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3785|回复: 0

寿州锣鼓 淮河两岸民间瑰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7 0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寿州锣鼓 淮河两岸民间瑰宝
新闻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在山西洪洞县举办的全国鼓王邀请赛上,代表安徽出战的寿县寿州锣鼓队震撼三晋大地,捧得“最佳鼓王奖”。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楚音乐的遗存。作为江淮民间艺术奇葩,它早已声名远播,而它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
  锣鼓“会说话”
  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是为沿淮群众所青睐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寿县文化灿烂,为楚文化的故乡,千百年来,楚国后裔一直生活在寿县,酝酿产生寿州锣鼓。祭祀时,人们用它来驱逐邪魔妖怪,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人们敲锣打鼓,增添节日欢乐气氛。寿州锣鼓在人们的自娱自乐中,扎根楚文化深厚的江淮之滨开花结果。在近代,寿州锣鼓大放光彩,寿县城关的王家班以及正阳关的邓家班、宋家班将它敲得惊天动地。建国初,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宋廷献为师,组建县建筑公司打击乐队,后又将之下传陈家礼、王春林等人。上个世纪70年代,寿县城乡锣鼓演奏活动十分活跃,锣鼓声响彻城市街道和乡村田间。
  在沿淮流域,打击乐占有重要的地位,寿州锣鼓是沿淮流域民间艺术的代表和缩影,很多曲目都是以寿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题材,生动地展现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寿州锣鼓演奏的乐器,不限于鼓、锣和钹,通常有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品种多表现力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它使用的主锣为钢锣,钢锣体积小但厚重,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缸”的声音,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传播距离远长,数里之外都能听得清。寿州锣鼓的演奏乐谱,综合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翻”、“花鼓歌”、“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谱的精华。
  北方的锣鼓多以旗手为指挥,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现象,形成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如此一来,寿州锣鼓演奏效果不仅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 “十翻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赢得“会说话的锣鼓”美称。
  美名远播扬
  寿州锣鼓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年来,寿县人让这历史悠久的艺术大放异彩。
  在1991年第一届寿县文化艺术节,寿州锣鼓队时隔多年后首次登上舞台表演。在1993年第三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寿州锣鼓队创作、排练《拾玉镯》,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寿州锣鼓队和皖西庐剧团2001年开始表演的 《寿州锣鼓与小兰花》,多次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和农产品交易会。2001年,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经央视导演编排,寿州锣鼓作为开场节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风格展示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2006年,在淮南市毛集区举办的第二届淮河风情文化节上,寿州锣鼓获得金奖。在2008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中,由80人同台表演的寿州锣鼓成为晚会重头戏。
  为使寿州锣鼓后继有人,2004年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从全局干部职工中抽出60名青年充实寿州锣鼓队,聘请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传授技艺。经过半年刻苦训练,这批年轻人组成的文艺队伍参加第六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技压群芳获得金奖。 2005年,寿县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寿州锣鼓进行注册,尝试市场运作,将这一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今,寿县县城内除寿州锣鼓队以外,还有靖淮锣鼓队、通淝锣鼓队和寿州女子锣鼓队。锣鼓表演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寿州锣鼓虽获得许多荣誉,但真正参与鼓乐类大赛评奖却无先例。当山西洪洞县举办全国鼓王邀请赛时,寿县人觉得机会来了。寿县文广局从下属单位抽调44名优秀锣鼓队员补充到锣鼓队,邀请正阳关镇老艺人吴守林,锣鼓新秀孙元庆、把伟伟加盟,精排节目,最终以多变明快的节奏进入预决赛,赢得评委和观众好评,捧回“最佳鼓王奖”。
  后继乏传人
    寿州锣鼓队平时队员只有40人左右,大型表演需要的演员人数必须在80人以上,花很多人力物力到处征召额外队员是常事。寿州锣鼓编排教练姚宗珩坦言,年轻人外出打工是造成寿州锣鼓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如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去打工了。他们在城市呆久了,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对锣鼓也就没有了兴趣。如今,县里基本上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还喜欢锣鼓,玩锣鼓。 ”
  今年近50岁的冯惠德是寿县文化馆馆长,也是锣鼓队的主力队员,每次练习和演出的时候,他都特别投入和富有激情。现在寿州锣鼓名气越来越大,经费也愈显得不足,这让冯惠德深感忧虑。他说,在云南参加全国民俗文化表演,上台时寿州锣鼓队的服装和道具最差。 “寿州锣鼓的传承保护是个问题,急于走向市场,而市场化以后,本末倒置,急功近利,对其保护不利。 ”
  曹玉海是年近七旬的寿州锣鼓艺人,演出时身着一套特制的寿州锣鼓演出服,身挎一只花鼓,双手持鼓棒轻盈地上下飞舞,鼓点激扬。曹玉海的祖父曹振和、父亲曹鸿贵都是正阳关有名的民间锣鼓艺人,曹玉海从小就受到这种民间艺术的熏陶。从6岁时,他就跟随爷爷学打鼓,渐渐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十八翻》的钢锣极难演奏,能熟练掌握的人少之又少,这个鼓谱的技巧全靠手腕的快速翻动,曹玉海认真苦学许多年才练得炉火纯青。曹玉海说,许多老艺人先后谢世,真正精通锣鼓又有能力传授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些民间老艺人虽是精通锣鼓,却收入微薄,这些老人不得不让子孙出门打工,几乎无人学此技艺,后继乏人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