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治年

莱州历史大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 于 2014-8-3 18:14 编辑

                暗室之事何以见天
  

    杨震暮夜“四知却金”的故事,从东汉至今一直盛传于世,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也成为历代清官“慎独”的楷模。但随着故事的传播,疑窦也接踵而来:杨震暮夜“四知却金”是发生在他与王密之间的事情,这事是怎么传出来的?
    作为昌邑县令的王密是一县之父母官,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官声,对深夜送礼“愧而出”的事是不会外传的。更重要的是,王密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据明代莱州知府胡仲谟编纂的《东莱野语》记载:明洪武三十年,太祖朱元璋下旨重刑惩贪,处死贪赃枉法的驸马欧阳伦,在全国大兴廉政之风。开国功臣郭英为博得太祖欢心,到其祖籍昌邑,在城内建起“四知庙”,庙内塑有杨震像,还在城西北筑起“辞金台”,台上建了“辞金亭”,以颂扬杨震,斥责王密。然而,昌邑百姓却不买郭英的账。“四知庙”竣工当晚,庙内壁画上的王密像就被人刮掉,杨震的塑像脸面也被涂白。正因为王密在昌邑百姓心目中是世代相传的清官,他们不容许他被说成是行贿者。最后,郭英摆下酒席,宴请当地长者,对其中原委作了详细解释,百姓毁庙像一事才算平息。
    照这样说来,外传暮夜“四知却金”的人就是杨震了?假如是杨震,那他的动机又是什么?王密是杨震的“门生”和故友,杨震想没想到外传这件事会有损“门生”、故友的官声?如果王密带来的黄金是贪赃所得,斥责他或逼迫他退赃都无可厚非,可对外宣传也是不妥当的。从史料看,王密向杨震送礼分明是来答谢知遇之恩,这些黄金或许就是他自己积攒的。不管怎么说,王密带着厚礼来答谢恩情,收与不收随杨震,为什么要传出这件事呢?如果是为了造势以抬高自己,那杨震的“人品”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了。
    实际上,在杨震出任东莱太守后,世人才知道暮夜“四知却金”的故事。这个故事最初的传播也是在东莱郡治所(今山东省莱州市)这个地方。旧时,全国各地衙门公堂悬挂的大匾上,大都写的是“清正廉明”、“光明正大”之类的话。而东莱人为了纪念杨震,自东汉到清末,在东莱郡衙门公堂的大匾上,始终写的是“四知堂”三个大字。莱州人爱戴杨震,从古至今就没有怀疑过他的人品,这是因为东莱地方志,除了记载杨震暮夜“四知却金”的故事外,还清楚地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胡仲谟编纂的《邑志佚文》有此记载(笔者对原文进行了简译):《四知却金》一文不足百字,颂汉时东莱太守杨震之大廉,扬其亮节清风可谓高极矣。然,自汉迄今,闻此言者多存疑,有曰:两人暗夜秘语,密心愧必严守口舌。若是杨震传出此事,则难脱借损故友以壮官声之名,这对杨震的人品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害。对“四知”何以传出之事,初闻时我也疑之。今阅杨震四十六代孙、元朝至顺年间定海侯、莱州人杨春《札记》中的一些记载,方知其中端倪。
    杨震初到东莱,郡太守丞戈郛盛宴接风。杨震叹曰:“我等一餐,百户民食。”问膳工制宴之费,遂以途中省下的车船费交付,戈郛面露愠色。杨震曰:“本官初至,以酒结识同僚,国事民事,今后仰仗兄与众位。”
    次日晨,杨震从仆魏南羊(据杨春《札记》中《魏南羊传》载,南羊比杨震小二十岁,十一岁时父母双亡,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之后杨震收留了他,一直伴随杨震左右。杨震故去次年,南羊离世,时年五十四岁,入杨氏墓地,受杨门后人祭祀)开门,见门枢石下遗钱一贯,寻无人迹,遂进内禀告。杨震曰:“杂役一月之资,失者苦矣。”南羊衙内遍寻,有知情者秘告,言太守丞因仇摆宴事,其亲随以钱买笑矣。南羊愤曰:“途宿昌邑,邑令怀金十斤欲报家爷举荐之恩,家爷低言透壁,四知掷地有声,乃立地顶天真男子,以钱买笑枉费心思。”答问间,南羊至丞居隔墙投钱,悻悻而去。
    细品“家爷低言透壁,四知掷地有声”可知,杨震暮夜“四知却金”当口,恰巧仆人魏南羊在隔壁听到了这件事。当得知“太守丞因仇摆宴事,其亲随以钱买笑”时,年轻气盛的仆人魏南羊,为了维护主人的名声,在气头上说出杨震暮夜“四知却金”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这段史料,足以证实杨震暮夜“四知却金”故事的传出,与王密、杨震没有关系,而是魏南羊所为。读罢此文,关于“四知却金”故事由来的疑窦尽释,令人对杨震的人品更加尊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蠡东莱山以柴生财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初与宛县令文种友善,随其入越事越王允常。越王勾践继立,范蠡与文种一同被用以为谋臣。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击败。范蠡献计:由文种守国,他随勾践去吴国做人质。为奴三年后,范蠡与文种帮助勾践励精图治,等待时机**。
  公元前482年,越国破吴。范蠡知道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享太平。给文种留下几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逃离越国从海路来到齐国。
  今青岛市平度大泽山中有一范蠡涧,据说范蠡与西施初来时曾在此住了些日子。石壁有诗“生死居吴日,艰难霸越心,何年来此涧?千古仰高岭。”至今可见。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极多。她是否随范蠡到过此地这里不作考究,但范蠡“浮海来齐”却是记于多种史书上的事。因为大泽山中远离人迹,范蠡又辗转到东莱山(今莱州城东大基山)隐居。
  据明嘉靖十三年莱州知府胡仲谟的《东莱野语》载:范蠡自海路北上来到齐国,初隐于东莱山。人前自称鸱夷子皮(可解释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不敢暴露身份。范蠡出逃时虽带了些钱物,但他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决定寻一个挣钱谋生的办法。
  说有一次,范蠡从山中走出,来到一个集镇。发现此处百姓吃粮有余而做饭的烧柴不足,心中立刻有了生财之法。于是,他在山上砍了柴运到这个集镇,用柴草换粮、换物、换钱,开创了以柴生财的先例。
  范蠡“以柴生财”做到自给自足,也为山下的百姓做出谋生的榜样。许多没有挣钱门路的人学他的样子,也到山上砍柴卖钱。因为卖柴是“无本生财”,“柴”与“财”又是同音,范蠡就被后世人奉为“财神”了。
  范蠡后来去了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莱圣母巧用阿胶治不孕  



据明朝嘉靖十三年莱州知府胡仲谟的《东莱野语》记载:东莱圣母王偲有阿胶治不孕和儿疾绝术。

人们知道她是刘伯根的母亲,都尊称她“刘干娘”。因为她是女道家,刘干娘的“刘”字又与“留”字同音。有人就说“刘干娘有法术,能留住孩子的生命”。这话越传越神,慢慢地就有了“拜个刘干娘,孩子好抚养”的传言。金、元时期,胶东这一带有了名为《刘干娘》的戏剧传演,东莱山中,“东莱圣母庙”的香火也一直很兴盛。

公元289年,西晋爆发了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争斗从宫廷扩大到地方,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大混战。战祸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逃荒的人一批批涌到“鱼米之乡” 县(在今莱州市、龙口市和招远城区三者之间)。 县令刘伯根的母亲名叫王偲,她动员儿子丢弃官职,组织流民反晋。

王偲是今莱州市朱桥寺庄人,其祖父是汉末名医王昌安。王偲自幼学习医术又好道,她以行医传道为名,组织起民众一万余人,光熙元年(306)三月起义。刘伯根尊母王偲为东莱圣母。刘伯根占领了胶东半岛后又统兵西进,王偲在后方为起义军组织兵源,训练将领。

朝廷派重兵来镇压这支起义军,刘伯根在战斗中牺牲。王偲将军权交给侄儿王弥,起义军经休整后继续西进。因晋军反扑势力太强,王弥投靠了汉王刘渊,与汉将刘曜、石勒协同作战。终于永嘉五年(311)六月攻进洛阳皇宫,活捉了晋怀帝司马炽。

晋朝势力尚未灭亡,反晋队伍中却产生了矛盾。刘曜埋怨王弥不该抢先攻入洛阳,石勒更是妒忌王弥的才能,图谋除之。同年十月,王弥遭石勒杀害,其军队也由此失散。

王偲闻王弥死讯后,重新组织反晋力量。她选准掖县(今莱州市)人苏峻,让他带头起事。她帮助苏峻组织训练了数千流民,经过细心准备,大兴二年(319)春,苏峻率众南渡。后来兵入台城(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挟持了晋成帝司马衍,囚其于石头城(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国药瑰宝阿胶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保胎安胎治不孕,古医书留下了很多安胎良方。早在25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阿胶乃滋补上品 ,久服轻身益气。阿胶......养血则血自止而胎安。”《本草备要》中也有记载:“阿胶......养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李时珍《本草纲目》:“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自古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大宝”,长期服用具有滋阴补血、保胎安胎、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显著效果。

山东东阿百年堂的张氏阿胶,从公元前486年张氏第76代孙张傅开始,已经具有2500多年的阿胶制作历史,传到今天百年堂阿胶厂张传福的手上已经是第151代了。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百年堂张氏阿胶因一直专用黑驴皮以及当地得天独厚的阿井水熬制八天,其间还要加黄酒去腥加糖去味加豆油防粘等特殊的技艺……因千年不变的质量保证和“经夏不软、油黑中带有琥珀色”的特点,而被历代所公认为最正宗的阿胶之王。

寻览国药瑰宝,知其源头出处, 故事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之乡的民谣--

千秋万载百年堂,历史渊源岁月长。

黄帝嫡孙名挥氏,观星造弓始祖张。

春秋末年战乱起,后代张傅学岐黄。

悬壶济世一千年,名震北齐文宣王。

亲书御赐黄金匾,题名雍海睦宗堂。

大唐贞观张公艺,九代同居美名扬。

亲送阿胶慰唐军,太宗亲书百忍堂。

高宗赐封醉乡侯,则天皇后在身旁。

皇恩浩荡未敢忘,百忍堂改百年堂。



百年堂中阿胶王,历代皇家独珍藏。

贵妃暗服不外传,迷死当年唐明皇。

百年堂产阿胶王,黑皮黑蹄黑驴上。

一山一水一福地,九煮九熬九天忙。

百年堂内阿胶王,古井古法古配方。

一寸一金一圣药,补血补气补营养。

百年堂里阿胶王,每引每味每精华。

一年一月一日去,神草神药神农尝。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商纣王筑胶东沙丘城


  明景泰七年(1456年)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中,载有商纣王筑沙丘城的事。《莱州府志》、《掖县志》也记有此事。此外,《东莱野语》和《邑志佚文》两书中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话说商朝时,慎方(今东北松花江一带)的少数民族貊(读mò)人越来越强盛。过地(今胶东半岛)为侯国(夏代封国的延续)时,养有军队在海边防守,貊人不敢来犯。武丁王(商朝第二十二代君主)将过侯的爵位降为“伯”,伯爵无力养兵,过地沿海无人防守,貊人便不时地乘船来抢掠。到纣王时,过地沿海几乎成了貊人的天下,他们穷凶极恶,使百姓无法生活。
  过国关于“貊人作乱”的求救本章送到朝廷,微子(纣王的同母庶兄)建议恢复过君侯爵之位,派兵去过地沿海防守,这支军队由过君代管。纣王准奏,又诏令在过地建新城,并说新城要建大建好,要作为可驻跸的行宫来做,以后要让儿子武庚去过地当王,帮助管理国家。
  大臣祖伊和成姜奉旨来过地建城,城址选在过城之南二十里处,一个“拄山临水”名叫沙丘的地方。(据考,沙丘城遗址东南方不远处有一歇山,遗址之西有上官河,符合书上“拄山临水”之说。),取八方来朝、四野平定之意。据史载,定址时方围量八百四十丈,前后各长二百四十丈,东西各一百八十丈,挖壕取土筑城墙。墙高两丈四,上面筑四墩为了望台。筑南、北、西三门,东边不设门,墙外立百幢(石柱)为护栏,幢首刻有熊、罴、貐虎、貔貅、猰等猛兽。城中建殿堂四十八座,皆雕梁画栋。(注:建国后,国家曾组织考察过沙丘城遗址,与史书记载基本相同)。筑城工程浩大,役使过地万户(百姓),劳瘁五千戎士(兵),耗损大量资财,历时三年才完工。
  御览新城图之后,纣王又令以京城之外的“淇水花园”模样,自沙丘城向西南,修建二十里长的“沙丘花园”。(据考,殷商都城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城前有河名淇水,淇水流向西南。据说殷商王朝视淇水为吉祥之水,曾在沿河修建了二十里长的花园。)据史载,祖伊和成姜为博得纣王欢心,在沙丘花园中刻意地修缮亭台楼阁,更养了许多奇兽珍禽,使这里一时间成为世之大观。关于商纣沙丘花园的事,《史记》中也有记载。笔者因缺资料,再未细考。
  按书中的记载考证,沙丘城北五里外,以“北障”为名的村有多个,此名取自当年的围城鹿砦(为护城设的障碍物,旧有“鹿砦为障”之说)。城外以“石柱”为名的村也有几个,村名是由护城幢(石柱)来的。而由沙丘城向西南二十里中,有淇水、花园、淇园(旧址在今亭子村东,原有“淇园”刻石,文革中被毁坏)等不少沙丘花园之遗,说明当年沙丘城和沙丘花园建成后,这里是十分繁华的。
  商纣王穷奢极侈,致使国力衰竭,民不聊生。据史载,沙丘城及花园建成不久,商朝就灭亡了。又三十年,暴秦始皇亦崩于此。汉与汉后各帝视此城为不祥地,无人修缮也无人管理,这座城便慢慢地倒塌毁坏了。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丘城遗址访思录
                             
                                                
认识沙丘城还是近些年的事情,最初的印象源于各种零零碎碎的资料。一座古老的城堡,一个遥远的故国,影影绰绰地隐藏在历史的深处。几十个世纪的烟云太过厚重,几乎湮没了遗址上所有“城”的痕迹,让我们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今天已经无法拨开迷雾一一复原一个远古城郭的壮丽雄伟,零星的资料也无法托起一个史前国家完整的文明历史,遗址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是真正的千古谜团。
妄自揣测一段远古的历史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那么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我们希望这些探讨距离真相近些,更近些……
说到沙丘城我们首先无法绕开的是胶东第一个史前国家过国,一切的话题都需要从这里开始。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早期,这时的胶东大地地广人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莱州湾畔的大平原上胶东第一个国家诞生了,它的名字叫过国。建立这个国家的是少昊时代的凤族,亦称凤夷。过国经历了夏、商、周、秦、汉等漫长的历史岁月,其中参与了武王与帝辛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于公元500年左右被齐国兼并。
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史前国家,它的国都也像它的历史一样朦朦胧胧不肯轻易的将真相示人。《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郡国志》东莱郡有过乡” 。《括地志辑校》注:“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三十里,本过国(地也)” 。《续汉书·舆地志》载,东莱郡掖县“有过乡,古过国” 。这些资料说明的是一个大致的方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过国在今天的过西村东。至于它的国都在哪里,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过西一带没有关于故国遗址的民间流传,无垠的平原上亦无遥远的故城遗迹可寻。
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的思路拓宽一些,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合乎史料记载的结论:过国都城的遗址千百年来一直就在那里存在着,这就是被改名的“沙丘城” 。沙丘城在莱州城东北十公里的石柱栏姜家村南,西濒王河,东靠歇仙岭,西北八公里即为过西境界,其方位与史籍记载基本吻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以此,亦足以说明“沙丘城”有着作为国都的历史。
当然,一座土筑的城市是难以抵挡这么长久的岁月剥蚀与侵袭的,为这座城市带来繁荣、带来新活力的人从公元前的16世纪走来了,他就是背负了几千年恶名的伟大帝王:帝辛(商纣王)。史载:帝辛思维敏捷才智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 ,充满了个人魅力。在位的52年间,东征西讨建立了不世基业。在对东夷的战争中,帝辛和他的军队能征善战, 利用精良的武器和庞大的象阵横扫淄、潍、胶东等地,过国国君只好俯首称臣。
为了便于对东夷的统治,他修筑了通往东夷的大路,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为东夷地的经济发展和中原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最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帝辛打垮了过国,占领了过都,在过都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过都在一个城址上发展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了千里胶东第一古城。
帝辛修筑沙丘城一事,尹洪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明景泰七年(1456年)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中,载有商纣王筑沙丘城的事。《莱州府志》、《掖县志》也记有此事。《东莱野语》和《邑志佚文》两书中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为了抵御貊人的袭扰,“恢复过君侯爵之位,派兵去过地沿海防守,这支军队由过君代管。……又诏令在过地建新城,并说新城要建大建好,要作为可驻跸的行宫来做,以后要让儿子武庚去过地当王,帮助管理国家”。
帝辛完成了帝国的扩张,奠定了一个至他以来华夏民族最大的版图。他的帝国因他的开疆拓土走向极盛,也因他的穷兵黩武而迅速走向了灭亡。一个故去的亡国之君无论如何也不会与后世的史官去辩论,千秋功过只能任人评说。他身后的朝代怎样以胜利者的身份带着胜利者的偏见评价一个被推翻的王朝,后朝为了显示自己的正义性而强加在他头上诸多的不实之词我们也可以暂且不论,站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想到的是:因为他的功绩,中原的先进文化传播四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三千多年前并入了华夏民族的一统大版图,我们的祖先东夷人在那个时代就融入了华夏民族这个古老的大家庭。
鉴于这些伟大的历史功勋,毛泽东由衷地称赞他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纣王)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盛赞他“其功宏伟古无侔”。
帝辛的身影从这里消失了800多年后,沙丘城迎来了一位比他还要厉害的人物,这次走进城堡的是那位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一代霸主始皇帝。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六国的始皇帝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东巡。这次东巡的路线有着较详细的史籍可考:从咸阳出发到达东南沿海,沿海岸线北上经琅琊至芝罘,由龙口、莱州返咸阳时驻跸于此暴病而亡。莱州正典史籍中,有多处“沙丘城……商纣所筑,始皇崩处”的类似记载,当今的许多学者也倾向于此说。
即使考证出始皇帝驾崩于莱州沙丘城,于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亦无大的意义。能够做为始皇帝驻跸的行宫,可以告诉世人的是:自帝辛始,这座莱州大地上闻名天下的古城,一直在延续着它的辉煌。
最后一个来到沙丘城的历史人物是和始皇帝一样具有着雄才大略又爱仙乐道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在沙丘城南不远的小高地上,汉武帝大兴土木修筑起规模宏大的“三山亭”庙宇群落。三山亭里的汉武帝,引颈眺望着梦幻中三神山上的蓬莱仙人和海市蜃楼。虽然,汉武帝的虔诚与努力没有感动海里的神仙,在这里汉武帝却看到了一副胜似蓬瀛的人间仙境:西望渤海烟波浩渺,南眺大泽绿峰叠嶂,广袤的沃野托起千年沙丘古城,龙王河畔点缀着明珠“歇山”名寺。东莱大地形胜之区,武帝是何等的心旷神怡。
沧海桑田,世事轮转。明朝初,残破落寞的沙丘城完成了作为屯兵之所的最后一个使命。苍凉取代了繁华,破败赶走了威仪。写尽3000多年荣耀的古城走到了尽头,与它的故国一起一步步化作尘世的烟云。
清人毛贽《识小录》里说:“沙丘城在莱州府治北二十五里,周围约十余里,土垣高逾寻丈,北有崇台,视城倍之。城东古冢墓凡数处,翁仲华表,罗列棋布。俗呼为始皇坟,殊不然也。南接高埠,北濒大河,亦形势之区。但土轻而松,每风起尘土障天。前明为莱州卫屯田,郡志云商纣所筑,盖因《史记·殷世家》‘益广沙丘苑’而附会之” 。毛贽的记载虽然否定了沙丘城是商所筑,却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了我们沙丘城当时的状况。   
说到此,还是让我们认识一下这座帝辛时代重新修建的古城。尹洪林先生考证说:定址时方围量八百四十丈,前后各长二百四十丈,东西各一百八十丈,挖壕取土筑城墙。墙高两丈四,上面筑四墩为了望台。筑南、北、西三门,东边不设门,墙外立百幢(石柱)为护栏,幢首刻有熊、罴、貐虎、貔貅、猰等猛兽。城中建殿堂四十八座,皆雕梁画栋。(注:建国后,国家曾组织考察过沙丘城遗址,与史书记载基本相同)。筑城工程浩大,役使过地万户(百姓),劳瘁五千戎士(兵),耗损大量资财,历时三年才完工。
今天的古城遗址上,沙丘城称谓的一切实证已经无从谈起。烧砖取土使高高的烽火台低于地平面四、五米之多,除了沿东城墙踩踏而成的一条土径,我们几乎寻不到故国的一丝痕迹。故国当年繁华的闹市区里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采收苹果的现场车来人往,成片的速生杨取代了高高的烽火台。当年狼烟四起的烽火台下忙碌着金秋收获者的身影,徜徉着三三两两怀古者悠然的脚步。写在他们脸上的不再是烽火台下刀光剑影里的厮杀,不再是号角吹响时妻儿老小战栗恐慌中的凄号,一份富足一份喜悦洋溢在金秋收获的快意里。
古城旁边的苏郭河,蜿蜒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几千个岁月里幽幽的河水飘走了数不尽的世间苍凉,荡涤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历史。史前人类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是遥远的空间概念,几十个世纪也不算短暂,几乎磨平了古城所有的痕迹,可供我们破解的东西少之又少。走过故国城市的遗址,探寻先人的足迹,缅怀先人创造的灿烂文化,追思遥远的故国历史,无疑可以更好地走好我们今天的路。
一个城市的存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沙丘城遗址的存在,起码有力地证明了莱州有过曾作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段悠久的历史。书写过古老文明的古城,记载过一代代雄主开疆拓土荣耀的古城,承载过千年帝王雄才大略的古城却惜见今人,静静地躲在如神话般缥缈的史前时代。
那么,穿透3000余年的时空,就让我们来听听商朝先人发出的雄壮声音吧: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故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先人的血液,我们的血液里涌动着先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了一种激扬华夏民族永远奋发向前的动力。接过先人的接力棒,接过先人的遗址给予我们的有益启迪,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无疑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夏朝168字古文《莱丘铭》(又称东莱山铭)


  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时,有重大新发现: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一篇夏代168字古文《莱丘铭》(又称东莱山铭)。经北京古文专家译出,《莱丘铭》其成文具名日期为“夏帝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
  据《史记夏本纪第二》载:4100多年前,夏禹封本族人灌为过君,在今山东莱州建过国。后被叛逆寒浞篡权追杀,过、戈两君在东莱山自尽。40多年后,过悻和戈岿协助夏王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灭寒浞复国。于是在公元前2003年,悻和岿带族人在山东莱州东莱山筑祖坟、建二侯祠、造刺血亭、暴寒亭,在东莱山莱丘“中明坛”之西沟壁岩石上,契(刻)《莱丘铭》。全国著名文史学家马孝正教授考证讲:“莱丘铭古文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由此可见,《莱丘铭》成书在夏代“少康中兴”的历史事件时期,距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莱丘铭》的文体与湖南衡山岣嵝峰上夏禹亲书《治水碑》相同,专家称为岣嵝文。《莱丘铭》岣嵝文比《治水碑》晚80余年,比殷商(公元前1400多年)的甲骨文早600多年。岣嵝文新发现,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有重大价值。


中国第一祠堂——二侯祠考记



    莱州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过、戈二侯祠。这座祠初建于夏代帝相—少康年间(约前20世纪末—前十九世纪初),夏、商和西周初期,此处不断有祭祀活动,祠貌一直保持完好。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根据旧有资料的记载,在其遗址上重修了这座祠,并以旧制重修了过、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之说,并非作者独撰。二○○五年春,有台湾同姓会总干事过克厚先生一行人,来“古过国之都”的莱州寻访姓氏之源,过先生在“二侯祠”和“二侯墓”前,就曾指出“这是中国第一祠堂、中国第一古墓”,并谈出一些理论依据。二○○六年至今,《过氏文化》、《祠堂博览》等一些报刊也见此说,这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为考实以上“第一”的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同“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烟台电视台”及“莱州电视台”几位研究本课题者,专程拜访了过克厚先生及一些过、戈氏族人。取得一些过、戈氏源流的资料后,又几次进京,请求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孝正教授、季朝来教授、戈拱北教授和一些学术界老前辈帮助考证,历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将此说的理论考实。


一、《东莱山铭》中的一段悲壮故事
《东莱山铭》又名《莱丘铭》,原为过、戈二侯墓之左的摩崖石刻字,因年代久远,石崖崩塌。一九九九年,马孝正教授与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资料,根据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所载宋前的《莱丘铭》拓片和书中所刊“莱丘古墓图”及一些记载,考准过、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东莱山铭》中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据查阅《中国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已得以证实。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的长子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灌在今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都立国。这是历史上胶东大地第一个封国。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东夷族逐渐强盛,其中有穷氏首领后羿攻进夏都。后羿荒于治国,被家臣寒浞谋杀,寒浞夺取了夏政权,令其长子浇和次子分别攻打保卫帝相的过、戈二国。戈国先被攻破,引败军逃到过国。浇和合力攻破过国并纵兵屠城。灌和率领族人逃入离过国都城五十余里的东莱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了。
    灌的儿子悻和的儿子岿,同族人埋葬了二位君主的尸体,筑一石屋,立灵牌祭拜(此为二侯祠基础)。为了避开寒浞的追杀,让大家各自改换姓氏,刺血记住寒浞屠城的暴行,藏好封国金券,各自逃生前,约好复国后再回来为二君主重修坟墓。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悻和岿及夏朝众遗臣帮助下,消灭了寒浞的势力。少康复国后,悻和岿约了族人回到东莱山,他们重修了灌和的坟墓,重新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铭,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
    专家们考证认为:公元前1400年前的殷商时期产生了甲骨文,前800年的周代出现了铸刻在铜器上的钟鼎文(金文);前200多年的秦代产生了石鼓文。《东莱山铭》是刻在石壁上的夏代文字,比甲骨文的产生早500多年,比钟鼎文的产生早1100多年,比石鼓文的产生早1700多年,其字体似缪篆,又似符篆,极似南岳衡山岣嵝峰上的《禹碑》文字。《禹碑》文属蝌蚪文。考《东莱山铭》比《禹碑》成文时间晚一百余年,观其字形应定为蝌蚪文。从此文记载及一些上古资料说明,二侯祠及二侯墓出于夏少康朝前之事无疑。


二、过、戈后裔大祭祖考记
    据《莱丘铭》记载和史学家考证:灌的儿子悻收复过国后,与其堂弟岿和族人们重建了“二侯祠”,这里曾有过大型祭祀活动。二侯祠离过国都城不远,可想而知,做为一诸侯国的“宗祠”,有夏一朝是不会断了祭祀的。
    历史进入商代,商的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降过侯为伯爵(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至三十代君纣王为建沙丘城事,又恢复过侯的爵位。据《东莱野语》记载,过君的爵位变动间,二侯祠内都有祭祀活动。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尚建齐国,降过侯为伯爵。周昭王十六年(约前1015年)过伯率军跟随昭王平定荆楚叛乱。今国家博物馆藏有青铜器“过伯簋”,簋底铭文曰“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簋是周时盛黍稷的礼器,这是过伯用获取的青铜制作祭祖礼器的记载。
而1969年,在黄县(古过国都城之北,今莱州市之邻)出土了“启尊”和“启卣”两件青铜器,“启尊”铭文载:“莱夷族的首领启从昭王南征,为祖作器”这里的“启”是过国君主,此文足以说明,至周代第五代君王时,过国君主启仍然是很重视对宗祠的祭祀活动的。
    周宣王初立(前827年)降过伯为子爵。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齐灵公攻占莱地,过国君被迁至地(今黄县东南),过氏世袭一千二百余年的爵位从此结束。东莱山过、戈二侯祠及过、戈祖墓在三百五十多年间虽少了些诸侯王的祭祀,但从《东莱野语》的记载看,住莱州本地和他乡的一些过、戈氏后裔们仍不乏到此祭祖者。
    据《过、戈氏太古宗支谱》书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节,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令过歧提议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管理宫廷事务的官)柯及率领,过、戈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当时分散在胶东,特别在莱州居住的过、戈氏后裔,也来东莱山祭祖,族人相见分外亲热,他们共同出资,重修了二侯祠庙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筑,在墓左摩崖上刻了“过灌戈二侯遗烬”八个大字及“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小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即后来的玉皇大帝庙)。
    他们仔细数算一下,因为夏时躲避寒浞追杀以及种种原因,族人改换的姓氏已增至十六个(过、戈、柯全部;任大部;殷、姒、士、夏、相部分;龙、施、国、部分;倪、尼、刘一部分)于是,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并在刺血亭中刻铭立碑,以示宗氏之传。
    古人崇敬神仙,过、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东莱山,他们把自己的祖先奉为神,造出诸多黄帝游山与神聚会的事,以致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也受到诱惑,来东莱山祭山拜神,这些事都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东莱山由此也被奉为“中国第五名山”。
    宋绍兴初年,有淮南任伯雨携儿孙来东莱山寻根祭祖。在莱州族人帮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缮。
         任伯雨祭祖事影响颇大,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间莱州府同知李銮撰文记了此事。此文也刻碑立在祠前。
    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投资重修了这处遗址,作为景点开放。四年来,有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一些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二侯祠前的祭祖碑林也由此立起来。
    综上所述,二侯祠自夏代建立之后,四千余年来,是未断过修缮和重建的,也一直延续有过、戈后裔在此的祭祀活动。据考证,在我国,一氏衍生十六姓氏(人称此处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实在是不多见的。


三、中国第一祠堂之辩证
    据史学家们考证,殷商时期,中国的建祠庙祭祖活动才逐渐兴起。“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在汉代,《汉书》云:“赐茔杜东,将作穿腹土,起冢祠堂”。当时一些王公贵族大都在祖先墓旁建庙祠,而一般的庶人则在祖坟地或居住地或一家或一族建立祭祖祠堂。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祠堂建筑得到迅猛发展,清末热点南移,今淮河及长江以南地区建祠祭祖之风依然很兴盛,全国祠堂之多,是数不胜数的。
    为保证“中国第一祠堂”的说法正确,避免被行家和学者们鄙笑和误导读者,在马孝正教授提议下,写此文之前,我们发函或电话请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一些历史学家帮助考证,共收到全国各地关于宗祠、统宗祠、家祠(庙)等七十多份资料。从资料上看,各地祠庙的建造年代和所祀人物,宋及宋后的较多:如合肥包公祠、杭州西湖苏公祠、台湾郑成功祠等。商末至五代时期的也不少,如:山西介休介子推祠、湖南汩罗县屈子祠、陕西韩城太史祠等。商前的贤人祠庙虽然有几个,但都是后世人所建的,如:四川青城山黄帝祠,从其祠门楹联中“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句分析,年代也不是久远的。
    从收集的资料和史学家的考证看,周代第五位君主昭王之前,各地能保留下来或有遗址可查的祠堂,除莱州“二侯祠”外,无另发现。二侯祠建于夏初,所祀过、戈二位君主也生于夏初,是特殊的原因和特殊事件的造就,如今才使这座祠成了国内最早建筑的祠堂。
    《中国丧葬礼仪》关于陵、墓、坟、丘、茔之“阶分说”称:帝王与烈士的葬丘为陵。如:黄帝陵、大禹陵、烈士陵园等;诸侯王、公、侯及达官贵人的葬丘为墓。如:齐王墓、毛纪墓等;平民百姓的葬丘为坟……在考古发现的历代诸侯王墓中,年代最久远的不过是周代的几座。商代诸侯王墓至今尚无发现。而大基山中的“过、戈二侯墓”是夏代早期的,比迄今发现最早的周代诸侯王墓还早一千多年。
    “二侯祠”内供的“太古宗支谱”的年代自夏代至清,记四千余年全球华人十六姓氏之源头,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可查寻衍生姓氏最多的宗支谱。此事不仅被历史学家考证清楚,业已被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不少省、市的过、戈氏数以万计的后裔们认定。
    关于夏代二侯祠的文字资料已发现不少,更有“过伯簋”、“启尊”、“启卣”等诸多文物今存在国家博物馆内,事实雄辩地证明:过、戈二侯墓是中国第一古墓,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是中国第一宗支谱,而称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也绝对是名正言顺的。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子国史前风云 《莱丘铭》

  
           三皇五帝是夷人

  按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夷,从大,从弓,意为身背弓箭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夷,东方之人也。”也就是常说的“东夷”。
  夷早先专指生息繁衍在中原华夏以东,今苏北、山东一带的古代民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炎帝“长于姜水(渭水)”,“初都陈(今河南濮阳),又徙鲁(山东)”。由此可知,东夷实际就是炎帝部落分支入山东的一支。“夷”并非他称,而是炎帝分支入山东的自称。自然炎帝部落也属于夷人。
  史载:“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是说,炎黄部落同属于夷族。郭沫若《中国史稿》云:“颛顼、帝喾、皋陶、伯益,是四个最先融华夏的夷人分支。”学者陈英指出:“在三皇五帝时期,只有夷、戎、羌、狄、苗、蛮诸族,华夏尚未形成。应该说这四个夷人分支与戎人、羌人、狄人、苗人、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始称华夏。”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实为黄帝之孙。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高辛。尧帝又是帝喾高辛的儿子。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都是古夷人。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期,莱夷人的势力逐渐向西、向南、向北快速扩张开来。向西越过郑洛地区,直扩至商丘、周口和开封,甚至进入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这从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存在着大量大汶口文化陶器反映出来。在中原二里头夏文化的礼器组合中,就有瓦足皿,这些典型东夷文化的陶器,说明在中原地区东夷文化的影响是何等的普遍和深刻。龙山文化后,莱夷人的势力继续西扩。传说禹老年时,众人推举夷人部落的首领伯益接替他,但禹却暗中培置自己的儿子启的势力,结果是“益于启位,启杀之”。启继承父位,建立了夏王朝。夏初,夷人曾一度夺得过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后羿、寒浞都是夏王朝时期东夷集团的首领和代表,有的甚至就是莱子国的首领。

           访东莱山二侯祠

  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万家镇南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与昌邑边界北去,于平度新河镇大苗家村流入莱州湾。我沿着这段河道寻访莱子国的历史。
  《通典·州郡十》载:“莱州,春秋莱国也,齐侯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以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夏代曾经建立“过国”,商为莱侯国。
  在莱州市博物馆馆长的陪同下,我来到莱州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寻访了《莱丘铭》故地。据介绍,大基山道士谷的南大沟,俗称二侯沟。二侯祠遗址在沟上端的北坡,由于祠庙倒塌年代已久,又受泥石流掩埋,遗址上的乱石和破砖碎瓦都半掩于树木荆棘中。 2003年春,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清理二侯祠废墟。经两个多月的努力,在2至5米的地下发掘出长93米、宽42米的房基。房基中间靠北墙处,有两道间隔17米、南北1米余长的石墙,两墙南端皆向里拐,中间约1米无石,挖深半米余见灰土及几块火烤过的板石。
  《莱丘铭》又称《东莱山铭》、《莱山铭》,原为过、戈二侯墓之左的摩崖石刻字,因年代久远,石崖崩塌。根据邑地志书和《莱丘铭》中关于夏时过、戈氏族人“两造护灵、百神卫士”记载,考古人员认定此房基及中间的小石屋墙都是夏时遗址。 清理祠址间,在院门右方发现一只“可以御凶”的石刻“天狗”。《秦(辛)氏三秦记》载:“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守门的天狗该有两只,今只寻到一只。
  《东莱野语》载,过君的爵位变动间,二侯祠内都有祭祀活动。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尚建齐国,降过侯为伯爵。周昭王十六年(公元约前1015),过伯率军跟随昭王平定荆楚叛乱。国家博物馆藏有青铜礼器“过伯簋”,簋底铭文曰“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青铜),用作宗室宝尊彝”。

             《莱丘铭》载夏史

  《莱丘铭》释文:圣哉,神禹封侯建国,选灌寻兄弟,分管过国戈国,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宠信,赐给龙衣,令人钦佩,帝臣情深义重,一直传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夺夏朝政权,煽惑人心,灾殃横行。寒浞趁机将后羿五马分尸,煮成肉酱,让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浇灭过国,令殪侵戈国,践踏我祖庙,杀我后裔,子民远避他乡,悻、岿被迫逃命,我俩得到飂国豢龙的帮助,落脚挚国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认任唯亲。任氏语重心长,百般抚慰,悻岿重重苦难,耽心始祖的功绩湮没,遂在东莱山筑碑刻文,传于后世,前后两次造陵,祈祷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为了牢记历史,让先祖陵寝不灭,寒亭不毁,宗庙祭祀恢复完整,让禹王的封侯建国的金卷,昭示后人。 夏帝相乙亥(公元前2003年)岁中冬东曜日。
  《莱丘铭》记载了禹亲封族人姒邰之子渂灌、渂浔为过国、戈国君王,守疆防貊。禹的儿子启杀伯益,建立夏朝后,疏理朝政,沉湎于田猎,百姓怨声载道。十六年后,启死,太康即位,他与其父有同一爱好,经常外出打猎不归,朝政不理。此时东夷人后羿乘虚而入,占领京城,阻太康于河对岸。后羿代夏后,重蹈覆辙,将朝政交给管家寒浞处理,整天忙于游猎。颇有心计的寒浞见时机成熟,买通后羿侍卫,杀死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浇和殪。
  数年后,寒浞命浇和殪率大军,灭过国、戈国,并屠城。渂灌、渂浔在东莱山自杀身亡,其子过悻、戈岿埋好君王尸体,藏好金卷,约好血耻之日,再来重修祖庙,祭拜先王。寒浞杀了夏帝相后,相的皇后有缗氏怀有身孕逃到娘家,生下少康。数年后,夏帝相之子少康在夏朝老臣和少壮派过悻、戈岿的辅佐之下,又从寒浞手中夺回了夏朝江山,过悻、戈岿重返东莱山,告慰先灵,并刻石铭记血的历史。时年是公元前2003年,距今已有4015年。

              家谱藏《莱丘铭》

  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任伯雨携儿孙到东莱山拜谒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贵的《莱丘铭》,由于《莱丘铭》拓片被放在家谱内,才得以幸免于天灾**,让后人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实面目。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和宋朝绍兴初年对二侯祠有过两次重修。《莱州府志·古迹》载:“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阳令过歧同族人入东莱山祭祖,重修祖庙,邑人戈宦引众助之。”“(宋)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携儿孙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铭二”。《莱丘铭》是2007年江苏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的。上面有具体的帝王年号,“夏帝相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莱丘铭》的刻写时间应为公元前4043年。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偶然发现《莱丘铭》,对学术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史学家马孝正考证:“《莱丘铭》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这就是说,《莱丘铭》所记的历史事实与历史文献是一致的,在夏朝历史上,曾发生过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兴等重大事件,而《莱丘铭》所记载的内容,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情正好相合。从收集的资料和史学家的考证看,周昭王之前,各地能保留下来或有遗址可查的祠堂,除二侯祠外,夏、商期间没发现其他祠庙。因而,二侯祠成了国内最早建筑的祠堂。同时,二侯祠内供的“太古宗支谱”,自夏代至清,记四千余年来十六姓氏的源头,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久的宗支谱,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写的夏朝历史。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妇两次动摇皇权

  公元289年,西晋爆发了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争斗从宫廷扩大到地方,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大混战。战祸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逃荒的人一批批涌到“鱼米之乡” 县(在今莱州市、龙口市和招远城区三者之间)。 县令刘伯根的母亲名叫王偲,她动员儿子丢弃官职,组织流民反晋。   王偲是掖县人(考其籍为今莱州市朱桥寺庄),其祖父是汉末名医王昌安。王偲自幼学习医术又好道,她以行医传道为名,组织起民众一万余人,光熙元年(306)三月起义。刘伯根自称公,尊母王偲为东莱圣母。刘伯根占领了胶东半岛后又统兵西进,王偲在后方为起义军组织兵源,训练将领。
  朝廷派重兵来镇压这支起义军,刘伯根在战斗中牺牲。王偲将军权交给侄儿王弥,起义军经休整后继续西进。因晋军反扑势力太强,王弥投靠了汉王刘渊,与汉将刘曜、石勒协同作战。终于永嘉五年(311)六月攻进洛阳皇宫,活捉了晋怀帝司马炽。
  晋朝势力尚未灭亡,反晋队伍中却产生了矛盾。刘曜埋怨王弥不该抢先攻入洛阳,石勒更是妒忌王弥的才能,图谋除之。同年十月,王弥遭石勒杀害,其军队也由此失散。
  王偲闻王弥死讯后,重新组织反晋力量。她选准掖县(今莱州市)人苏峻,让他带头起事。她帮助苏峻组织训练了数千流民,经过细心准备,大兴二年(319)春,苏峻率众南渡。后来兵入台城(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挟持了晋成帝司马衍,囚其于石头城(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据明朝嘉靖十三年莱州知府胡仲谟的《东莱野语》记载:东莱圣母王偲有治儿疾绝术。人们知道她是刘伯根的母亲,都尊称她“刘干娘”。因为她是女道家,刘干娘的“刘”字又与“留”字同音。有人就说“刘干娘有法术,能留住孩子的生命”。这话越传越神,慢慢地就有了“拜个刘干娘,孩子好抚养”的传言。金、元时期,胶东这一带有了名为《刘干娘》的戏剧传演,东莱山中,“东莱圣母庙”的香火也一直很兴盛。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州历史大观》烈女小传

        莱州为礼义之邦。志书所载,历代表彰烈女达一千三百多人。今就明后资料,选孝、贤、节、贞各具特点者记传如下:

        史氏
        明万历年间庠生史空群之女,十六岁嫁本邑庠生王衷秀为妻。过了二年,王衷秀病故,当时,其子王舜年才出生三个月。王衷秀的父母痛不欲生,史氏强忍悲痛,劝慰婆婆,又安抚公公。她照顾着幼儿,又无微不至地服侍公婆。家贫无钱,她白天给人家洗衣服,夜晚织布,挣钱养家。五十年如一日,公婆在她的照顾下得以善终,儿子王舜年考中进士。史氏六十八岁卒,赠恭人。

        刘氏
        清光绪年间,掖县贫民之女。十六岁嫁王万藻为妻,半载,夫病故。刘氏孝顺公婆如亲生女儿。因家无后,公婆常悲,刘氏劝公公娶妾生子。她勤俭持家,挣钱供小叔读书。公婆去世后,她待小叔如亲生子,抚养其长大,又为其完婚。一生玉洁冰清,七十三岁无病而终。

         王氏
         平度女,自幼许配夏邱铺翟锡诗。未嫁,锡诗病故。当时,王氏十八岁,父母想为她另议嫁,她说:“已许翟家,誓死不二。”几次欲自尽皆被父兄劝住。二年后,父病故。王氏见母亲身体很好,说:“母亲有兄嫂孝顺,我想去翟家,替夫行孝。”其兄去夏邱铺翟家商议,翟家以“灵牌”迎王氏进门,又为她抱养一孩。王氏服侍公婆抚养孩子,辛勤持家,内外无闲言,十六年如一日。病故,远近士大夫写诗记文颂之。

        林氏
        王家村林善述之女,常听父母言:“养女无益,不能尽孝。”即铭记在心。长大后立志不嫁,在家服侍父母,孝顺无比,人人称赞。

         徐氏
         平度女,幼许掖县人孙锡同。未嫁,锡同病故。父母议另嫁,徐氏说:“儿身已属孙家,他死,我岂能独活。”家人怕她寻死,整日提防着。母病,徐氏煎汤熬药,日夜服侍。母病愈数月后,徐氏投环死,年二十岁。死时一应嫁衣罗列身侧,示志不可夺。孙家闻知,迎柩合葬。光绪八年,掖县请旌表彰之。

        宋氏
        北流处士宋之祯之女,十七岁嫁给步军王诏。家贫,宋氏勤俭持家。住了六年四个月,乾隆五十九年,王诏随军去陕西,宋氏自己挣钱养身。第二年三月,宋氏梦见王诏为国殉躯,不食不喝。众劝说梦不可信。住了一年,军队返回,王诏死如梦。宋氏中秋得知,不吃不喝,九月初三日卒。

        刘氏
        罗淳之妻,嫁时公公已殁,婆婆有病,刘氏日夜服侍,百般尽孝。婆婆故去没几日,罗淳也得病,刘氏朝夕不离夫侧,累月不懈。罗淳病故,刘氏绝食二十二日终,时十九岁。

        杨氏
        读书童子战天美聘定之妻。清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战天美自塾学回家时,遭大风雨而殒命,时杨氏才十七岁。闻知此事忽不言笑,月余,其父将议另婚,杨氏自缢死。
      (备注:本文虽未注明籍贯,经考证得知:战天美是贾邓战家村人,杨氏亦是贾邓杨家村人)

        刘氏
        庠生刘正之女,嫁儒生翟偓为继室。二年后夫亡,刘氏昼夜哭泣,于夫亡七日投环自尽,年二十四岁。

        陈氏
        郝凤祥长子郝如舟之妻,二十五岁时夫亡,遂自缢。
        郝凤祥次子郝如英之妻张氏,二十岁夫亡,也自缢。合郡赞叹,亦共哀之。
      (备注:郝凤祥及二子郝如英、郝如舟(“舟”恐有误,应是“周”),见于清同治三年甲子《柳行村郝氏世系谱牒》。旧谱载:“荣祖,行四,字振宗;配刘氏生五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卒,葬疃西北酉山卯向:清、沼、沛、溥、澯。沛,行三,配徐、萧氏生二子:凤祥、连祥。凤祥,行一,配孙氏生三子:如英、如周、如殿。如英,行一,配张氏,入节孝祠;如周,行二,配陈氏,入节孝祠;如殿,行三,配李氏,继一子:士景。”

《莱州历史大观》中的郝如舟、郝如英兄弟之间排行序列倒颠。
此外,在《郝氏世系谱牒》记载“入节孝祠”四个字的标志,还有未记载《县志》(本人未见于《掖县志》不知是否):“凤腾,字文照,太学生,配徐氏生三子:启邦、启亮、国宁。启邦,行一,配刘氏,入节孝祠,继一子:振清;义子:永顺。振清,邑庠生,配张、孟氏生二子:克明、吉午,出嗣。克明,行一,配王、镡、镡氏生三子:庆雲,出嗣、庆立、庆赏。庆立,行二,配张氏,入节孝祠。”

“鍠,行二,配战氏生二子:雲路、雲瑞。雲瑞,行二,字庆五,配王氏生三子:中璠、中仕、中倫。中璠,行一,配国氏,入节孝祠,继一子:楠。楠,字汉章,配鲍、鲍氏,入节孝祠。”
所以,在《郝氏世系谱牒》一书查阅共六人:张氏(郝如英之妻)、陈氏(郝如周之妻)、刘氏(郝启邦之妻)、张氏(郝庆立之妻)、国氏(郝中璠之妻)、鲍氏(郝楠之妻)。)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莱州历史大观·历代轶闻》

                 玉皇岭与郎子埠

    玉皇岭,也称郎子埠,在莱州城北,是离城(此指明前旧城)七里的高地。明前为莱州府城的北郭,一直有保卫城池的军队驻守在此。即现在莱州有关的文章所说是“玉皇顶”。
    一处高地为何两个名字?是先有“玉皇岭”之名,还是先有“郎子埠”之名?高地称岭、称埠很正常,却为何冠以“玉皇”或“郎子”呢?此事还得从宋代说起。
    宋代的统治者迷信神灵,大力鼓吹君权神授,宣传赵家天子得玉皇护佑,并载于正史:帝(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天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指太上老君)’”(《宋史·礼誌上》)。
    皇上一出此言,朝野上下对“玉皇大帝”信仰有加,各地也开始大建玉皇庙。
    景佑元年,河内(河南西部、黄河以北)人张旨,字仲微,出任掖县知县。在他三年的任期内,掖地年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张旨自信有天神护佑,因此时朝廷上下笃信玉皇大帝,他便在掖城正北方方向的岭顶上建了一座玉皇庙,四时祭祀。由此,这座岭便有了“玉皇庙岭”或“玉皇岭”之名。就是现在称为“玉皇顶”。
    一百多年之后,掖地出了一位高道刘长生,因他,玉皇岭又称“郎子埠”。
    刘长生(1147年-1203年),字通妙,城东二十里武官村人。他十二岁时,遇见咸阳道士王重阳,便一心学道。当时,刘长生每天进城卖肉,回家时常绕道去玉皇庙。他对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一派秦汉帝王打扮的玉皇大帝倍加崇拜。据《随山录》载:“刘祖(刘长生)自十二岁始,八年间(刘长生二十岁拜师入道,此八年间是其入道前的时间)日日朝奉玉皇。有时去玉皇岭,夜晚常宿在庙中服侍玉帝······岭周边百姓笑其不务正业,称其‘浪子’。”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刘长生学成归来,除在武官和大基山修建道观,又出资按原制重修玉皇岭上的玉皇庙,并在庙前修了八卦坛,为百姓祈雨。周边百姓认出这位是当年的“浪子”,遂改“浪子”为“郎子”,于是,玉皇岭又有了郎子埠之称。

在《莱州市地名志》记载的“东、西郎子埠”与《莱州历史大观·历代轶闻》记载的“玉皇岭与郎子埠”一文中说“郎子埠”是否指同一个地名?

   《莱州市地名誌》说:“明洪武二年,王姓由四川成都府迁此立村,该村西北有一埠子,埠顶有一玉皇庙,此庙只有南廊房,而设有东西廊房,故称庙的东西两临村,为东西廊房,即东廊西埠子,因该村名居东,故称东郎子埠。”

    明洪武二年,王姓由四川成都府迁此立村,该村西北有一埠子,埠顶有一玉皇庙,此庙只有南北廊房,而设有东西廊房,故称庙的东西两临村,为东西廊房,即东西郎子,因该村名居东,故称东郎子埠。

这是《莱州市地名志》记载的“东郎子埠”,经过核实发现本帖子文字不通顺,特意纠正一下,又重新誊抄一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