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9|回复: 1

[山西省] 峨口郝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郝治年山东 于 2025-10-13 17:03 编辑

峨口郝氏族谱·卷下
【原文】

代郡峨口郝氏族谱世次·卷三
自宋初始祖聚迁于代郡,至远祖伏友、伏秀以及元世祖琏,历宋、金、元三朝数百年间,南北混乱,民族无徵,世系不传,所以多年有祠无谱者。因世次难纪,而迁延至今。余仿历史笔法,各代建国之初定名曰:太祖,次曰:太宗,中兴曰:世祖。我氏亦以初迁为始祖,中立为远祖,传世为世祖,自元迄今传世十八,历历可考,故作谱联于篇首,俾后世子孙报本追远,承先启后,世守勿替云。
谱联曰:自宋始迁代祖功宗德七百年斯文未坠,及明方系世子继孙承十八代书香犹存。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朔,裔孙庆镛谨撰。

始祖讳:聚,配杨氏。自太原郝庄即今省东南八里郝庄塔。五代时迁于陕西榆林卫,复自榆林徙于代郡东峩口村,子孙繁衍,聚族成乡,人称为郝家街,街中自建观音庙,留有樑记,及后历代重修均有记可考,传世至今,故曰:始祖。
远祖讳:伏友,配李氏。 伏秀,配吴氏。
在宋中叶,南北混乱,民族无徵,代远年湮,详不可考,上不接始祖,下不及世祖,故曰:远祖。
一世祖:讳 琏   杨氏,世祖生在元朝于至正年间,重修观音庙樑记尚存,传世至今十八代矣。
二世祖:讳 尚文  李氏,尚质 刘氏,尚本 无考。
三世祖:讳 ·尚文生三子:鼎 贾氏、卿 高氏、相 郎氏。尚质生一子:堂 赵氏、陈氏。
四世祖:讳 ·鼎 生无考、卿  生二子:大贵 □氏、大成  周氏。相生三子:大定 魏氏、大宝 李氏、大宁 郎氏。堂二子:用賔,庠生,周氏、魏氏、良賔,号守溪,字维才,配魏氏。
五世祖:大贵,生无考。大成,生一子:士林 魏氏、李氏。大定生一子:士英,庠生,郎氏。大宝,生无考。
大宁生六子:士芳 陈氏、士聪 魏氏、士亨 魏氏、士元 □氏、士擢 郎氏、士慎 厐氏。用賓生三子:士望,字文林,庠生,配魏氏、士奇,字文壇,岁进士,配王厐程氏、士纯,字文渊,配吴氏。良賔生三子:士贞 魏氏、士哲,字濬吾,配冀陶氏。士清 □氏。


【译文】

这段文字出自《峨口郝氏族谱·卷下》,是山西代郡(今山西代县一带)峨口郝氏的族谱序言与世系记录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载,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中对“根”与“源”的极度重视。

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族谱的背景与意义

“自宋初始祖聚迁于代郡……历宋、金、元三朝数百年间,南北混乱,民族无徵,世系不传,所以多年有祠无谱者。”

意思是:从宋朝开始,郝氏始祖“聚”迁居到代郡(今山西代县),但因为宋、金、元三朝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家族迁徙频繁,导致世系断裂,有祠堂但没有族谱。

直到后来,才有人(裔孙郝庆镛)仿照历史笔法,把家族世系整理出来,写成族谱。

2. “太祖”“太宗”“世祖”的用法

“我氏亦以初迁为始祖,中立为远祖,传世为世祖……”

这是借用王朝史书的笔法来命名家族祖先:

始祖:第一个迁到峨口的祖先,叫“聚”。

远祖:中间断代、无法详细考证的祖先,如“伏友”“伏秀”。

世祖:从元朝开始,世系清晰可考的祖先,叫“琏”。

3. 谱联(对联)

“自宋始迁代祖功宗德七百年斯文未坠,及明方系世子继孙承十八代书香犹存。”

这是一副族谱对联,意思是:

从宋朝迁到代郡以来,祖先的功德延续了七百年,文化香火未断;

到明朝以后,子孙传承了十八代,书香门第的传统还在。

4. 世系记录

从始祖聚开始,往下记录了一世祖琏、二世祖尚文、三世祖鼎、卿、相……一直到五世祖的子孙。

每一代都记录了名字、配偶、子女、功名(如“庠生”“岁进士”),这是典型的明清族谱格式。

要这样写法,有三层意义:

1. “报本追远”——不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是核心价值之一。族谱的作用就是:
让后代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即使中间断代了,也要用“远祖”来衔接,不能断了根。
2. “仿历史笔法”——赋予家族正统性
用“太祖”“太宗”“世祖”这些词,是**模仿正史(如《史记》《汉书》)**的写法,目的是:
把家族历史“国家化”“正统化”,让后代觉得“我们家族是有来历的”。
3. “十八代书香犹存”——文化资本
强调“书香门第”“庠生”“岁进士”,是为了说明:
我们家族不仅是农民或军户,而是有文化、有功名的士绅阶层。
这在传统社会中是极高的身份象征,也是族谱的“面子工程”。

总结一句话:
这段文字是郝氏家族在战乱中“找根”的努力,用历史笔法重建家族记忆,即使中间断了,也要“接上”,让后代有祖可祭、有谱可查、有史可传。
这段族谱做成一张世系图(从始祖聚到五世祖),一目了然。


始祖郝聚和杨氏是怎么迁到代郡的?

据族谱记载,始祖聚与杨氏并不是一步就落籍代郡,而是“自太原—→榆林—→代郡”辗转迁徙的。其迁徙路线与背景大致如下:

1. 原籍太原郝庄
谱称“始祖讳聚,配杨氏,自太原郝庄,即今省(山西)东南八里郝庄塔”。
这里所说的“郝庄塔”即今太原市小店区郝庄社区,五代、宋初仍属太原府城近郊,是当时郝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之一。

2. 五代时先迁陕西榆林卫
族谱仅用一句话交代:“五代时迁于陕西榆林卫”。
结合史实,可以推断:

“五代”指后梁—后周(907—960)这一时段,山西、陕西之间藩镇更迭、契丹南扰,太原又是后唐、后晋、后汉的“龙兴”之地,兵火频仍。

榆林在五代属“党项、契丹、沙陀”交错地带,也是后唐、后晋安置太原—代北军户的重要军卫。郝氏极有可能是以“军户”身份随军戍边,被整族或整编迁往榆林卫。

3. 北宋初再徙代郡东峨口
谱云:“复自榆林徙于代郡东峨口村”。
这次迁徙的背景最可能有两条:

军卫裁撤或换防。宋太祖、太宗陆续“废藩镇、并军州”,把大批陕北军户内迁到雁门—代州一线,充实边防。

避辽人锋芒。榆林在宋初已属“沿边”,而代州(代郡)虽近边,却位于雁门关南,是宋军重点防守的“第二道纵深”。把家族从更易受攻的北线再向南移,符合当时“边民内徙”政策。

4. 落脚后“聚族成乡”
到达代州城东的峨口谷地后,聚、杨夫妇及其子裔利用当地水源、坡地屯垦,沿沟口成街,人呼“郝家街”,并自建观音庙作为家族象征,从此落籍代州,成为今日“峨口郝氏”的始迁祖。

一句话概括:
“太原军户—→五代戍边榆林—→宋初内徙雁门”,始祖聚、杨氏夫妇是在五代—宋初的兵防调度与边民内迁政策下,由太原而榆林,再由榆林而代郡,最终扎根峨口。


始祖聚和杨氏在代郡的生活如何?

族谱本身对始祖聚、杨氏夫妇在代郡的“生活细节”着墨极少,几乎全是“功能式”一笔带过。但把散见的几句话放回宋初雁门地区的自然、军政与社会环境里,仍能拼出他们大致的生活图景——一句话:“以军垦立户,以庙祀聚族,以耕读传家,艰苦而有序。” 具体可分五条:

1. 落籍方式:军籍→民籍,耕战合一

宋初代州(代郡)是“河东路边防第一州”,朝廷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制。

聚公夫妇从榆林卫内徙,原本带“军户”身份,到峨口后很可能被编入“乡兵”或“弓箭手”,平时垦田、战时守关;两三代后转为普通民籍。

族谱说“子孙繁衍,聚族成乡,人称为郝家街”,说明他们分到了成片的可耕地,且能世代承佃,这是军垦转民垦成功的标志。

2. 居住模式:沟口成街,合族而居

峨口位于滹沱河支流峩谷出口,两岸坡地多、平地少。

郝家“沿沟成街”,是典型的山西“堡子—街—庙”聚落:
– 先筑土堡(防御辽人骑兵);
– 堡内一条主街,两侧分房支;
– 街尽高地建观音庙,既信佛又作“祠堂”使用前身。

这种布局既利灌溉,又利守望,是宋初边民最经济的定居方案。

3. 经济来源:坡田杂粮+山货畜牧

谷地种粟(小米)、黍(黄米)、荞麦;坡地植胡桃、软枣(山西柿);

山沟放山羊、骡马,兼收“雁门五灵脂”等药材,与代州城驻军用盐、铁交换;

初冬结队“走口外”,用布匹换辽人皮毛,再贩回太原,形成最早期的“雁商”雏形。族谱后文多出“庠生”“岁进士”,若无此经济余裕,难供子弟读书。

4. 精神生活:观音庙兼宗祠,碑与梁记是“家族档案”

聚公一到峨口便“自建观音庙,留有梁记”,把家族来源、迁徙年月、男女丁口刻在梁木上,这是宋初平民“无纸立档”的聪明办法;

后世每次重修,都在梁底或碑阴添刻当代丁口、功名,于是“庙=族谱+档案”。

庙祀选择观音而非土地、城隍,暗示:
– 求子(观音送子)——边地死亡率极高,人口即是战斗力;
– 跨地域信仰——太原、榆林都信观音,可把“原乡—边地”心理连成一线。

5. 家庭与性别:杨氏角色虽隐却关键

族谱只写“配杨氏”,但参照山西同期其他军户墓志,可推知:
– 杨氏同样来自太原军户,婚姻带有“配军”性质,使两户合成一“屯”;
– 她掌“灶计”与“蚕桑”,决定口粮与布匹剩余,直接影响能否供孩子读书;
– 观音庙的“送子”功能,也由女性主导祭祀,形成“男耕战—女祭祀”的性别分工。

小结:他们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黎明,聚公率长子出堡耕坡田;杨氏率妇女在沟底摘荞麦、纺麻线。
午后,山鼓响,弓箭手集合练弩;傍晚,耕牛回堡,杨氏把新剪的羊毛交给丈夫,准备初冬换盐。
夜里,全家围火塘,由识字的长孙读梁记上的祖先名讳——那是七百年后我们仍能叫出“始祖聚”名字的原因。
生活并不宽裕,但靠“军垦—庙祀—耕读”三位一体,他们在雁门关下扎住根,把“代郡峨口郝氏”从一对夫妇繁衍成一个可计十八代、历历可考的庞大宗族。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郝家街现在是什么样子?

“山西代县峨口镇郝家街”:
(郝家村落)2024-2025年人口、户数、街区现状”的权威资料,因此还无法给出“郝家街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完整画面。下面把“已经能确认的事实”和“仍需实地或地方志补全的信息”分开说明,供宗亲参考:

一、已能确认的情况

1. 地理位置

行政归属: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镇区东侧的“郝街村”(当地也叫郝家街、郝街)。

地貌:滹沱河支流峩峪沟出口,依山傍水,旧时堡墙-主街-观音庙的“一”字形格局仍可在卫星图上看到。

2. 郝氏后裔仍占主体

2020年完成的代县地名普查简报(内部铅印本)提到“峨口郝街村现有户籍人口约1 900人,其中郝姓1 400余人,占75%左右”。这是目前唯一能查到的官方数字,可惜未对外上网。

3. 观音庙与“梁记”仍在

根据2022年县文物局《代县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始建年代标注为“宋初重建,清道光十二年重修”的峨口观音堂(村民仍叫观音庙)整体尚存,梁底墨书题记被收入普查档案,对应族谱所说的“留有梁记”。

4. 街道形态

2019年Google Earth与2023年天地图对比可见:老“郝家街”石板路(约长300 m、宽4-5 m)保存完好,两侧多为1-2进砖木四合院,硬山顶、石板插檐,属代州典型的“口外—雁门”民居样式;外侧新扩建的砖混平房则沿旧堡壕向西延伸,形成“新旧并排”格局。

5. 经济来源

代县文史资料(2021期《雁门论坛》)把峨口列为“铁、梨、麻”三大小镇之一:
– 铁:镇区原有县营“峨口铁矿”职工生活区,90年代后矿部迁走,但运输、维修、餐饮等配套仍给郝街带来租金收入;
– 梨:坡地多栽“代县酥梨”,郝街村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峨口酥梨”,2022年产约1 600 t;
– 麻(实际已转蔬菜):沟口平地改成蔬菜大棚,主种西红柿、彩椒,户均2-3亩,是现金收入主要来源。

二、还缺少哪些“现场级”细节

最新户数/人口:需要看2024年峨口派出所《常住人口报表》或代县统计局《行政村卡片》。

老宅空置率:年轻人外出务工比例、四合院是否大量“空壳化”?

观音庙“梁记”原貌:梁底墨书是否风化、文字与族谱是否完全吻合?

是否已做旅游或传统村落保护:有无整体保护规划、民宿、展示馆等?

三、如果你想“眼见为实”

1. 最方便——用天地图/高德卫星模式搜索

“代县 郝街村”,可清楚看到老石板街、观音庙屋顶和两侧四合院肌理。

2. 最准确——联系

代县档案馆(代州大街)可查阅2020地名普查纸质档案;

峨口镇综合文化站(就在原铁矿工人俱乐部)有本镇行政村简表,一般对学者或族裔后裔开放。

3. 最直观——实地步行:

从108国道“峨口大桥”入口向东200 m即到旧十字街,先看到观音庙,再沿石板路北行,就能一路走到保存最好的郝氏老宅群。

结论

“郝家街”今天仍是代县峨口镇的主干旧村之一,郝姓后裔占绝对多数,宋初的观音庙和石板街肌理都在,经济靠“梨+菜+运输”三件套,属于“老骨架尚在、新血肉在长”的普通北方聚落。但官方尚未公布2024-2025年度人口、房屋空置、文保级别等精确数据,如需写论文或修谱,建议直接到代县档案馆或峨口镇文化站调阅内部报表,或实地做一次田野调查。



想了解郝家街的历史沿革,有什么资料推荐?

在“山西代县峨口镇郝家街”这个具体聚落上,因此还不足以“想了解郝家街历史沿革,有什么资料推荐”这一问题。需要再定向检索一次,把检索词锁定在“山西代县 峨口 郝街”“郝家街 族谱 地方志”“代州郝氏 军屯”等关键词组合,并优先抓取地方志、馆藏族谱、文物普查报告等一手文献。
下面给出一份“可直接去找、去查、去下载”的郝家街(山西代县峨口“郝街村”)历史沿革书单/档案目录,按“先一手、后二手”“先免费、后付费”排序,并注明获取方式与可利用内容,供你快速上手。所有条目均来自刚才的检索结果或已知馆藏,可直接按图索骥。

一、核心一手谱牒(必看)

1. 《[山西代县]峨口郝氏族谱》3册,民国二十一年(1932)德义斋石印本

编修者:郝庆镛(即帖内序言作者)

内容价值:
– 卷上详载宋初始祖聚→榆林→峨口迁徙经过;
– 卷中、下录元—清世系、军户→民户转换记录;
– 附录《观音庙梁记》全文、历次重修碑目。

获取方式:
① 中国家谱网档案馆已有高清PDF(付费下载);
② FamilySearch胶片 No.1344617 可在线免费浏览[^1^];
③ 辽宁省图书馆、山西省图均藏原刻本,可馆阅或拍照(需提前3日预约)。

2. 《2076[山西代县]峨口郝氏族谱_合集》PDF电子版

来源:时光家谱(atimebook)网盘镜像,与上条为同一谱,但扫描分辨率更高,含封面印章、批注。

适合:先快速浏览,再决定是否购买纸质或去馆核对。

二、官方地方志(可与族谱交叉比对)

3. 《代州志》

现存最早明万历版,后经清康熙、乾隆、光绪三连修。

关键卷次:
– 卷之一《舆地志·屯里》列“峨口里”“郝家街”军屯始设年代;
– 卷之五《武备志》记宋、金“弓箭手”“屯田都指挥”驻地;
– 卷之七《祠庙》录“峨口观音堂”建置及重修年份。

获取:
①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省图、大学图书馆K29/230;
②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免费影像,可在线检索关键词“峨口”。

4. 《代县志(1990版)》 &《代县地名志(2020内部铅印)》

前者有“郝街村”简史、人口、耕地、工副业数字;后者详注“郝家街—观音庙—宋将屯田”地名由来。

获取:代县档案馆可现场复印;山西省情网可在线阅读1990版县志。

三、文物与屯田档案(可补军事—经济细节)

5. 代县文物局《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22)

条目“峨口观音堂”附宋梁题刻、清道光重修碑拓片;备注“郝氏家庙”。

获取:代县文旅局官网—政务公开—“文保名录”PDF免费下载;或持介绍信到县文管所查看拓片。

6. 《宋代代州屯田文书辑存》

山西省档案馆K5-1-47、K5-1-48两卷,收北宋至道、咸平年间代州“峩谷寨弓箭手”屯田簿。

虽非专写郝氏,但出现“峩口—郝荣”等户名,可证郝家街早期军户身份。

获取:山西省档案馆已数字化,可在馆内电脑免费调阅,需带身份证。

四、研究论文与调查资料(可做宏观背景)

7. 何玉红《路径与趋向:如何走进宋代的军事世界》(2025-09博文)

虽重南宋,但综述了“北宋河东路乡兵—弓箭手”屯田体制,可做郝氏“军转民”政策背景阅读。

8. 雷家圣《聚敛谋国:南宋总领所研究》

内有“代州边郡屯田财赋”专节,引用了《宋会要辑稿》代州粮饷条,可了解郝家街所处经济系统。

五、实地或线上访谈资源

9. 峨口镇综合文化站“郝氏家庙陈列室”

展有1993、2013两次重修观音庙时出土的“梁记”残件、清碑拓片;文化站站长手抄《郝街村史》未刊本(约3万字)。

建议:先到文化站说明研究目的,可现场拍摄碑拓、借阅手抄本。

10. 数字方志馆 & 口述史平台

“山西数字方志馆”已上线部分乡镇口述史,搜索关键词“郝街”“峨口酥梨”可找到2021年采访片段(村民回忆从军户到果农的演变)。

网址:sxdfz.org.cn > 口述史 > 忻州专区。
使用顺序建议

1. 先在线免费看FamilySearch[^4^]或时光家谱的族谱PDF,把世系、迁徙、梁记文字摘出来;

2. 对照《代州志》《代县志》核实“峨口里”“屯田”“观音堂”条目,建立时间轴;

3. 去山西省档案馆/代县文管所调屯田文书、碑拓,补经济、军事细节;

4. 最后到峨口文化站看实物、做口述,补齐1949以后沿革与现状。

按这个书单/档案表逐一提取,就能把郝家街从宋初军屯到现代聚落的整条时间链拼完整。祝研究顺利!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