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1974|回复: 9

黄帝:万千家谱的始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8 22: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万千家谱的始祖——“炎黄子孙,轩辕世胄”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们习惯于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轩辕世胄”,黄帝是所有中国家谱的共同始祖,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

茫昧难稽的“黄帝”
黄帝在我国的古史系统中,无疑是个茫昧难稽的神话式人物。司马迁《史记》,首列“五帝本纪”,同时又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司马迁指出各种关于黄帝的资料和传说纷繁复杂,但多有不羁之谈,难有根据之说,“荐绅先生难言之”,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显然,司马迁对黄帝传说的可靠性秉持着怀疑的态度。

民国时期,,在古史辨学派“层累地造成说”的斩伐芟夷之下,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尽数扫地以尽,略无孑遗,黄帝事迹自然也被认为是向壁虚构的齐东野语,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指出:

帝者黄帝,《竹书》、《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庄子》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昆仑之丘”是也。实则“帝”者既为“天帝”,又即黄帝也。……实则黄帝者既本天帝,亦即颛顼与尧耳。据此可知《吕刑》之皇帝神话,实为黄帝颛顼与尧三传说所同出,三人者同为上帝之化身,本同源而异流者也。

杨宽利用各种资料,指出黄帝与颛顼、尧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他们都是上帝的分身。简而言之,黄帝是神话中的天神,而非现实中的人类。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被否认被拒绝的虚假人物,后来成为了中国家谱的始祖呢?


帝制时代的黄帝形象
事实上,黄帝成为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始于清末民国时期。以历代祭黄帝文为视角,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种变化。

明万历年间的“御制祝文碑跋”中说:

今上嗣位,改元万历,春历当遣祭海内历代帝王园林,以即位正始告,维臣星起自废弃,备员近侍,因得恭承上命,致祭黄帝轩辕氏之桥陵。……然此天下,乃帝相传至今之天下也;今上,乃帝所阴托以守神器于异世者也。今之臣民,乃帝所攀号莫及之臣子,以翼戴乎帝者也。夫帝之灵固至今存矣一,则所以从兹以往,而为斯世斯民之主计者,能无阴佑默相于无穷矣乎!

在这份祭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认为朱明的血统,源自于黄帝,“今上,乃帝所阴托以守神器于异世者也”;而其余臣子民众的血统,则源自于传说中攀援龙须之人,“今之臣民,乃帝所攀号莫及之臣子”。这则典故源自于《汉武帝本纪》: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须号。

清代的《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曰:

万物果无始乎?天生圣人何为也!万物能忘其始乎?人祀圣人何为也!圣人群祀于人乎?首出御世皆圣人也,惟创始者尊于世,三皇以及羲轩,皆有功于天地之始也,唯定制度者切于民;予于是知黄帝之功在万世,为凡有血气者之永思不忘也。昔者穴居野处,帝始作宫室;昔者于樽杯钦,帝始制器皿;昔者结绳而记,帝始有书契文字;而且命大挠作甲子,伶伦造律吕;兴衣裳之制,习干戈之用;利赖至今者,固其功也,夫功者,切乎民者也;民享其功,思其所从来,而庙者兴矣。

在这份祭文中,注重的是黄帝的德行和功业,“予于是知黄帝之功在万世,为凡有血气者之永思不忘也”。也没有诞生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类概念。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宣宗皇帝的祭文中说:

维帝王御宇,握镜临宸;泽被黄舆,勋垂青史。羹墙不远,仰皇煌帝谛之模;俎豆常新,昭崇德报功之典天经地义,绍百王至治之馨香;日升月恒,申亿载无疆之颂祝。

总而言之,帝制时代的中国, 黄帝大体上只是现实政治权威的象征,时人注重的只是黄帝的功业和贡献,而并非他的血统。


民国时期的黄帝形象
民国时期,祭拜黄帝的祠文有了巨大的变化。1908年,同盟会于东京遥祭黄陵,返顾秦汉以来史事,便说:

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锺齐孕灵。乃圣乃灵,允文允武。举修六府,彰明百物。翦蚩尤於涿鹿,战炎帝於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敷,讫于四海。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後,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洎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衰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族服厥辜;弃彼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佑启之也。……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佑,以纡民生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不自量力,竭诚奉告,不腾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在此,同盟会尊称黄帝为“皇祖”,尊称黄帝是天下所有汉人的祖先,“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後,圣子神孙”。历数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一脉相承,表明汉族之天下,乃始祖黄帝的护佑。

1935年中国国民党推派中央执监委张继、邵元冲,“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辕轩氏之灵”:

于赫元祖,睿智神明,爰率我族,自西徂东,而挞伐用伸;弧矢之利,威棱震铄,莫敢不来宾。武烈既昭,文德乃兴:始制冠裳宫室,粒食农耕;史皇作书,雷岐医经;婚姻丧葬,罔不典制灿陈。治化之隆,无远不届,既迈古而铄今;况乃以劳定国,亦毕生以惟勤。此其所以贻民族保世而滋大者,历四千六百余载,而神功圣德,犹赫赫如在其上,以佑启我后人。

1937年,中国陕西苏维埃*政*府*遣派林祖涵代表苏区人民,致祭黄陵,文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不难发现,此时的“黄帝”,虽然仍然是那个功业垂天、制法立度之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先。


黄帝成为“共同始祖”的原因
一、民族危机与外在侵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曰: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

梁启超认为传统中国有朝廷无国家,全国上下从来没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过,一直是一盘散沙。现在民族危亡之机,存亡继绝之秋,需要建立一个超越朝代断限,足以适切宣示中国“国族”整体精神的自我称号,那就是黄帝子孙。

二、印刷业的发达。19世纪末叶以降,中国的新式印刷事业蓬勃兴起,各类期刊报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这些刊物以其惊人的流通规模,为学者们的论说提供了传播便利。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经发布,不久就传遍全中国,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协调。
三、西方国家思想的传播。自甲午战争后,负笈他国求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人数急遽增加,他们直接、间接受到欧美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的手段,大力散播各项新观念。当时的西方世界,盛行民族国家的思想,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建构一个共同始祖发挥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2: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姓家谱争着攀附姜子牙齐国,其实是姬姓卫国齐恶的后裔



先说姜子牙齐国后来的齐姓
话说3100年前,姜子牙主谋,帮姬周(OfSz-f5+神农血统)推翻了殷商(CfS-f1319扶桑血统)。然后,姜子牙的齐国,就成了仅次于周天子的存在,地位超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于姜子牙名声响亮,所有后世的人,都喜欢攀附到姜子牙的名下,比如姓齐的人家。其实经过推敲,源自姜子牙(吕尚)齐国的齐姓,比较凋零占少数。姬姓卫国齐恶的后裔,才是现代齐姓的主流。目前,中国有170万齐姓人口,不多不少,算个中等姓氏。


话说姜子牙的后代,作为齐国君主700年后,被田姓给终结了。田姓来自于陈国,是虞舜的后代,父系血统OfT-002611太昊后裔。齐国末代君主齐康公吕贷,被放逐到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岛(fu2)。本来,田姓新君主,还想让吕贷食用一个地方的采邑,后来想想还是褫夺(chi3)了。吕贷就连煮饭菜的铜鼎都么得,只能用铜勺子来做饭。所以,吕贷的子孙,以「钭」为姓(duo3)。


至于说「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前君主后代,有以「齐」为姓的,那确实有,不过不多。不过,姜子牙作为姬周第1功臣,功德无量、福德绵长,后代不要太繁盛哦。比如隋唐的门阀「崔、卢」,都是姜子牙齐国的后代,起码家谱是这么说的,中间就算被串种,也可能串回来嘛。另外,吕姓、高姓、贺姓,都是姜子牙吕尚齐国的后裔。

齐姓主流源头:姬姓卫国齐恶后裔


《春秋》记载,2650年前,姬姓卫国昭伯的长子,谥号是「齐子」。齐子的孙子叫「齐恶」,开始把爷爷的谥号,当姓氏来用。齐恶的孙子叫齐豹,由于杀了「孟挚」,被卫国逐出国门。但是,齐恶的后代,对于齐豹杀人犯的恶名,非常忌讳,所以就强行攀附到姜子牙的贤名下面。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基因测序血统,或许可以翻检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姬卫衍生的齐姓人家,姜吕衍生的齐姓人口,父系血统都是OfS-f5+单倍群。巧了,姬周和姜吕都号称是西戎族神农的后代。不过,由于姜子牙的国都在穷桑范围的淄博(zi1),可能后羿OaqY-f1759血统会更多些。区区在下醉哪吒,就是f1759后羿血统^_^

白马氐族,汉姓为齐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生活着一群白马藏族,其实是氐族,只是后来在文化上藏化了。氐族的父系血统为Dd-p99单倍群。至于白马氐族为什么汉姓为「齐」,这背后的门道,我暂时也不晓得。


另外,其它游牧民族,也是汉姓「齐」的少数派来源。比如,蒙古族的齐步樵氏、齐穆克氏、齐布齐努特氏、齐理克氏等,都有部分人口改姓「齐」的。还有满族的齐墨氏、齐达哷氏(lie4)、齐佳氏、齐克腾氏等,也有部分人口改为汉姓「齐」。还有跟满族蒙古血统比较接近的赫哲族齐楞氏,也改姓齐。还有远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也有改姓齐的,那是在300年前、雍正「改土归流」的年代里。


综上所述,现代主流齐姓,其实是姬姓卫国齐恶的后裔。然而,为了躲避齐豹的恶名,齐姓人家的家谱,都争相攀附到姜子牙齐国的名下。这是历史上最常见的攀龙附凤,给血统姓氏学家,带来了无穷的麻烦。然而,有了分子人类学、基因血统学、血统家谱学、考古验尸学的加持,再加上对家谱的大胆否定,我们还是能窥见远古、近古的血统真相,而不是盲目被历史、家谱、方志牵着走。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2: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甲骨卜辞大部分是用于占卜的,但也有一少部分是非占卜用的刻辞,陈梦家将其分为卜事刻辞、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而表谱刻辞又被他分为三类,即:干支表、祀谱和家谱[1],家谱刻辞共发现三片,最有名的一件是《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片刻辞,亦即《英国所藏甲骨集》第2674片.

现藏大英博物馆,所载内容是是一段非常完整而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全篇共14行,除第一行1字,第二行5字外,其他12行均为4字,共54字。

其文曰:“儿先祖曰吹,吹子曰 , 子曰 , 子曰雀,雀子曰壹,壹弟曰启,壹子曰丧,丧子曰养,养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 ,御子曰 , 子曰商。

”这片家谱刻辞陈梦家判定为武丁时代,武丁是商代第10世第23任国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排定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处于商代后期,在位年代是公元前1250年~1192年,也就是说这篇家谱距今已有约3200余年的历史.

这篇家谱是以男子为世袭的专记私名的谱牒,共记录13个人名,其中11人为父子关系,2人为兄弟关系,其形式和后世的家谱一般无二,只是其中的两个弟名的出现,显现出商代宗法制度与周制及后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有所不同,除了父子相继,还存在着兄终弟及的现象。这篇家谱所记录的人名均非商代先公先王,并非王室成员,可见早在商代,一般的贵族已经有了记录本家族世系的家谱了。

这篇家谱共记录了武丁时的一个贵族“儿”11世祖先的私名,以每一世30年计,这篇家谱记载武丁之前300余年的家族谱系,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

可见我国以表格形式记录 家族世系人物家谱 的历史源远流长。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氏之宗亲们切记分清萧氏这6种始祖,别认错了你的根!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如何开枝散叶我们都自发与萧氏同胞们一体同心,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因为我们是如此在意祖宗和姓氏,在意自己的根!因此我们在进行萧氏文化研究过程中,“认祖归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那么这六种始祖,宗亲们又分得清吗?

血缘始祖

血缘始祖指的是一个姓氏在未得本姓之前就存在的祖先。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通常由得姓始祖的祖先向上追溯到远古,如三皇五帝时期的皇帝、神农等作为血缘上的祖先。我们中华儿女又被称之为“炎黄子孙”也正因如此,其中我们萧氏也追溯到了皇帝那里。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值得是一个形式最初取这个姓氏,或者说有史可查能够说明是这个姓氏起源的祖先。这个姓氏在最初可能是姓,在后来可能是氏,再后来还可能是姓和氏的统一,或者是姓与氏分开的。我们常常称萧叔大心为我们的得姓祖先,但是若以此为尺度,萧氏的得姓祖先应该是萧孟亏。因为根据目前所见的文献来看,他是第一个使用“萧”为姓氏的人。


上古时期东夷首领伯益、大廉后裔,夏朝末期,孟亏因善长先祖的驯养鸟兽技术而深受夏王宠信,赐封为诸侯,国号为萧。古萧国位于今安徽萧县,江苏徐州市西北部,包括古兰陵所在地。这是萧氏或萧氏部落的最早所在地,也是兰陵萧氏的发源地。于是孟亏又以国名为姓,改称"萧孟亏"。孟亏的后人遂沿用这一姓氏”。萧孟亏是第一个见于历史的萧姓人。

开代始祖

开代始祖指的是一个形式作为最先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载的祖先。从现代家谱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姓和氏合为一体的“姓”。这样中华萧氏的世系,一般都延至萧叔大心,所以萧叔大心就成了中华萧氏的开代始祖。

开代始祖”与得姓始祖相比,多了一个条件:“得姓始祖”是第一次使用该姓,“开代始祖”则除了使用该姓以外,还要具备一个根本条件:该姓世系的第一世祖先(整个姓氏的总世系),因此,世系也是第一世祖先于“开代始祖”的必备条件。在现代,萧叔大心被不少人认为是萧姓第一人,但其实这话并不严谨,更应该是开代始祖。

宗系始祖

宗系始祖指的是不同支系所追溯的本支初始祖先,也就是从“我”开始而上追溯至可以明确知道的最初世系的祖先。比如许多一菊公后人,就只知道是“九公之后”,因而一菊公就成了该支萧氏的宗系祖先。不过,后来又更进一步地追问,有的从一菊公追溯到霁公,有的追溯到霖公等,这样,霁公或霖公又成了各该支的宗系始祖,又再往前推,进而推到了萧叔大心,这样,作为萧氏“开代始祖”的萧叔大心同时又成了世系的“宗系始祖”。


由此可见,“宗系始祖”在“得姓始祖”“开代始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形成了三个条件:

❶ 用的是这一公认的姓氏;

❷ 第一世的始祖,并有连续的世系;

❸ 以确实可知的世系起点为始(断自可知)。

迁入始祖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口迁移都是必然现象。这通常是指一般族谱中所记载的最开始迁入某地开宗立派的祖先,也可以说是一般支谱所记载的祖先。

精神始祖

又称文化始祖,这通常是指精神文化领域所承认的先祖。一般来说,精神始祖是以各支系世系精神财富的形式出现的,可以说是同姓者的共同财富。不过应注意,精神始祖根据其历史时间的长短及影响力大小,在一个姓氏中被尊为始祖的范围是有所不同的,像中华萧氏在总体上承认萧何为总支系的始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


精神始祖可以是其他五种祖先的任一祖先,也可以不是,各支系也有自己的精神始祖,但这已经与开基祖多所统一。一般地说,精神始祖是作为历史名人的特定历史记忆,因而也同时可能就被作为其他五类祖先的任何一种而被记于族谱之中。


这6种始祖宗亲们分清了吗?在认祖归宗的时候,别再一味的把有名的人物归为自己的祖先了,这样既不严谨,也是对自己、对宗族的不负责。

为了进一步完善他们萧氏历史,进一步振兴他们萧氏文化,这6种始祖你一定要分清。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2: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姓氏的发展中,到底有没有一个“万姓之祖”?



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起源极早,以至于很多问题根本就无法解释得清楚,只能根据已有的现象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推测。

尤其是一些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至今也只能当做一个观点,无法证实哪一个是正确的。

在姓氏的发展中,到底有没有一个“万姓之祖”?
“姓”与“氏”在最初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最迟在战国阶段,两者才完成了统一。所以要想搞清楚“姓”与“氏”的问题,那就得追溯到战国之前的时代里。

什么是“姓”?什么又是“氏”?

《通鉴·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简单来说就是,“姓”是为了追溯某一群人共同的祖先,而“氏”是为了区别这样一群人中各自的不同。“姓”的范围要大于“氏”。

说得更简单一点,“姓”是族名,而“氏”为分支。


我们举个例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君的姓为“芈”,就是说他们的祖先是“芈姓”。

这个“芈姓”是怎么来的呢?也就是说楚国的祖先是哪一个呢?

根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下了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吴回生陆终。

而陆终的第六子叫做季连,他是“芈姓”,而楚国王室就是他的后代。

楚国有一位贤臣,叫做“屈原”,其实他也是“芈姓”,“屈”是他的“氏”。

也就是说,屈原如果论先人的话,他和楚王有共通的祖先“季连”;而他与楚国王室的区别就在于,他为“屈氏”,楚王是“熊氏”。这两个都是“芈姓”的两个分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季连是“芈姓”,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黄帝也应该是“芈姓”呢?

但根据记载,皇帝原姓“公孙”,后改“姬”姓,明显和“芈姓”没什么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涉及到“姓”与“氏”的衍变关系。

“姓”与“氏”是如何衍变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可以对比一下家谱的修撰。

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同一辈的兄弟姊妹都在家谱当中,而下一辈该怎么写?弄懂了这个关系,就能知道“姓”和“氏”是如何衍变的。

如果同一辈人当中,兄弟三个,老大、老二和老三,那么在他们这一辈中,这三个人都在家谱上。

而再之后,老大的家谱中只会记录自己这一支的后代,老二、老三两兄弟和他们的配偶和老大在同一层,但是他们的子女就不再计入老大的家谱中了。老二、老三同样如此。

这样一代又一代人修撰家谱之后,如果再来探究这个家族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是呈宝塔状的。

虽然能追溯到共同的祖先,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辈分越低,血缘关系越淡薄。


再举个例子。

刘备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汉献帝也是汉景帝的后代,但他的祖先是汉武帝刘彻,从这一代人开始,两支就地位就分开了,到了刘备和汉献帝这两辈人的时候,已经过了近二十代人。

虽然汉献帝叫刘备一声皇叔,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关系就和今天两个同姓的陌生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已。

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就能知道,虽然“姓”相同,那也只能说明两人有共同的祖先,但是“氏”才是区别亲疏远近最重要的依据。

于是,因为血缘关系逐渐淡薄,“宗法”的约束就会逐渐减弱,分散到各地的“氏族”逐渐地就和“宗家”分离了,有的还保持着同样的“姓”,而更多的情况就是以自身的“氏”为新的姓。

如此不断循环,所以“姓”就从一开始有限的几个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比如还是“屈原”,“屈”从“氏”就慢慢变成了新的“姓”,之前没有,这是“以氏为姓”的典型。

除此之外,比如“司马”,这就是以“官职”为新的姓,在其之前,担任“司马”这种职务的人是有另一个“姓”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居住地”,比如“东门”、“南宫”、“百里”等等新姓,还有以国名为新的姓,像“宋”、“郑”、“蔡”等等;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者谥号为姓的,比如“孔子”的姓就是因为其先人“公孙嘉”字“孔父”,还有“庄”是来自于“楚庄王”。

这些新的“姓”在最初都是“氏”,后来才分化为了“姓”,他们之下还有新的“氏”出现,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形成新的“姓”。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战国阶段,因为新出现的“姓”足够多,已经可以满足现实需要,所以为了简便,“姓”与“氏”就开始等同起来了。

而这些“姓”里,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有一些也具有非常古老历史。

这些古老的“姓”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带有“女”这一标识。

比如说,周王室“姬”、齐国的“姜”、秦国的“嬴”等等,还有诸如“姒”、“姚”、“娲”等等,这些曾经出现过的姓,其历史都非常久远。

据说之所以带有“女”,是因为保留了母系社会的一些特征。

而从实际发展来看,这些古老的姓在最初是否也曾经是“氏”,后来才逐渐被确定,这都很难说得清。不过从历史发展来说,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如果要寻找一些历史久远的姓,这些是可以找到的。但如果说真的评选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百姓之祖”,这是无法做到的。

之所以有些人将“姬”姓说成是百姓之祖,那也只是为了向人文始祖“黄帝”致敬而已,真实情况并不如此。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3: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异族血肉,只是商的祭品?

商人兴起于东方。

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

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

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势力扩张到羌人地区。

那次远征在甲骨文献中的规模最大,全军有一万三千人。

和西部蛮族相比,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

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这都是蛮荒部族无法想象的。


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

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

商王习惯带着军队巡游边疆,用武力威慑周边小邦,让他们保持臣服,必要时则进行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战争。

商朝的本土并不比今天的一个河南省大太多。

对于“周”这个西方部族,商人有点说不清它的来历,因为它太渺小了。

周人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

传说周族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

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所以周人也属于广义的羌人,他们形成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

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

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

到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

周人原来生活在深山之中,和野蛮民族(其实就是他们的近亲羌人)没什么区别。

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出深山,沿着一条小河来到渭河平原的边缘,开始进行农业垦殖,从此脱离野蛮,进入了一种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史诗掺入了周人的自我夸耀,只是部分可靠。

从考古发掘看,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都差不多,各族邦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

他们最主要的农具是磨制石器,居家使用粗糙的灰陶,上层族长才有一点外地输入的奢侈品,比如玉器和铜器。

周人并不比羌人邻居们“文明”多少。

在商人眼里,他们都同样落后,根本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古公亶父带给周族的最大变化,是他投靠了强大的商王朝,成为商人在远西地区的统治代理人。


在彼时,周族不过是个万余人的小部族,对统治着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商朝有何用处?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

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羌人。

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占了被杀者的一大半。他们被称作“人牲”。

异族血肉,只是商的祭品?——商周十篇之二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这是被后来周人刻意掩埋、忘却的历史,但出土甲骨文泄露了一点信息。

周族自己没有文字。

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

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

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

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

《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在商人看来,“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

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异族血肉,只是商的祭品?——商周十篇之二▲刻辞卜甲,殷墟博物馆藏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是对家乡族人的无耻背叛。

靠着捕猎羌人,周族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

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

按照传统婚俗,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

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说明在他当年结婚时还没有背弃西方盟族。

但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昌(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夫人,这表明了他们投靠商朝的姿态。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

这只是他们对周边羌人的吹嘘。

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蛮夷。

商人的姓是“子”,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她们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

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

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两代东方新娘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

丈夫可以不懂妻子家族的语言,但母亲必然会全面影响儿子一代。

东方文化随她们来到西部,最神秘、“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它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和运算的部分属于“八卦”。

到文王周昌老年时,开始痴迷于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运算技术。

由此,周人和古中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未完待续)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商朝加工人牲的方法——商周十篇之四

旧史的零星记载说,周昌长子伯邑考到朝歌之后,被商纣王处死且做成了肉酱。

周昌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获得释放(皇甫谧《帝王世纪》)。

这确实显得过于荒唐,似乎只能流于野史。

但有了今天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献,我们才知道,这种行为对于商人再也正常不过。

以往数十年里,周人一直在向商朝提供羌人俘虏。

对于这些人在朝歌的命运,周人可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却不会有太具体的观感,因为西部并没有商人的人牲祭祀场。

只有在老周昌和儿子们相继到达朝歌之后,才亲眼目睹了那些经自己之手送给商人的俘虏的下场。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

事实上,羌人俘虏也确实常和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

论商朝加工人牲的方法——商周十篇之四▲甲骨文拓片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

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都有专门的甲骨文字。

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

按照习俗,神明享用祭品时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礼结束之后,献祭者将分享祭品。

这自然会得出一个惊悚的推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

但这并非只有考古证据。

历史文献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

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

按商人观念,异族的酋长、贵人是最高级的人牲,他们给这种酋长叫“方伯”,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方伯。

周昌或者他的继承人,正是商人眼里的一位“羌方伯”。

论商朝加工人牲的方法——商周十篇之四▲甲骨文拓片
但这次被“用”的为什么是伯邑考,而不是他的弟弟武王发、周公旦,或者惹出这场风波的老周昌自己?

在犹太《旧约》里的上古时代,上帝最喜欢接受长子作为祭礼。

商人未必有这种礼俗,但他们确实喜欢用青壮年男子或儿童献祭,极少用老年人(对某些特定的神则用青年女子)。

而且,商人习惯用占卜选择祭品,他们应当对伯邑考、周发、周旦等兄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占算,来确定谁最适合做成肉酱。

毕竟,用来祭祀的牛、羊事先也要认真检查,看它们的毛色、肥瘦,以及有没有疤痕、暗病。

这种记载在《春秋》中屡见不鲜。

老周昌的儿子们如何经历过这一关,他们的感受如何?

旁人将永远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老周昌重获自由。

而且,他和儿子们还有了意外收获。


首先,商纣王对他们的悔过非常满意,尤其是周昌吃下自己儿子肉的表现。

这大概象征了他衷心归化于商人文明世界的姿态。

纣王授予周昌“西伯”身份,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还有,在这次朝歌之旅中,周昌父子获得了面对面观察商人高层的机会。

除了那些足以让人疯狂的血腥祭祀,他们还发现,商朝远不是他们在西陲时想象的“天邑商”——如同仙界般悬浮在天空的神圣都市。

这里虽然富丽堂皇,但所有的人,从商纣王到他的兄弟子女亲人,都和周人一样普通,没有任何神圣之处。

最关键的是,商人世界并非一个团结的整体。

和任何一位族长、首领一样(甚至更加严重),纣王身边充斥着心怀不满的兄弟和宗族成员,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

闳夭、散宜生等向周人暗送秋波的商朝臣子,应当是在这时和周昌父子们建立联系的。

周武王灭商之后扶植的傀儡、商纣之子武庚,此时肯定也对周人进行了试探拉拢,更不用说商纣那些早已心怀不满的叔伯兄弟们,比如稍后被处死的比干。

在这些人看来,周族人和他们那些西方亲属羌人部族,也许是可以利用的潜在力量。

如果商纣王一意孤行、不尊重这些贵族的利益,就有必要联络异族,里应外合发动政变。

商纣王和他身边的觊觎者们,都没有想到扶植周族可能带来的危险。

商人称霸中原已长达六百年,从没有外来威胁可以动摇它的统治。

而且,商人一致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

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贵族,也都进入天界成为神灵,拥有大小不一的神力。

那些神灵非常“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

奉献的人牲、牛羊越多,诸神就越高兴,会保证献祭者享受人间的一切。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

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由于商王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理所当然要征服、统治大地上的所有民族。

当然,这也是为了给诸神提供更多的祭品。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商人自然成为了一个以纵欲著称的民族。

向神明献祭的人和民族就可得到天佑,于是不必顾及什么道德戒律,更不必担心未来的忧患。

《史记》记载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男女裸体集体淫乱等种种荒唐行为。

其实,这和他敲骨看髓的故事一样,都是将整个商族的丑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

种种酷刑、血腥的杀祭,都是商人集体而非纣王一人的娱乐方式。


他们还从上到下沉溺在酗酒恶习之中,终日少有清醒的人。

纣王在位以来,来自西方的人牲数量在减少,但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在不断增加(周昌怠工以后,纣王正试图在东南方开辟新的人牲来源)。

商王之下的贵族们死后成为小神,但他们也必须保佑后世商王,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子孙。

在纣王之前二百多年,商王盘庚刚刚把都城迁到朝歌,他身边的贵族们大都不满。

盘庚将他们召集起来训话,公然威胁说:不要以为你们死去的祖先会帮助你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先王的身边,跟着享受了我奉献的祭品,所以会优先保佑我盘庚,不会纵容你们!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

据说商人早期是经营畜牧和商业的民族,所以他们把被统治的人视同牲畜,并且用生意人的思维和诸神打交道(《山海经·大荒东经》,《世本·作篇》)。

商纣王觉得天下是他一人的产业,其他商人贵族也认为王位只能在商人内部传承。

周人只是他们的工具而已,永远没有爬到主人位子上的可能。

未完待续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3: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真相被揭开:夏朝并非大禹所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夏国

上古史研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然而,近年来,夏朝是否存在却成了一个问题。除了夏朝,中国人自称华夏民族,这个夏也来自夏朝。那么,夏朝到底因何得名呢?历史上的夏朝到底在哪呢?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聚讼不已。遍读史料发现,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夏朝之名来自地名-大夏;也来自帝尧古国-大夏国。

夏朝来自有夏,商人来自何方?

关于夏朝的来历,《国语·周语下》是这么说的:

“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

这段话解释了夏朝的来历。

大禹是崇伯鲧之后,他治水成功,上天嘉奖,于是得到了天下。大禹被帝赐姓姒,国号为“有夏”。

好了,我们暂且先把这段话搁置在此,先来说说商的先祖之事。

说夏必说商。

商的先祖名为契,他在尧舜时期辅佐大舜有功,被封为司徒的官职。

“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尚书 舜典》

而《左传》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昔 高辛氏 有二子,伯曰 閼伯,季曰 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左传·昭元年》

所谓阏(yan)伯,就是大儿子名阏,后世尊称为阏伯。就好比我们今天称父亲之长兄为大伯父一样。

(注:伯、仲、叔、季,乃中国古人所说的兄弟的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这段话说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大儿子阏伯和四儿子实沉不和,老是干仗。于是帝喾不得已把阏伯迁到了商丘。

而根据司马迁所说,帝喾似乎有四子最为出名,他们分别是:周的始祖弃,商的始祖契,帝挚和帝尧。他们兄弟谁大谁小,司马迁没有说明。但是,帝尧是帝挚的弟弟,司马迁说得很明白。

“帝喾崩,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 五帝本纪》

而契则明确写明封于商,“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 殷本纪》

契为帝喾高辛氏长子,挚或弃为次子,三子,帝尧为四子无误。


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帝尧和商周先祖的关系。

按照这个顺序,殷商先祖契乃帝喾高辛氏长子,因封于商得国号。则帝尧陶唐氏就是和契(阏伯)不和的四子实沉。

那么实沉又封在何地呢?开始接近历史真相了。

还是根据《左传》的记载: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左传 昭公元年》

可见,帝尧(实沉)所封之地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夏。

这个帝尧之封地-大夏,到殷商时期被称为唐土。也就是殷墟甲骨文说的土方。

说帝尧之封地为大夏,是不是还有证据呢?请看《尚书 》的说法: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尚书 舜典》

这段话,是帝舜继位之后,召开宫廷大会,任命新官员时所说的话。(注:皋陶,是上古时代的圣贤,本为大禹的继承人,后来死于大禹之前。)

所谓蛮夷猾夏,意思是说,南蛮东夷侵略骚扰大夏。

以此推论,帝舜之国名为大夏国无疑。

由于帝舜是继承帝尧之位的,所以这个大夏国实际上也就是帝尧之国的国号。

再来看看天文学的讲法:

商和参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位于西方。按今天的说法它属猎户座。参宿四非常亮,除太阳外亮度排名第十二,非常显眼。而商星,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之心宿,心宿二又称大火,即辰星。二星从来不会在一起升起。

古有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所以,商人的始封地在东方,而实沉(帝尧陶唐氏)则封于大夏,属于参星之地,实处于西方。大夏的地望恰好和今天我们发现的帝尧陶唐氏的都城-山西临汾襄汾陶寺遗址吻合。


大禹继承帝舜之位,故号夏后氏

我们搞明白了“实沉就是帝喾之第四子,也就是帝尧陶唐氏”之后,对于大夏的地望也就明白了。大夏,位于当时帝喾古国的西方,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陶寺一带。

后来帝尧禅位于舜,帝舜禅位于禹,大禹继承了大夏的国土和国号。

故《诗经 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而《论语·八佾篇》则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那么,夏后氏的后又是什么意思呢?

后,就是王者在上古时代的称号。

《商颂·玄鸟》云: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诗经 商颂》

四方之方,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说的土方,鬼方,周方,人方之方,乃方国之意。

九有,就是后世所说的九州。

后,就是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诗经 周颂 昊天》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大雅·下武》

搞清楚了这些含义,就能明白《商颂 玄鸟》的意思了:

古时候,上帝命我们的先祖武王商汤征伐四方,并且任命了九州的方伯(后),大商朝的先王们,受此天命不敢懈怠,直到后代武丁王。

(注:这个古帝的古和古公亶父的古含义是一样的,周人的先祖实际上名为公亶父,和公刘一样,公为爵位,古公,意思是古时候公亶父。)

大禹继位,应该是没有自称夏后氏的。

不过他继位不久就死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联合诸侯夺得了大夏国的统治权,于是被称为夏后启(又称夏后开,汉代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这事,记载在《山海经》里: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山海经 大荒西经》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喜欢田猎,被来自东夷的有穷国后羿夺去了国家统治权。这件事,《楚辞》里是这么说的: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辞》

也就是说,上帝降下了来自东夷的后羿,他代替太康统治了大夏之国民。

夏启继承的是大禹之国,大禹继承的是大舜之国,大舜继承的是帝尧之国,帝尧封于大夏,所以:

夏启其实并不是自己定了一个国号,而是沿用的尧舜禹时期的国号-大夏国。

古籍中的下土就是夏土

夏国,又称为夏土。夏,古文通下。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楚辞·天问》

这两处的下土方,就是夏土方。

也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说的征伐土方之土方。


为什么说下土方就是夏土方呢?还可以看看《山海经》的说法。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内经》

这里的帝俊就是帝夋,也就是帝喾。下国,就是夏国,下地就是夏地。

历史上的羿有两个,一个是帝俊时代的后羿,他射了九日。另一个是夏初代夏的羿,历史上称之为夷羿。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辞 天问》

后羿射日的神话,真知堂已经有文考证:

后羿时期,十日并出,指的乃是帝喾高辛氏死后,十子争夺帝位,帝尧陶唐氏(实沉)得后羿之助,征服了九个以太阳神自居的部落,夺得帝位的故事。

后羿射九日,辅佐陶唐氏称帝,所以,《山海经》说的下国,就是夏国,下地就是夏地无疑。

而帝喾高辛氏,就是《山海经》里无所不能的帝俊,即帝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太阳神(辛为十天干(十日)之一)自居的上古帝王。

这件事真知堂也进行了考证,《尚书 尧典》中,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说的是帝尧继承了帝夋的美德,并没有杀害九日,而是亲和九族的事情,也在上一篇文章里,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在先秦文献里,下土就是夏土,下国就是夏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

“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鲁颂·閟宫》

这里的“下国”、“下土”,说的是西周王朝的先祖后稷,缵禹之绪而奄有夏国。

联系到后稷乃帝喾之子弃,也是大夏国之后,后稷之奄有夏国,就是成为了大夏国之君的意思。

由此可见,大夏,乃帝尧陶唐氏(帝喾之季子实沉)被封于大夏后,整个尧、舜、禹三朝共同的国号。大禹之子启,不过是窃取了大夏的国号,自封为夏王(夏后氏)而已。所以,周人后来也自称有夏,并没有错。

《诗经》云:“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又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这两篇《小明》、《下武》都是西周时期的诗歌,下土指代的就是周王朝的国土,也就是夏土无疑。

再如墨子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这里的下,也非上下之下,下土,实乃是夏土。


最后还举一个先秦青铜器上的例子。

《秦公簋》云:

“秦公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责(绩),十又二公,在帝之坏,严龚夤天命,保业厥秦,虩吏(使)蛮夏……。”


而《秦公钟》又云:

“秦公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竈有下国,十又二公,不㒸在下,严龚夤天命,保业厥秦,虩吏蛮夏。”


秦继承了西周王朝的关中之地,再加上其先祖(伯益,又称柏翳)也来自尧舜时期的大夏国,所以也以有夏自居。

“女华生大费,【索隐】: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三家注史记 秦本纪》

这两件青铜器文辞几乎相同,惟一称“禹绩”,一称“下国”。则禹绩即下国(夏国)可想而知也。


结语

综上所述,帝喾高辛氏是上古时代第一个以太阳神自居的王者,他把第四子(实沉)分封于西方大夏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陶寺一带。

后来实沉在帝喾死后得到善射的后羿之助,打败了九个同样以太阳神自居的部落首领,成为共主。被称为帝尧,号陶唐氏。他的国土也就被称为大夏国(有夏)。

再往后,大舜继承了帝尧的位置,大禹继承了大舜的位置,都在大夏国为后(王)。

大禹死后,其子姒启破坏了这种民主推举制的传统,以武力夺取了大夏国的统治权,自称夏后氏。也就是大夏国王者,这就是夏朝得名的来历。先秦史料中的下土,下国,就是夏土,夏国之意。

夏商周三代先祖都来自尧舜时期的大夏国,所以后世中国人就都以华夏儿女自居了,这或许就是华夏民族得名来历的事实真相。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3: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真相被揭开:夏朝并非大禹所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夏国

上古史研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然而,近年来,夏朝是否存在却成了一个问题。除了夏朝,中国人自称华夏民族,这个夏也来自夏朝。那么,夏朝到底因何得名呢?历史上的夏朝到底在哪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聚讼不已。遍读史料发现,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夏朝之名来自地名-大夏;也来自帝尧古国-大夏国。

夏朝来自有夏,商人来自何方?
关于夏朝的来历,《国语·周语下》是这么说的:

“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

这段话解释了夏朝的来历。

大禹是崇伯鲧之后,他治水成功,上天嘉奖,于是得到了天下。大禹被帝赐姓姒,国号为“有夏”。

好了,我们暂且先把这段话搁置在此,先来说说商的先祖之事。

历史的真相被揭开:夏朝并非大禹所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夏国
说夏必说商。

商的先祖名为契,他在尧舜时期辅佐大舜有功,被封为司徒的官职。

“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尚书 舜典》

而《左传》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昔 高辛氏 有二子,伯曰 閼伯,季曰 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左传·昭元年》

所谓阏(yan)伯,就是大儿子名阏,后世尊称为阏伯。就好比我们今天称父亲之长兄为大伯父一样。

(注:伯、仲、叔、季,乃中国古人所说的兄弟的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这段话说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大儿子阏伯和四儿子实沉不和,老是干仗。于是帝喾不得已把阏伯迁到了商丘。

这个商丘在哪?改天再为大家讲。

历史的真相被揭开:夏朝并非大禹所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夏国
而根据司马迁所说,帝喾似乎有四子最为出名,他们分别是:周的始祖弃,商的始祖契,帝挚和帝尧。他们兄弟谁大谁小,司马迁没有说明。但是,帝尧是帝挚的弟弟,司马迁说得很明白。

“帝喾崩,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 五帝本纪》

而契则明确写明封于商,“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 殷本纪》

契为帝喾高辛氏长子,挚或弃为次子,三子,帝尧为四子无误。
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帝尧和商周先祖的关系。

按照这个顺序,殷商先祖契乃帝喾高辛氏长子,因封于商得国号。则帝尧陶唐氏就是和契(阏伯)不和的四子实沉。

那么实沉又封在何地呢?开始接近历史真相了。

还是根据《左传》的记载: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左传 昭公元年》

可见,帝尧(实沉)所封之地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夏。

这个帝尧之封地-大夏,到殷商时期被称为唐土。也就是殷墟甲骨文说的土方。

历史的真相被揭开:夏朝并非大禹所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夏国
说帝尧之封地为大夏,是不是还有证据呢?请看《尚书 》的说法: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尚书 舜典》

这段话,是帝舜继位之后,召开宫廷大会,任命新官员时所说的话。(注:皋陶,是上古时代的圣贤,本为大禹的继承人,后来死于大禹之前。)

所谓蛮夷猾夏,意思是说,南蛮东夷侵略骚扰大夏。

以此推论,帝舜之国名为大夏国无疑。

由于帝舜是继承帝尧之位的,所以这个大夏国实际上也就是帝尧之国的国号。

再来看看天文学的讲法:

商和参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位于西方。按今天的说法它属猎户座。参宿四非常亮,除太阳外亮度排名第十二,非常显眼。而商星,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之心宿,心宿二又称大火,即辰星。二星从来不会在一起升起。

古有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所以,商人的始封地在东方,而实沉(帝尧陶唐氏)则封于大夏,属于参星之地,实处于西方。大夏的地望恰好和今天我们发现的帝尧陶唐氏的都城-山西临汾襄汾陶寺遗址吻合。

大禹继承帝舜之位,故号夏后氏
我们搞明白了“实沉就是帝喾之第四子,也就是帝尧陶唐氏”之后,对于大夏的地望也就明白了。大夏,位于当时帝喾古国的西方,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陶寺一带。

后来帝尧禅位于舜,帝舜禅位于禹,大禹继承了大夏的国土和国号。

故《诗经 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而《论语·八佾篇》则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那么,夏后氏的后又是什么意思呢?

后,就是王者在上古时代的称号。

《商颂·玄鸟》云: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诗经 商颂》

四方之方,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说的土方,鬼方,周方,人方之方,乃方国之意。

九有,就是后世所说的九州。

后,就是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诗经 周颂 昊天》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大雅·下武》

搞清楚了这些含义,就能明白《商颂 玄鸟》的意思了:

古时候,上帝命我们的先祖武王商汤征伐四方,并且任命了九州的方伯(后),大商朝的先王们,受此天命不敢懈怠,直到后代武丁王。

(注:这个古帝的古和古公亶父的古含义是一样的,周人的先祖实际上名为公亶父,和公刘一样,公为爵位,古公,意思是古时候公亶父。)

大禹继位,应该是没有自称夏后氏的。

不过他继位不久就死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联合诸侯夺得了大夏国的统治权,于是被称为夏后启(又称夏后开,汉代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这事,记载在《山海经》里: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山海经 大荒西经》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喜欢田猎,被来自东夷的有穷国后羿夺去了国家统治权。这件事,《楚辞》里是这么说的: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辞》

也就是说,上帝降下了来自东夷的后羿,他代替太康统治了大夏之国民。

夏启继承的是大禹之国,大禹继承的是大舜之国,大舜继承的是帝尧之国,帝尧封于大夏,所以:

夏启其实并不是自己定了一个国号,而是沿用的尧舜禹时期的国号-大夏国。

古籍中的下土就是夏土。夏国,又称为夏土。夏,古文通下。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楚辞·天问》

这两处的下土方,就是夏土方。

也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说的征伐土方之土方。

为什么说下土方就是夏土方呢?还可以看看《山海经》的说法。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内经》

这里的帝俊就是帝夋,也就是帝喾。下国,就是夏国,下地就是夏地。

历史上的羿有两个,一个是帝俊时代的后羿,他射了九日。另一个是夏初代夏的羿,历史上称之为夷羿。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辞 天问》

后羿射日的神话,真知堂已经有文考证:

后羿时期,十日并出,指的乃是帝喾高辛氏死后,十子争夺帝位,帝尧陶唐氏(实沉)得后羿之助,征服了九个以太阳神自居的部落,夺得帝位的故事。

后羿射九日,辅佐陶唐氏称帝,所以,《山海经》说的下国,就是夏国,下地就是夏地无疑。

而帝喾高辛氏,就是《山海经》里无所不能的帝俊,即帝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太阳神(辛为十天干(十日)之一)自居的上古帝王。

这件事真知堂也进行了考证,《尚书 尧典》中,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说的是帝尧继承了帝夋的美德,并没有杀害九日,而是亲和九族的事情,也在上一篇文章里,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在先秦文献里,下土就是夏土,下国就是夏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

“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鲁颂·閟宫》

这里的“下国”、“下土”,说的是西周王朝的先祖后稷,缵禹之绪而奄有夏国。

联系到后稷乃帝喾之子弃,也是大夏国之后,后稷之奄有夏国,就是成为了大夏国之君的意思。

由此可见,大夏,乃帝尧陶唐氏(帝喾之季子实沉)被封于大夏后,整个尧、舜、禹三朝共同的国号。大禹之子启,不过是窃取了大夏的国号,自封为夏王(夏后氏)而已。所以,周人后来也自称有夏,并没有错。

《诗经》云:“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又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这两篇《小明》、《下武》都是西周时期的诗歌,下土指代的就是周王朝的国土,也就是夏土无疑。

再如墨子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这里的下,也非上下之下,下土,实乃是夏土。

最后还举一个先秦青铜器上的例子。

《秦公簋》云:

“秦公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责(绩),十又二公,在帝之坏,严龚夤天命,保业厥秦,虩吏(使)蛮夏……。”

而《秦公钟》又云:

“秦公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竈有下国,十又二公,不㒸在下,严龚夤天命,保业厥秦,虩吏蛮夏。”

秦继承了西周王朝的关中之地,再加上其先祖(伯益,又称柏翳)也来自尧舜时期的大夏国,所以也以有夏自居。

“女华生大费,【索隐】: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三家注史记 秦本纪》

这两件青铜器文辞几乎相同,惟一称“禹绩”,一称“下国”。则禹绩即下国(夏国)可想而知也。


结语

综上所述,帝喾高辛氏是上古时代第一个以太阳神自居的王者,他把第四子(实沉)分封于西方大夏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陶寺一带。

后来实沉在帝喾死后得到善射的后羿之助,打败了九个同样以太阳神自居的部落首领,成为共主。被称为帝尧,号陶唐氏。他的国土也就被称为大夏国(有夏)。

再往后,大舜继承了帝尧的位置,大禹继承了大舜的位置,都在大夏国为后(王)。

大禹死后,其子姒启破坏了这种民主推举制的传统,以武力夺取了大夏国的统治权,自称夏后氏。也就是大夏国王者,这就是夏朝得名的来历。先秦史料中的下土,下国,就是夏土,夏国之意。

夏商周三代先祖都来自尧舜时期的大夏国,所以后世中国人就都以华夏儿女自居了,这或许就是华夏民族得名来历的事实真相。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