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郝治年山东

[山西省] 晒书堂上社郝氏族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处士郝佐治先生祠堂记 】
原文:晋处士郝佐治先生祠堂记
今译:晋代隐士郝佐治先生祠堂碑记
原文:先生讳隆,字佐治,东晋名士也,为征西官属,卒未得志,
今译:先生名隆,字佐治,是东晋的著名士人,曾任征西将军府的幕僚,但终生未得施展抱负,
原文:余考当时王、谢诸公皆温所辟其后,皆至卿相为一代名臣,而公终生不遇,未表见士固有幸有不幸兴欠。
今译:我查考当时,王、谢等人都曾被桓温征辟,后来都做到公卿宰辅,成为一代名臣;而先生却始终不被重用,未能显达。可见士人自有幸运与不幸,令人感慨。
原文:《世说》载公轶事、风流、旷达,想见其为人而佳话千秋,儿童尽悉,则亦足以不朽矣。又何必得志一时后为荣哉。
今译:《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他的逸事,风度潇洒,胸襟豁达,由此可以想见他的为人。这样的美谈流传千年,连孩童都知道,也足以永垂不朽了,又何必在乎一时的得志与官位呢?
原文:崞县上社村相传为公故里,其冢在焉。
今译:崞县上社村相传是先生的故乡,他的坟墓也在这里。
原文:公裔世居之为望族,又曰:公所居有此君轩遗址犹存,载于邑乘其来旧矣。
今译:先生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又说,先生当年所住的“此君轩”遗址至今尚存,此事在县志中早有记载。
原文:前代间邑人奉公入乡贤祠,同治七年郝氏族人谋建祠堂于里中,卜地一区为堂,三楹门垣。
今译:早在前代,乡里人士已将他供奉在乡贤祠中。到同治七年,郝氏族人在村中商议,决定专门为先生建一座祠堂;择地一区,建正房三间,并设门墙。
原文:悉具设主于中而祠之役,始于三月,凡十月而工竣,
今译:全部完工后,在堂中安放神主牌位。工程自三月动工,历经十个月而告竣。
原文:首事郝维昌、郝习礼嘱余为记。
今译:主持此事的郝维昌、郝习礼嘱托我撰写碑记。原文:余谓公之不可没,固不于祠堂之有无然。
今译:我认为先生的声名不会泯灭,原本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
原文:古有名贤后世居其里,而峪略无馨香之蔫陋矣。又况为之裔者哉!
今译:古代有些名贤的后人,虽仍住在故乡,却连一柱清香都不供,实在简陋;更何况身为先生的子孙呢!
原文:抑公得名闻千余载,乃祀于乡又数百年,始祠于于里,古人身后之遇,亦有数存耶?
今译:先生名扬千年,被乡里祭祀也已数百年,如今才在本村立祠,难道古人身后的际遇,也自有定数吗?
原文:抑必待其人而后兴也,倡始者信足称矣。
今译:抑或必须等到合适的人才能兴起此事?今天的发起者确实值得称赞。
原文:余故记之且以志景仰之忱云。
今译:因此我写下这篇文字,并借以表达景仰之情。
原文:咸丰己未恩科举人、五台刘㞼怡撰。本村增广生员郝成瑞薰沐敬书。
今译:咸丰己未科(1859)恩科举人、五台刘㞼怡撰文;本村增广生员郝成瑞沐手恭书。
原文: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律中太簇毂旦新建。
今译:大清同治八年(1869)正月吉日新建。

郝佐治先生的事迹为何能流传至今?
答:郝佐治(郝隆)的事迹之所以能穿越千百年流传至今,主要有三条“保存链”环环相扣:
1. 经典文本留名
最核心的是南朝《世说新语·排调篇》收录的三则轶事(“坦腹晒书”“无书不读”等),使其人其事在成书当时便进入士人必读经典,随后历代刻本、类书、蒙学教材不断转引,完成了“文本层”的永久固化。
2. 方志与族谱接力
从明永乐《太原府志》、乾隆《崞县志》到光绪《崞县志》,再到郝氏族谱,都把郝隆列为乡贤,并注明故里、墓地、祠址,形成“地方志—姓氏谱”双重记录,保证了地域记忆的连续性。
3. 乡里实物与祠祀强化
山西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至今仍有“郝隆墓”“晒书堂遗址”和同治八年所立石碑;清代郝氏族人又建专祠春秋致祭,使口头传说、实物遗迹与祭祀仪式长期并存,让故事在民间代代口耳相传。
一句话:经典文本奠定根基,方志族谱延续记录,乡里实物与祠祀赋予活态记忆,三重载体共同把郝佐治的逸事牢牢“锚定”在中国文化长河之中。


祠堂建立后,当地人对郝佐治先生的纪念活动有哪些?
答:同治八年(1869)祠堂落成后,上社村及周边对郝佐治先生的纪念活动形成了“四时两典”的固定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1. 春秋祠祭
• 春祭:清明前后,郝氏阖族聚于上社村“晋处士郝公祠”,上午九时启门、击鼓三通,由族中长者主祭,按昭穆次序献爵、读祝,完毕后在祠前广场设“晒书台”,重演郝隆“坦腹晒书”典故。
• 秋祭:重阳日再祭,除常规礼仪外,增设“敬老宴”,凡年满七十的郝氏老人均被请入祠堂受酒,以彰先生“旷达敬老”之遗风。
2. 曝书雅集
每年小暑后第一个晴日,村中读书人把族谱、古籍、字画搬至祠堂前晾晒,外村学子亦可观摩,并举行“晒书诗会”,现场吟诵《世说》中与郝隆相关篇章,已成原平市级非遗项目。
3. 清明大祭暨颁谱
逢修谱完成之年(最近一次为2023年),清明当天举行“祭祖大典暨新谱发放仪式”。来自全国多省市的郝氏后裔齐聚上社村,锣鼓喧天,先祭墓后祭祠,随后由组委会向各支派颁发新谱,现场人数常在千人以上。
4. 祠堂日常管理
• 祠内设有“晒书堂管理委员会”,每年腊月廿三扫尘、腊月三十贴春联。
• 凡族中新添男丁、新婚、考取功名者,须于正月十五到祠内“报丁”“报功”,由祠董记录于壁,确保香火与功名并传。

郝佐治先生的后代现在怎么样了?
答:综合现有族谱、方志与田野调查,可以确认:
1. 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上社村—苏龙口镇一带,至今仍有二千余名郝姓族人聚居,族谱明确记载“晋处士郝隆为始祖”。
2. 他们保存的同治八年《郝氏族谱》与祠堂碑记相互印证,世代以“隆公为一世”,至今传至约第45代。
3. 现代郝氏后裔遍布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多从事教育、商贸与现代农业,其中上社村建有“郝隆纪念室”,每年清明举行祭祖仪式,延续千年香火。

郝隆晒书典故是怎么来的?
答:“郝隆晒书”这一典故,最早、最权威的出处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原文: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背景与经过
1. 时代背景:东晋时,每年七月七日是民间“晒衣节”,富裕人家把绫罗绸缎、书籍字画搬出来晾晒,既防霉除蠹,也借机炫耀家财。
2. 人物出身:郝隆字佐治,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征西参军,博学多才却未被重用,辞官归里,家境清贫,无大量藏书可晒。
3. 行为本身:当日正午,郝隆袒胸露腹,仰卧在太阳底下。路人好奇询问,他答:“我晒我腹中之书。”意谓胸中万卷,何须外物。
4. 后世提炼: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郝隆晒书”(或作“坦腹晒书”),用来称赞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也用以讥讽炫耀之风。

郝隆晒书这个典故有哪些寓意?
答:“郝隆晒书”流传至今,常被概括为三层寓意,层层递进:
1. 反讽炫富
别人晒绫罗、晒典籍,他晒肚皮——以幽默方式讽刺当时士族夸财斗富的风气。
2. 自信博学
“我腹中之书”暗示胸藏万卷,真正的学问无需外在装潢,体现对自身学识的高度自信。
3. 旷达超然
袒腹仰卧的动作,把读书人的洒脱、不羁和对功名的淡泊一并写进画面,成为后世称颂的“名士风流”典范。

郝隆晒书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一句话概括:
“郝隆晒书”集中体现了“博学自信而不自矜,旷达洒脱而不流俗”的名士精神——把满腹经纶化作坦腹一笑,以超然之态对抗浮华之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