷为废墟。从此晋阳古城在三晋大地上便消失了。今明太原古县城即是在原晋古城的废墟上重建的。
郝贤西汉太原人,在《新唐书》中称:"晏孙瑗,太原守,生贤,汉匈奴中郎将"由此可知,郝贤是郝瑗的儿子。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也有郝贤的记述,称郝贤为"上太守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余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郝贤从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入侵的战斗中立了功,而被封为众利侯。
-019-
郝廉字子康,西汉太原人。著名汉朝大臣,是郝瑗的裔孙。郝迴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孝文间,廻十八世祖廉公为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汉本始间,太原国相刘公瑾,邑令伏侯升,特请恩表其节于门,"门下孝子"。另据明朝学者方用贤所撰《尚友录》称郝廉"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远行于路,每饮水,辄投一钱井中。过姊家,姊设食,乃暗留金席下而去。"综上所述,郝廉以忠孝两全,为官清廉而闻名于当时,是西汉高士,为当时的人所敬重。郝氏后人尊奉其为郝氏"太原堂"堂主。
郝党西汉人封亭乡候,西汉南阳人。平帝元始四年,以中郎将与王恽等八人奉命分行各地,览观风俗。以功封亭乡侯。
郝昭字伯道,三国时太原人,魏国大将,号杂号将军。他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镇守河西。曹真举荐郝昭守陈仓,迁镇西将军。诸葛亮大军逼近陈仓,先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致魏延说此城难打,诸葛亮大怒欲斩。郝昭的同乡靳详请缨游说郝昭投降,但为郝昭所严厉拒绝归降。郝昭以三千人抗拒诸葛亮三十万兵,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后因粮尽而退兵。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后再引见慰劳,正当欲重用郝昭时,他却病亡了。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南朝宋《世说新语》、宋《太平寰宇记》、明万历《太原府志》古迹篇和人物篇和历代《崞县志》其事迹均有记载。现原籍上社村郝氏祠堂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郝隆是江南郝氏始迁祖。后裔尊崇其为郝氏"晒书堂"堂祖。
郝散西晋时匈奴族起义首领,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于谷远(今山西沁源)起兵反晋,攻上党,杀长吏。后降晋,为冯翊都尉所杀。其弟郝度元率马兰羌,卢水胡诸部族再次起事,推动了关中氏羌人民悉起反晋。
郝夫人晋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内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钟夫人,出身名门,郝氏不因贫贱而低三下四,钟氏也不因富贵而盛气凌人,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
郝廻润州丹阳人(今安徽当涂县),在南朝梁国出任江夏太守时,携带家眷,自丹阳迁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定居。他为政清廉,深受当地百姓拥戴,是安陆郝氏的开派之祖。
郝孝德平原人(今山东平原),著名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聚众数万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020-
第一章郝氏渊源考略

郝处俊又名郝杰,祖籍山西原平上社村人。客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少年勤奋好学,尤爱《汉书》,崖略暗诵,唐朝著名大臣。唐贞观年间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部,副佐李劫征战高丽有功。高宗时升至宰相,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临事敢言,在帝前议政,必引经据义,甚得高宗信任。凡他规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实情。其谏君谏王之忠心,忧国忧民之操守,为世人所称颂。被誉为:飞九霄,假六翮,人称"六翮相公"。时高宗多病,欲让位武则天,处俊直言谏止,因而得罪了武则天。但因处俊操履无玷,无法加害。武后夺权后,借故把处俊的孙子郝象贤杀了,并将其祖父郝处俊及其父母坟茔挖掘,斫棺毁柩。
郝澄字长源,句容人(今江苏句容),著名宋朝画家。其家世为右族,至郝澄以丹青自乐,不事费产。当时人们多求郝澄的画,赖以资给。郝澄通相术,故精于传写,独得精神气骨之妙,落笔过人。
郝章汾州人(今山西汾阳)。著名宋朝画家。擅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今山西泽州),元朝著名大儒、书画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之名笔。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著有《续后汉书》《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政治上他反对"华夷之争",推崇四海一家,反对元朝伐宋,主张华夏一统。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授他为翰林院伺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被南宋歼相贾似道拘禁十六年,著名的"鸿雁传书"就是讲得这段故事。至元十二年在忽必烈的营救下,他终于北归,是年秋病卒。终年53岁。后裔尊奉其为郝氏"丰文堂"之堂祖。
郝大通名异,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宁海人。金大定七年皈依全真教,其升天后,元世祖赠号"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全真教华山派。简称"华山派"。郝大通吸收禅宗、理学的心性思想,建立起以心为基点,以本心本性和道三合一为特色的心性论。本心、真心是其心性论重点,二者又称为心之体。同时有性、道、神诸范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相应地他将修炼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归结为如何明悟本心、磨尽尘心。其著述主要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太古集》等。
郝定兖州泗水人(今山东兖州)。著名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021-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园牲后,他与李锦等联明抗清,在湖南、广西屡败清军,1647年取得金州大捷,后转战两湖、四川等地,1663年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不屈牺牲。
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著名清朝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郝懿行一生的著作很多,有《尔雅义疏》《春秋说略》《易说》《书说》《诗说》《郑氏礼记笺》《诗经拾遗》《汲冢周书辑要》《竹书纪年校正》《苟子补注》《山海经笺蔬》《宋琐语》《晋宋书故》《宝训》以及《蜂衙小纪》《郝氏世系考》晒书堂《笔录》《笔记》《诗文集》等,他已刊和未刊者合起来约有六十多种。
其妻王照圆,字瑞玉,文才横溢,博涉经史,是郝懿行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在文坛道路上所取得成就的贤内助和得力助手。她为编辑郝氏遗书呕心沥血。他二人夫唱妇随,相得益彰。王照圆自著有《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晒书堂闺中文存》等书。她和丈夫时常"以诗答问",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竟成《诗问》七卷。当时文坛上把郝懿行夫妇和江苏高邮有名的经学世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提并论,素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的美名。
郝天挺字晋卿,(公元1161-1217年)金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两举进士不第,以教书为业。为人坦荡自信,宁可落魄贫困,始终不至豪富门庭。厌科举,文人学者元好问等出其门下。贞祐间,居河南,往来于淇、卫间。五十岁死于舞阳。
郝天挺字继先,(公元1247-1313年)号新斋,元太原(今属山西)人。祖先为朵鲁班族人,为郝和尚拔都子。受师于元好问,以勋臣子备元世祖宿卫。入为吏部尚书、中书左丞。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武宗入位,有拥戴定策功。仁宗初,参议大政,谏革尚书省之弊。后拜御史中丞,复拜河南平章政事。曾修《云南实录》五卷。
郝兰田安徽人,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清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后改唱老旦,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创新出老旦新腔,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京剧行老旦的地位。
近现代名人
郝梦龄河北藁城市庄合村人。先后入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任卫立煌部中央兵团中将前线总指挥,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线"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郝梦龄将军是抗战初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为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武汉的汉口北
-022-
第一章郝氏渊源考略

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
郝鸿昌河北沧州县人。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人习武成风,拳脚功自家传。其父郝继春是当地清朝武举人高经奎的高足,郝鸿昌从小随其父亲习武,得挂拳、二郎拳、查拳和器械等之精髓。学到形意、八卦、太极、拳击、摔跤等真传时馆中踢打摔拿的全能高材生,并与马英图、朱国福结为"金兰之交"。1932年毕业异成绩留馆任教。1933年全国武术国考,他以八极拳之技法,获无级别散打第一名,江先生视为国术馆的台柱。1941年因教育有方,被提升为副教授;1946年升任教务长
郝柏村字伯春,江苏盐城人,1919年8月8日生。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中国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为中国台湾地区1990-1993年"行政院长",1958门炮战时在金门担任少将师长,历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总司令等职,后晋任为上将、参谋总长。郝柏村曾计划派兵拿回钓鱼岛,却遭李登辉反对。郝柏村坚持"一个的原则,反对**。在担任"行政院长"任内,批准成立了台湾"陆委会"和海基会,湾与大陆三通,开辟了互相联系与协调的通道。2015年9月3日,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并获颁纪念章。2020年30日去世,享年102岁。
郝建秀女,山东青岛人,1935年11月生。1949年入青岛国棉六厂工人,1954年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1962年毕业回厂,先后任技术员岛国棉八厂副厂长等职,以后先后在青岛市及山东省担任领导职务,1977年起先后任纺业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郝海东中国足球运动员,1970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为前锋曾效力于八一队、大达队、大连实德队,多次入选国家队,享有1998年中国足球先生,1998年赛季亚足联最前锋,2001年中国十佳运动员。2009年亚足联亚洲历史十大前锋等荣誉,人们赞誉他为洲第一前锋"。

二十三世孙郝孔儒编辑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中华郝氏家族家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良好,社会和谐,国家兴旺。而家风又需家规家训的规范与弘扬,并使其融入国家法制社会的大道铺垫之中。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宝。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的繁荣。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使这几千年传之不朽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炫丽的光彩。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曰"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国族,由国族合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必先治国,国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旺,族之旺不可全然否定家规族训"。
俗语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翻开各姓族谱阅览,都含有"家训"映入眼帘,家训即是指家族先辈对后人的训戒和教诲。它是姓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家训关系到家道门风,涉及到做人的各个方面,故家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如下五个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值得挖掘、研究和传承。一是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二是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三是培养理想和淡泊襟怀。四是讲究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五是应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的道理。
因此说一个家族的家训,它不仅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它渗透和规范着每个族人的行为准则,规范着每个族人的理想、伦理、道德、行为及人生追求家训。讲究孝道、讲究亲情。是何等重要之事。
在陕西西安的明城墙上,刻有一副中华郝氏的《郝氏家训》,现已成为当代郝氏公认之家训:
赤邑赤邑,炎帝后裔,神农血脉,亘古不易,商子子姓,赫赫族望,诚义勤朴,智勇有方,强国爱民,永葆泰康,生生不息,富贵绵长。
郝氏"晒书堂"后裔,前清著名学者郝培元(郝氏名人郝懿行之父),所撰之《郝氏家训》,亦为后世郝氏家族所极力推崇:
做人要通达世故,要应答合度,不必随俗披靡。要做到有气骨,也不可记恨人短处,此非忠厚之道。居心制行要平处事,要先行退步,在求进步,处身涉世,当处处小心谨慎,始终不懈。
吾上社郝氏是同川地区有名的名门望族,郝氏家族是一个教养极其严格、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家族。晋始祖郝隆"坦腹晒书"满腹经论,学富五车,不畏权贵,自立自强,旷达直率的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郝氏后裔。他的事迹在《太平寰宇记》卷49,《山西通志》
-024-
卷139,刘义庆《世说新语》,历朝历代的《太原府志》《崞县县志》均有明确记载。以始祖郝隆为堂祖的中华"晒书堂",是当今郝氏家族的重要堂号。因原平市上社村是其故里,故上社村被世人誉称"晋贤故里"。上社村不仅有着优良的文化传承,淳朴的民风和严格的家训,使得吾族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人才辈出,闻名遐迩,成国之栋梁,族人之楷模。
据考,因时代变迁,尤文革浩劫,部分传统文化被湮灭,吾上社郝氏家族经千方百计寻觅和挖掘,整理集注出"晒书堂"上社《郝氏家训》:"正德修业,忠信笃敬",作为名门望族,中华"晒书堂"祖庭之上社郝氏家族的家训是何等之重要,何其之必须。
经族人倡修,续修上社郝氏族谱编委会按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之原则,与时俱进,将当今中华郝氏"晒书堂"所通用之《郝氏家训》亦奉为吾族之家训,望子孙后裔都能严格遵循,身体力行,代代相传之。
中华"晒书堂"《郝氏家训》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贵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溺子也,务致其福,物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为勇,不疑生子慈,故曰,慈故能勇,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复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事,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言其可得乎?处大言之谓力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慈于予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史则战则胜,以守则故,夫能自全也。而尽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若以慈卫之也导,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也,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晋贤故里上社郝氏族谱编委会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