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楼主: 郝天祖

掖地歷代行政區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9: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清初:宗族以族谱为凝聚纽带
  
   (一)修谱的萌生
  栖霞地区的宗族以族谱为手段建立血缘关系、联络族谊的活动至明末才开始萌动,但多是世家大族或科举仕途顺畅的新兴科举家族。如天水郡赵氏乃“莱阳仕家”,时人称“莱阳多旧族,赵氏为盛”,宋朝即纂修谱系,明正统三年(1438)编纂族谱。⑦《张氏族谱》说,回龙夼张氏以军功“拔登州卫世军,遂家于登”,子孙世系“百户”、“千户”,天启二年曾编修家谱。2002年六修双山《张氏族谱》说,双山张氏在九世张梦鲤中进士并官至大理寺卿之后,于天启六年由九世张豸纂修家谱。光绪二十七年(1901)续修《齐郡谭氏族谱》说,齐郡谭氏尊“大唐故广州都督府司马谭公”为始祖,“以后诗书世胄,代有闻人”,后世谱序没有明确记录某人在明朝某时修谱,但说“明季甲申乱,家谱亦丧于兵火”,可以推测谭氏于明时亦有家谱。这几部编修于明代的家谱不但数量少,而且基本上是少数士人的个人行为。士人中许多人并不热衷于纂修族谱。嘉庆元年续修《栖霞名宦公牟氏世谱》说,嘉靖至康熙初年,栖霞共有20人获取举人或进士功名,他们是林翰邦、张文壁、郝洁(进士)、林养素、林腾选、邹汝聪、牟道行、霍应登、郝晋(进士)、孙声振、孙敬元、衣璟如(进士)、韩正伦、马迁、李唐裔、孙镜、牟适、郝宾、牟国须、谢宾登。其中郝洁、郝晋和郝宾属于郝氏,乾隆八年修《晒书堂郝氏支谱》虽有他们的简单传记,但却只字未提他们对宗族事务或编修族谱的关心;牟国须为《栖霞县志》写序,却没有为同期编修的《牟氏世谱》写下只言片语;孙镜是孙氏家族的荣耀,道光二十年修邢格庄《孙氏谱书》详细载录了孙镜登科时试题、监考官以及同榜名录,却根本没有提及他为宗族活动做过任何贡献。1936年续修栖霞《李氏族谱》说,当时只有李唐裔创修了《李氏族谱》。此时普通百姓对修谱的反应更显冷淡,直到清初亦然。乾隆八年修成的《晒书堂郝氏支谱》回顾说,康熙八年(1669),监生、郝氏十世孙郝梅庵欲修家谱:“余蓄志续修,自愧才短,族人能任事者又皆奔走衣食,因遍嘱四乡族人各录直谱,拟集稿本,异日有修谱者可为凭藉,而数年之久,应者无人。”乾隆三十八年才修成的《范氏家乘》在回顾其修谱历程时说,十里铺范氏在清初修谱时也遇到族人冷漠的尴尬:“铺上南第有小茔一处,外系士坤山祖茔之道也。相传士塑匠家得坟墓,其子孙在羊宿泊,兴田庄头,尊卑称呼,原有辈行。予到羊宿泊,照宗谱抄过,专人执单到田庄头。伊竟撕单不允,所以未入二处之人。后之修谱者当知有此二处人,不足为重;无此二处,不足为轻,断勿录入可也。遵之慎之!”以上事例可以说明,明末清初的栖霞,虽然有部分士人编修了族谱,但多数士人和普通百姓对族谱还不是完全认同,以族谱作为整合宗族的方式还未能普遍发展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天水郡赵氏族谱》卷首“原序”。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清初族谱的普及
   我们在田野中搜集了几十部族谱,虽然大部分族谱是清后期、民国乃至当代修纂的,但都承继了前谱并保留了历代修谱的序言。依据族谱的创修时间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致看出民间修谱行为逐渐普及。(参见表1)
   1.修谱时间。在上表所列的57部族谱中,明朝及以前有6部,顺治至乾隆的几十年间创修的族谱有28部,其中仅康熙一朝就创修了14部。这表明以族谱作为整合宗族的手段占据中心位置。一般宗族都规定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黄城《丁氏族谱》创修于乾隆三年,三十年、五十年、道光六年、二十六年、宣统元年多次续修。①当然有些族谱的续修并没有如此频繁或有规律,但是基本上都代代延续下来。
  2.修谱地域。栖霞县现有966个自然村,根据栖霞博物馆李元章的不完全统计,在152个村落中保存着185部不同宗族的族谱。冯尔康也认可说,山东有不少家谱,山东的宗族活动,在北方是属于相对较多的。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黄城《丁氏族谱》,2001年续修。
  ②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2-3 19:20 编辑



  3.修谱人物分析。上表所列的57部族谱中,22部的纂修者具有不同层次的功名。而在顺治到乾隆年间所创修的28部族谱中,有14部的纂修者具有功名,其中8位是低层次的功名。在乡村社会中,有功名和读过书的人成为践行国家正统观念——程朱理学的积极分子。
   回龙夼张氏族谱的纂修向来是由有功名的人物发起的。雍正十一年,张文灿和张锦两兄弟发起纂修《张氏二支族谱》。张文灿乃候选州同,授儒林郎;张锦是附贡生,并以子贵,获赠儒林郎。嘉庆二十年回龙夼《张氏全谱》的纂修由十三世张康泉和十四世张世杰负责。张康泉乃乾隆辛卯举人,截取知县;张世杰是附贡生,嘉庆元年保举孝廉方正,钦赐六品顶戴,先任光禄寺典簿,后分发湖北知县,历任石首、襄阳、江夏、江陵等县事。①光绪十三年重修《张氏家谱》时,具有较低功名的家族成员起了关键的作用,总纂是蓬邑庠生二支十七世族长焕勃(圣言);分纂是黄邑孝廉方正江西试用按察司知事长支十九世照荣,栖邑生员长支二十一世殿芳;采访是黄邑生员长支二十世铭恩,栖邑童生长支二十一世殿英,蓬邑童生二支十八世成基,蓬邑军功六品长支二十世海丰,蓬邑乡饮耆宾长支十九世昆田,腾邑廪生六支十九世印田,蓬邑生员二支十八世炎;誊录是蓬邑生员二支十九世桂芬,蓬邑童生二支十九世笃诚。②
  南啙柴村《胡氏族谱》的主要撰修人是四十世胡天一和四十一世胡维祺。胡天一“在稻子泊训族下蒙童,兄选屡言其先大人临没时尝诏之曰:尔将本族户口修成一支册,不枉吾延师课读之苦心也。兄遵严命,于道光十四五年详家编次,惜岁饥而未克成。余在稻子泊之次年,堂侄维祺训蒙邻村,与余时刻劝驾”;胡维祺“训蒙官驾村,距稻子泊仅五六里,朝夕与族叔大选共谋此事,本前日之旧福,于各族搜其遗漏,详登于册,南北奔走三载告成”。两人都是塾师,功名并不高。
  _________________
  ①回龙夼《张氏族谱》,嘉庆乙亥年续修。
  ②回龙夼《张氏族谱》,光绪十三年续修。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庶民积极参与到修谱的活动中,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招远李氏在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族谱,九世李天爵“家仅小康……虑族谊之不联,坠考明也”,于是“命胞侄之屏稽阖族里居,按次考稽,斑斑可谱”。①由此看来,庶民修谱自清初起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宗族甚至没有任何具有功名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纂修族谱、建设宗族。
   (三)族谱与收族
   族谱是实现敬宗收族的重要方式,清初栖霞兴起的修谱活动皆是以此为出发点,“家有宗派载之于谱……以崇孝德而敦族谊”。族谱“详其源流,别其支派,使后之人,阅谱而知某与某为一支,某与某为同派,各支各派本同一源,所谓正人伦之始,复正人道之终者,在是矣”。双山张氏修谱之后,宗族和睦,“远者引而近之,疏而亲之,阖族如一家,千百人如一人。无论贤、不肖,咸知敦睦,世世守孝友之风,人人存忠厚之衷”;族众互帮互助,“自谱之后,有庆相祝,有丧相吊,有患难相扶,谷者翼之,莠者抑之,无烦官府之法。富者财之,贫者力之,将助吉凶之义容有未赡乎……一教一养,卑吾诸宗日迈月征焉。官修职,士修学,民修业,永永百世,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文公之礼范常存,柳氏之家法不替”。②
  族谱特别致力于聚合族众。乾隆八年纂修的《齐郡谭氏族谱》覆盖栖霞、文登、淄川、潍县、宁海州等地区。光绪年间修谱,栖霞、莱阳、海阳三地区60余村70余人聚集到栖霞小里庄共议修谱事宜。《齐郡谭氏族谱》印成后,共有40多个村出钱存谱,20多个村捐钱赞助。古阳疃镇《李氏族谱》记载的族众覆盖胶东栖霞、龙口、招远、莱阳、海阳5个县市、16个乡镇的56个村庄。这56个村落中,48个位于栖霞县,其余分布于莱阳市、招远、龙口、海阳诸地。③
  同时,纂修族谱也是实施教化、规范族众行为、以榜样励众的重要手段。族谱中往往会记载其祖先创业的艰辛。福山《谢氏家谱》即记其始祖“零丁孤苦”, “蓬户瓮牍,并日而食”,“艰苦不可名状也”。④始迁祖这种吃苦耐劳、顽强创业的精神无疑是教育和激励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族谱中还会对考取功名尤其是考取高级功名的族人大书特书,以树立榜样。邢格庄孙氏五世孙镜中明进士,现在所看到的道光二十年所修《孙氏族谱》仅列孙氏前四世的世系关系,而后详细载录了孙镜登科时试题、监考官及同榜名录。家谱中所载历代家训、族规对族众的教化最为直接。栖霞《名宦公牟氏谱稿》中有《体恕斋家训》、《凤伯公遗命》、《树德务滋家训》三则家训,皆以敦伦、修睦、尊宗敬祖为首要。⑤所以冯尔康曾这样总结家谱的功能:“宋以降,主要的功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个人修养的工具,维系和强化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从而稳定封建社会秩序”。⑥
   (四)修谱与始祖追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招远《李氏族谱》“原叙”,1930年续修。
   ②双山《张氏族谱》“二修谱序”,2001年六修。
  ③古阳疃镇《李氏族谱》,1922年续修;参见李元章修《栖霞古阳疃镇李氏族谱》(未定稿)。
  ④福山《谢氏家谱》“序”,道光二十三年续修。
   ⑤栖霞《名宦公牟氏谱稿》,1943年修。
  ⑥冯尔康:《家族制度、谱牒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代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祖认定是族谱实现收族的基础。栖霞大多数宗族都把始祖迁移到登州府的时间定于明初。从清初起纂修的家谱,要前溯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难度较大。过去靠墓碑记录世系的只是少数仕宦大族,明朝普通的家族并未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宗族象征符号,尤其是始祖的认同意识,当时的宗族文化更多表现在对可考祖先(或有墓碑,或有坟丘)的墓祭。入清以后普通民众族谱的兴修,就难免面临始祖缺考的尴尬。始祖是宗族构筑和维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所以尽管有人强调族谱纂修要“缺略弗录”,但是如果始祖一项真的阙失,则令人讥笑。“无书香支家,即近分犹混亲不清,湮没不彰。何论远分。似吾冯氏谱,设令他人见之,未有不嗤笑者”。①纵观栖霞的族谱,大都声称始祖在明初由青州、枣强或小云南迁移而来,其中尤以从小云南(或云南)为多。曹树基认为明初胶东多是从云南和四川邻接的“乌撒卫”迁移而来的军事移民,因而小云南移民确有其事。②不过栖霞很多族谱在谈及“小云南迁移”时往往并不确定,而多是“相传”,说明就连当时的族谱纂修人都存疑惑。如1938年续修《衣氏族谱》“重修序”曰:“更溯三支而上,茫无所据,但闻本境居民传说,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自云南。然按氏族略其为唐宋,故家金元遗民,亦不少。凡自明清间历年尚少之族,十有八九漫称云南,而征诸历史,度以理势,滇洱蛮荒久寄化外,元置行省不及百年,明洪武二年梁王犹为元守大理,明之兵力犹未及,安得有迁民之举?洪武十四年始平云南,其说不攻而自破也。”稽诸正史,小云南传说确存抵牾之处:多数族谱都有明确的时间即洪武二年或洪武四年,而洪武二年云南尚未正式纳入明王朝的版图;况且云南乃化外之地,怎可能有大量人口输入人口繁多的华北地区?《衣氏族谱》“重修序”中也说:“考《明史》本纪,洪武四年六月徙浙西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并无云南迁民之事。”
   现今所见的家谱中,最早提及小云南移民的是康熙三十九年编修的上渔稼沟《王氏家谱》:“始祖王忠,配邱氏,原籍云南大理府云南县鸡头村,明洪武间任山东盐运使司胶莱分司,登宁盐厂课大使,敕授承事郎,入籍福山县古现集河北村。”新店《崔氏家谱》也较早提及云南移民。顺治年间十二世崔之倬在初修家谱时只是说“本族原传为北海,今考北海为青州郡,明洪武初年徙居栖邑,遂为土著”;至乾隆三十二年,十六世崔尔燕在续修家谱时论及有关始祖来源地就有了转向:“相传吾族祖居云南,迁于山东青州府,复迁于登州府栖霞县紫现头村”。③所以小云南移民传说开始广泛流传应该是在康熙之后的事。1937年续修的下马河村《孙氏族谱》中“孙氏家乘序”对从云南迁移描绘的有声有色:“我支世居云南……至元末群雄格局,盗贼蜂起,兵来贼去,兵去贼来,西南各省,十室九空。我恢祖乃舍云南之产,迁居山东。当时所带之谱,虽未注明出处,然于恢祖以前十数世,却历历可考。可恨蠹鱼作孽,残缺实多,而后人不但不能继修,甚或连此残缺之谱书,亦不知抛弃何处,以致后人连宗人皆散居何地都不晓也,故不得不舍宗谱而修支谱。”就笔者所见,大凡声称是从云南移民而来的,往往是没有碑刻或其他文献作参考的宗族。(参见表2)
  __________________
  ①榆林《冯氏本分世谱》“序”,光绪二十四年续修。
  ②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1—202页。
  ③新店《崔氏家谱》“序”,1936年续修。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9: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的是,小云南移民传说的广泛流行恰与入清后族谱方兴未艾现象暗合,其间是否存在附会成分?1997年重修的安定郡《梁氏族谱》这样解释:据说在乾隆五十六年岚子前村遭遇水灾,祠堂被冲毁而族谱也“浸缺颇多”。嘉庆二年岚子前村重修本支支谱:“有梁承源者,由辽东旋里带有谱图,言先世所藏,五六世前带赴辽东。首列奇峰,旁注颛顼一百二十代孙,奇峰上脱略,奇峰而下承接分明,注载详细,及我子明祖十有三世矣。吾辈修谱当以奇峰为始祖也。可。然称谓熟悉,遽难改更……故今修谱仍依子明祖为始祖。”十八世梁维进在亲眼目睹梁承源呈献的谱图之后赋诗八首,前两首分别为:“梁氏迁居岚子前,迄今将近五百年,只因水溢西河上,浸缺宗图实可怜。”“前人发迹小云南,故土情怀待静参。最是可堪回首处,古槐树底有茅庵。”虽然梁承源呈献的谱图没有把始祖改定为奇峰祖,但是其始祖的来源地却增加了小云南的成分。此后梁氏族谱的重修皆宣称是从小云南而来。宣统二年东垣主人在序言中有“吾族梁氏昔居小云南,自洪武二年东徙山东左莱邑”的说法;1922年梁禹甸在编修安定郡《梁氏族谱》时,极其确定地写道:“始祖起家于陕西省华阴县小云南古槐树底下,明洪武二年正月十七日奉旨启行,抱谱挟经六迁入莱阳”。上表中道光二十四年修栖霞金山村《刘氏家谱》也称“于明初从云南槐树底下铁竞血村迁到栖霞铺子夼定居”。而有些家谱则仅以槐树底为标志,如光绪三十四年续修栖霞祝家夼村《祝氏家谱》“明宣德三年,祝通配罗氏,由浙江槐树底村迁到栖霞县东北建村日祝家夼”;光绪二十年修栖霞连家庄《连氏家册》“清顺治十年浙江省槐树底下连成璧,拔贡任栖霞县正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岭南一带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传说、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华北平原关于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①
   (五)族谱对姻亲的记录
   栖霞地区的族谱对娶进媳妇所属之村落、嫁出去的女儿之家庭,也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毕氏世谱》引康熙二十九年《毕氏世谱•凡例》记载:“女子出嫁,另辑《毕氏东床录》。”栖霞一些族谱中有单列母族的现象,如大榆庄乾隆二十五年续修《张氏族谱》: “附母族(黄燕底):外祖牟公,讳钫,贡生,任莱芜县教谕;外祖母尤氏,世系指挥尤公女,大嵩卫;母舅行一,国鼎,奉祀生,配林氏;表兄行一,励,庠生;行二,劭;母舅行二,国士,庠生,配林氏、马氏;表兄行一,勗,贡生;母舅行三,国玺,庠生,配范氏、丁氏;表兄行一,敏,庠生;行二,劤;行三,勋。”以下以北洛汤地《李氏族谱》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张恩庭:《石壁与客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谢重光:《福建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光宇:《大槐与石壁:客家话与历史、传说》,台湾中央大学客家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小历史与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9: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2-8 18:14 编辑


对于娶进的媳妇,族谱一般会记录其姓氏和娘家村落名,如“某某,配某氏,某某村”。北洛汤地《李氏族谱》中记录的五世到十三世娶进的260位媳妇的信息中,有105位会记载“某某之女”,如六世士福,“配瞿氏,色口平章之女”;有39位记载“某某之妹”,如七世淑,“配王氏,朱元沟宁世之从妹”;有15位记载“某某之姊”,如七世谓,“配王氏,隋家窑国祥之姊”;有7位记载“某某侄女”,如九世成魁,“配王氏,南观化光之侄女”;有25位记载“某某之姑祖母”或“某某之姑”,如五世玮,“配于氏,松山光辉之姑祖母”;十世焕信,“配孙氏,寨里集成海之姑”。其余69位仅记载“某某,配某氏,某某村”,如六世士尚,“配蔡氏,峨山”。对于娶进媳妇娘家村落以及其亲属的记录和强调,一方面是记录彼此间的亲属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两姓之间、两村落之间的联络。
   北洛汤地《李氏族谱》中对嫁出去的女儿也有较详细的记载。一般会记载“某某女,从某门,某某村”。《李氏族谱》记录的六世到十三世的嫁出去的173位女儿的信息中,有35位记载为某某子媳,如七世李正身女,“从于门,九龄之子媳,松山”;有59位记载为某某之妻,如七世李庆次女,“从林门,棋公之妻,路旺”;有42位记载生子某某,如五世李先女,“从栾门,生子世美,栾家”;也有的记载为某某侄媳的,但仅有1处,十二世李维桢次女,“从迟门,万兰之侄媳,龙回头”;有1处记载某某之孙某某,即五世李平女,“从孙门,其孙中三,白塘地”;其余35位仅记录为“某某,从某门,某某村”,如六世李谨大女,“从张门,英格庄”。上述几种情况中,“生子某某”与“某某之妻”或“某某之子媳”虽然不是并列关系,但在族谱中,如果记录“生子某某”,都未再记载“某某之妻”或“某某之子媳”。对嫁出去女儿情况的详细记载,一定程度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双方的联络,加强亲属关系。北洛汤地《李氏族谱》(宣统元年续修)对娶进媳妇的娘家或嫁出女儿之婆家重要人物的记载、大榆庄《张氏族谱》单列母族的情况、毕氏家族中单列《毕氏东床录》、郭家店郭蚧墓碑对姻亲关系的铭刻,都反映了宗族对姻亲关系的重视。宋格庄《周氏族谱》(同治元年续修)提及为姻亲祭扫祖茔的事:“宋格庄是宋姓建村的,因此名为宋格庄。又因为宋与周是姻亲,因此宋姓无人后宋姓祖茔,由周姓管理祭扫。宋姓祖茔在西老茔南。”族谱中对姻亲关系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对宗族发展影响巨大。
  通过考察入清以来庶民普遍纂修族谱,修谱过程中对始祖的追认和由此产生的小云南移民传说,族谱中对姻亲关系的重视等,我们看到该时期以族谱为中心整合宗族的局面。通过纂修家谱,原来相隔甚远又极为分散的族众聚集一堂、追宗认祖,并被记录在同一本族谱之上,强化了族众之间的认同。“在谱”或“不在谱”成为确定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小云南移民传说满足了宗族追认始祖的需要,使宗族“本源”有凭可依。族谱中对姻亲关系的详细记录,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族力量相对不足,其他社会关系尤其是姻亲关系成为宗族力量的有益补充。
  
  
  三、清中期以来:宗族以祠堂为凝聚纽带
  三、清中期以来:宗族以祠堂为凝聚纽带
  
  过去的宗族研究特别强调祠堂的重要地位。徐扬杰认为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与族谱和族田一起构成宗族的三大“要素”。①左云鹏认为族权的要素之一就是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②以下仅就清中叶栖霞兴起的以祠堂为中心的收族活动略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第320页;《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②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8: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2-10 19:58 编辑


(一)祠堂的萌生
   自明朝解除官民祭祖代数的限制后,民间就开始建祠堂追祀远年祖先,所谓“自始祖以下皆立主而祀之”。①“山东西、江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②华北等地这种按血缘及地缘关系居住在一起的宗族,一般都立有祠堂。“聚族而居,族必有祠”,③“族皆有祠,此古风也,即礼教也”。④杨懋春说:“如果村的规模不太小,村中又有一个或数个大的氏族,就会有一个或数个修建完整的祠堂或家庙。”⑤但在栖霞地区,乾隆时期开始出现祠堂,其后以祠堂为中心开展祭祀等一系列活动成为统合宗族的重要方式。
   在栖霞现今所保存的族谱中,最早明确记载的祠堂是十里铺范氏家庙。范氏《重修家庙记》记载,该族“于雍正癸卯,纠合六谊堂后,公立家庙”。⑥新店崔氏在“雍正二年间阖族公议,洁祖捐小园一处作家庙基地。福祖捐地六亩作家庙祭田,进叔督理其事。修庙画谱,殚心竭力,不辞劳苦。后淳祖又约同族捐资置地十亩。”⑦至乾隆年间才完工,并先后置办祭田。总体上看,该时期家庙修建并不是普遍现象。相较之下,修谱仍然是联合族众所采取的主要方式。
  
  ①张惠言:《茗柯文四编•嘉善陈氏祠堂记》,清同治刻本。
  ②张海珊:《聚民论》,《清经世文编》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64页。
  ③李绂:《别籍异财议》,《清经世文编》卷59,第1504页。
   ④陈宏谋:《寄杨朴园景素书》,《清经世文编》卷58,第1482页。
  ⑤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0年,第26页。
  ⑥十里铺《范氏家乘》“碑文”,乾隆三十八年修。
  ⑦新店《崔氏家谱》,《立家庙备祭田序》,1936年续修。
  
   (二)祠堂兴修和祠祭的维持
   清中期后,祠堂在栖霞地区大量涌现,当时这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祠堂,规模稍大一些的村子甚至有多个,不但有各个支派的支祠,也有几个村子的合祠。(参见表3)
   与以墓地祭祀和族谱的方式来整合宗族相较,祠堂需要更多钱财支持,一方面用于祠堂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平日祭祀花费。置办祭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负担祠堂祭祀的开支。“祠堂者,敬宗也;义田者,收族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子姓之生依于食,食则给于田,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故祠堂和义田并重而不可偏废者也”。①研究宗族的学者在论述北方宗族时,往往把北方薄弱的经济视为祠堂稀少的主要原因。但是自清中期以来栖霞地区并不缺乏祠堂,其建设的资金来源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阖族共置。大庄头《柳氏祠堂志记》记载:“合族尊卑长幼,交相劝忻,鸠工庀材,同心协力,不数月而祖庙告成。”②阖族共置是栖霞地区祠堂建设的主要方式,也最能体现收族敬宗的本意。
   捐建。前姜格庄李氏祠堂内有一块建家庙置祭田碑。据该碑刻交代,77岁的老人□□□“承宗绪居嫡长”,闻“奉先思孝,续古端在崇祀立庙”,于是同亲族共议将其房产“照雪堂正房五间,群房八间除为祠堂”。③
   阖族公产收入置办。“祖茔建于村东北,未获构堂而奠,后人不无遗憾。幸旺祖茔后遗地一亩,有德祖自置宅园一所,下观山地一处,每年租稞所出,阖族公举十三世孙允肃为祠堂首事,收稞出坊,建立祠堂三楹,碑记墙垣接次,而厥功告竣,庶乎以妥以佑先灵乎?”茔地里栽种的树木的收入,也是一项重要收入,是用于祠堂修建或修谱的费用重要来源。大榆庄《张氏族谱》云:“谨将福甑二里店两茔树株采割变值,为春秋拜扫之资,所有银两皆以明光伯作典守……既而绘画宗谱一轴,购买丁家沟祭田数亩,一切供器虽未美备,亦云粗具,即祠堂之建,已卜地有基,材木悉备矣”。十里铺范氏家族规定:“坤山祖茔内一草一木不许擅割,因罚约森严,犯者不恕。若单论草,则六分内轮流采割,一半入家庙公费,一半给割草分用”。④作为共有财产的祖茔地的收入,成为祠堂建设或维持祭祀的重要收入。
   伴随着祠堂的兴起,作为祭祀费用主要经济来源的祭田也开始较多地出现。其置办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先祖遗留、捐献和后世子孙购置。
   先祖遗留。祭田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先人遗留并订立规约不许子孙将其分析和典卖,而是要永远作为奉祀的祭田。前姜格庄李氏家庙碑刻对设立祭田有这样的记载:
  自古贤人君子事未有重于此者,余承宗绪居嫡长,日慎一日,无敢替先业。今年已七旬有七矣,兢兢焉,仅以守成。家庙祭田章程未具,阅世阅人,子子孙孙难保其恪守庭训, N同亲族共议,有照雪堂正房五间,群房八间,除为祠堂后,若修补资费均拨,不许推诿。又除泉水社南庄村路旺村庄田三十四张二亩,上册粮银六十四两。至条段俱载在文契地册。余存时为养老之资,没后永留为祭田。凡祭祀祭品,于中□□□□之余,世世子孙延师教读,一切束金、育英、养正、膏火之资亦于中支销。命子凝素、凝文、凝玉轮流经管,永不许典卖,亦不许私分。倘有不遵遗训者,无论尊卑长幼,均许禀公治罪。此已呈县存案,又同亲族共知。惟愿世代子孙勿替引之。爰镌诸石永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永铨:《先祠记》,《清经世文编》卷66,第1659页。
  ②柳氏祠堂志记碑,位于大庄头柳氏祠堂内,立于嘉庆二十三年。
  ③该碑位于前姜格庄李氏祠堂内,立于道光十四年。
  ④十里铺《范氏家乘》“凡例”,乾隆三十八年修。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2-10 20:43 编辑


  胞弟:叔润、叔洽、堂弟,□□、□□;胞侄作因、作榆、作植、廷栾;侄孙芳林、
  肇芳、天赐;侄曾孙行曾,华年。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三月上元七十七岁老人□□□命碑。①
  
  该碑刻交代了前姜格庄李氏祠堂和祭田的来历,77岁老人□□□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养老之资”34张二亩田地在逝世后永远留做祭田。该祭田由其子凝素、凝文、凝玉轮流经管,永不许典卖,亦不许私分。祭田的收入除用作“祭祀祭品”外,子孙后代的“延师教读”,一切“束金、育英、养正、膏火之资”也从中开销。“苏家庙前有土湾二亩。此地此湾原系慎公所出,凡属慎公后者,轮流耕种,旁支不得争攘,所以备祭供也”。
   同治四年泉水店刘氏祠堂立的碑刻载,该祠堂最初是由刘永兴一人“董其事”,而后祭田的置办是由采买茔地树木所得之资购置,并且以祭田生息的方式不断扩充田产:“自立祖堂后,茔中树木采卖,囊贮买地数亩,以为祭田,总其成者,廷楠公建公辅数人也。迨廷楠既没,因荒失理。知其事者鸿远同愚溪公建经理,数年积少成多.祭田益广,利息益增。”
   捐献。子孙后代为祭祀先人,以捐献的方式贡献出自家田地。1930年续修招远《李氏族谱•序》中交代,“故余乾隆二十四年建家祠数楹,与弟禄各置田若干亩,以备祭祀”。光绪三十四年修东宋庄《刘氏族谱》卷1中存有刘发云施地单:
  立施单人刘发云,有自己买到南沟地三亩,情愿施于家庙,永为祭田,供奉宗谱,送灯上坟,不许遗忘。上带税银四分五厘。在座人:刘凤翔,刘景云,刘廷玉,刘廷元,刘廷壁。光绪十七年十月初二日。
  
   1936年续修新店《崔氏家谱》说,新店崔氏雍正二年建祠堂,乾隆元年开始积累祭田,“雍正二年洁祖捐小园一处作家庙基地;乾隆元年天福叔捐地六亩,粮银一钱四分;乾隆七年买杨义和地五亩,共价银二十两,粮银一钱;乾隆八年买牟佐牟地五亩,共价银二十六两,粮银三钱一分。”1966年重修解家沟《吴氏谱书》说,吴氏家庙建成后,采取认地的方式来添置祭田。乾隆三十七年,“会首吴承胤认大地七厘,吴可义认大地七厘,吴光坤认大地七厘,吴时旺认大地七厘,吴光认大地七厘”。
   购置。大多数的祭田是后世子孙为祭祀先祖购置的。如上述新店崔氏祭田的置办,一方面是族人捐献,更重要的还是集体购置。后姜格庄李氏子孙在清中后期多次为祖先购置祭田,仅《李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的就有四次:同治三年、十二年两次为八世祖李良栋购置祭田近80亩;光绪五年为九世祖李庆善购置祭田36.5亩;光绪十二年,为十世李秉政购置祭田122亩。②李氏后世子孙为先祖置办的祭田,多是把购买的田地置于某位享祭的祖先名下。
  宗族多通过订立规约或立帖传世,告诫子孙后代不许典卖祭田。凡私自典卖或侵吞之子孙,会受到严厉处罚。1997年重修《安定郡梁氏宗谱》记载:前岚子村梁氏祭田四中亩,“为道光年间前岚子村敬灏公协族众同地……此田租谷六斗,每年十月朔作为追远之用”。乾隆三十八年修十里铺《范氏家乘》“凡例”中说:十里铺范氏“第一支祭田,原着落坤山西洼小河东崖,系东西地亩。范伟私典不能回赎,因与夹马寨伯叔供同议,允著伟煞买。伟有铺南祖业田地,虽少之厚,赎作祭田,伟之子孙不得反悔以干,不孝之罪固特叙之”。姜家村《姜氏族谱》(年代不详)中载有一则争夺祭田的情形:“姜阖族不顺。缘太高祖姜开玉,身居姜家村,殁葬于燕儿头,地一处计三亩,遗留后世作为祭田。该地每年行租以作祭礼花费。至民国二十四年,姜家村姜韩氏忽起吞图之心。吾合族无人与伊交涉。幸有吾胞侄姜中华、姜中兴,族孙进生等不忍坐视之。故两起争端,即起讼争。至民国二十五年三月间,恩蒙县长将理由以公判出,只许姜中华、姜中兴、族孙姜进生管业,不许姜韩氏争咬。”通过官府的判决,祭田归姜氏子孙管业,永作祭田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该碑位于前姜格庄李氏祠堂,立于道光十四年。“一张”合40亩。
  ②栖霞《李氏族谱》,1936年续修。另,李良栋顺治乙酉举人,丙戌连捷进士,康熙二十七年去世;李庆善,庠生,例贡生,敕赠文林郎江西南昌府奉新县知县,诰赠奉直大夫,乾隆丁卯六月二十八日去世;李秉政是乾隆辛酉顺天举人,栋选知县,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去世。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2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郝天祖 于 2015-2-14 20:06 编辑


(三)祠堂与祭田的构建者
   清中叶以来,栖霞地区的祠堂呈普遍化趋势,祭田数量也逐渐增加。该时期组织和参与收族活动的人物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其身份进一步下移,低级功名或庶民布衣担当主角;二是多具有商业背景。
   道光十四年,前姜格庄李氏建祠堂、置祭田,七十七岁老人□□□捐“照雪堂正房五间,群房八间,除为祠堂”,又“除泉水社南庄村路旺村庄田三十四张二亩”。捐助人似没有功名。同治五年,倡导修建下渔稼沟李氏祠堂、并置二百余亩田地作为祭田的李氏十五世孙李毓藻,也仅是太学生身份。①
   黄城丁氏自十一世丁元沂始,家族开始具有商业气氛。丁元沂(1763—1834)“少颖悟,嗜读不倦,幼失怙,事母以孝。公之先素称小康,父谢世后,公身为经理,出纳有道,丰裕旋倍乎昔。家业之兴,实由公始”。②自此以后丁氏家族驰骋商界,一发而不可收。丁元沂长子丁敦祖创办商号“文来”,在全国有当铺72座,钱庄36座。道光二年,丁元沂次子丁九龄开始谋划建构祠堂、置办祭田,“夫置义田必先建祠”。③在丁氏家族开始经商之前,有过两次修谱的经历,但是皆没有提及祠堂和族田。丁氏祠堂的构建和族田的置办,和丁氏在商业领域的成功有着莫大的关系。
  栖霞马陵冢李氏祠堂是清末民初马陵冢的李绪田、李绪尧等兄弟三人去海参崴经商挣钱之后回故土建造的。据该村的村民讲,李氏三兄弟兴建了规模颇大的李氏祠堂,置办祭田,出资重修和刊印家谱等。除祠堂、祭田外,该时期的族谱修纂、墓地祭祀等活动亦多由具有商业背景的人担纲。十里铺范氏在乾隆三十年修纂《范氏家乘》时,第一篇序言是由“贸易于临襄”的十二世范经野作于横山福祥号。1936年姜格庄李氏修谱的组织者“李砚丰、李涟溪均商界泰斗”。④回龙夼张氏光绪十三年重修族谱后一直没有刊印。二十一世孙张橡“经商东省,往返路经蓬邑。一日偶至蓬邑,笃麒祖家言及斌祖早年所修抄本之谱。乃昔时橡商于外,家计累身,心虽有余而力不足。故迟之又久,已将十年。今与橡之叔辛田公之曾孙云泽约为合志刊印”。⑤
  由上述几个个案,大体可以看出清中叶以后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以祠堂为中心的收族活动,商业利润为建设祠堂、置办族田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撑。
   (四)祠堂与收族
  以祠堂为中心实现收族,依赖于其中供奉的始祖以及历代祖先神主,“近世祠堂皆设神主”。⑥这一变化首先是从民间墓祭以及族谱中对始祖的追溯开始的。清初以来,各房各支在追本报远、敬宗睦族的旗号下,认祖归宗意识逐渐加强。在墓地祭祀系统中,据栖霞《牟氏族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下渔稼沟李氏《祭田记》。
   ②黄城《丁氏族谱》,第871页。
  ③黄城《丁氏族谱》“丁氏增续族谱序”,第1页。
  ④后姜格庄《李氏族谱》“序”,1936年。
   ⑤回龙夼《张氏族谱》,1933年。
  ⑥赵翼:《陔余从考》卷32《论丧礼》,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92页。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