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找回密码|10秒快速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中华郝氏网QQ群  高级群:147271458   ①:45622334    QQ群②:108401083    QQ群③:87019721    QQ群④:18004876     捐助功德榜     捐助网站   

关于郝氏网   致郝氏宗亲    致游客信   忘记密码或更名    中华郝氏网注册教程   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郝鸿昌   郝知本教授专版   我要当斑主!    版主管理群 :46913743

查看: 7521|回复: 2

关于鲁迅手抄本郝氏遗书三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5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六函第五册中包括三部手抄稿:《蜂衙小记》、《燕子春秋》、《记海错》,都抄自《郝氏遗书》,前两部抄录于“庚戌十一月”,第三部抄录于“庚戌十二月”,即1910年底至1911年初。

  《郝氏遗书》的作者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长期在
北京当小京官,潜心治学,穷愁著书,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之一。所著有《山海经笺疏》、《尔雅义疏》、《春秋说略》、《易说》等,又有《晒书堂诗钞》、《晒书堂文集》,此外尚有零星多种,统编入《郝氏遗书》(有同治四年重刻本,凡三十种,其中有少数几种是郝懿行的父亲、妻子的著作)中。郝氏的学术著作中以《尔雅义疏》最为著名,代表了清代汉学家在《尔雅》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他的《山海经》研究带有某种总结性,也很为学术界所称道。

  《尔雅》的一大重点在于名物训诂,郝氏的研究除了通盘地研究文献之外,也很重视直接的观察,反对从书本到书本,他曾在一封致友人的书信中感慨地说过:“尝论孔门多识之学殆成绝响,唯陆元恪之《毛诗疏》剖析精微,可谓空前绝后。盖以训诂之伦无难钩稽搜讨,乃至虫鱼之注,非夫耳闻目验,未容置喙其间,牛头马髀,强相附会,作者之体又宜舍诸。少爱山泽,流观鱼鸟,旁涉夭条,莫不覃研钻极,积岁经年,故尝自谓《尔雅》下卷之疏,几欲追踪元恪,陆师农之《埤雅》、罗端良之《翼雅》,盖不足言”(《与孙渊如观察书》,《晒书堂文集》卷二)。他这种自我感觉,应当说是有根据的。“耳闻目验”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就使得他的研究虽然还走不出经学的牢笼,但实际上合于近代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和生物学,恰恰就在这样的背景之前慢慢地向前发展。

  郝懿行的这三本小书都是讲动物的,可以说都是他从事《尔雅》的余脉。《记海错》一书专记海产,正文之前有郝氏小引云:

  海错者《禹贡》图中物也,故书雅记,厥类实繁。古人言矣而不必见,今人见矣而不能言。余家近海,习于海久,所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所见不具录,录其资考证者,庶补《禹贡疏》之阙略焉。嘉庆丁卯戊辰书。

  可知他还是站在为经书作注疏的角度来从事著述的,但能依据亲眼所见来立言,表现出乾嘉朴学注重观察的科学精神。郝氏生于山东海边,谈海产确能头头是道,亲切有味。此书书前有王善宝序,称——

  农部郝君恂九,自幼穷经,老而益笃,日屈身于打头小屋,孜孜不辍,有余闲记海错一册,举乡里之称名,证以古书而得其贯通,刻画其形亦毕肖也。吾将持此册以语东海波臣,意必有扬鳍鼓鬣喜其征实不诬者乎!第恐枯鱼过河而泣,曰“宁与若相忘于江湖也”。甲戌腊日王善宝题于湖南官署。

  这里对郝懿行皓首穷经、穷愁著书的风貌有着很好的勾勒,同时对他以今之所见证以古书而得其贯通的研究路径也作了简明的提示。

  《蜂衙小记》与《燕子春秋》也有同样的特色,前者凡十五则,分别为“识君臣”、“坐衙”、“分族”、“课蜜”、“试花”、“割蜜”、“相阴阳”、“知天时”、“择地利”、“恶螫人”、“祝子”、“逐妇”、“野蜂”、“草蜂”、“杂蜂”诸目,分别描述蜜蜂的各个方面,观察细致,往往以亲自所见与《尔雅》互相印证,显示出他治学的一贯风格;偶有议论,往往过多地以人类社会为比,不免迂远,但亦有可观者,如“野蜂”一则云:

  蜂有野处者,或居古木及石壁中,亦作蜜,与常蜂等,而性野喜螫,不及居人家者驯良也。余谓此种无官衙,止是山寨大王耳。

  于博物记事中不无风趣,大大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蜂衙小记》后有牟廷相跋,写得简洁有味,全文如下:

  昔人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余谓磊落人定不能注虫鱼,浩浩落落,不辨马牛,那有此静中妙悟耶?故愿与天下学静,不愿学磊落,如有解者,示以《蜂衙小记》十五则。

  这可算一则很好的小品,有助于人们了解郝懿行的学术风格。

  《燕子春秋》记载燕子一年当中的生活规律,从正月“蛰起”写到十二月“蛰之终十旬,既望乃兴”。郝懿行对燕子的生活习性观察得很仔细,文笔简明轻快,同他那些解经的大著有所不同,而实事求是之意则贯彻始终,所以才能大得鲁迅的欣赏。周作人也很欣赏郝氏这些小书,曾专门写文章谈到,详见《风雨谈·〈记海错〉》、《书房一角·〈尔雅义疏〉》二文。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0-2-26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分享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于 2018-8-5 15: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吉鱼
      清代郝懿行《记海错》“嘉鲯鱼”:“登莱海中有鱼,厥体丰硕,鳞鳍赪紫,尾尽赤色(《诗》言鲂鱼赪尾,此近似之)。啖之肥美,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间至,经宿味辄败。京师人将冰船货致都下,因其形象谓之大头鱼,亦曰海鲫鱼。土人谓之嘉鲯鱼。案许氏《说文》:‘ 鲯鱼出东莱’,《广韵》云:‘ 鲯鱼,鳊鱼也’,谓之鳊鱼,亦因其形似耳。其鳞色赤黑者,谓之海味不及嘉鲯。许云出东莱者,今兹鱼独登莱有之(旧唯出登州,故海人言嘉鲯不过三山,今亦过莱而西矣)。是 鲯即嘉鲯,盖一物二种或古今异名也。又《水经·江水注》云:‘江之左岸有巴乡,邨人善酿酒,邨侧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余谓今嘉鲯鱼头骨,童儿掇拾插点为羊,其首颅乃偪肖,又多肉少骨,美于余鱼,郦注所称,疑为一物,唯生于江海为异耳。亦犹鱼枕象丁而鱼尾象丙之类矣。因感《尔雅》之文而辨证于此。”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嘉鲯鱼最详尽真切的记录。郝氏根据自己的观察,将《说文》中的“鲯”释为两种鱼,“”即海,“鲯”则为嘉鲯鱼。根据他的描述,嘉鲯鱼即为真鲷无疑,真鲷属鲈形目鲷科,鲷科鱼类分为鲷、真鲷两属,鲷属包括平鲷和黑鲷,真鲷属则只有真鲷一种鱼类。至于此鱼在京师大盛的原因,据说是根据民间说法,食用此鱼可官进一级,因而称其加级鱼或加吉鱼。黄县(今龙口)民间至今相传,食用此鱼后,巧手者可将鱼骨叉成一人形,名“加吉孩”,可佩于身边。此说与郝氏所说相近,唯“掇拾插点为羊”略异。
      真鲷还有一个俗名叫“家鸡鱼”,乾隆元年(1736)《山东通志》 卷二十四《物产志》释曰:“俗作家鸡鱼,以肉洁白似鸡。”二者肉质相似,读音相近,故以“家鸡鱼”命名。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在平常百姓家,因该鱼贵重,故宴席上有此鱼即可抵家鸡(因要讨“大吉大利”的口彩,过去讲究点的酒席都要有一道鸡的)。黄县康熙、乾隆县志皆称其为家鸡鱼,同治县志始改称嘉鲯鱼。黄县民间现多称为“加加鱼”。郝氏所说“海”,黄县话称为“海鲋”,同治十一年(1872)《黄县志》卷三《食货志》载:“嘉鲯鱼(《说文》:‘ 鲯鱼出东莱’,疑即此鱼)一名达头鱼,海鱼之最味美者,长尺余,阔四寸许。曰海鲋鱼,大于嘉鲯鱼而鳞黑。”海鲋即鲷属的黑鲷,为了区分二者,黄县人将真鲷称为“红鳞加加”,黑鲷称为“黑鳞加加”。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其体长形,近卵圆。体色鲜红,体侧有稀疏蓝绿色斑点。中国人尚红,红色是喜庆的颜色,所以在卖相上真鲷先讨了个好彩头。真鲷头较大,上颌有犬牙,下颌有颗粒状臼齿,主要以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及虾蟹类为食。因其头大身圆,游速不快,所以黄县民间有“紧拉鱼,慢拉虾,不紧不慢拉加加”之说。真鲷肉质洁白,味道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鱼头最为有名,正如郝氏所说,“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黄县民间至今有“加加鱼头鲅鱼尾”的说法。
      真鲷冬季在济州岛海域越冬,春季到海州湾、莱州湾产卵,秋季返回。山东沿海以海州湾、莱州湾、石岛3个渔场为主要渔区。鱼汛在五六月份和九十月份。清代郭麟《潍县竹枝词》:“梨花才放两三枝,名蟹佳虾上市时。但看椿芽长一寸,争分垛子卖嘉鲯。”自注:“俗谓驴上负曰垛子。潍谚:椿芽一寸,嘉鲯一坌。”黄县的版本是“樗芽一寸,加吉一喷。”长岛民谚云:“园里椿头发,海里见加加。”讲的都是真鲷的春汛。黄县还有句俗谚云:“四月八,加吉俩。”意思是四月初加吉下来了,做女婿的要买两条加吉鱼给老丈人送去。
      山东海域是真鲷的主产区,上世纪初年产量两千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在日本,真鲷因体色微微泛红,体态有武将之风,且日语发音与“可喜”相近,故被喻为幸福吉祥的鱼,是节日庆贺时不可或缺的鱼种。所以从一战期间,日本人即进入黄渤海侵渔,抗日战争期间尤甚,1945年秋日本渔船才退出山东近岸渔场。日本人有汽船拖网,捕捞技术比我们先进,直到黄县人发明了延绳钓法,情况才有所改观,1923年《山东劝业汇刊》对此有详尽的说明:“查山东黄县沿海所产加级鱼有两种,体红者为红加级鱼,体黑者为黑加级鱼。黄县沿海居民所使用渔具及捕捞方法一如故旧,不求改良,以致日人评我幼稚拙劣,久思染指。自欧战兴起,日人籍端强占我胶州湾,营山东渔业,不遗余力。近来,黄县重要渔场皆以延绳钓经营加级渔业,获利丰厚,日进无已,反客为主,曷胜浩汉。”
      黑鲷与真鲷同属鲷科,体形也很近似,只是颜色有红、黑之分。黑鲷属海洋暖温性底栖鱼类,喜欢栖息在岩礁或者沙泥底质的海区,以小型鱼类、虾类、贝类和环节动物为食饵。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所以黄县海域黑鲷远比真鲷要常见。有意思的是,黄县人把小黑鲷称为“海鲋”,把长大后的黑鲷称为“黑鳞加加”,并且很多人认为这是两种鱼。究其原因,是黑鲷年幼时体侧常有数条黑色横带,及至长成就消失不见了,看来不光有女大十八变,鱼大也有十八变。“鲋”在古代指鲫鱼,《庄子·外物》里有则“涸辙之鲋”的寓言,比喻处在困难中急待援助的人。因为黑鲷的体形比较像鲫鱼,又生活在海里,所以古人称之为“海鲋”。郝文中所说京师人把嘉鯕鱼称为海鲫鱼也是这个原因,其实真正的海鲫鱼别是一科。还有一种非洲引进的罗非鱼,幼鱼体侧有数条黑色横带,成鱼减褪不显,和黑鲷的成长变化差不多,体形也极为相似,罗非鱼俗名叫作“非洲鲫鱼”。
      郝氏认为海鲋“味不及嘉鯕”,其实可能是印象病,清初诗人宋琬在品尝海鲋之后,认为味属上乘,他在《海鲋》诗序中说:“海中之鲫也,巨口大眼,鱼目之美无逾此者,土人呼为佳季,不知何指?其来以三月上旬,谚云:椿牙一寸,佳季一阵。惟登州四时有之。蓬莱阁下多怪石,渔人垂纶其上,一掣而得之。千寻巨浪之中,好事者掬海底之水就烹之,不加盐豉,其味愈鲜好。”诗人是莱阳人,搞不懂蓬黄一带人口中的海鲋与加吉的关系,但从他的品尝体验看,黑鲷味道并不输真鲷。
      登莱一带食用真鲷和黑鲷的历史非常悠久,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就出土有黑鲷和真鲷的鱼骨。尤其是到了清代,真鲷因其体征(红色)、肉质(白嫩)、名称(加吉、加级)等方面原因,遂成为海鱼中最名贵者,其地位正如香港人口中的石斑鱼。过去黄县摆酒席不讲究海参、鲍鱼之类,吃酒回来,别人但问上加加了没有,如果上了,说明这酒席档次可以。我小时候过年及参加婚宴,经常可以吃到加加鱼,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红鳞加加基本就绝迹了,海鲋倒是不少,每年春秋两季钓鱼的时候能钓上来不少,但长大后的黑鳞加加并不多见,我曾在港栾码头上看到一艘回港的渔船,捕到一只活蹦乱跳的黑鳞加加,足有三四斤重,船老大兴奋地将鱼抛到岸上,引得不少人围观。一大群人围着一条黑鳞加加看稀奇,这要搁过去,老黄县人一准会嗤之以鼻。
研究天下郝氏渊源,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俱进振兴郝氏名望!

中华郝氏网 郝氏宗亲网 郝氏论坛  http://www.zhhsw.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